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雌二醇(E2)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sICAM-1、IL-6与E2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01—2014-06 9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急性期52例,缓解期40例;根据体积大小分为3组,小梗死灶组42例,梗死灶体积5cm3;中梗死灶组28例,梗死灶体积5~10cm3;大梗死灶组22例,梗死灶体积10cm3。选择7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清E2、sICAM-1、IL-6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血清E2、sICAM-1、IL-6表达与年龄、病情、梗死灶大小、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sICAM-1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病情的加重,血清sICAM-1和IL-6水平均呈上升趋势(P0.01),血清E2水平呈下降趋势(P0.01);随着脑梗死体积的增加,血清sICAM-1和IL-6水平均呈上升趋势(P0.01),血清E2水平呈下降趋势;sICAM-1和IL-6的表达与脑梗死病情、梗死灶大小均呈正相关(P0.05);E2的表达与脑梗病情、梗死灶大小均呈负相关(P0.05);E2的表达与sICAM-1和IL-6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sICAM-1和IL-6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sICAM-1、IL-6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高表达,E2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低表达,上述指标与脑梗死发病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肝细胞生长因子(HGF)、D-二聚体(D-dimer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IS患者156例,其中进展性CIS患者72例(进展组),非进展性CIS患者84例(非进展组),同期选择来本院体检者60例(对照组)。分别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入院后3d、7d、14d的血清hs-CRP、HGF、D-dimer水平,并采用单因素分析进展性CIS预后的危险因素,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s-CRP、HGF、D-dimer水平与进展性CIS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时、入院后14d,进展组、非进展组两组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后3d、7d,进展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对照组(均P <0.05),入院时、入院后3d、7d、14d,进展组的血清HGF、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对照组(均P <0.05),入院时、入院后3d、7d、14d,非进展组的血清hs-CRP、HGF、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梗死体积、D-dimer、hs-CRP、HGF是进展性CI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梗死体积、D-dimer、hs-CRP、HGF与进展性CIS预后呈独立正相关。结论进展性CIS患者的血清hs-CRP、HGF、D-dimer水平均伴有明显升高,与患者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进展性CIS预后评价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及PAI-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t-PA及PAI-1水平变化,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SSS)评分判断是否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38例(38.0%)于7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与无进展脑梗死患者比较,其发病后第1d、3d、7d、14d外周血t-PA水平显著降低,而PAI-1水平则明显升高(均P<0.01);第21d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降低及PAI-1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及在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测定76例TIA患者(TIA组)和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并按ABCD2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评分,随访TIA患者30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TIA组按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TIA1组(30d内未进展为脑梗死)和TIA2组(30d内进展为脑梗死),分析TIA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患者30d内出现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3.2%;TIA组的血清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TIA2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TIA1组(P0.01);TIA2组的ABCD2评分明显高于TIA1组(P0.01);且TIA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 TIA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与ABCD2评分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价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8例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外周血IL-1I、L-6、TNF、sVCAM-1、sICAM-1水平。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根据神经功能缺损(SSS)评分判断。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9例(26.9%)于7 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其入院时外周血IL-1I、L-6、TNFs、VCAM-1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且皮层梗死患者外周血IL-1I、L-6、TNF、sVCAM-1、sICAM-1水平高于皮层下梗死患者(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I、L-6、TNF、sVCAM-1s、ICAM-1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外周血浓度与体温、血糖、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及梗死灶大小呈正相关。结论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不仅参与脑梗死后急性期反应,而且其外周血水平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72h内S-100b蛋白及NSE的水平变化,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判断是否为进展性卒中。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RS评分)及颅脑MRI/MRA扫描。结果 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30例(20%)于入院后3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进展组患者入院后24h、36h、48h、72h血清S-100b蛋白、NSE明显高于无进展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b蛋白、NSE与NIHSS评分、mR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65~0.75,P0.01;r=0.59~0.69,P0.01),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狭窄的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的水平较无血管闭塞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NSE水平可能是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且S-100b蛋白及NSE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神经功能评分以及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组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60例)入院后1 d、3 d、5 d、7 d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IL-6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浓度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血清蛋白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低氧诱导因子-1 α (HIF-1 α)对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78例,其中PCI患者95例为进展组,非PCI患者83例为非进展组。根据治疗90d时预后将PC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4例和预后不良组31例。检测各组血清Hcy、HIF-1α水平,分析两项因子与梗死体积、NIHSS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Hcy、HIF-1α对PC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进展组中易损斑块比例、梗死体积、NIHSS评分高于非进展组,血清Hcy、HIF-1 α水平也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患者血清Hcy及HIF-1 α水平与梗死体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Hcy、HIF-1α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Hcy联合HIF-1α预测PCI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25,联合预测敏感度高于单一指标(P<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CXC配体16(CXCL16)、热休克蛋白70(HSP70)、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11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脑梗组,单纯高血压患者11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水平及一般生化资料;按照脑梗死病灶大小、NIHSS评分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及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并进行分析。