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腺病毒疫苗Ad-Aβ_((3-10)10)-CpG鼻粘膜免疫APPswe/PSEN1d E9双转基因鼠诱导的炎症反应。方法 18只雄性10月龄APPswe/PSEN1dE9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Aβ_(3-10)多价腺病毒疫苗AdAβ_((3-10)10)-CpG、空腺病毒载体鼻粘膜免疫及Aβ_(1-42)肽肌内注射免疫,用MTT法检测脾细胞增殖反应、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和脑组织匀浆中IL-4和INF-γ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结果 Ad-Aβ_((3-10)10)-CpG组和Aβ_(1-42)组,在相对应的免疫原刺激孔产生较高水平的增殖率,高于非相应免疫原刺激孔(P0.05),但低于Con A刺激孔(P0.05)。皮质和海马区GFAP阳性细胞所占面积百分比为:空腺病毒载体组Aβ_(1-42)组Ad-Aβ_((3-10)10)-CpG组。各组小鼠脑组织在血管内和脑实质偶尔发现个别CD3、CD5阳性细胞,3组没有显著差异。Ad-Aβ_((3-10)10)-CpG组和Aβ_(1-42)组中在其相对应的免疫原刺激时检测到较高水平的IL-4、IFN-γ。Aβ_(1-42)组在Aβ_(1-42)肽刺激孔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Ad-Aβ_((3-10)10)-CpG组在Aβ_(3-10)肽刺激孔的IFN-γ水平(P0.05)。AdAβ_((3-10)10)-CpG组脑组织匀浆IL-4水平大于Aβ_(1-42)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d-Aβ_((3-10)10)-CpG组脑组织匀浆中IFN-γ水平显著小于Aβ_(1-42)组(P0.05)。结论腺病毒疫苗Ad-Aβ_((3-10)10)-CpG鼻粘膜免疫APPswe/PSEN1dE9双转基因鼠主要产生Th2型免疫应答,可以减少脑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未引起脑内炎症反应,即避免了Aβ_(1-42)全肽段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AD疫苗AdCpG-(Aβ3-10)10诱导转基因小鼠产生的免疫反应类型。方法将人工合成的Aβ3-10的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以CpG为基因佐剂,使用E1/E3缺陷的腺病毒载体pAxCAwtit作为基因载体,获得基因重组缺陷腺病毒AdCpG-(Aβ3-10)10。以3月龄的转基因小鼠18只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3组,每组各6只小鼠:免疫含有目的基因的AdCpG-(Aβ3-10)10组、不含目的基因的AdCpG组及Aβ1-42全肽链组。各组均经鼻粘膜分别免疫AdCpG-(Aβ3-10)10、不含目的基因的AdCpG及Aβ1-42全肽链,每组均免疫8次,每3个月1次。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含量及抗体分型,用MTT方法观察脾细胞增值反应;用ELISA法检测IL-2、IL-4、IL-10及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含量。结果小鼠经过6次免疫后,AdCpG-(Aβ3-10)10组和Aβ1-42组抗Aβ42 IgG抗体浓度分别为21.17±1.59ng/ml、23.93±1.66ng/ml,较AdCpG组(1.08±0.16)明显升高(P<0.05),但AdCpG-(Aβ3-10)10组的IgG1/IgG2a(12.94±3.79)较Aβ1-42组的IgG1/IgG2a(6.13±2.21)明显增高(P<0.01);AdCpG-(Aβ3-10)10组和Aβ1-42组的脾细胞在体外培养,经Con A刺激后细胞增殖明显,OD值分别为0.37±0.059,0.3237±0.048与AdCpG(0.1692±0.072)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经AdCpG-(Aβ3-10)10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体外培养液中IL-4和IL-10含量分别为342.34±45.68μg/ml、329.46±112.99μg/ml,经Aβ1-42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体外培养液中IL-2、INF-γ、IL-4和IL-10含量分别为284.81±22.55μg/ml、361.96±26.47μg/ml、223.19±22.45μg/ml、258.68±102.42μg/ml,与AdCpG(149.03±27.34μg/ml、291.92±45.92μg/ml、169.52±25.68μg/ml、134.85±21.67μg/ml)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AdCpG-(Aβ3-10)10主动免疫幼龄双转基因小鼠主要产生Th2型体液免疫应答反应,可以减少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引起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表达重复10次的Aβ3-10肽段的DNA疫苗,并探讨其对幼年APP/PS1转基因鼠脑内Aβ沉积的预防及对其延迟记忆障碍的作用。方法将该疫苗用体外电穿孔的方法肌肉免疫3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鼠,并分别做行为学、Aβ抗体、脾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脑内Aβ沉积及星型胶质细胞测定。结果 p(Aβ3-10)10-MT和Aβ42组免疫一次后即产生抗体,并随着免疫次数增多而增加,类型主要为IgG1,IgG1/IgG2a明显高于Aβ42组。在Morris水迷宫中,p(Aβ3-10)10-MT和Aβ42组潜伏期明显减短,空间探索实验在平台象限所在时间均较pc DNA3.1组长。p(Aβ3-10)10-MT和Aβ42组脾细胞培养上清IL-4和IFN-γ均增高,而在p(Aβ3-10)10-MT组,IL-4较高,IFN-γ较低。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皮质和海马区老年斑沉积减少。结论 DNA疫苗p(Aβ3-10)10-MT免疫幼年APP/PS1双转基因鼠后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免疫反应为Th2型,预防脑内Aβ的聚集的同时延缓了记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避免了副反应的发生,有待成为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疫苗。  相似文献   

