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国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阳性率、分流类型以及分流量大小,分析偏头痛与RLS分流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4例偏头痛患者及122例健康志愿者,应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造影(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诊断RLS并对阳性率、分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分流显著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65. 5%vs 32. 2%,P <0. 001; 32. 8%vs11. 6%,P <0. 001),而中量及小量分流无差异(P=0. 767; P=0. 095);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分流均显著高于正常组(65. 5%vs 20. 5%,P <0. 001; 32. 8%vs 4. 1%,P <0. 001);无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分流显著高于正常组(32. 2%vs 20. 5%,P=0. 038; 11. 6%vs 4. 1%,P=0. 027)。结论偏头痛患者(包括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阳性率高于正常照组,且以大量右向左分流为主,中至小量右向左分流及分流的类型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提示右向左分流,特别是大量的右向左分流,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们及多数学者认为心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与偏头痛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其机制还在争议中,而相关的报道多数为卵圆孔未闭性RLS引发的偏头痛~([1,2])。随着心脏射频消融手术的广泛开展,术中许多患者需接受房间隔穿刺,患者术后可遗留医源性房间隔缺损(iatrogenic atrial septal defect,iASD)~([3])。本文报道2例iASD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ontrast enhanced transthr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对于不明原因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的诊断价值,探讨对于不明原因中青年脑梗死患者RLS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5-01—2017-09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中青年脑梗死患者166例,以激活生理盐水作为造影剂,选取肘前静脉注射,并结合Valsava动作,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cTCD和cTTE,诊断是否存在RLS,依据静息状态和Valsava动作是否存在分流分为固有型分流和潜在型分流,如果固有型分流Valsava动作后等级增高,则采用增高后的等级。结果166例患者中cTCD检测出RLS 80例(48.19%),cTTE检测出RLS 68例(4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CD静息状态下检测出RLS 27例(16.27%),Valsalva动作后检测出RLS 80例(48.19%)。Valsalva动作后RLS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状态(P0.005)。cTTE静息状态下检测出RLS 28例(16.87%),Valsalva动作后检测出RLS 68例(41.76%)。Valsalva动作后RLS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状态(P0.005)。cTCD半定量分级结果:Ⅰ级少量分流26例(15.66%),Ⅱ级中量分流26例(15.66%),Ⅲ级大量分流28例(16.87%);cTTE半定量分级结果:Ⅰ级少量分流27例(16.27%),Ⅱ级中量分流19例(11.45%),Ⅲ级大量分流22例(13.25%)。两种检查方法的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wker检验值14.818,P=0.011),cTCD较cTTE检出RLS级别高。结论 cTCD和cTTE均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判断右向左分流的程度,但cTCD和cTTE相比阳性率更高,Valsalva动作后RLS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状态,半定量分级结果有差异,cTCD较cTTE检出RLS级别高。cTCD更适合作为RLS的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与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 CA)受损可能在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LS是否与d CA受损有关。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6例偏头痛患者,其中36例无RLS,30例有RLS。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测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同时采用无创手指血压连续监测仪实时同步监测动脉血压。利用传递函数分析得出以下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增益、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和自动调节指数(autoregulation index,ARI)。结果 RLS组偏头痛患者的PD为50.6°±22.9°,明显低于无RLS组(67.2°±18.2°,P0.001)。大量分流组的PD(45.4°±22.6°)明显低于少量分流组(64.9°±17.1°,P0.01)和无RLS组(P0.001);然而,少量分流组与无RLS组的PD值差异无显著性。RLS固有分流组的PD值(48.8°±19.9°)与潜在分流组(52.6°±26.1°)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明显低于无RLS组(P0.05)。ARI结果与PD一致。结论伴有大量RLS的偏头痛患者d CA受损,这也许是联系RLS、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背景 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关系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明确中国偏头痛 患者右向左分流的阳性率、分流类型以及分流量大小,分析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的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北美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42569)。由中国9家分中心共同完 成,连续纳入2015年6月-2016年8月就诊于分中心且符合据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β测试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Beta Version,ICHD-3β)诊断偏头痛的患 者(18~65周岁),为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共纳入931例(女性695例),其中先兆偏头痛240例(女性174 例),无先兆偏头痛691例(女性521例)。健康对照组共282例。 结果 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比例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63.7% vs 39.9%,P<0.001; 32.1% vs 16.5%,P<0.001),两组中量和小量分流比例无差异(P =0.141;P =0.061)。无先兆偏头痛 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比例高于对照组(39.9% vs 29.4%,P<0.001;16.5% vs 6.4%,P<0.001), 两组间中量和小量分流的比例无差异。 