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建立适合于神经介入研究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以12头广西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以高脂饲养和动脉球囊损伤为模型建立的主要手段。应用体外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颈动脉狭窄的形成情况,并对颈动脉的病理改变特点进行评价,最后分析总结出创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理想方案。结果16周时的DSA发现:高脂饲养和动脉球囊损伤组平均狭窄率达33.32%±12.84%;病理检查证实有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高脂饲养加动脉球囊损伤,16周可以初步建立广西巴马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AS)是一个慢性累及全身性的病理过程,是由脂质成分(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以脂蛋白的形式从受损内皮细胞进入动脉壁,引起血管壁局部慢性炎症改变的动脉疾病,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对预测脑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生物学标志物可在特定条件下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现就颅内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生物学标志物特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动脉血管壁多种类型的细胞(如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共同参与脂质驱动的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不同巨噬细胞亚群执行不同的功能,调控血管炎症反应的方向。单细胞技术是全面无偏倚分析细胞异质性的理想工具。最新单细胞研究解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复杂的细胞和分子组成,证实斑块微环境中细胞的高度适应性和可塑性。通过高通量、高分辨率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斑块内巨噬细胞的状态、来源、动态转化轨迹、细胞间通讯及分子调控机制,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最终实现临床精准靶向治疗。本文综述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揭示人和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表型、分布与功能异质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局限性及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往研究多采用单纯饲喂高脂饲料、正常或高脂血症动物动脉内膜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 目的:拟采用喂养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1/03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单纯饲喂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结合组,每组10只。高脂饲料由普通颗粒饲料+4%胆固醇+10%猪油组成+10%蛋黄粉组成。 方法:单纯饲喂高脂饲料组单纯喂养高脂饲料,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结合组喂养高脂饲料4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 主要观察指标:12周后取主动脉行病理检查,计算机计算脂纹脂斑厚度,内、中膜厚度,内膜厚度比值,并进行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 结果:12周后,两组兔血脂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结合组升高更明显(P < 0.05)。喂养高脂饲料的两组动物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横段面纤维斑块切片出现钙化。与单纯饲喂高脂饲料组比较,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术结合组内膜明显增厚, 形成了明显的斑块及纤维帽结构,斑块厚度与内中膜厚度比值增加明显(P < 0.01)。 结论:所诱导产生的斑块与人类斑块成分具有一定相似性,包括斑块的纤维帽、钙化、脂核等,提示采用动脉内膜损伤与高脂饮食结合方式来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模型是可行的、实用的。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既往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进展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并在病变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细胞特异性改变。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中DNA甲基化模式改变相关研究,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DNA甲基化改变,以期为新靶点的发现和疾病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而血清炎性因子和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关系密切,他汀类药物具有直接调脂、抗炎和稳定斑块等作用,但医学界对不同剂量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尚存争议[1]。笔者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02—2014-02我科收治的95  相似文献   

7.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溶血磷脂酸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慢性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溶血磷脂酸(LPA)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与AS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现就OX-LDL、LPA致AS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建立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适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的条件.通过测量核因子(NF)-κ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表达,探讨它们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40只,采用血管内膜气体干燥损伤法在动物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160 ml/min×15 min),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饲料中含2%的胆固醇和6%的花牛油)喂养动物不同时间(30、60和90 d).通过血脂测定、DSA、HE染色评价各组动物血管狭窄程度,再观察其病珲改变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F-KB和IGF-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高脂喂养加干燥气体损伤90 d时,血管狭窄率达71.53%±3.65%(q=568.417,P=0.000),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较成熟的粥样斑块期.正常血管的内膜和中膜内均未见明显的NF-κB和IGF-1的表达,模型组血管斑块内NF-κB、IGF-1表达呈强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59.66%±12.04%(t=22.98,P<0.01)、54.48%±12.92%(t=5.76,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4%±2.66%和16.38%±8.22%).结论 按本实验方法,90 d时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程度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的实验研究需要.NF-κB及其靶基因IGF-1的激活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栓塞患者的主动脉弓粥样硬化 (AAA)严重程度、临床意义、栓塞的潜在性及其有关的危险因素 ,进一步了解AAA与颈动脉及心脏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 49例脑栓塞患者进行了TCD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 ,颈动脉实时超声 ,CT及MRI等检查。AAA分为三级 :轻度、中度、重度或活动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31例 (6 3 % )在主动脉弓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其中 7例 (14 1% )呈轻度病理改变 ,9例 (18 4% )呈中度病理改变 ,15例 (30 6 % )呈重度病理改变 ,31例患者中 11例患者无明显的颈内动脉及心脏疾患 ,其主动脉斑块可能是其脑栓塞的主要原因 ;33例患者伴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 (ICAA)改变 ;9例患者伴有心脏疾病 ;高龄及ICAA组AAA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是脑栓塞的重要潜在性栓塞源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危害甚大,主要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发生心肌缺血及(或)局部坏死的临床心血管事件。