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伤性膝关节炎的全膝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膝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对1997~2002年间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0例,女1例;年龄31~76岁,平均59岁。骨折至全膝置换手术的间隔时间2~27年,平均8.7年。有7例患者曾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全膝置换手术同时拆除内固定4例,分期手术拆除内固定后行全膝关节置换3例。手术时有2例股骨骨折畸形愈合,全膝置换时行外侧支持带松解4例,伸膝装置重建1例,侧副韧带重建2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12~72个月)。无失访病例。膝关节协会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7分(10~6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85分(10~100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42分(0~60分)提高到随访时的75分(20~100分)。膝活动度从术前的83°增加到随访时的93°。术后由于膝关节活动度差而进行麻醉下手法松解4例。未发现需要进行翻修的假体无菌性松动。有1膝发生切口浅表感染行清创术,假体保留而愈合。结论先前骨折所造成的创伤性关节炎,采用全膝置换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术中恢复肢体的良好对线,确保假体置入正确,达到软组织平衡可促进全膝置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旋转平台高屈曲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s,TKR)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61例患者(78膝)行旋转平台高屈曲型(Sigma RP-F)人工TKR,其中17例为双侧膝关节置换.男13例15膝,女48例63膝;年龄45~79岁,平均64.3岁.术前诊断:膝骨关节炎56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采用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所有膝关节都未进行髌骨置换,但对髌骨进行去神经化和修复术.结果 本组随访3~16个月,平均10.5个月.影像学显示无松动,无髌骨翘起、半脱位或脱位.临床评定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KSS)评分,术前平均膝评分48分(33~72分),膝功能评分41分(28~63分),术后随访膝评分97分(88~100分),膝功能评分96分(84~99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30.)(110.~150.),未发现假体旋出、不稳定或感染的患者.结论 旋转平台高屈曲人工全膝关节可提供足够的关节接触面积、全程的髌骨轨迹、足够的胫骨关节轴向旋转自由度,使膝关节可安全达到高屈曲的目的,近期随访疗效满意,但是否达到实验室分析的减少磨损、增加假体使用寿命的目的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创伤后晚期严重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关节创伤后严重功能障碍的治疗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这类疾病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自1997年6月至2004年6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严重创伤后晚期膝关节功能障碍18例21膝,对于其中严重创伤性关节炎无明显畸形10例12膝,采用膝关节表面置换。创伤性关节炎合并膝关节20°~40°内外翻或20°~90°固定性屈曲畸形6例7膝,膝关节完全骨性强直2例2膝,患者采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3.5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HSS)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评定膝关节术后的疼痛、活动功能、关节畸形矫正以及稳定性和肌力。术前评价均为差,术后优12膝,良7膝,可2膝,总优良率90%。患者主观满意率为100%。结论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创伤后晚期严重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报告患者女 ,6 8岁。因双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31年伴双下肢肿痛及功能障碍 3个月 ,于 1998年 3月 2 1日入院。X线片示双膝关节间隙变窄 ,屈曲畸形。 1998年 3月 2 9日行双侧全膝置换术。仰卧位 ,膝内侧S形切口 ,先左后右。按术前测量模具与双膝关节假体的号数分别予以置换。假体为Howmedica公司生产的全膝系统 (totalkneesystem)。术后切口一期愈合。随访 1年 ,双膝关节屈曲 85° ,伸 180° ,行走基本正常。2 讨 论2 1 术前 术前准备充分是确保双膝置换成功的关键。因双膝同时置换较之于单膝置换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egion假体在膝外翻畸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膝外翻畸形患者32例(37膝)。记录患者术后髌股轨迹、切口愈合情况、膝外翻矫正角度、膝关节Harris评分(HS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32例患者膝关节髌股轨迹良好,切口愈合情况佳,无感染发生。34膝完全矫正了膝外翻畸形,仅余3膝存在3°~5°膝外翻遗留。患者HSS评分由术前34.5分提升至术后87.0分。结论在膝外翻畸形患者的初次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Legion假体可以达到满意的手术疗效,术后患者膝关节稳定,大部分患者的膝外翻畸形得到了纠正,患者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即可达到屈曲90°、伸直0°。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TKA)是人体较大的重建手术,由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覆盖少,位置表浅,假体作为异物本身也会对局部软组织的修复造成影响,使得TK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有切口不良,神经血管损伤,感染,深静脉血栓(DVT),伸膝障碍,膝关节僵硬,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等。有些并发症可以引起严重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有些并发症后果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我院自2001年至2005年共开展了17例22膝全膝关节置换。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7例22膝,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65.