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的方法以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mRNA。【方法】巢式RT PCR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AFPmRNA。【结果】 49例肝癌中 17例检出AFPmRNA ,阳性率 35 % ,其中 9例证实有转移的 6例阳性 (6 7% )。 19例肝硬化、6例急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5例肝良性肿瘤、6例肝内胆管癌、11例肝转移癌、13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AFPmRNA的存在与肝内肿癌灶的数目、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形成、远处器官转移与肿瘤的TMN分期密切相关 ,与血清AFP浓度无关。【结论】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 ,可帮助早期发现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  相似文献   

2.
巢式RT—PCR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微量转移癌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肝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癌细胞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有核细胞,用TRzol提取RNA,特异引物扩增AFPmRNA,凝胶电泳观察结果.分析AFPmRNA扩增结果与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RNA提取成功率为100%,33例肝癌患者AFPmRNA阳性率为69%(23/33),临床肝内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患者AFP'mRNA扩增阳性率为100%,临床无转移患者AFPmRNA阳性率为56%(15/27),P<0.05,AFPmRNA阳性患者的肿块最大径平均为10.67,AFP>400μg/L者占40%(8/20),AFP'mRNA阴性患者肿块最大径平均为7.13cm,AFP>400μg/L者占10%(1/10).结论巢式RT-PCR是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癌细胞的稳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AFP mRNA检测外周血游离癌细胞预测肝癌微转移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FPmRNA表达与其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技术检测 10 2例原发性肝癌、2 2例非原发性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 ,6 4例慢性乙型肝炎、35例肝硬化和 4 0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FPmRNA表达水平。结果 AFPmRNA在健康献血员、非原发性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为阴性 ;在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AFPmRNA的检出率 (5 6 86 % ,5 8/ 10 2 )明显高于肝硬化组 (8 5 7% ,3/ 35 ,P <0 0 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FP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远处转移明显相关 (P <0 0 5 ) ,而与肿瘤直径、数目及血清AFP浓度无明显相关 (P >0 0 5 )。结论 巢式RT -PCR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FPmRNA是一种早期发现肝细胞癌血道播散的可靠而又敏感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简易血清唾液酸检测法——F-8836化学比色法对肝癌67例、胆癌7例、胰头痛4例、急慢性肝炎72例、重症肝炎28例、肝硬化44例进行检测,并对癌症组以AFP作对照观察。本法检测肝癌阳性率86.5%,用AFP检测阳性率为64.2%(二者相比,P<0.001)。11例胆胰痛,用F—8836检测全部为阳性,而用ASP检测均为阴性。说明:F—8836化学比色法可作为早期诊断肝癌的一种敏感方法。通过对肝癌、重肝、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可提高肝癌诊断的阳性率(达95.5%),并排除假阳性或假阴性。吸光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与疗效成反比,有利于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和转归。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1例正常肝组织、12例慢性肝炎、16例肝硬化及21例肝癌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标记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SABC)法,用抗IGFBP-3单克隆抗体(Sigma,14527)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对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肝组织中IGFBP-3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0%(11/11),100.00%(12/12),87.50%(14/16)及42.86%(9/21).采用Ridit分析,其IGFBP-3表达强度的R±SR值分别为0.7462±0.0288,0.6589±0.0413,0.5344±0.0610,0.2330±0.0373,R±1.96SR分别为0.6898~0.8026,0.6149~0.7767,0.4148~0.6540,0.159~0.3061.肝癌组织中IGFBP-3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及正常对照肝组织(P<0.05);肝硬化肝组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而在肝硬化与慢性肝炎肝组织之间,以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之间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肝组织中IGFBP-3的表达强度可反映肝功能的损害程度.肝癌组织中IGFBP-3的表达强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蛋白(Alb)基因在肝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外周血中Alb的基因片段分析在原发性肝癌(HCC)、慢性肝病和非肝病患者外周血中血白蛋白基因表达。