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01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血清Cys-C水平及临床资料,脑梗死组再依据TOAST病因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与非LAA组,对相关的血清学指标及临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血清Cys-C浓度(1.11±0.35)mg·L~(-1)较对照组(0.89±0.19) mg·L~(-1)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清Cys-C水平受年龄(P0.01)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P0.01)的影响。(3) LAA组与非LAA组Cys-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与对照组Cys-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LAA组与对照组Cys-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435,95%CI:1.019~5.818,P0.05)、高血压病史(OR=3.537,95%CI:1.729~7.237,P0.051)、糖尿病史(OR=3.042,95%CI:1.585~5.838,P0.01)、血清Hcy(OR=1.323,95%CI:1.203~1.456,P0.01)、血清Cys-C(OR=10.235,95%CI:2.397~43.851,P0.01)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ys-C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具有一定相关性,对临床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梗死患者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值. 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IMT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26,P=0.006; r=0.535,P=0.001). 结论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二者做为急时相反应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示,相对于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反应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11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1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脑梗死有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有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斑块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0,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梗死的发生与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06—12门诊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76例,动脉粥样硬化未出现斑块者24例;另选取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2组TC、TG、LDL-C、HDL-C及Lp(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211、21.5728、10.3020、8.4853、17.8318,P0.05);研究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与无斑块者在TC、TG、LDL-C、HDL-C及Lp(a)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74、6.1549、4.7956、2.6626、37.8886,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关系密切,而血脂相关指标的升高是导致脑梗死和动脉硬化斑块的重要因素。临床应选择有效检测手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10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时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既往史,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合并为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并无斑块组。结果脑梗死组男性、高龄、吸烟、高血压患者较对照组增多,FBG、血浆TC、LDL-C、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浆TC、LDL-C、HCY水平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Sperman秩相关显示HCY与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TC、TG、LDL-C均无相关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IMT均高于对照组,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对照有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对照无斑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水平呈正相关(r=0.86,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密切,高血浆HCY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浆HCY水平主要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脑梗死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54例,根据斑块的回声特征分为无斑块组(A1组)52例、稳定型斑块组(A2组)54例和不稳定型斑块组(A3组)48例。另选检查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B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血浆chemerin水平,分析血浆chemerin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无斑块组(A1组)、稳定型斑块组(A2组)血浆Chemerin水平与对照组(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型斑块组(A3组)血浆Chemerin水平与对照组(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是不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子(OR>1)。结论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是不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纳入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LAA)、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AO)、心源性脑栓塞(CE)以及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检测所有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含量,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不同亚型、梗死体积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E组BNP水平明显高于非CE组(P0.05),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非CE组(P0.05);非CE各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7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型脑梗死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且脑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严重,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脑梗死TOAST亚型间的相关性。方法:36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分型诊断标准确定亚型,酶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秩和检验Hcy水平与TOAST亚型间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膜形态、血流频谱将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易损和非易损斑块组,对比分析Hcy水平与斑块性质间关系。结果:①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显著高于TOAST其他亚型;将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原因型、病因不明型4亚型合并为非LAA组后,LAA型Hcy水平和HHcy发生率仍然最高(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LAA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73,95% CI:2.99~20.01)。③LAA型脑梗死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Hcy和糖尿病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增高与TOAST分型中LAA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密切相关,提示HHcy可能通过引发大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及脑梗死相关血液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的患者脑梗死组56例,斑块组(无梗死,仅有斑块)患者72例,无斑块组40例;各组中斑块的稳定程度用斑块评分来表示,斑块评分越高斑块越不稳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CyPA含量,并收集一些常见血液指标数据;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并根据超声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确定斑块评分。结果无斑块组和斑块组Cy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A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1.002,95%CI 0.824~1.219);脑梗死组和斑块组中CyP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评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无相关性(P>0.05);斑块组与脑梗死组的斑块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与斑块评分呈正相关,血红蛋白与斑块评分之间呈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s回归后,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8.988,95%CI 3.017~3.422)。血红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OR=0.936,95%CI 134.031~144.583);斑块组,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斑块评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高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OR=0.052,95%CI 1.237~1.364)。结论血清中CyPA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但与斑块的稳定性不相关;脑梗死患者中的斑块不稳定程度较非脑梗死患者斑块不稳定程度明显增加;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呈负相关,血红蛋白含量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其中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在非脑梗死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斑块的稳定程度呈正相关且是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急性脑梗死不同分型方法各亚型之间的关系,了解Hcy与脑梗死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各亚型Hcy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组,其中男114例(57.6%),女84例(42.4%),平均年龄73.67±11.91岁。TOAST分型中,LAA型及CE型患者NIHSS评分较SAO型及SUE型高,LAA亚型患者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中TACI型患者NIHSS评分较其他型显著增高,PACI及POCI次之,LACI型患者NIHSS评分最低,OCSP分型中各亚型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OAST分型中LAA型患者Hcy水平高于其他亚型;而OCSP分型中各亚型Hcy之间无明显差异,从而推断,Hcy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而与脑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急性颈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防治效果及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中信惠州医院就诊的急性颈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患病组; 同期收集来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志愿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 患病组脑梗死各时间点(入院后第1 d、第2、4、8周)对患者的Lp-PLA2水平进行检测,健康对照组人群在体检时进行相同检测,对比2组间的差异。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分析Crouse积分与Lp-PLA2水平的相关性。