4.
研究背景β-淀粉样蛋白在脑组织中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理特征之一,免疫疗法虽可有效清除β-淀粉样蛋白,但在治疗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为了避免疫苗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如脑膜脑炎等.尝试采用突变型β-淀粉样蛋白(Aβ1~42)致敏树突状细胞制备阿尔茨海默病疫苗.并在充分评价其安伞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提取C57/B6小鼠胫骨和股骨树突状细胞,分别以突变型Aβ1~42致敏树突状细胞(实验组)和经弗氏佐剂免疫的野生型Aβ1~42 多肽(佐剂阳性对照组)制备疫苗,然后接种于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中核激素肝x受体(LXR)、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1(ABCA1)、CD45、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和β-分泌酶(BACE)表达水平,体视学法半定量检测海马区cAl、CA2、CA3、DG、Rad和皮质区阳性神经元.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和佐剂阳性对照组转基因鼠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0),阴性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经突变型Aβ1~42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莆治疗后,转基因鼠脑组织中的LXR、ABCA1、CD45和BACE表达水平升高(P=0.000),RAGE表达水平降低(P=0.000).结论 经突变型Aβ1~42致敏树突状细胞制备的疫苗可通过多种因索的相互作用使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大脑β-淀粉样蛋白代谢达到新的免疫半衡,从而减少其在脑组织中的沉积.且无脑膜脑炎等严重不良反应,此与LXR/ABCA1通道作用有关.树突状细胞自身也在清除β-淀粉样蛋白的过程中扮演着预防小良反应发生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了两种含羟基多吡啶钌配合物Ru[(phen)_2(DHOPIP)]~(2+)(p23OH)和Ru[(phen)_2(DHMPIP)]~(2+)(p25OH)对Aβ_(42)纤维化的抑制。方法通过Th T荧光实验、TEM和AFM形貌表征、BCA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Aβ内源性荧光滴定及MTT细胞活性实验系统研究了钌配合物对Aβ_(42)聚集的影响。结果 TEM和AFM结果表明,在钌配合物的存在下,Aβ_(42)不形成纤维体,而是以细小的颗粒存在。荧光滴定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钌配合物均能显著地淬灭Aβ_(42)的内源性荧光。最初,钌配合物对Aβ_(42)的荧光淬灭以静态荧光淬灭为主,随着钌配合物浓度的增加,钌配合物对Aβ_(42)的荧光淬灭逐渐转变为动态荧光淬灭;钌配合物与Aβ_(42)之间主要通过静电和疏水作用,其表观结合常数较小;细胞毒性研究表明两种钌配合物均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并能降低细胞内由于Aβ_(42)聚集所引起的细胞毒性。结论两种钌配合物均能有效地抑制Aβ_(42)纤维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剂量相关性;在相同条件下,p23OH的抑制效果优于p25OH。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β3-10重复片段质粒免疫接种3月龄APPswe/PSEN1双转基因(AD)鼠脑内BACE1的影响。方法应用Aβ3-10重复片段质粒免疫3月龄APPswe/PSEN1双转基因鼠,同等剂量的PBS免疫对照组及C57BL/6J组小鼠,各组小鼠均在免疫后2、4、6次后通过RT-PCR法检测BACE1 m 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CE1/GFAP/NF-κB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Aβ1-42脑内分布情况。水迷宫检测其行为学改变。结果在免疫2次后BACE1 m RNA表达水平C57BL/6J组Aβ3-10组对照组(F=4.649,P=0.021);免疫4次Aβ3-10组C57BL/6J组对照组(F=115.683,P=0.001);免疫6次C57BL/6J组Aβ3-10组对照组(F=86.600,P0.001)。BACE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免疫2、4、6次后C57BL/6J组Aβ3-10组对照组(F=432.843,P0.001;F=57.673,P0.001;F=26.550,P=0.001),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免疫2次后C57BL/6J组Aβ3-10组对照组(F=109.127,P0.001);免疫4,6次后Aβ3-10组C57BL/6J组对照组(F=30.301,P0.001;F=129.967,P0.001)。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免疫2、4、6次后C57BL/6J组Aβ3-10组对照组(F=27.782,P=0.001;F=26.132,P=0.001;F=26.450,P=0.001);Aβ1-42在脑内的分布C57BL/6J组Aβ3-10组对照组(皮质:F=5.395,P=0.021;F=47.135,P=0.000;F=25.306,P=0.000,海马:F=11.023,P=0.002;F=14.936,P=0.001;F=50.132,P=0.000)。总潜伏期C57BL/6J组Aβ3-10组对照组(F=8.938,P=0.016;F=5.745,P=0.04;F=7.073,P=0.017)。