结果:67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lb基因的检出率为59.7%,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但与急性肝炎组无明显差别(P>0.05);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Alb基因片段阳性率分别为33.3%、36.8%和76.9%;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尤其在伴有肝外远处转移的肝癌中,Alb基因全数阳性(100.0%)。结论:分析外周血中Alb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2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异质体(AFP-L3)和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mRNA)诊断肝细胞癌价值及评估肝癌预后的意义。方法:对2005年4-7月收治的82例肝细胞癌(HCC)、1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和19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应用酶联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联合检测AFP-L3和AFPmRNA水平,对比其阳性率;并对术后1个月的肝癌患者检测AFP-L3和AFPmRNA水平,统计作出生存曲线。结果:术前不同肿瘤指标的检测结果:AFP-L3联合AFPmRNA检测阳性率为64.3%,明显高于AFP、AFP-mRNA单独检测的阳性率(50.9%、4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AFP-L3联合AFPmRNA检测均阳性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较低。结论:术前联合检测APF-L3和AFPmRNA两项指标可提高HCC、尤其是AFP阴性HCC的诊断率,而术后联合检测又对评估HCC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NF -α和TNF -R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了 94例慢性肝病肝组织中TNF -αmRNA、TNF -R1mRNA的表达 ,其中慢性肝炎 2 8例、肝硬化 2 2例、肝癌 4 4例。结果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组织中TNF -αmRNA阳性率分别为 5 3.6 %、86 .4 %、4 3.2 % ;TNF -R1mRNA阳性率分别为 4 6 .4 %、90 .9%、38.6 %。两者同时阳性分别为慢性肝炎 7例 (2 5 % )、肝硬化 18例 (81.81% )、肝细胞肝癌 11例 (2 5 % ) ;两者同时阴性分别为 9例 (32 .14 % )、1例 (0 .0 5 % )、19例 (4 3.19%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TNF -αmRNA阳性率相比 ,P<0 .0 5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TNF -R1mRNA阳性率相比 ,P <0 .0 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肝硬化与肝癌TNF -αmRNA和TNF -R1mRNA阳性率相比 ,P <0 .0 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慢性肝炎与肝癌TNF -αmRNA和TNF -R1mRNA阳性率相比 ,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慢性肝炎的活动度越重其表达率越高 ,TNF -αmRNA和TNF -R1mRNA表达强度也强 ,肝硬化组的阳性强度最强 ,肝细胞肝癌组织表达与分化程度关系不密切。结论 TNF -α和TNF -R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对慢性肝炎亦有一定的作用 ;肝细胞肝癌时TNF -αmRNA和TNF -R1mRNA的产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7,(7):976-978
目的:探讨西北地区胃癌患者血清肿瘤异常蛋白(TAP)检测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收集胃癌患者156例(实验组)和同期查体的健康人群82例(对照组),通过凝集实验检测两组指端末梢新鲜全血TAP的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判断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患者TAP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灵敏度69.9%,特异度84.1%。阳性预测值89.34%,阴性预测值59.48%。阳性似然比4.407。TAP与性别、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和TNM分期无明显关系(P均>0.05),然而与年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06、0.006)。5年内发生复发转移的胃癌患者TAP的凝聚面积显著大于无转移患者(P<0.001)。结论:TAP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同时还可用于监测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贺立春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4):21-22,68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检测HBVX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结果:10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HBVX蛋白阳性51例(51%),34例肝硬化(LC)HBVX蛋白阳性12例(35.3%),28例慢性肝炎(CH)HBVX蛋白阳性7例(25%)。47例X蛋白阳性血清中HBV标志物HBsAg、HBeAg、HBcAb均阳性40例(85.1%),其中PHC患者占28例(59.6%)、LC患者占9例(19.1%)、CH患者占3例(6.3%)。HBV标志物均阴性的血清中,PHC患者50例HBVX蛋白阳性19例(38%)、LC患者29例HBVX蛋白阳性5例(17.3%)、CH患者11例HBVX心明眼亮白阳性2例(18%)。在51例HBVX蛋白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其中Ⅰ期46例(91.2%),Ⅱ期4例(7.8%),Ⅲ期1例(%),Ⅳ期0例(0),在46例HBVX蛋白阳性的原发性肝癌Ⅰ期患者中有9例在影像学发现之前出现。34例肝硬化(LC)HBVX蛋白阳性12例(35.3%),28例慢性肝炎(CH)HBVX蛋白阳性7例(25%)。经追踪调查,12例HBVX蛋白阳性的肝硬化患者有4例发展为肝癌,7例HBVX蛋白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中,有2例发展为肝癌。