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PWI-DWI)不匹配区血流灌注水平的变化,观察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且发病在72 h内的急性前循环梗死住院患者50例,采用3.0T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PWI和DWI检查。根据PWI-DWI的匹配情况将患者分为不匹配组(n=16)和匹配组(n=34),两组均接受相同的标准内科治疗。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1 m时分别行NIHSS评分和梗死体积测量;入院时和病程3 m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不匹配组患者在治疗14 d时复查磁共振灌注扫描,比较治疗前后灌注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16例患者72 h内PWI-DWI不匹配≥20%,7 d时甚至14 d时继续存在梗死区并不断扩大,34例患者7 d时PWI-DWI匹配组,治疗后病情稳定恢复较好。两组患者NIHSS、mRS评分、梗死体积在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病程14 d、1 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梗死灶周围具有PWI-DWI不匹配区域的患者远期神经功能和梗死体积未见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可能与不匹配区的脑组织灌注进一步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 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 C 10 d组、RIPost 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 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 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 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 C 10 d组和RIPost 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 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 0.05); Mo 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 0.05)。与RIPost C 10 d组相比,RIPost 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 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 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 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阿加曲班治疗分组,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入试验组,未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入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及病程14 d时进行NIHSS评分,病程6个月时进行mRS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本研究共计入组155例患者,试验组107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NIHS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NIHSS评分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病程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NIHSS评分峰值,试验组病程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和NIHSS评分峰值(均P0.05)。结论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疗效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其随机纳入肢体缺血后处理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肢体缺血后处理组采用无创标准上肢血压袖带进行每天4个周期的反复充气(高于收缩压20 mm Hg)和放气,各维持5 min,对照组每天进行4个周期的假-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仅将袖带加压至30 mm Hg(此血压可刚好给予肢体一定的压力,但不造成上肢血流阻断)。持续14 d。共随访90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程7 d和14 d时血清HSP27、HSP70变化情况,比较病程90 d时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评分,评价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安全性。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及随访阶段观察到的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程7 d、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血清HSP27、HSP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90 d时,肢体缺血后处理组认知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肢体缺血后处理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时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P 0.05)。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有效减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 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 d组、RIPost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 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C 10 d组和RIPost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0.05);Mo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0.05)。与RIPostC 10 d组相比,RIPost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血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脑血流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继续应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120~140/80~90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血压低于180/100mmHg时不降压,1周后启动降压治疗。观察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梗死侧脑血流、梗死体积变化,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90d良好预后(mRS≤2)。结果观察组脑血流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体积、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及90d良好预后的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及时降压治疗,没有明显降低梗死侧脑血流,没有扩大脑梗死体积,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但控制血压可能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85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42例及双抗组43例。单抗组给予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后调整为阿司匹林单药口服。于入院时、第3 d、第14 d、第21 d采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记录患者14 d内的不良反应,并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RS进行转归评价。结果入院时及第3 d、第21 d单抗组与双抗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4 d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与入院时比较,单抗组与双抗组第3个月mR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0)。入院时及第3个月单抗组与双抗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抗组胃肠道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抗组(P=0.007),两组均无严重致死性不良反应。结论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时,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其预后不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发病<4.5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未溶栓组50例; 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未溶栓组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4 d、90 d分别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第90 d 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NIHSS评分及mRS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第14、90 d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降低,溶栓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溶栓组(P<0.05); 2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2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尤瑞克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8)和对照组(n=58),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脑复康,治疗组给予尤瑞克林,两组疗程均为14 d.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残障水平(mRS),监测用药期间血压变化,并随访90 dmRS.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mRS评分均降低(全部P<0.01),治疗组NIHSS、mRS以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全部P<0.05);治疗组90 d mRS与治疗结束相比显著降低,与对照组90 d mRS相比也显著降低(全部P<0.01);血压无明显波动(P>0.05).结论 尤瑞克林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在4.5h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其中对照组56例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49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24h后若无明显出血,开始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90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以评价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后2h、24h、7d时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90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90d时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虽然观察组总体出血事件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2组症状性脑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h以内,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1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Ang-1水平检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病例组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将NIHSS评分5分者定义为病情轻度组,5~15分为病情中度组,≥16分为病情重度组。病例组90 d后随访行mRS评分,将mRS评分≤2分者定义为预后良好组,2分者定义为预后不良组。