结论 Aβ3-10重复片段质粒可以影响脑内BACE1的表达,影响Aβ产生,改善空间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淀粉样蛋白Aβ1-42与α1-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psin,ACT)在体外动态反应的性质,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领域。方法Aβ1-42、ACT以10:1的摩尔比溶解于Tris缓冲液中,37℃下孵育7h形成复合物。SDS-PAGE及糜蛋白酶(chymotrypsin,CHY)干扰实验探索Aβ1-42/ACT复合物的性质;采用ACT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化学计量法研究和荧光标记Aβ1-42的解离追踪计算Aβ1-42与ACT的结合速率和解离速率;定量分析Aβ1-42浓度对ACT活性的影响。结果Aβ1-42与ACT反应7h形成的复合物在SDS-PAGE电泳条件下不稳定,ACT仍具有蛋白酶抑制剂活性。Aβ1-42与ACT结合后,后者的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减弱约10倍(SI=1.1vsSI=10.5),并且在一定范围内ACT的活性随Aβ1-42浓度的增高而减弱。Aβ1-42/ACT的结合速率常数为1.7(M.s)-1,解离速率常数为1.4×10-5s-1,即37℃、PH值7.4条件下Aβ1-42与ACT的结合速率远远高于解离速率。结论体外定量实验证实Aβ1-42、ACT之间的动态反应可形成稳定复合物并最终使ACT丧失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提示ACT在AD的发病中可能发挥着与Aβ1-42相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识别AD细胞模型中蛋白质组改变,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Aβ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技术(2D-DIGE)和质谱(MS)技术.探索20μmol/L浓度Aβ_(25-35)肽段作用48h后PC12细胞蛋白质组的改变.结果 2D-DIGE图像上出现约2000个蛋白点.与对照组比较,Aβ_(25-35)作用下共有29个蛋白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其中25个蛋白表达量上调及4个蛋白表达量下调超过30%.质谱鉴定出7个蛋白点,分为3类:(1)具有分子伴侣活性的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5(glucose-regulated protein75,GRP75)、热休克同源蛋白71(heat shock cognate 71 kDa protein,HSC71)、calreticulin表达量均上调.(2)细胞骨架蛋白:β-微管蛋白(tubulin beta chain 15,TBETA-15)和低分子量神经细丝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polypeptide,NF-L)表达量亦上调.(3)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肌酸激酶B(creatine kinase-B,CKB)和醛缩酶A(aldolaseA)蛋白表达量均下调.结论 本实验首次将DIGE和MS方法应用于Aβ_(25-35)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在蛋白质组水平上揭示了Aβ_(25-35)毒性作用的早期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脊液中葡萄糖、真胰岛素、Aβ40和Aβ42水平,探讨AD患者脑内胰岛素及β淀粉样蛋白(Aβ)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5例对照组、48例AD患者,检验其脑脊液中葡萄糖、真胰岛素、Aβ40和Aβ42水平,将AD按轻、中重度分组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D患者各组脑脊液中葡萄糖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D各组Aβ4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AD组脑脊液真胰岛素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重度AD组真胰岛素较对照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AD组、轻度AD组Aβ42较对照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重度AD组Aβ42较对照组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D患者脑脊液中胰岛素和Aβ42异常情况,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20-29(Aβ_(20-29))短肽在阻断载脂蛋白E(ApoE)4与Aβ_(1-42)相结合并减少Aβ_(1-42)纤维化及其神经毒性中的效应作用。方法:应用硫磺素-T(Th-T)荧光分析和透射电镜方法,观察Aβ_(20-29)短肽阻断ApoE与Aβ_(1-42)相结合及其防止Aβ_(1-42)纤维化的效应作用;应用培养的PC12细胞,观察Aβ_(20-29)短肽对ApoE4+Aβ_(1-42)神经毒性的效应作用。结果:荧光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Aβ_(20-29)短肽不能形成纤维性Aβ,ApoE4对Aβ_(1-42)纤维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Aβ_(20-29)短肽能够显著减少ApoE4对Aβ_(1-42)纤维化的促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应用培养的PC12细胞及MTT法测定细胞活性,表明Aβ_(20-29)短肽对PC12细胞无神经毒性作用,其能够显著减少ApoE4+Aβ_(1-42)的神经毒性作用。结论:Aβ_(20-29)短肽在体外能够有效抑制ApoE4与Aβ_(1-42)相结合,并显著减少Aβ_(1-42)纤维化及其神经毒性作用,提示Aβ_(20-29)短肽有可能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umanin(HN)对Aβ_(1-42)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空间记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海马注射生理盐水)、AD模型组(海马注射Aβ_(1-42))和HN治疗组(海马注射Aβ_(1-42)制成AD模型后在同一部位注入2 μL HN),每组各12只.