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自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12例(12膝)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骨折后均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应用KSS评分和功能评分术前和术后随访评估。术前膝关节屈伸活动度(80.0°±34.9°)。膝关节学会KSS评分(62.7±11.1)分,功能评分(61.7±10.7)分。12例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9例患者选择后稳定型假体,2例患者选择限制性LCCK假体,1例患者选择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结果本组共12例患者,1例患者出现伤口并发症和浅表感染,1例患者术中内侧副韧带部分撕脱。术后随访1~13年(平均4.3年),无晚期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KSS评分(80.5±10.4)分,功能评分(82.5±16.6)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1.7°±16.0°),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但易出现感染及伤口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应用旋转平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9例患者行70膝的Sigma旋转平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21例为双侧膝关节置换。男7例,女42例;年龄38—78岁,平均63岁。术前诊断膝骨关节炎42例,类风湿关节炎7例。采用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后稳定型假体,所有膝关节都未进行髌骨置换,但对髌骨进行去神经化和修复术。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2.7个月,共70膝。影像学显示均无松动,无髌骨脱位。对膝关节临床评定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术前膝评分49分(35—70分),膝功能评分40分(30—60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膝评分为96分(83—100分);功能评分为95分(65—100分),没有旋转平台的旋出,没有翻修或者感染的发生。结论旋转平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运动学分析和实验室磨损试验的数据上有潜在的优势,尤其是在年轻的活动能力强的患者,近期随访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远期的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治疗严重畸形膝关节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916例(1031膝),严重畸形膝关节置换术80例,其中56例(70膝)成功随访。严重内翻畸形19例(23膝)、严重外翻畸形21例(27膝)、严重屈曲畸形16例(20膝)。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6个月~10年)。对膝关节屈伸活动度、HSS、KSS膝关节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0°(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15°(伸直0°~屈曲130°),膝关节评分系统 HSS、KSS术前及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33分(10~6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1分(70~100分),HSS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27~6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分(72~100分)。膝内外翻、屈曲挛缩畸形得到较好矫正。结论严重畸形膝关节通过关节置换术同样能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表面应力变化,为深入了解单髁置换术优势及劣势提供依据。方法:对6例单髁置换术后及6例正常人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关节表面应力变化进行动态有限元分析,并与项目组前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表面应力分析进行对比。结果:正常组屈曲30°以后内侧间室应力大于外侧间室(P<0.05);单髁置换组屈曲0°、60°、90°时内侧间室应力大于外侧间室(P<0.05);全膝置换组在所有屈曲角度下内侧间室应力大于外侧间室(P<0.05)。屈曲60°及90°时单髁置换组内侧间室应力大于全膝置换组(P<0.05);所有屈曲角度下,单髁置换组外侧间室应力大于全膝置换组外侧间室应力(P<0.05);屈曲0°、30°、60°及120°时,单髁置换组外侧间室应力都大于正常膝组(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可增加膝关节关节面应力及加速对侧间室关节炎发展,从而影响手术远期疗效,但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优化手术操作、假体适当改良、指导患者合理康复后,该术式仍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膝关节假体形面轮廓对假体关节面间接触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图像采集建立多角度正常膝关节模型。依据自然膝关节的解剖结构,从中提取出个体膝的结构尺寸及形面特征,设计出渐变形面的膝关节假体,按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规范流程建立植入渐变形面假体后的全膝三维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植入假体后对股骨/胫骨关节面等效应力的影响。结果植入渐变形面的假体膝在屈曲角度0°~60°时对于髁面的应力分布影响不大,但大于60°,尤其是80°时,应力分布变化明显;另外,对内/外侧髁面的最大等效应力有较大的改变。结论在膝关节假体的设计建模中,尽量重现人体关节构造,益于保证置换后整个膝关节的协调运作。整个设计过程及方法对于完善和改进假体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膝关节恶性骨肿瘤的治疗方法,将人工半关节置换用于重建膝关节的保肢手术。方法对2000年~2005年间胫骨上端骨肉瘤5例患儿进行手术--人工半关节假体置换。结果随访2~3年,所有患儿手术成功,均可在支具保护下行走。结论半关节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具有保留正常骨骺及膝关节和重建膝关节等优点,同时达到保肢手术的目的和优点,并为成年后全关节置换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腱断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76岁。因右膝关节疼痛20年加重并行走困难2年收住。查体:右膝关节内翻畸形(25°),关节伸屈活动受限(10°~70°),X线示关节增生骨赘形成并关节内翻,关节外侧间隙变窄,内侧间隙消失。既往糖尿病史10年余。入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InnexTM固定衬垫型膝关节系统),术后3 d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1周扶步行器下地行走,2周出院时膝关节伸屈活动0°~90°,6周行走基本正常,膝关节伸屈活动0°~100°,关节无肿胀,拍片假体位置良好。