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一组与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谢异常有关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根据所缺乏酶的不同,目前将GSD分为12型。糖原累积病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Ⅱ,GSDⅡ),又称Pompe病,是因为先天性酸性α-1,4-葡萄糖苷酶(acid alpha-1,4-glucosidase,  相似文献   

2.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为糖原代谢障碍导致糖原在肝脏、肌肉、肾脏 等组织器官中贮积所致的一组遗传代谢性疾病,根据酶缺陷不同,至少可分为12型,以GSD1型最常 见,GSD1早期可继发显著的高脂血症,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远期并发症,这些 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能增加卒中风险。本文依据GSD1合并卒中的病例报告,探讨GSD1卒 中发生的相关机制,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GSD1患者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的高危人群; 其二认为GSD1有显著高脂血症而卒中发病率小,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本文从以上两方面 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3.
正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酸性α葡糖苷酶acidα-glucosidase(GAA)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碳质子磁共振波谱carbo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3C-MRS)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糖原贮积病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Ⅱ(GSDⅡ)  相似文献   

4.
Ⅱ型糖原累积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Ⅱ型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Ⅱ,GSDⅡ)也称为酸性麦芽糖酶缺乏症或Pompe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酸性α-糖苷酶的缺乏,导致溶酶体内的糖原分解障碍并大量贮积而致病。本文就Ⅱ型糖原累积病的流行病学、基因突变特征、诊断新方法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正>糖原累积病(glu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基因缺陷导致糖原代谢中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引起机体能量代谢障碍和糖原在组织中过多沉积,引起的一类遗传代谢性疾病。肝脏、骨骼肌、脑是糖原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GSD主要受累器官,其它受累器官还有脾脏、心脏、肾脏和小肠等。糖原累积病根据酶缺陷及转运体的不同,已分为十六型,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多表现为运动不耐受、肌无力、运动诱发的肌肉疼痛及肌痉挛,严重时可出现横纹肌溶解,伴肌红蛋白尿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糖原累积病(GSD)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SD患者EMG、骨骼肌病理、肝脏病理及二代测序结果。结果GSD慢性起病、波动性,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累及膈肌可发生呼吸困难。EMG多为肌源性损害,偶可正常或神经源性损害。骨骼肌活检可见肌纤维胞浆内出现空泡(糖原流失)及嗜碱性颗粒物(糖原蓄积);PAS染色示空泡内异常糖原颗粒沉积。电镜示肌原纤维间糖原贮积伴溶酶体或髓样小体形成。4例患者行肝脏活检示肝细胞肿胀,呈植物细胞壁样镶嵌状排列;胞质内见红色粉尘样物,PAS强阳性证实为糖原。6例患者行二代测序,5例发现GAA杂合突变。7例患者病情迅速进展,5年内死亡;7例缓慢进展,存活5~9年;4例失访。结论(1)GSD早期仅有单纯肌无力症状或低血糖、EMG缺少特异性,多系统受累伴有呼吸困难、肝肿大等提示本病。(2)肌肉和肝脏病理出现大量PAS染色阳性的糖原颗粒对确诊GSD有重要作用。肌活检空泡肌纤维抗线粒体抗体增高提示GSD伴发线粒体代谢紊乱。Dysferlin蛋白免疫组化呈斑片状肌膜和肌质染色,提示钙介导的肌膜融合修复受损可引起继发性肌膜受损。(3)GAA复合杂合突变导致Pompe病(GSDⅡ型)。  相似文献   

7.
正埃-德型肌营养不良(Emery-Dreifuss dystrophy,EDMD)是一种相对良性的肌营养不良,发病率约为1/10万~([1])。最初由EMERY和DREIFUSS~([2])(1966)年报告,将该症确定为独立的遗传性肌肉疾病,HOPKINS[3](1981)、MERLINI[4]等(1986)也作过描述。遗传方式以X连锁隐性遗传为主,常染色体显性和隐形遗传少见。由于本病临床较为罕见,临床特点为早期出现肢体关节挛缩、肱-腓型肌病及伴心脏受累的三联征~([5]),临床对此疾病的认识不足,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告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4型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mitochondrial neurogastrointestinal encephalomyopathy,MNGI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系统疾病,由于核基因TYMP突变导致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缺陷所致~([1])。TP的活性降低或缺失,可导致脱氧胸苷和脱氧尿嘧啶核苷在组织中的蓄积,引起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症状。MNGIE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严重的胃肠动力障碍、脑白质病变、眼外肌麻痹、周围神经病变和肌肉萎缩~([2])。自2012年许二赫等首次在国内报道了该病以来~([3]),  相似文献   