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能力测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synapsin 1蛋白水平.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AD模型组Morris水迷宫测试的潜伏期明显延长,MAP2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N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Synapsin 1蛋白在HN治疗组中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AD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理盐水组和AD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N可以显著改善由Aβ_(1-42)所致AD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推测与HN提高MAP2与synapsin 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Aβ_(1-40)海马注射对大鼠脑内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在 β淀粉样蛋白 (Aβ)神经毒性及阿尔茨海默病 (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Aβ1 4 0 注射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含nNOS神经元计数为 8 96± 0 35个 /视野 ;生理盐水注射后局部含nNOS神经元无明显变化 (8 97± 0 2 9个 /视野 ) ;Aβ1 4 0 注射后 ,注射区周围含nNOS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 (2 98± 0 2 4个 /视野 )。正常及生理盐水注射组脑内未见iNOS表达 ;Aβ1 4 0 注射后 2d、10d和 30d ,注射区持续出现大量含iNOS的胶质细胞 (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 ) ,反应面积分别为 0 90 5± 0 0 82、0 96 2± 0 16 1、0 935± 0 12 5mm2 。结论 Aβ1 4 0 海马注射可损伤局部含nNOS神经元及诱导胶质细胞iNOS表达 ,NOS在Aβ神经毒性和A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Aβ蛋白表达增高在脑内聚集形成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胞内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尽管Aβ与tau蛋白的损伤机制一直是AD研究的重点,但目前仍未找到能有效治疗AD 的药物。本文主要概述了Aβ蛋白聚集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大脑损伤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从中寻找治疗AD的潜在靶点,有助于阐明AD发病机理以及寻找有效的AD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u/Zn SOD1基因表达对Aβ产生的影响.方法建立APP-C100和G93A SOD1基因共表达的转双基因小鼠,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定不同鼠龄转基因鼠海马神经元Aβ表达,Westem blot定量测定转基因鼠脑SCD1、APP、APP-C100和Aβ表达水平.结果低龄转双基因鼠与转单基因鼠之间Aβ水平无差异,与年龄匹配的转单基因鼠比较,高龄转双基因鼠脑Aβ水平升高,经统计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但高龄转双基因鼠Aβ水平比低龄转双基因鼠明显升高(P<0.05).结论转双基因鼠脑APP-C100和G93A SOD1基因共表达虽然未导致老年斑形成,但引起Aβ含量增加,推测其机制可能与SOD1基因突变子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Aβ25-35激活小胶质细胞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Aβ25-35为工具药,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损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用Aβ25-35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小胶质细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RT-PCR方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Griess反应检测一氧化氮(NO)生成量,超氧化物岐化酶可抑制的WST-1还原法检测细胞外超氧化物产生量。结果Aβ25-35作用后,小胶质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胞体延长,由胞体伸出一个或多个树枝状突起,变为类巨噬样细胞;细胞外超氧化物产生量明显增加;但TNF—α、IL-1β、iNOS mRNA表达及NO释放量无明显改变。