冠脉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ACS的最重要机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源于冠状动脉研究的易损斑块概念适用于脑血管床,尤其是颅外段脑动脉。大多数颅外段或颅内段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是由易损/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栓塞所致的。易损斑块的病理形态特征为影像学评估提供了多个潜在的目标。因此,对于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利用血管壁和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宝石能谱CT(GSI)对颈动脉斑块进行筛选,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分析和斑块内钙脂相对含量定量测定,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易损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CDFI筛查有颈部动脉斑块患者100例,进一步行GSI确诊有斑块患者为病例组(49例),再经能谱评价(斑块成分的钙脂含量比值)后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1例)和稳定斑块组(28例)。另选择经GSI确诊无斑块患者20例为对照组。留取3组研究对象血清标本,采用免疫学方法测定HMGB1和Hs-CRP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P0.001),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不稳定斑块组HMGB1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163 3)。不稳定斑块组钙脂配对浓度低于稳定斑块组(P0.001)。HMGB1与钙脂配对浓度无显著相关性,HMGB1与Hs-CRP呈正相关,Hs-CRP与钙脂配对浓度呈负相关。结论 GSI是评价颈动脉AS斑块的新手段,可定量、定性分析斑块内成分;Hs-CRP可能与AS的发生、发展有关,且升高的Hs-CRP与斑块不稳定有关。HMGB1可能参与斑块形成过程;HMGB1与Hs-CRP共同参与AS炎症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卒中杂志》2013,(5):339-339
昨天我们疑惑于单纯控制传统危险因素不能完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易损斑块是临床事件的元凶;今天我们发现: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斑块破裂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健康SD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耳缘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饲养10 w后,随机抽取6只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测,明确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然后把模型组随机分为高脂组(100 g/d)和灯盏细辛组[5 ml/(kg·d)腹腔注射]。实验10 w、18 w取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组织形态学方法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第10周,高脂组和灯盏细辛组血清TNF-α、IL-6、CRP、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形成;第18周,灯盏细辛组血清TNF-α、IL-6、CRP、MCP-1水平明显低于高脂组,动脉粥样斑块明显减轻。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具有抑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可能与降低TNF-α、IL-6、CRP、MCP-1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医学领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对其机制的研究已从大体病理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而AS也由先前被认为主要是管道问题、退行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1].炎症已经被公认是AS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2],炎症反应贯穿AS发生、发展的整个环节,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起始、发展以及稳定性丧失及斑块破裂脱落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积极寻找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标志物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预测的指标,并以其为治疗靶点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大,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重要问题,因此,了解脑卒中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易损斑块的破裂造成血栓形成及动脉-动脉栓塞~([1])。易损斑块的典型病理特征是薄纤维帽、较大的脂质核心、新生血管形成、斑块外膜及斑块内炎症浸润以及扩张性重塑等~([2])。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有脂质浸入学说、内皮损伤学说、平滑肌  相似文献   

17.
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除了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这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外,有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同样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众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可以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有协同作用[2,3].因此,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病对于防治老年人动脉硬化及脑梗死意义重大.目前认为脑梗死的病因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管内凝血因子改变或动脉痉挛使血液自凝造成.在动脉硬化的发展中首先是动脉内中膜增厚,变为粗糙的内膜,斑块逐渐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从而形成[4].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卒中杂志》2013,(6):425-425
昨天我们疑惑于单纯控制传统危险因素不能完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易损斑块是临床事件的元凶;今天我们发现: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斑块破裂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抗氧化应激治疗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的明确而且关键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评价脂肪测量指标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和体脂量在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作用。 方法:调查于2005-03/2006-11在法国巴黎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心完成。纳入进行冠心病一级预防的649例调查对象,年龄22~79岁,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绝大多数为白种人。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冠状动脉外斑块数。肥胖测量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及体脂量,体脂量通过生理电阻抗分析的方法测定。分析肥胖测量指标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高冠心病危险和轻度炎症的关系。 结果:肥胖测量指标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及体脂量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高冠心病危险和轻度炎症均呈正相关(P < 0.01)。在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冠心病危险的相关性中,体脂量的关系最强;在与轻度炎症的相关性中,腰臀比的作用最强。 结论:体脂量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最为紧密,调查结果提示体脂量可以作为预测成人心血管事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脑动脉、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特点及危险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而单一血管床及多血管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对脑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对以上内 容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不同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疾病特征及相关风险,为动脉 粥样硬化卒中的病因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