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豁痰理血法治疗胸痹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一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虚者气血阴阳不足,实者阴寒、痰浊、瘀血阻滞导致气血不畅,瘀阻不通,胸阳痹阻,发为胸痹。临床上形体肥胖者患胸痹多属痰浊壅塞为患。如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治疗上,对此型胸痹仅活血化瘀,效果不佳。若治以豁痰开结,通阳泄浊,多能收效。笔者用此法临床观察了30例痰浊壅塞型胸痹,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2001年12月~2003年11月内科门诊病人。患者年龄、性别以50~65岁为主,其中男18例,女12例。病程:最短…  相似文献   

2.
痰瘀交结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制造痰瘀交结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和脑泰通颗粒对该模型的影响 ,探讨活血涤痰开窍法治疗VD的机理。方法在造成大鼠高血脂的基础上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痰瘀交结型VD动物模型 ,并以大鼠行为学、大脑组织中SS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脑泰通颗粒可以提高模型大鼠学习能力 ,提高脑组织中SS水平 ,与模型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运用此方法建立痰瘀交结型VD模型具有可靠性和说服力 ;脑泰通颗粒对此模型具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在某种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量不足,突发急剧、暂时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阵发性、持续时间短暂、前胸压榨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徐凤芹教授认为胸痹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多是由于气血阴阳失调,最终影响血液运行,而成血瘀,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立法组方,将胸痹归纳为血脉瘀滞、气滞血瘀、痰浊痹阻、气阴两虚、心肾阴虚五种证型,并根据胸痹发作轻重缓急及临床表现,将其分为缓解期和急性期,结合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分期施治,并总结归纳出补虚和通痹中医治法治则,临床诊疗颇具疗效。  相似文献   

4.
胸痹为急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胸痹具有较好疗效。笔者认为胸痹心痛辨证应提纲鸽领。以中医舌脉为金指标定类,根据临证实际分为两虚一实三类,然后据证立法,依法遣药。胸痹心悸治标抓痰瘀,治本重阴阳;胸痹心哀治以温阳利水为主;胸痹心厥急者以痰瘀阻络为主,  相似文献   

5.
周亚滨教授认为胸痹的病机为心脉痹阻,心失所养,性质属于本虚标实证。标实在于"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等有形实邪痹阻心脉,本虚主要为"气虚、阳虚",两者相互影响。胸痹的病位在心及血脉,涉及他脏。认为"祛瘀通脉、涤痰逐瘀、温阳散寒、益气通络"为胸痹的主要治法。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急性期针对标实以通利血脉为主,缓解期针对本虚以培补"阳脏",改善体质为主。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F0002-F0002
陕西省痰瘀论治中医脑病重点研究室是陕西中医管理局2008年批准的陕西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之一。本研究是以陕西中医学院为依托,联合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共同组建的临床、科研开发实体。本研究室通过长期以来对中风病、头痛、眩晕以及痴呆、痫证、颅脑水瘀证、中风先兆症、卒中后抑郁症等脑病的观察研究,提出以痰瘀交结做为中医脑病的基本证型,以涤痰化瘀法作为基本治法的观点,并首先建立国内外认可的痰瘀交结证数字化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估标准,采用“以方佐证”的方法,检验辨证准确性,在中医药研究领域采用循证医学及多中心RCT的临床研究方法。倡导传统脑病痰瘀交结论治学说。  相似文献   