结论Aβ25-35激活小胶质细胞以活性氧类物质产生为主,活性氧类物质在介导Aβ诱导的神经毒性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葛根素对AD大鼠脑内Aβ1-40和Bax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杏仁核注射β-淀粉样肽(Aβ25-35)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脑内Aβ1-40、Bax的表达变化,以及葛根素(Pue)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D模型组和Pue治疗组,以Aβ25-35右侧杏仁核注射制备大鼠AD模型,用Y-型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层与海马组织Aβ1-40和Bax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内有Aβ1-40、Bax的少量表达,两者均以皮层内为多,海马组织内少;AD模型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Aβ1-40与Bax的表达增加,较假手术组大鼠有显著性差异,P<0.01;Pue能改善AD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ue治疗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Aβ1-40、Bax表达减少,与AD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ue可能通过下调脑组织Aβ1-40和Bax表达,抑制β-淀粉样肽的神经毒性,减轻脑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神经保护及抗痴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干预Aβ代谢及其毒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分泌酶水解后产生有毒性的Aβ,转运至大脑异常聚集产生Aβ寡聚体,从而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突触传递功能障碍等,最终引起乙酰胆碱酯酶神经元坏死,导致痴呆。因此减少Aβ在脑内的产生、促进Aβ清除、抑制Aβ聚集以及降低其神经毒性已成为治疗AD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干预Aβ代谢及其神经毒性治疗AD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芍药苷(PF)对β-淀粉样蛋白(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和趋化性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分别用0、5、25、50μmol/LPF预处理细胞后,采用CCK-8法和LDH法检测细胞毒性。将培养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基)、阳性对照组(Aβ_(1-42)处理细胞)和实验组(PF+Aβ_(1-42)处理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趋化因子配体1(CXCL1)、趋化因子配体2(CCL2)的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小室进行小胶质细胞体外趋化实验,观察各组细胞趋化迁移情况。结论培养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纯度达90%以上,CCK-8法和LDH法测定均显示PF对小胶质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均P0.05)。PF可抑制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性介质TNF-α、IL-1β、IL-6和趋化因子CXCL1、CCL2(均P0.01)。同时,PF可抑制小胶质细胞向Aβ_(1-42)的趋化(均P0.05)。结论 PF可抑制Aβ_(1-42)诱导的啮齿动物小胶质细胞生成促炎性介质和趋化因子,并抑制小胶质细胞向Aβ_(1-42)趋化迁移,提示PF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1-40)诱导PC12细胞凋亡,对突触素的表达影响。方法星形胶质细胞诱导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PC12细胞随机分为7组:Aβ1-40(0h)组~Aβ1-40(24h)组和对照组。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吖啶橙染色、流式细胞仪观察PC12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突触素的表达变化。结果 Aβ1-40作用PC12细胞6h时,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细胞出现凋亡特征改变,细胞凋亡率最高,与对照组、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β1-40作用PC12细胞4h时,突触素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其他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β1-40诱导大量PC12细胞明显出现凋亡特征之前,Aβ已经引起PC12细胞突触素明显减低,β-淀粉样蛋白(Aβ)可能引起PC12细胞早期神经突触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中β淀粉样蛋白(Aβ)1-42、Aβ1-40及过度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p-tau(181P)对老年性痴呆(AD)的诊断意义. 方法采用分层法选择早期AD患者23例(19≤MMSE≤26, CDR=1),中后期AD患者35例(MMSE<19, CDR≥2)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30例.所采集血标本置EDTA抗凝管中,低温离心取上清,加酸置低温冰箱保存.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Aβ1-42、Aβ1-40及p-tau(181P)蛋白水平.结果早期AD患者血浆Aβ1-42浓度较HC组显著升高,随着病情加重AD患者血浆Aβ1-42浓度明显下降,至中后期其水平与HC组差异无显著性.而AD各组患者血浆Aβ1-40浓度与H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D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p-tau(181P)蛋白且特异性较高,中后期AD患者血浆p-tau(181P)蛋白浓度较HC组显著升高.结论根据病程将AD患者进行分层并对血标本进行特殊处理,检测血浆中Aβ1-42、Aβ1-40及p-tau(181P)蛋白浓度可能成为临床辅助诊断AD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