结论 偏头痛患者(包括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以大 量右向左分流为主,中至小量右向左分流及分流的类型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右向左分流,特别是大 量的右向左分流,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分析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16例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为病例组,7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诊断RLS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分析两组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中,RLS的阳性率为50.9%(59/116),其中,Ⅰ级分流35例(30.2%),Ⅱ级分流3例(2.6%),Ⅲ级分流7例(6.0%),Ⅳ级分流14例(12.1%)。对照组中,RLS的阳性率为30.6%(23/75),其中,Ⅰ级分流18例(24.0%),Ⅱ级分流1例(1.3%),Ⅲ级分流0例(0%),Ⅳ级分流4例(5.3%)。两组RLS总阳性率的比较,病例组的RLS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06,χ~2=7.583);病例组的大量分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χ~2=6.530),但两组的小量分流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73,χ~2=1.199)。结论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存在相关,大量分流可能是偏头痛的病因,应引起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对比增强经颅多谱勒超声(c TCD)检测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RLS)的影响。方法对2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平静呼吸时和Valsalva动作后坐位和平卧位下进行c TCD检测。根据微泡数量对RLS分流程度进行分级。Ⅰ级及Ⅰ级以上者为RLS阳性。对RLS阳性者均行对比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c TTE)、对比增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c TEE)或右心导管检查,验证PFO。结果本组RLS阳性者共86例(41.7%),经c TTE、c TEE或右心导管检查均证实为PFO。平静呼吸时坐位、平卧位的RLS检出率分别为6.8%、6.3%,Valsava动作后坐位、平卧位的RLS检出率分别为38.8%、29.1%。Valsava动作后的RLS检出率显著高于平静呼吸时(均P0.01)。Valsava动作后坐位的RLS检出率显著高于平卧位时(P0.05)。结论应用c TCD检测RLS时,坐位结合Valsalva动作有助于提高RLS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加压法与Valsalva动作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对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检出率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证实的PFO患者114例,包括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TCD)少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n=51)组、中量RLS(n=37)组、大量RLS(n=26)组,记录常规TEE超声、Valsalva动作配合下TEE检查、PFO封堵术前无痛TEE下下腔静脉加压检测,分析3组房间隔右向左一过性分流信号发生率的不同和其它临床因素在3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 大量RLS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少量RLS及中量RLS组(P<0.05)。少量RLS及中量RLS组患者Valsalva动作和下腔静脉加压后较常规TEE下PFO的显示率均有提高(P<0.01); 大量RLS组患者Valsalva动作和下腔静脉加压后PFO显示率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 大量RLS患者较少量及中量RLS患者的年龄小,更容易早期出现临床症状; 下腔静脉加压法可以替代Valsalva动作提高TEE超声对PFO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正常人不同年龄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分流量、分流类型,
以及比较两个年龄组RLS的特点。
方法 收集接受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的正常人群
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18~45岁纳入青年组,大于45岁纳入中年组。以肘前静脉注射激活的生理盐
水作为造影剂,结合Valsalva动作,行M模经颅多谱勒超声(power M-mode transcranial Doppler,mpTCD)
监测,诊断RLS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分析不同分流量和分流类型(固有型和潜在型)在研究人群中
的分布特点。
结果 共195例正常人入组,RLS发生率为28.7%,其中小量分流39例(20%)。青年组RLS发生率为
28.9%(39/135),中年组RLS发生率为28.3%(17/60),两组RLS发生率及分流量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且均以小量分流为主。固有型34例(60.7%),潜在型22例(39.3%)。青年组固有型25例(64.0%),潜
在型14例(35.9%);中年组固有型9例(52.9%),潜在型8例(47.1%)。组间分流类型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本研究所选人群中RLS发生率约为28.7%,且以小量分流者居多,青年人与中年人RLS发生率、
分流量、分流类型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右心声学造影的方法研究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右向左分流(RLS)发生率,以及伴头痛与不伴头痛的VM患者RLS发生率的差异。方法收集就诊于本院眩晕门诊及神经内科的VM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人群,收集人口学资料及病史,并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统计各组心脏RLS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VM患者167例,其中伴头痛的VM患者102例,不伴头痛的VM患者65例。正常对照组113例。VM患者RLS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9.5%vs 22.1%,P0.05),伴头痛VM患者RLS发生率显著高于不伴头痛的VM患者(47.1%vs 27.7%,P0.05)。结论 VM患者心脏RLS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尤其是伴头痛症状的VM。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右向左分流相关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梗死灶影像特征。方法纳入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2例,根据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伴右向左分流组(25例)及不伴右向左分流组(27例)。比较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右向左分流组患者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不伴右向左分流组(44%vs.14.8%,P=0.015),且其发生后循环梗死也更多见(56%vs.14.8%,P0.01),但两组患者的梗死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后循环梗死患者,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以进一步明确卒中病因。  相似文献   

12.
