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院1994~2003年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25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5例,发病率5.95%.年龄27~52岁,平均39.2岁.其中会阴内异症8例,膀胱内异症4例,消化道和宫颈内异症各3例,输卵管和腹壁切口内异症各2例,脐窝、阴道残端和大腿内侧内异症各1例.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会阴内异症行单纯肿物切除,合并肛门括约肌内异症行肛门括约肌修补术.  相似文献   

2.
对1990—01~2006—10我们收治的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19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2~35(平均28)岁。均有剖宫产手术史。本组中11例为纵切口,8例为横切口,发病时间距剖宫产时间11个月~5a,其中2次剖宫产者1例,其发病时间为第2次剖宫产后13个月。  相似文献   

3.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就我院1996~01/2007-01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29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年龄25~38(平均30.5)岁。  相似文献   

4.
现将我院1998~2006年诊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6~42岁,平均34岁。病灶大小为2~4.6cm,单发症灶10例,多发病灶2例。发病时间为手术后6个月~9a。本组均有手术史,其中10例为剖宫产术史,1例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核除术,1例为经腹卵巢巧克力囊肿核除手术。本组均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处肿块胀痛,经期增大,过后缩小,疼痛均能忍受,不需止痛治疗。切口包块10例位于皮下脂肪层,2例浸及筋腹,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实性,活动差。有不同程度触痛,尤以经期明显,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病灶皮肤呈紫蓝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随着剖宫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9例进行临床分析 ,对发生原因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4~42岁 ,平均29岁。其中纵切口25例 ,横切口4例。25例有足月妊娠剖宫产史 ,2例有疤痕子宫足月剖宫产史 ,1例有中妊娠剖宫取胎史 ,1例有子宫肌瘤挖出术史 ,占同期剖宫产术的0.21%。首发症状距手术时间为7个月至6年 ,平均3年。1.2临床表现29例均发生与月经有关的切口胀隐痛伴腹壁切口疤痕处肿块 ;26例出现经前、经…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多发生在盆腔脏器和其邻近脏器的腹膜面。也可发生在阴道、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 ,但不常见。现将我院 1986 - 0 1~ 2 0 0 1- 0 1所遇的 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共 72 0 6例 ,发生腹壁切口内异症 3例 ,切口内异症为外院剖宫产分娩 2例。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内异症 ,全部行手术治疗 ,术后进行随访。本组年龄 2 7~ 36岁 ,平均年龄 32岁 ,孕次 1~ 5次 ,平均2 .4次 ;产次 1例 2次剖宫产分娩史 ,余 4例均为第 1次剖宫产术 ,平均 1.2次。本组 5例均为腹部纵切口 ,病灶位于下 1/ 2~ 1/ 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对剖宫产术引起的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多见于剖宫产术后。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需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我院1999-05~2005-05诊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6~35(平均31)岁,均为初产妇.病灶大小直径0.5~4.5 cm.剖宫产术式5例中,4例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例为子宫体部剖宫产术.4例为横切口,1例为纵切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和预防。方法对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都有腹壁瘢痕处肿块伴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症状,易于诊断。局部病灶切除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结论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易于诊断,局部病灶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剖宫产率和术中保护切口是避免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我院2006-01/2007-12收治的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合,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需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8 16例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患者术后给予米非司酮口服行3个月停经治疗,随访1个月~5 a,未见复发。结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妇科及B超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云山 《临床医学》1995,15(6):30-31
1980~1994年,我院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4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中2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而转我院),平均年龄33.4岁,27~39岁32例,48岁1例,另1例55岁,为胃穿孔修补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首发症状至以前最后一次有关的腹部手术的时间(定义为发病时间)为1月至20年,平均2.4年,首发症状出现前的腹部手术情况见表1。5例患者有两次腹部手术史见表2。由表2可见,两次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相似文献   

13.
超声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 10例均为我院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年龄23~35岁,平均29岁,均有剖宫产史,其中下腹横切口8例,纵切口2例,于手术后3个月到6年发现腹壁切口处肿块,质硬,压痛,胀痛,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有变化,经前痛加重,肿块增大,经后肿块缩小,疼痛减轻甚至消失.1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伴增生的结缔组织.其中3例术后半年又复发,在原肿块位置出现低回声团块.  相似文献   

14.
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14例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彻底切除病灶,观察疗效.结果 内膜异位症病灶外观呈暗红色或紫蓝色、甚至黑色,直径l.0~6.0 cm,平均3.0 cm.术后观察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腹壁切口疤痕内膜异位症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是预防其术后复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术后远期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其发病率也逐渐增多。此病多发生于术后1~5年,虽不危及生命,但周期性腹部包块增大和疼痛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需要切除包块。我院于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剖宫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年龄28~34岁,平均31岁。腹壁纵切口5例,横切口10例。发病时间为术后3个月~6年,但大多数为术后6个月~2年。1·2临床表现在腹壁原切口处出现疼痛性肿块,最大6 cm×6 cm×5 cm,最小3 cm×2 cm×…  相似文献   

16.
现将我院2005/2008年,由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4~45(平均32)岁,本组均有妇科手术史,其中刮宫产手术者14例,经腹子宫肌瘤手术者5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3例.发病时间距手术4~30个月.本组均以腹壁切口处触及肿块伴疼痛就诊,其中18例患者随月经周期,肿块出现周期性肿大伴疼痛,4例患者肿块呈持续性胀痛,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姬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36-493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0 a来我院收治的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结果:14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3例发生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后。大多表现为腹壁切口处肿块,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压痛。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均有助于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CT诊断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25岁。因腹壁肿物2a,疼痛加剧1周就诊。患者自述:于2a前行剖宫产手术,脐下腹壁处见肿物,疼痛、经后缓解。查体:下腹部肿物约7.6cm×5.0cm大小,活动度差,质硬。CT检查:(因患者有过敏史为作增强检查)扫描前1h口服800ml温水,平扫见下腹部腹直肌外缘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边缘欠清,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CT诊断:腹壁肿物性质待查?炎性肿块不除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的增加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1997~ 2 0 0 3年我院收治 31例。现分析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1例 ,2 0~ 2 7岁 2 6例 ,2 8~ 30岁 3例 ,30岁以上 2例。均为育龄妇女 ,有剖宫产史 ,术后 1 5~ 2年腹壁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6例手术患者术后均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或孕三烯酮3~6月.术后随访4~72个月,腹壁内异症病灶元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接受过剖宫手术史的育龄期妇女,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