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WT)的超声图像特征,以便早期准确诊断,及时给予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内经作者超声检查获首先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69例Wilms瘤患儿超声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11d至16岁,其中0—4岁占78%(54/69)。单侧68例(肿块位于肾脏上极28例,下极32例,中央7例,肾盂内1例);双侧1例,两侧均位于肾脏中央。肿瘤均呈团块、分叶状改变,表现为中等或中等偏低回声,大多数内部回声不均质伴有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或弱回声区,少数为完全实质性,瘤体内无钙化灶出现。彩色多普勒频谱显示不规则高阻低速血流。47例边界清楚,周边可见残存肾实质,与肿瘤形成“握球征”。存在同侧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4例(其中1例通过膈肌进入右心房)。结论超声影像学检查对典型W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定位、显示内部结构,并能检测肾静脉、下腔静脉等大血管内是否有瘤栓存在,无辐射,可重复,是理想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比较小儿淋巴管瘤X线平片、CT、MRI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7例淋巴管瘤,其中行X线平片检查23例,CT17例,MRI2例,超声42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发生部位分为2组:疏松间隙组25例,体表软组织组22例。根据病理分型分为:囊性淋巴管瘤46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体表软组织内淋巴管瘤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不清之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对于腹内淋巴管瘤可见肠胀气及肠内液平。CT轴位显示胸腹壁淋巴管瘤位于颈部,呈边界欠清之不规则包块向周围肌间隙中延伸,腹内淋巴管瘤呈边界清楚之巨大包块,包块呈囊性水样密度或囊实性混合密度,其中部分可见分隔影,增强后显示更明显;部分囊内出血可显示囊性水样密度中有片状高密度影。MRI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呈现颈部淋巴管瘤大小、形态、边缘,显示病灶呈多房囊状长T1、长T2信号及其中等信号分隔影。超声显示囊状淋巴管瘤大多数呈囊性包块,少数呈囊实性包块,囊性包块中大多数可见条状强光带分隔影,彩超示分隔处可见少量血彩分布;海绵状淋巴管瘤超声呈蜂窝状回声;若淋巴管瘤合并出血,囊性包块液性暗区内有细小光点飘移;若淋巴管瘤合并感染,囊壁增厚。结论小儿淋巴管瘤以囊性、疏松间隙组中颈部及体表软组织多见,X线平片对软组织内淋巴管瘤定位、定性意义不大;CT对淋巴管瘤定位优于超声;超声对淋巴管瘤内部结构观察优于CT;MRI对于颈部淋巴管瘤定位、定性诊断占有优势。小儿淋巴管瘤的影像学检查应以超声与CT或超声与MR联合检查,对病变确诊及治疗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女, 年龄54 d, 52 d前体检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胰头部可及范围约17.0 mm×9.0 mm囊实性包块, 周界清, 形态规则, 可见多发囊腔, 考虑实性假乳头状瘤, 患儿无黄疸、呕吐、哭闹、腹胀表现, 入院后查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处可见一囊实性包块影, 大小约17.5 mm×12.5 mm, 边界欠清, 内壁欠光整, 轻度强化。CT诊断:考虑胰母细胞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图1), MRI检查提示:胰头部囊实性肿块影, 实性部分呈稍短T2信号, 大小约12.0 mm×13.0 mm×15.0 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 胆总管及胰管未见扩张(图2)。血淀粉酶为9 U/L, 肿瘤标志物提示糖类抗原199为42.79 U/ml, 甲胎蛋白为472.20 IU/ml, 血胃泌素及胰岛素提示正常。考虑胰头占位为胰母细胞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可能, 遂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术, 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背部表浅处(图3、4)。腔镜下沿肿物边界剥除胰头部肿物后行术中病理冰冻切片检查提示:纤维间质内增生的胰腺小叶, 部分区域黏液变性, 考虑为良性病变, 遂行腹腔镜胰头部肿瘤剥除术。术中超声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原发性孤立性肿瘤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儿童脾脏原发性孤立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儿中,2例为囊性病灶,超声表现为无回声肿物,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物,增强后无强化,病理证实为先天性囊肿;2例超声表现为实性等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血流信号,CT增强表现为明显低于周围脾实质的强化,病理证实为脾脏淋巴管瘤;1例超声表现为等回声肿块,血流信号丰富,MRI扫描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肿块,增强后稍欠均匀强化,病理证实为脾脏错构瘤;1例超声无法辨别肿块边界,CT增强扫描示向心性充填性强化,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结论儿童脾脏原发性孤立性肿瘤,临床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肿瘤部位,并有助于鉴别诊断,但最终仍需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5.