<正>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与脑卒中、情感障碍等多种疾病相关。近年发现偏头痛患者中心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特别是在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中。这两种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但它们的因果关系和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一些学者通过设计实验提出了一些假说,并发现封堵RLS能显著缓解偏头痛发作甚至可以治愈,然而两项大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不明原因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48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右向左分流(RLS)阳性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原因不明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RLS阳性及入院时NIHSS评分与原因不明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易造成脑梗死复发或死亡。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在美国,其发病率为10%~12%,女性为男性的2~3倍[1,2].偏头痛的典型发作可由遗传、环境、行为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而促发,除少数外,多数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目前的治疗亦仅限于急性期的对症治疗预防性治疗,但无根治方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病与右向左分流有关.造成右向左分流的情况包括卵圆孔未闭(PFO)、房间隔缺损、肺动静脉畸形等.有连续尸检[3]的研究显示PFO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达27.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经颅多普勒(TCD)发泡试验对地处中高海拔的西宁地区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LS)发生率的检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273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对照组),均进行TCD发泡试验,观察RLS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RLS阳性107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检测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患者中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及分流量的分级,分析CS与RLS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8~55岁CS患者44例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33例为对照组,应用cTCD和cTTE诊断RLS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阳性率,cTCD对病例组和对照组RLS检出的阳性率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CD和cTTE诊断RLS的阳性率交叉比较无明显差异(P=0.18)。用cTCD检查的病例组中,RLS的总阳性率为47.7%(21/44),其中大量分流的阳性率为27.3%(12/44);对照组中RLS的总阳性率30.3%(10/33),其中大量分流的阳性率为9%(3/33);2组RLS总阳性率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2.380,P=0.123);病例组的大量分流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3.974,P=0.042)。结论 cTCD检测RLS的方法是可靠的,RLS与CS相关,其中大量分流可能与CS的发生有强的相关性,可以用cTCD检测RLS,并且根据分流量分级评估,cTCD和cTEE联合检查可以增加PFO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s)的发生率和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阳性率分布情况,探讨偏头痛患者WMHs与RLS是否相关。方法入选确诊为偏头痛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资料和头痛的临床信息,行头颅MRI检查评估WMHs,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发泡试验进行RLS的诊断和分级,分析WMHs和RLS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06例偏头痛患者中,"WMHs+"组33例(31.1%),"WMHs-"组73例(68.9%)。RLS总阳性率为48.1%(51/106),各分流级别分布情况为:Ⅰ级分流27例(25.5%),Ⅱ级分流4例(3.8%),Ⅲ级分流6例(5.6%),Ⅳ级分流14例(13.2%)。"WMHs+"组中,Ⅰ级分流5例,Ⅱ级分流1例,Ⅲ级分流3例,Ⅳ级分流10例;"WMHs-"组中,Ⅰ级分流22例,Ⅱ级分流3例,Ⅲ级分流3例,Ⅳ级分流4例。"WMHs+"组和"WMHs-"组相比较,两组发泡试验总体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χ~2=1.719),但"WMHs+"组的大量分流率显著高于"WMHs-"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χ~2=13.188)。结论偏头痛患者的WMHs与RLS无明显相关,但大量分流的RLS会增加偏头痛患者WMHs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是否为CS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01—2018-10至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261例,同期门诊体检排除脑卒中的对照组共132例,记录入组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完成病历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研究CS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LS、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是隐源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OR1)。对于RLS分级,其回归系数β为0.391,表明RLS分级增加,危险性越大(OR=1.479[1.013,2.159])。结论 PFO-RLS为C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流级别高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与对比增强TCD检查在检测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右向左分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和对比增强TCD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于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右向左分流的检出率及半定量分流分级程度。结果对比增强TCD对右向左分流的检出率[58. 5%(48/82)]显著高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30. 2%(25/82)](P 0. 05)。对比增强TCD对右向左分流的半定量分级明显高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均P 0. 05)。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后出现吞咽疼痛3例,食管穿孔2例,声音麻痹3例,血压异常5例,合计并发症发生率为15. 9%(13/82),而对比增强TCD后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相对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技术,对比增强TCD检查对隐源性脑卒中右向左分流检出率更高,半定量分流程度更高,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偏头痛右向左分流患者与脑白质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门诊,诊断符合国际头痛诊断分类的偏头痛患者。收集基线信息及临床特征等相关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及头颅磁共振检查。右向左分流定义为: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监测到至少一个及以上栓子信号。脑白质病变的评定为:深部或皮质下白质T2加权像及FLAIR成像高信号。脑白质病变使用Fazekas量表评分。结果最终纳入254个患者(57.1%为女性)。143例受试者存在右向左分流(56.3%)。149例患者存在脑白质病(58.7%)。与脑白质病变阴性组(n=105)相比,右向左分流在脑白质病变阳性组(n=149)明显增高(69.1%vs38.1%,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病变可能与右向左分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