7.
胸痹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中发病率高。目前痰瘀互结证型的胸痹最多见,病变程度较重,逐渐受到重视。该文介绍了中药汤剂冠心逐瘀汤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的认识,并结合证型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通过典型病案阐明冠心逐瘀汤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临床辨证分析和典型病例分析。浅析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临床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的体床临床效果。说明血府逐瘀汤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用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邱红星  艾敏 《中外医疗》2013,(35):119-120
目的 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配合丹参饮治疗痰瘀互阻型胸痹效果.方法 选择痰瘀互阻型胸痹患者38例.随机分组,实验组利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配以丹参饮,再加以西医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用西医方法予以治疗.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配合丹参饮的治疗痰瘀互阻型的胸痹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应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痰瘀交结型血管性痴呆的证治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痰瘀交结是形成本病的病机关键所在 ,并对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交结的形成机理及证候特点进行了阐述 ,针对此病机立法为活血涤痰开窍 ,并探讨了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内经》,《金匮要略》中阐述胸痹心痛之病机,皆与脾胃关系密切。杨师继承《内经》、《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从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师古而不泥古,通过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验证,得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以脾虚为主为始,痰瘀互阻,壅遏脉道,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提出胸痹心痛应从脾胃论治,针对气虚痰瘀的病机创立了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之法,临床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12.
痰瘀交结与缺血性中风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探讨了痰瘀交结与缺血性中风在情志因素、饮食习惯、体质情况等相关因素及与先兆症、临床表现、治疗及现代病理机制方面的相关性,认为痰瘀交结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3.
李果烈教授认为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同时各有侧重,本虚尤重心脾,标实尤重痰瘀。临床治疗以补心运脾、化痰逐瘀为大法,同时随症灵活加减用药,重视生活调摄。中药采用黄芪、太子参、麦冬配合陈皮、半夏、白术以心脾同调,正气得复;瓜蒌皮、瓜蒌仁配合丹参、川芎以痰瘀同治,浊邪得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痰瘀互阻型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痰瘀互阻型胸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法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痰瘀互阻型胸痹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中医临床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查表对748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证候调查,统计分析中医证型在年龄、性别、损伤程度(GCS评分)、病程分期的分布特点。[结果]气滞血瘀型为颅脑损伤最多见的证型,其次为痰瘀交阻、血瘀气虚、瘀阻清窍、肝肾亏虚和规范外的其他证型。实证相关证型的男性发病较虚证相关证型更高,虚实两类证型在性别比的构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瘀阻清窍、血瘀气虚以及规范外的其他证型分布峰值在20~39岁年龄段,肝肾亏虚型则在≥60岁的年龄段多见;气滞血瘀型多见于急性期、轻型患者,瘀阻清窍多见于急性期、重型患者,血瘀气虚和肝肾亏虚型多见于恢复期、中重型患者,痰瘀交阻型则多见于恢复期、重型患者,证型在年龄、损伤程度、病情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阻清窍、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等实证证型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肝肾亏虚多见于老年患者。急性期颅脑损伤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以实证为主,而恢复期中重型患者虚实夹杂、实多虚少。  相似文献   

16.
颅脑痰瘀证治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诸多脑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痰瘀交结、这个病机关键,追根溯源地分析了其病机形成的生理病理基础,认为津血同源,津聚为痰,血滞为瘀,痰瘀同源,互为恶患。诊察脑病要“见痰及瘀”、“见瘀及痰”,并归纳出颅脑痰瘀交结证实的证候有“神明失主,神机失用,九窍失司,七情失常”等表现,治疗要痰瘀同治,双管齐下,并强调要根据证情的寒热虚实变化适宜配合温清消补褚法予以遣方用药,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脾肾两虚痰瘀交阻型的机理。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AS)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软斑、硬斑个数,并测定生化指标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等。结果脾肾两虚痰瘀交阻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增厚,有斑块,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脾肾两虚痰瘀交阻型与高血黏度有关,脾肾两虚痰瘀交阻型CAS患者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脾肾两虚痰瘀交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性冠心病是糖尿病人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伴发时间长、变证多,危害严重,是造成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中医"消渴"合并"胸痹"、"心痛"的范畴.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拟将本病辨证归纳为气阴两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痰、夹瘀两个基本证型进行治疗,取效较佳,兹将临床体会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是由于脏腑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外加七情内伤,寒气入经等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经脉痹阻,引起心痛、胸痹.心阳不足,不能鼓动血液运行,以致气滞血瘀,脉络痹阻,不通则痛.病本为内虚,气滞、痰、瘀为标,故冠心病是标实而本虚之证.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认为冠心病的瘀就是血循环障碍和血液生理性质改变.它呵以表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块,冠状功脉血栓形成,微循环紊乱,高脂血症,高凝血症,红细胞粘稠性增大,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增大等的有形变化.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性冠心病是糖尿病人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伴发时间长、变证多,危害严重,是造成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中医“消渴”合并“胸痹”、“心痛”的范畴。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拟将本病辨证归纳为气阴两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痰、夹瘀两个基本证型进行治疗,取效较佳,兹将临床体会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