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复合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及自体红骨髓(RBM)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去抗原冻干异种松质骨(HCB)并与rhBMP-2复合。采用大耳白兔双侧桡骨干15 mm缺损的动物模型,缺损中分别植入rhBMP-2/RBM/HCB、rh-BMP-2/HCB、RBM/HCB及单纯HCB,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及钙磷含量测量评价各组移植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rhBMP-2/RBM/HCB、rhBMP-2/HCB及RBM/HCB在成骨量、成骨速度及HCB降解吸收速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独HCB植入组,而rhBMP-2/RBM/HCB又明显优于rhBMP-2/HCB及RBM/HCB组,并于12周完全修复骨缺损,髓腔再通。结论 rhBMP-2、RBM及HCB联合移植可同时具有骨生成、骨诱导及骨传导作用。rhBMP-2、RBM的成骨作用可促进HCB的吸收,促进了异种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rhBMP-2/RBM/HCB可用于修复较大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3.
背景:异种松质骨具有天然多孔结构,有利于新骨长入,经处理可完全消除抗原性,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能。目的:评价异种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3组,制作单侧15mm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生物型异种骨,对照组植入深冻兔异体骨,空白组未植骨。术后4,8,12周进行一般情况、大体解剖、X射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逐步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和组织学评分均高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和组织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生物型异种骨可较好修复骨缺损,修复效果与异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兔双侧桡骨中段12mm骨缺损模型,40只兔随机分为A、B、C3组,A组植入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B组植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行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修复血管化观察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A组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新生骨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力学测定均优于B组,C组无骨愈合迹象。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能较好地修复骨缺损,但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人工骨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寻找理想的人工骨材料修复临床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研究十分活跃的课题.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诱导性,能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使成骨细胞转变为成熟的骨细胞.自固化磷酸钙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等生长因子,具有诱导成骨性能,可提高成骨能力,与骨髓复合移植适用于非负重或低负重区肿瘤性骨缺损的修复.颗粒型纳米羟基磷灰石更能增强成骨细胞的功能和代谢活动,诱发新骨的形成,具有生物降解性能,无细胞毒性,植入体内无排斥反应,随着该材料的进一步降解,最终为自体骨组织所替代.另外还有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硫酸钙Osteo set颗粒骨移植替代品、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纳米碳酸钙/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等.文章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上述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行比较,为临床根据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情况,选择生物相容性良好、临床效果最佳的人工骨材料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前用于骨缺损的材料很多,但由于骨材料的性能、数量和价格的限制,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仿生制备纳米晶胶原骨材料是制备优异骨替代材料的一种有希望的途径,已经在临床应用,并得到认可.清华大学材料系在仿生思路下和以往胶原-钙磷盐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制备了一类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矿化蚕丝基骨材料,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的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对犬腔隙性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0只24周龄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即整块植骨组(3只)以及大粒径组(3只)、小粒径组(3只)和空白对照(1只)。用外科手术方法制备上颌单侧牙槽突裂。大粒径组采用粒径3~4 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小粒径组采用粒径1.5~2.0 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整块植骨的人工骨材料为圆柱状多孔β-TCP材料,大小与骨缺损大小相似。分别于术后4、8、12周采集骨样本,对骨样本进行影像学和显微(micro-CT)检查,组织学检测,观察骨愈合修复及植骨材料的降解情况。利用显微(micro-CT)检查新骨生长情况;利用生物力学方法检测骨缺损处的抗压强度。结果第12周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小粒径组骨修复率为(75.5±18.6)%,与整块植骨组骨修复率为(84.9±19.7)%和大粒径组骨修复率为(83.5±18.2)%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粒径组材料降解率在第12周与大粒径及整块植骨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骨密度大粒径组各监测时间点较小粒径组及空白对照高,在第4周较整块植骨组骨低,第8周无差异,第12周较整块植骨组骨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生物力学监测发现第4、8周整块植骨组抗压强度优去其他各组,第12周大粒径组抗压强度与整块植骨组持平,均优于小粒径组。