治疗后应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与LP-PLA2水平的关系。结果 各时间点患病组患者的血浆Lp-PLA2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患病组患者从发病到缓解血浆Lp-PLA2水平逐渐改善(P<0.05); 患者的Crouse积分比较,患病组中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5); 患病组中患者Lp-PLA2水平比较,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5); Lp-PLA2水平与斑块稳定存在相关性,并与稳定斑块呈负相关(OR=-2.586,P<0.05); 治疗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轻型患者的Lp-PLA2水平低于中型与重型患者(P<0.05),预后良好患者的Lp-PLA2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的患者(P<0.05)。结论 Lp-PLA2可能是颈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水平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MP-9及IL-6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9例和健康对照者20例,根据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性斑块组和非易损性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MP-9和IL-6水平,并对二者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非易损性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和IL-6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0),易损性斑块组表达水平高于非易损性斑块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00),MMP-9和IL-6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关系(r=0.836,P=0.043)。结论血清MMP-9和IL-6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重要因素,IL-6可上调MMP-9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被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0例, 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8例。选择4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 选老年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于发病1周、2周时行神经功能评估; 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于90 d时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1周、2周时IGF-1水平均低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而脑梗死组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90 dMRS评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1,P=0.006,r=-0.672,P=0.000); 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6,P=0.016,r=-0.445,P=0.009)。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GF-1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IGF-1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表达,IGF-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中microRNA-99b相对表达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自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回顾性收集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至本院健康体检的健康成人6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血清中microRNA-99b相对表达水平、颅内动脉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同期选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同期选取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FT4,FT3,TSH水平,分析FT4,FT3,TSH水平与有无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及三者相关性。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FT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P<0.05);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FT4,FT3,TSH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斑块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无斑块组,FT3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 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FT3水平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FT3水平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 重度狭窄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FT3水平低于中度狭窄组(P<0.05)。血清FT4与FT3水平呈负相关(r=-0.279,P=0.012),血清FT4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439,P=0.001),血清FT3与TSH水平呈负相关(r=-0.291,P=0.009)。结论 FT4,TSH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高表达,FT3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低表达,且与患者有无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相关,有斑块、血管越狭窄,则表达越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 超敏C反应蛋白(hi 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243例,另外选择同期 体检的无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p-PLA2、hs-CRP水平。依据颈部动 脉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 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PLA2([ 180.04±35.02)ng/mL vs(152.13±39.67)ng/mL,P=0.014]、 hs-CRP[(10.02±0.47)mg/L vs(2.64±0.33)mg/L,P =0.017]水平高于对照组。②稳定斑块组 ([ 162.96±11.34)ng/mL,P=0.013]和易损斑块组([ 197.79±32.56)ng/mL,P=0.004]Lp-PLA2水平高 于无斑块组([ 143.67±12.35)ng/mL];易损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07),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③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12.86±1.67)mg/L]高于稳定斑块组[(10.82±0.53) mg/L,P=0.029]及无斑块组([ 9.54±0.47)mg/L,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Lp-PLA2与hs-CRP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不稳定性 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10(IL17、IL1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卒中事件将70例患者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ACAS)组和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ACI)组,并根据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结果分为易损性斑块组和非易损性斑块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受试者血清IL17、IL10和MMP12水平。结果各组患者血清IL17、IL10及MMP1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AACI组患者血清IL17及MMP12分别高于ACAS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00),而AACI组患者血清IL10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和ACAS组(均P=0.000),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易损性斑块组患者血清IL17和MMP12表达水平高于非易损性斑块组(P=0.000,P=0.014),而血清IL10表达水平低于非易损性斑块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0),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17表达水平与MMP12呈正相关(r=0.640,P=0.000)、与IL10呈负相关(r=0.430,P=0.000),MMP12与IL10之间呈负相关(r=0.242,P=0.013)。结论 IL17、IL10及MMP12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脑梗死的病理过程,IL17、MMP12水平升高及IL10水平下降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其结果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及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归纳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心源性(cardioembo-lism,CE)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梗死灶分布特点。方法对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且 TOAST 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 组)和心源性脑梗死(CE 组)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2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及入院时的 NIHSS 评分进行对比,同时对2组患者的梗死灶在 DWI 上的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LAA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 CE 组小(P =0.001),且以男性居多(P =0.000)。LAA 组患者中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较 CE 组多(P 值均为0.000)。吸烟史2组间无明显的差异(P =0.275)。CE 组既往有脑卒中史的患者更多(P =0.016)。CE 组患者入院时 NIHSS 评分明显高于 LAA 组(P =0.000)。LAA 组单发病灶病例数明显多于 CE组(P =0.025),但 LAA 组和 CE 组组内均以多发性病灶更为常见(分别占各组总病例数的76.1%和88.9%)。CE 组多发病灶主要为穿支动脉梗死加皮层梗死(PAI+PI)和皮层梗死加皮层梗死(PI+PI)两种表现形式,其中 PAI+PI 要明显多于 LAA 组(P =0.000),CE 组无患者出现分水岭区(BZ)梗死,而 LAA 组多发病灶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分布形式的组合。结论LAA 与 CE 所致的前循环脑梗死不论在临床特征及梗死灶的分布特点上均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异有助于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对两者进行初步鉴别,以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20.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关系.方法 2005-05~2006-02收治的9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根据病灶大小分3组大片梗死21例,小片梗死44例,腔隙性梗死26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组34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7例.全部患者测定血浆Hcy、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分析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灶大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叶酸、VitB12的关系.结果 血浆Hcy水平(1)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性别、年龄各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2)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有斑块34例,血浆Hcy(20.73±9.31)μmol/L,无斑块57例,血浆Hcy (15.46±11.4) μmol/L,前者高于后者(P<0.05).(4)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1s=-0.264,r2s=-0.16,P<0.05).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Hcy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高血浆Hcy血症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