结论:HBVX蛋白是癌基因的启动因子,是导致PHC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CD34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到早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关系及其病理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4例早期肝细胞肝癌(早期HCC组)、70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组)、70例慢性乙肝(慢性乙肝组)和10例正常肝组织(正常对照组)中Hpa、b-FGF、CD34的表达水平.对各组肝组织中Hpa、b-FGF表达进行半定量计数,CD34阳性微血管进行MVD计数.对各组肝组织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HCC组肝组织中Hpa阳性表达率为57.1%(8/14),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的20.0%(14/70)和乙肝后肝硬化组的28.6%(20/70)(P<0.05).早期HCC组肝组织中b-FGF(+-++)阳性表达率为85.7%(12/14),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炎组的52.9%(37/70)和乙肝后肝硬化组的57.1%(40/70)(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早期HCC组肝组织中,b-FGF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r=0.808,P<0.01),Hpa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r=0.645,P<0.05),b-FGF表达与Hpa表达亦呈正相关(r=0.629,P<0.05).病理检查结果示:早期HCC组肝组织中CD34呈广泛、窦隙状强阳性表达,而在慢性乙肝组及乙肝后肝硬化组肝组织中肝窦多为呈阴性.结论 Hpa、b-FGF、CD34在早期HCC中的阳性表达高于非肝癌组织,为早期HCC与非肝癌组织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肝癌及癌周肝内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myc基因蛋白在肝癌及癌周肝内的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在58例肝癌存档石蜡切片上标记和观察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myc基因蛋白在肝癌组织及其癌周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8.97%(40/58)及65.52%(38/58),表抗阳性的肝癌及癌周阳性表达分别为70.27%(26/37)、67.57%(25/37),伴有肝硬化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分别为86.49%(32/37)、81.08%(30/37),伴有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0.91%(20/22)、90.91(20/22,),有包膜的癌内和癌周阳性率分别为60.47%(26/43)、55.81%(24/43),术后复发组的癌内及癌周阳性率分别为79.49%(31/39)、79.49%(31/39)。结论: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增加与HBsAg阳性、肝硬化、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癌周肝内转移及肿瘤有无包膜密切相关,与肿瘤复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崔雪平 《当代医学》2016,(18):33-3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组织GP73蛋白表达的结果。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组织的患者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3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28例癌旁组织、10例肝硬化肝组织和11例正常肝组织的GP 73蛋白的表达。结果 GP 73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肝组织的细胞中,其细胞质会出现黄色、棕黄色、黄褐色的着色颗粒。在肝癌组织中,GP 73阳性率为93.5%(29/31);在癌旁组织中,GP 73阳性率为92.9%(26/28);在肝硬化肝组织中,GP 73阳性率为40.0%(4/10);在正常肝组织中,GP 73阳性率为27.2%(3/11)。在GP 73蛋白阳性表达率方面,肝硬化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织相比与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肝硬化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GP 7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 73蛋白是肝癌组织病理标志物,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标记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eptidlyl-proplyl isomerase 1,pin1)在正常、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了解pin1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组织芯片上同时检测10例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40例肝硬化、19例肝细胞性肝癌及34例正常肝组织中pin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in1在不同肝脏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pin1在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8/10)、82.5%(33/40)、100%(19/19)、55.8%(19/34),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同时肝癌中pin1的表达强度也明显高于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P<0.001),而在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pin1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pin1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pin1参与了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细胞性肝癌的疾病进展过程,在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4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对30例人肝细胞肝癌(HCC)及相应癌旁组织,10例肝硬化,5例轻度慢性肝炎和4例正常肝组织,进行了CD34、VEGF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对VEGF进行半定量计数,并结合肝癌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HCC组织中CD34呈广泛、窦隙状阳性表达,而在正常及慢性肝炎组织中肝窦呈阴性,在纤维间隔附近的肝窦壁可见少量散在的CD34弱阳性表达,MVD与HCC的肿瘤大小及是否发生门静脉癌栓密切相关,瘤块直径<2 cm者的MVD显著低于>2 cm者,VEGF阳性率为83.3%(25/30),而在5例慢性肝炎患者中为阴性表达,并与肿瘤发生门静脉癌栓关系密切(P<0.05).