结论较大粒径的β-TCP材料(3~4 mm)较较小粒径的β-TCP颗粒材料(1.5~2.0 mm)在对犬腔隙性骨缺损骨修复中修复率较高,降解较少,比较稳定,修复后可获得较好的骨新生和抗压强度,对腔隙性骨缺损犬的骨修复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bBMP)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制成可塑性生物活性人工骨(plastic bioactive artificial bone,PBAB),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2在解放军北京军医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兔双侧桡骨干15m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模型,植入CPC或PBAB。术后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综合评价PBAB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PBAB植入2周大量间,:质细胞增生和软骨细胞出现并长人材料内部;4周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8周出现大量板层骨;16周植入的PBAB材料基本降解替代;24周骨缺损处完成骨性连接,新骨向正常骨干结构改建。动态X射线检查显示,伴随新骨的形成和材料的缓慢降解,骨缺损区的密度不断提高。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PBAB组24周桡骨标本抗弯强度为79.19N,明显高于CPC组的46.06N,接近正常兔桡骨标本。结论:PBAB是集骨传导和骨诱导于一体的新型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BMP)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复合制成可塑性生物活性人工骨(plasticbioactiveartificialbone,PBAB),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2在解放军北京军医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兔双侧桡骨干15m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模型,植入CPC或PBAB。术后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综合评价PBAB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PBAB植入2周大量间充质细胞增生和软骨细胞出现并长入材料内部;4周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8周出现大量板层骨;16周植入的PBAB材料基本降解替代;24周骨缺损处完成骨性连接,新骨向正常骨干结构改建。动态X射线检查显示,伴随新骨的形成和材料的缓慢降解,骨缺损区的密度不断提高。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PBAB组24周桡骨标本抗弯强度为79.19N,明显高于CPC组的46.06N,接近正常兔桡骨标本。结论:PBAB是集骨传导和骨诱导于一体的新型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颗粒骨植骨修复髋臼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髋臼翻修中,很多情况下需颗粒骨植骨。许多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颗粒骨植骨与半球形无骨水泥假体修复髋臼腔隙性和内壁骨缺损的疗效非常满意,随访已超过10年,因此,只要髋臼骨况许可,这种方法应该首选。病灶刮除植骨、更换内衬、保留假体似能有效阻止溶骨的进展。骨松质植骨与髋臼重建环或网罩的疗效各家的结论不尽一致,其适应证以及假体驻留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球面成形移植重建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06—2012-12,共收治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1.8岁。按A0分型:A1.1型3例,A1.2型6例,A1.3型2例。术前CT测量髋臼后壁骨缺损体积2~7cm。,平均3.8cm3。11例患者均行自体髂骨成形植骨重建髋臼后壁及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11例患者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23.45个月。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和Thompson-Epstein临床评分标准,EYAubigne—Postel平均分为14.09±3.11;Thompson—Epstein的评估结果:优5例(45.4%),良4例(36.3%),可1例(9.0%),差1例(9.0%)。优良率为81.8%。结论:采用自体髂骨球面成形植骨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可有效提高髋臼与股骨头配匹,增强关节稳定性,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骨椎体成形术对损伤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9具尸体腰椎标本分为正常组、椎体压缩骨折组、自体骨椎体成形术组,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损伤腰椎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自体骨椎体成形术能改善损伤腰椎的稳定性,但与正常椎体相比尚有差距,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椎体成形术部分改善了损伤腰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应与内固定系统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异种骨修复动物大段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的报道较少.目的: 验证异种脱蛋白骨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长骨大段缺损成骨过程中的血管化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 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7-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完成.材料: 山羊24只,体质量(22.5±2.5)kg,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除胫骨总长度20%形成节段性骨缺损.方法: 24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6只动物植入异种脱蛋白骨 自体间充质干细胞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以另8只植入自体骨为对照.术后每隔4周进行股动脉墨汁灌注后,取新骨组织制成厚切片.主要观察指标: ①大体解剖及影像学观察新骨血管化情况.②厚切片观察新骨血管网,并用Image-proplus真彩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数目和面积.