9.
正X型连锁鱼鳞病(XLI)是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突变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1/2 000~1/6 000~([1-2])。男性发病,女性为携带者,其临床特征为生后或婴儿期发病,全身皮肤干燥、粗糙、覆着黑褐色鳞屑,主要累及肢体伸侧和躯干侧面、面、耳部、颈部。皮肤表现常在夏季减轻,而冬季和干燥季节加重呈黑褐色;部分女性可只表现为皮肤干燥~([3])。多数XLI患者存在STS基因和侧翼标记的大量缺失,少数为STS基因点突变或部分缺失~([4])。本文报道1例STS全外显子缺失所致XLI伴智力低下的患儿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亚历山大病(Alexander disease,Ax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白质病,最先是由Alexander于1949年进行报道提出的~([1])。影响该病的主要致病基因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传统分型根据发病年龄将其主要分为婴幼儿型、少年型及成人型~([2]),临床上以婴幼儿型较为常见;2011年Prust等~([3])提出新型分型标准将AxD分为Ⅰ型和Ⅱ  相似文献   

11.
正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指肿瘤在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处出现远隔效应,导致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组疾病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1])。由于该疾病早期以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为主,临床肿瘤症状没有或不明显,因此,早期常常容易误诊。近年来,随着新型PNS相关抗体的检测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被发现报道~([2])。但以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并表达抗Recoverin及抗Tr(DNER)双抗神经元抗体的PNS未见报道。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以运动神经元病为临床表现的临床、免疫和肌电图报告如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晚发型糖原贮积病Ⅱ型(GSDⅡ)的临床表现、肌肉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与结果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诊断与治疗的5例晚发型GSDⅡ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抬头无力、四肢近端肌无力、肌张力降低、不耐受疲劳和呼吸困难,酸性α葡糖苷酶(GAA)活性均明显降低.5例患者肌肉组...  相似文献   

13.
正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是一种临床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神经元变性疾病。在既往的文献中,因神经损伤主要累及脊髓和延髓下运动神经元,故又被称为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1])。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发现以非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为首发或主要临床症状的个案~([2~4]),但鲜有周围神经病样型报道。今提供1例我科近期确诊的该型个案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帕金森病(PD)是进展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根据临床常用的分型方法及最早应用于DATATOP研究中的分型方法将其分为三型:震颤为主型(TD)、姿势障碍和步态异常为主型(PIGD)或强直少动型(AR)、混合型~([1])。PD不同亚型患者的疾病进程、对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性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往往是不同的,例如与TD患者相比,PIGD/AR患者疾病进展速度更快,认知障碍更严重,对  相似文献   

15.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1])。该病多见于青壮年,可导致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据统计目前全世界MS患者已达200~250万~([2])。然而,这种疾病却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直接替代受损细胞~([3])或通过多种机制间接发  相似文献   

16.
正多种急性与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脑卒中~([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2])、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3])、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4])与能量衰竭密切相关。能量衰竭是指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以维持其功能~([5]),ATP主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现已发现某些线粒体呼吸链复合  相似文献   

17.
正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NAM)不同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及非特异性肌炎,是新近认识的一类特异性炎性肌病(IIM)~([1-2])。20世纪初人们并未认识到NAM是一种独立的肌病,将其归类于多发性肌炎、可疑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直到2004年,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病研究协作组依据NAM的临床特点及肌肉病理表现将其单独分类~([3])。此后这一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新亚型逐渐得到关注,成为研  相似文献   

18.
正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s,BSGs)是指病灶起源于脑干(延髓、脑桥、中脑)且临床诊断为胶质瘤的疾病,并不包括起源于丘脑、小脑、颈髓而浸润脑干的胶质瘤~([1])。儿童BSGs指发病年龄小于16周岁的BSGs,发病率占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2])。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生长方式,BSGs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弥漫内生型、局灶型、背外生型以及颈延交界型。脑干弥漫内生型胶质瘤多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肌张力障碍是一种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所导致的异常重复运动或姿势,或两者兼之的运动障碍~([1])。2008版《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出肌张力障碍按照病因分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叠加、遗传变性疾病、发作性肌张力障碍和继发性,按照年龄可分为早发型(26岁)和晚发型( 26岁)。TOR1A基因突变引起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属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其早发型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从四肢起病,逐渐累及全身其他部位,发展为全身型或多灶型;晚发型多为局灶型病变,可累及颈部及躯干,头面部受累罕见~([2]),累计头颈部更为少见。  相似文献   

20.
杨程皓  李洁 《四川精神卫生》2016,29(4):附6-附8
正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作为临床治疗药物已达数十年之久,主要应用于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比剂肾病等方面的治疗~([1])。NAC生物学特性多样,涉及抗氧化应激、抗炎、促进线粒体修复、参与神经递质传递等,广泛参与神经细胞的生理过程~([1])。近年来,有研究发现NAC对部分神经精神障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如病理性赌博~([2])、强迫症~([3])、自闭症~([4])等。这不仅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