患儿,女,2岁9个月.因右腹部疼痛不适伴发热3 d,发现腹部占位25 d入院.无血尿史,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一般情况好,血压正常.查体:右侧腹部肋下可及一肿物,质硬,较固定,无明显压痛.MRI:右肾上极巨大肿瘤,考虑肾母细胞瘤可能性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增强CT示:右肾上极并脊柱前哑铃状瘤灶挤压包埋腹主动脉,髂动脉.B超:右肾上极可见一囊实性包块,大小约7.8 cm×6.7 cm×10.3 cm,包块边界清楚,形态规整.其内回声不均,囊腔呈蜂窝状,残肾与肿瘤呈握球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例儿童囊性肾瘤伴DICER1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20年11月1例儿童囊性肾瘤伴DICER1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经过、病理和基因结果。通过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 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5月。结果本例患儿术前B超、CT及MRI均提示左肾巨大囊实性肿块, 边界尚清, 患儿接受左瘤肾切除术, 术中未发现肿大淋巴结, 术后病理考虑囊性肾瘤, 患儿血液及肿瘤组织均发现DICER1基因突变, 随访6个月无肿瘤残余及复发。中文文献尚无儿童囊性肾瘤伴DICER1基因突变的病例报告, 英文文献中, 同时检测到胚系和体细胞突变的仅有6例报道。结论儿童囊性肾瘤较为少见, 其发生机制与DICER1基因突变有关,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 DICER1基因突变可致多种肿瘤, 术后长期随访监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盆腔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及64层螺旋CT(MS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盆腔卵黄囊瘤儿童的临床、病理、MSCT及多平面重建资料。术前均行盆腔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34例中,女性21例,男性13例;患儿年龄3个月至7岁3个月,平均(18±15)个月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或骶尾部肿块以及腹痛。33例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1例(占2.9%)AFP值为2.2 ng/mL。34例患儿中,18例来源于盆腔腹膜腔内,16例位于腹膜腔外向骶尾部生长,其中9例主体部分位于盆腔,7例主体部分位于骶尾部。MSCT均表现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囊实性肿块,增强后肿瘤的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肿块最大径为2.8~10.7 cm。AFP值与肿块大小及部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盆腔卵黄囊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CT能较准确描述肿瘤内部结构与血供,结合血清AFP检查,有利于盆腔卵黄囊瘤的正确诊断、制订术前手术方案及判断术后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8.
小儿睾丸肿瘤超声诊断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小儿睾丸肿瘤应用7.5~10.0MHz高频超声检查,并进行血清胎儿甲种球蛋白(AFP)定性.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卵黄囊瘤9例,AFP定性全部阳性;良性畸胎瘤2例,恶性畸胎瘤1例,此3例AFP定性均阴性.超声图像共同特征睾丸增大,内呈不均质中强回声改变.卵黄囊瘤见不规则无回声暗区;畸胎瘤呈囊性多房改变或见液暗区外,有钙化强光斑伴声影.结论超声检查小儿睾丸肿瘤,图像清晰、直观、无创无痛,小儿易于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小儿睾丸肿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儿童胸部尚存在一部分少见疾病 ,现介绍如下。1 肺母细胞瘤儿童期肺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两大类 ,儿童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相对较少见 ,绝大多数为转移性。文献报道的肺恶性肿瘤有支气管腺瘤、肺母细胞瘤 (肺胚瘤 )、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和支气管癌等。良性肿瘤中以乳头状瘤和错构瘤最为常见。肺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没有特异性 ,肿瘤定性依靠病理检查。肺母细胞瘤X线示肺部肿块、肿瘤大部分位于肺的周边部 ,两肺的发生率大致相等 ,以右上肺更常见 ,双侧均发生者罕见。大多数为实体性或囊性 ,实性部分表现为密度…  相似文献   

10.
儿童鞍区肿瘤32例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常见儿童鞍区肿瘤磁共振成像(MRI)特点,以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鞍区肿瘤,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32例中颅咽管瘤14例,占43.8%;生殖细胞瘤7例,占21.9%,星形细胞瘤5例,占15.6%,Rathke囊肿2例,占6.2%,垂体瘤、脊索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各1例,各占3.1%。14例颅咽管瘤均呈囊性,其中10例瘤体底部可见壁结节;6例呈长T1长T2信号,4例呈等T1长T2信号,4例多囊性肿瘤呈长、等、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囊壁明显强化。7例生殖细胞瘤均实性,呈等T1稍长T2信号;2例并囊变,2例同时可见松果体区病灶,2例累及及基底节区,鞍区肿块均呈上下方向生长,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5例星形细胞瘤中实性4例,囊性1例,均呈长T1长T2信号,其中4例肿块呈前后方向生长,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变化。结论 儿童鞍区肿瘤以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及星形细胞瘤最常见,MRI表现较具特征性,仔细分析可做到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