结果病例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均P0.01)。病情轻度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1.12±0.35)ng/ml]与病情中度组[(0.96±0.39)ng/ml]、病情重度组[(0.76±0.49)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Ang-1水平呈负相关(r=-0.267,P=0.002)。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显著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预后密切相关(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ng-1水平较低,且血清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的方法 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11例)和治疗组(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疗程均为12~14d.观察治疗前后BOLD-fMRI影像和患侧手食指肌力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息侧感觉运动皮层(SMC)激活频率和激活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11/12 vs 4/12;199.58±169.41 vs 105.17±197.23),且治疗前后激活体积之差明显大于对照组(94.42±51.57 vs 16.09±1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食指肌力评分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67±1.44 vs 1.25±1.48;4.92±2.94 vs 10.42±3.80),且治疗前后NIHSS评分之差明显大于对照组(5.50±1.31 vs 3.18±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促进脑功能区SMC的激活恢复可能是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第1周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临床疗效,观察血栓弹力 图(thrombelastogram,TEG)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聊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大剂 量组60例,对照组60例。大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40 mg口服,1次/天,治 疗7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1次/天,治疗7 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1次/天,治疗14 d。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并 适当对症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TEG和CRP检测。入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随访3个月时进行mRS评分,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并评估各组再 发缺血性事件发生率。 结果 ①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 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4 d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 14 d后,与治疗前相比,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inetics of clot development,K)均长于治疗前,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血块强度(maximum intensity of blood clots,MA)均小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和对照组比 较,TEG各数值接近,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 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较对照组CRP降低更显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④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剂量组与对照组治疗14 d后 mR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3个月后随访,大剂量组有2例再发缺血性事件,占3.33%; 对照组有5例再发缺血性事件,占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周给予阿司匹林3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40 mg治疗较常规小剂量疗效 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性脑梗死联合抗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梗死病例227例,发病48 h内; 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48例为阿司匹林组; 早期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72例为阿加曲班组; 早期联合使用阿加曲班和阿司匹林的患者107例为联合组; 3组均采用他汀类药物调脂、血压血糖控制等治疗; 阿加曲班注射液使用方法为首日和次日以60 mg剂量+生理盐水500 mL于24 h内滴完,自第3 d起用药剂量调整为10 mg+生理盐水250 mL分早晚2次滴注,每次于3 h内滴完,连续5 d; 使用NIHSS评分和mRS评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疾病高峰时、14 d、6月进行评定,比较3组疗效。结果 阿司匹林组、阿加曲班组和联合组入院基线资料比较,性别构成、年龄、入院血压、入院血糖、LDL-C、入院初始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14 d时NIHSS评分较峰值NIHS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 3组NIHSS评分改善度有显著差异,联合组显著大于其余2组,而阿司匹林组和阿加曲班组比较无明显差异(F=15.379,P<0.05); 3组患者病程6月时mRS比较联合组要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其余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F=2.376,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有效,联合抗栓治疗显示具有更好的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观察梗死灶大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含量变化,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越高,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6个月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修饰蛋白(IMA)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变化规律,以达到IM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评估指标。方法选择发病24h急性脑梗死患者341例。按照NIHSS评分分为三组,分别为0~8分组(129例);9~16分组(112例);16~24分组(100例)。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对照组60例。运用ACB比色法测定血清IMA。结果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在0~8分组、9~16分组,17~24分组,IMA有显著差异(P0.01),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MA水平与NIHSS评分呈线性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均高于健康人,IMA可以作为脑组织缺血敏感的非特异性生化指标,并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随NIHSS评分增高而增高。可能作为辅助手段预测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卒中预后特异和非特异评估体系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估体系,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效率。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15年1-4月收治的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和对照组,评价指标包括:(1)特异性指标:入院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级,90 d及1年内卒中发生率;(2)非特异指标:1年内院内感染、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3)卫生经济学指标:患者1年医疗总费用、总药费,1年内住院次数及累计住院日、累计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日。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血管内治疗预后较对照组在入院后14 d NIHSS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血管内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90 d及1年内卒中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发现血管内治疗组的90 d卒中再发率(P0.05)及1年内卒中再发率(P0.01)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管内治疗组患者1年内院内感染、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性脑出血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入院后90 d m RS评级采用秩和检验,对照组无残疾或轻度(0~1级)、中度(2~3级)、重度残疾(4~5级)及死亡人数分别为3例、15例、23例和4例,血管内治疗组分别为17例、12例、3例和5例,血管内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血管内治疗组在1年内累计医疗花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年内住院次数(P0.01)、药费(P0.05)以及ICU住院日(P0.0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及药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及其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部CTA影像结果,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采用NIHSS评分及ADL评分法评价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4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侧支循环的形成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 (1)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进展性脑梗死97例(27.6%),非进展性脑梗死255例(72.4%)。进展性脑梗死97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56例(57.7%),有侧支循环形成41例(42.3%);非进展性脑梗死255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者99例(38.8%),有侧支循环形成者156例(61.2%)。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较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几率低(χ2=10.195,P=0.002)。(2)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7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患者治疗14d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形成组(t=2.567,P=0.012;Z=-2.152,P=0.031);在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55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者治疗14d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t=2.371,P=0.019;Z=-2.437,P=0.01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状况差,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差。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进展,且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