结果: 所有实验山羊术后伤口无溃烂、流脓,无死亡.①动物肌肉和软组织已经被墨汁黑染,皮下、肌肉筋膜和骨膜可见血管大小、分支、走行方向及相互吻合呈网状.术后4周骨缺损区出现植入物边缘毛糙,8周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透光性骨吸收区.12周以后,两组骨缺损区两断端之间高密度钙化影,新生骨与两断端完全相连接.②术后4~2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血管表现数目逐渐增多,排列渐趋规则,血管大小、分布区域趋向均匀.两组血管数目和面积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异种脱蛋白骨复合物材料修复大动物大块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程度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自体骨碎末骨移植材料的实验模型。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基地(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杂交家犬5只,体质量15~20kg。Bio-Oss骨移植材料为引导骨/组织再生多孔骨无机材料,白色颗粒状,颗粒大小1.0~2.0mm。②实验方法:拔除家犬下颌第1,2,3前臼齿,3个月后行种植术。预备种植体窝,每只犬左右两侧各预备4个,共40个。在每个种植窝内,各植入种植体钛钉1枚,共40枚。用种植转孔时收集的自体骨碎末、Bio-Oss骨移植材料及两者1∶1混合骨碎末恢复种植体颊侧单壁人为骨缺损,以未植骨作空白对照。③实验评估:第9周时观察各组骨量的恢复情况、X线片观察牙槽骨高度、骨小梁致密度及骨整合情况,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5只家犬钛钉均无脱落,均纳入结果分析。①一般情况:9周时,创口愈合均良好,钛钉稳定,总存留率为100%。骨缺损处已有不同程度恢复,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差别。②9周时各组骨缺损量的测量结果:植入自体骨碎末、Bio-Oss骨移植材料、混合骨碎末及空白对照组的平均骨缺损量分别为1.8125、1.6975、1.5025、2.6375mm。植入混合骨碎末的平均骨缺损量最小,说明恢复最佳。③X线观察骨量的恢复情况:40颗钛钉外周均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愈合良好。不同组间未见明显骨质密度区别。④组织学观察骨量的恢复情况:低倍镜下见所有钛钉均被周围淡红色的致密骨组织紧密包绕,种植体与骨组织间无蓝色的软组织,产生了直接骨结合界面。结论:应用家犬建立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模型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rhBMP-2/明胶复合材料修复兔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造成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实验组植入rhBMP-2/明胶复合材料片,其中rhBMP-2的含量为1.0mg,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片。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结果影像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缺损区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8周时新生骨痂将缺损区桥接,术后12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的骨痂为编织骨,术后8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充填。骨密度测定示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6%。结论rhBMP-2/明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活性,1.0mg的rhBMP-2能够很好的修复兔桡骨15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钛网为支架增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25mm),观察下颌骨修复形成情况。方法羊骨髓基质干细胞转化的成骨细胞与高孔隙率滨珊瑚颗粒复合后,钛网为加强外支架,修复自体下颌骨缺损,行X线观察、大体及组织学观察下颌骨修复情况。结果X线观察实验组随时间延长,密度逐渐增加,大体观察见下颌骨下缘连续性恢复,组织学见支架中有大量新骨形成,并与钛网相融合。结论利用钛网加强的方法可以有效修复下颌骨节段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修复下颌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用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复合骨水泥修复兔右下颌骨的骨缺损,左侧单纯植入骨水泥做对照。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行X-射线照相、99mTc-MDP骨扫描、组织学观察。结果4周开始形成骨痂,12周骨痂最丰富,24周复合材料与宿主骨边缘模糊,边缘部分的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被新生骨替代,并与宿主骨融合。结论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易塑形,还具有生物学活性,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8.
活性煅烧骨颗粒与骨水泥修复微波灭活后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活性煅烧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修复微波灭活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用复合材料修复兔右侧股骨中段微波灭活后的骨缺损,左侧单纯植入骨水泥做对照.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行X-射线照相、99mTc-MDP骨扫描、组织学观察.结果4周开始形成骨痂,12周骨痂最丰富,24周复合材料与宿主骨边缘模糊,边缘部分的煅烧骨颗粒被新生骨替代,并与宿主骨融合.结论活性煅烧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易塑形,能修复骨肿瘤微波灭活后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皮质骨在骨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成1、2、3、4、6、10、12周组及对照组,共8组,每组3只,右侧为10mm骨缺损侧,左侧为对照侧。制作非脱钙骨切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皮质骨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皮质骨内产生显著变化,其主要表现在骨修复组织周围的皮质骨各表面(内外骨膜、哈佛氏系统内表面)出现骨溶解过程,骨陷窝内的骨细胞被释放,参与周围成骨过程。该变化伴随骨缺损修复过程减慢而停止。结论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伴随再生骨组织皮质骨内产生骨溶解过程,该过程及其释放物质可参与骨缺损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