结果脑梗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高于对照组(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呈递增趋势,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呈递增趋势,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显著升高,并与脑梗死病灶大小、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患者血清中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IL-6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检测进展性脑梗死105例、稳定性脑梗死(steady cerebral in farction,SCI)患者107例及10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的HGF及IL-6水平,将PCI组患者按照神经功能或梗死病灶大小分组,比较各组间HGF及IL-6水平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HGF及IL-6水平的变化较稳定性脑梗死患者高;稳定性脑梗死患者又较健康对照组高。PCI轻度组患者所有指标均显著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度组显著低于重度组,小梗死灶组患者所有指标均显著低于中梗死灶组和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显著低于大梗死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HGF及IL-6血清水平增高,且各指标与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灶大小关系密切,可能对甄别是否进展性脑梗死及其危害程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PIS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进展组(PIS组)50例、非进展组(非PIS组)5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发病24h、2d、3d、7d、14d RDW、ox-LDL与hs-CRP水平及SSS评分,并随访患者3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结果治PIS组RDW、ox-LDL与hs-CRP水平在发病24h、第2、3、7、14d明显高于非PIS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DW与ox-LDL、hs-CRP及SSS评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RDW、ox-LDL、hs-CRP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支持因素(P0.01)。结论 RDW联合ox-LDL与hs-CRP可提高对PIS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能力,同时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PLA)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作者医院就诊的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瘫痪肢体肌力或神经功能评分量表(NIHSS)评分变化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无进展脑梗死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对照组以及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的PLA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latelet-monocyte aggregations,PMA)水平在进展期明显升高,而后逐渐下降(P<0.05),无进展脑梗死组PMA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和无进展脑梗死组PL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atelet-lymphocyte aggregations,PLy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latelet-neutrophilic aggrega-tions,PNA)水平无明显动态变化(P>0.05);PMA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12,P<0.05)。结论 PLA不仅在脑梗死的发病中发挥作用,而且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氟西汀早期干预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以及氟西汀早期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的干预作用及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01~2005-04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仅给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氟西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1周后加用氟西汀口服4周。对2组病人均在病程的1周及5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SSS)进行评定。结果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38.24%,治疗后氟西汀治疗组HAMD抑郁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患者SSS,ADL分值均有好转,在好转程度上,氟西汀治疗较常规治疗明显(P〈0.05)。结论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早期应用氟西汀治疗可减轻PSD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07—2016-02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进展组各项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进展性脑梗死病情发展,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流变特性和分子流变特性的改变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28例首次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起病在24h内)作为研究对象,PIS的诊断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评分)的增加来判断,并对患者入院时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浓度及白细胞聚集性(LA)、白细胞黏附功能(LAF)进行检测。结果:12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35例(27.3%)发展为PIS,PIS患者入院时IL-1、IL-6、TNF、sVCAM-1、sICAM-1浓度及LA、LAF明显高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P<0.01)。LA和LAF均与IL-1、IL-6、TNF、sICAM-1、sVCAM-1正相关。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1、IL-6、TNF、sVCAM-1、sICAM-1、LA、LAF是PIS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白细胞流变特性及分子流变特性的异常,这种异常在PIS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炎性因子与进展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我科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的发展分为两个亚组: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和(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差异;根据病史、体检、无创性检查及脑梗死诊断和分级标准,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严重度分级为重度、中度和轻度,比较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两组之间及进展性脑梗死不同等级之间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与稳定型脑梗死组相比,进展性脑梗死组IL-6、IL-8表达水平明显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TNF-α表达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配对四格表的卡方检验(Mc Nemar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度、中度和轻度分组之间,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存在两两差异(P0.05),并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步升高。结论血浆炎性因子变化与进展性脑梗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脑梗死进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防作用。方法 97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2组,2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7 d。观察脑梗死进展的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灶体积的变化。结果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梗死灶体积小,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应用依达拉奉可以预防脑梗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及大梗死灶组,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选取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IL-23、IL-17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且中梗死组显著高于大梗死组(P<0.05)。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IL-23/IL-17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术后脑脊液HMGB1、sFas水平变化及其与交通性脑积水的关系。方法 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前瞻性收集符合标准的TBI共237例(观察组),取同期仅有头皮裂伤且无感染40例作为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HMGB1、sFas水平。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采用临床表现联合影像学表现诊断交通性脑积水。结果 术后1 d,观察组脑脊液HMGB1水平[(17.47±5.74)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8.89±4.06)pg/ml;P<0.05],脑脊液sFas水平[(96.71±30.2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2.78±11.63)pg/ml;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发生交通性脑积水43例(脑积水组),无交通性脑积水194例(无脑积水组)。与无脑积水组相比,脑积水组术后3、7、14 d脑脊液HMGB1水平明显增高(P<0.05),术后1、3、7、14 d脑脊液sFas水平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3、7、14 d脑脊液HMGB1和sFas水平增高是TBI术后发生交通性脑积水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3、7、14 d脑脊液HMGB1、sFas水平增高对TBI术后发生交通性脑积水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术后7 d脑脊液HMGB1、sFas水平同时增高预测效果最佳(P<0.05)。结论 脑脊液HMGB1、sFas水平与TBI术后发生交通性脑积水有关,术后7 d两者同时增高对预测发生交通性脑积水具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