瘤旁肝组织亦显示较明显的VEGF阳性(93.3%,28/30).结论 CD34和VEGF的阳性表达为HCC与非癌性肝组织的鉴别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形态学标记.瘤组织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VEGF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化学光标记免疫法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化学光标记免疫法对原发性肝癌组32例、肝硬化组22例、慢性肝炎组30例、正常对照组35例的AFP、CEA进行联合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AFP阳性23例(71.88%)、CEA阳性89例(25.00%),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P<0.05),同时应用AFP、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可达90.63%.结论:AFP、CEA联合检测对于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 (AFP)mRNA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realtimeRT -PCR技术 ,定量检测 5 6例肝细胞癌、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5 6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 34 6 44 .6± 9490 5 .4copies/μgRNA ,其中 2 9例为阳性 ;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患者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均未检测到AFPmRNA的表达。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密切相关 ,与肿瘤直径、数目及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 ,可作为预测肝癌发生远处转移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肝硬化、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62例肝细胞性肝癌(HCC)15例肝硬化及10例正常肝脏PTEN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10例正常肝组织中PTEN蛋白均为阳性表达. HCC中PTEN 蛋白的阳性率69.4%(43/62),明显低于肝硬化组(93.3%)及正常肝组织组(100%)(P<0.01).PTEN蛋白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肝细胞性肝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1%(21/28)、71.4%(15/21)和53.8%(7/13),肝细胞性肝癌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组织分化及其它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肝癌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有无合并肝硬化无关(P>0.05).结论 PTEN表达缺失在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PTEN蛋白表达有助于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血清CA_(125)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CA_(125)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肝癌患者44例,肝硬化60例,脂肪肝70例、慢性肝炎75例及35例正常对照进行CA_(125)测定。结果:肝癌患者血清CA_(125)含量为(24.5±12.1)万U/L,显著高于肝硬化组、脂肪肝组、慢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25±1.25)万U/L,(2.48±0.92)万U/L,(2.33±0.85)万U/L,(2.08±0.79)万 U/L,P<0.01)],肝硬化组高于脂肪肝组、慢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但显著低于肝癌组(P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4例肝硬化和1例正常肝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并对肿瘤MVD计数,分析其意义及两者间的相关性. 结果:肝癌组织中PTEN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总阳性率为42.9% (24/56);癌旁组织中PTEN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阳性率为100%(32/32),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且其表达强度在HCC病理分级中有差异,同时,在肿瘤TNM分期中各期PTEN阳性率有显著差异,而发生肝内转移和肿瘤直径大于5 cm的肝癌组织PTEN阳性率低于未转移和肿瘤直径小于5 cm的肝癌组织. 肝癌组织中MVD为40±11,MVD值随着肿瘤TNM分期的增高而增大. 且MVD在无包膜肝癌中及有肝内转移肝癌中比有包膜和无肝内转移的高. 肝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肿瘤MVD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即高PTEN表达的HCC中微血管计数较低,而低PTEN表达的HCC微血管计数增高. 结论:PTEN蛋白的低表达与血管生成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且与肿瘤恶性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TEN的低表达可能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