术后2月余不慎滑倒,膝关节半屈曲位受力,即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伸膝无力。查膝局部肿胀压痛,髌腱正常轮廓消失,髌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之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是否要进行髌骨置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2月于我院急诊科、骨科就诊并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随机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2例,研究组患者在关节置换术中接受髌骨置换的治疗,对照组则不进行髌骨置换,治疗后所有患者接受为期1年的随访,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2、3个月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KSS临床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3、6个月的Feller髌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Feller髌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髌骨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网式松解技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外翻膝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20例(23膝)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拍摄膝关节负重位X线影像、下肢全长X线影像,观察有无腓总神经损伤的症状,并进行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结果本组20例患者,18例使用后稳定型假体,2例使用限制性假体。全部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外侧软组织的拉网式松解,松解深度≤5 mm。平均手术时间(79±12)min,平均出血量(150±30)ml,术中及术后无输异体血,术后伤口平均引流量(190±70)ml。术后第1天患者可以扶拐杖下地活动。术后和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腓总神经损伤的并发症。KSS评分从术前的(39±10)分提高至术后的(91±6)分,术前、术后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网式松解技术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松解深度≤5 mm安全、有效,可以得到满意的软组织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膝关节交通伤后膝关节初期置换术中选用旋转铰链式假体的适应证及临床经验。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3月我科对17例膝关节交通伤患者进行了初期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1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4年6个月,平均3年。采用HSS(knee rating score system)评分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例失访,15例疗效优良,优良率93.75%。结论 对膝关节严重损伤的患者行初期人工关节置换时使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组患者96例,其中男39例,女57例;年龄19~71岁,平均45.14岁。住院时间9~64天,平均23.75天,膝关节损伤经治疗后使用持续被动活动器(CPM)器训练时间为2~6周,平均3周。每天14小时。其中60及60岁以下患者膝活动范围均达到0~110°42例(43.75%),较行同样手术而不进行CPM训练者扩大0~25°;60岁以上膝活动范围达到0~90°38例(39.58%),较未行CPM者提高0~10°。10例术后持续使用CPM训练,其关节功能达到0~100°8例(8.33%),其中2例(2.08%)因惧怕疼痛放弃训练,结果仅维持0~80°,半年后因影响生活再次行全麻下膝关节广泛松解术。6例(…  相似文献   

18.
1998年 6月— 2 0 0 2年 6月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 ,治疗单纯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 36例。经 6个月~ 2年随访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 ,男 2 6例 ,女 10例 ,年龄 18~5 6岁 ,髌骨骨折 2 0例 ,右 16例 ,均为单侧髌骨骨折。骨折类型 :横断型 18例 ,粉碎性 10例 ,下肢骨折 8例。本组全部行手术治疗 ;其中改良张力带内固定 2 0例 ,钢丝环形结扎内固定 10例 ,缝线固定 4例 ,穿过骨片钢丝结扎 2例。术后膝关节活动度 ,患者处于中立位 ,膝关节活动度 ,0~10°15例 ,0~ 15°16例 ,0~ 2 0°5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外延伸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9例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5例,男性19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4.91±8.99)岁;对照组44例,男性16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5.66±7.24)岁。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出院后对照组不予延伸护理,干预组电话随访1次/周,门诊随访1次/2周,3个月后视患者的康复情况酌情增减随访次数,随访时间为1年。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3、6、12个月分别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及SF-36量表测评。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时:SF-36量表测评、膝关节评分干预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院外延伸护理有利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腰源性膝关节痛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疼痛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发病机理较多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在我们诊治膝关节痛14 5例中有腰源性膝关节痛 34例 ,约占 2 3 4 % ,其中有 14例长期误治 (41 2 % ) ,经采用相应神经阻滞及手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4例中 ,男 13例 ,女 2 1例 ;年龄 2 6~ 73岁 ,平均 5 3 6岁 ;病程 0 6~ 3年 ;均以主诉膝关节疼痛就诊。主要症状是膝关节酸痛无力 (32例 ) ,下蹲痛 19例 ,下肢局限性皮肤感觉异常 9例 ,膝关节寒冷难忍感 5例 ,行走、久站膝痛但休息时无痛感 2 1例 ,有腰部扭伤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