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应用OCT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低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 方法:对术后3d矫正视力低于0.5的50例50眼糖尿病患者行OCT检查,分析其结果。 结果:患者50眼中,黄斑水肿23眼,糖尿病眼底病变15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 黄斑板层裂孔2眼,2眼未发现异常。 结论:OCT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的视网膜断层成像技术,对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造成低视力的原因的诊断具有指导作用,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黄斑水肿是影响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的图像特征对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低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术后第1~3天矫正视力低于0.3的68例(68只眼)超声乳化术后白内障患者进行OCT检查,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在68例患者中,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19例,其中干性11例,湿性8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5例;高度近视眼底病变14例;黄斑视网膜前膜1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黄斑裂孔3例;视网膜脱离1例;正常眼底2例。结论 OCT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对白内障患者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可能是白内障患者术后低视力的比较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方法:调查老年人群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病例48例54眼,跟踪询问相关病史,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数据汇总,分析归纳低视力的原因。结果:患者48例54眼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0.3,其中青光眼视神经损害5眼(9%),角膜斑翳白斑5眼(9%),角膜水肿失代偿1眼(2%),高度近视弱视11眼(20%),老年性黄斑变性10眼(18%),黄斑前膜、黄斑裂孔9眼(17%),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9眼(17%),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眼(4%),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1例1眼(2%),视网膜色素变性1眼(2%)。结论:眼底病变是导致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重要原因,对低视力高危患者,术前要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术前检查并遵守操作规程,可减少手术后低视力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
OCT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微小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早期诊断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眼黄斑微小病变的作用。方法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3d,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排除眼前节和光学通路等并发症、眼底镜检查怀疑黄斑病变的患者31例31眼行黄斑OCT检查,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黄斑OCT检查:16眼为黄斑水肿,其中并发视网膜前膜形成者7眼;13眼为黄斑板层裂孔;2眼为黄斑区视网膜劈裂。结论在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各种因素中,以视网膜特别是黄斑区视网膜微小病变为主,OCT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的视网膜断层成像技术,对于白内障术后造成低视力的黄斑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病情追踪和治疗效果观察均具有指导作用。[眼科新进展2005;25(5):434—435]  相似文献   

5.
刘爱英  李曦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6):1202-1203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 方法:2009/2011年740眼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术,回顾性分析术后低视力48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引起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累及黄斑占22.9%(11/48),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病变占20.8%(10/48),年龄性黄斑变性占18.8%(9/48),视神经萎缩占16.8%(8/48),其它占20.8%(10/48)。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术后低视力主要原因是视网膜及视神经病变,但手术对有眼底疾病的白内障仍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7/2012-07间白内障患者291例291眼,对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诊断为低视力,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291例术后共发生低视力49眼,其中手术所致术后低视力17眼(34.7%),术前病变所致术后低视力32眼(65.3%),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眼、高度近视6眼,其他4眼。结论:原有眼病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检查可以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2003,21(6):619-62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对48例(48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黄斑结构正常10眼;黄斑水肿12眼;黄斑变薄6眼;神经上皮下积液8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3眼;黄斑前膜7眼;黄斑裂孔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炜  李璐  邱明磊  丁剑锋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65-1167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低视力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75例(75眼)青光眼滤过术后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后低视力发生的原因.结果 白内障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3者38例(38眼),其中2例(2眼)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05,36例(36眼)视力为0.05 ~0.3.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术前及白内障术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6例(36眼)患者低视力发生原因:青光眼性视网膜视神经损害17例(17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6例(6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4例(4眼)、黄斑囊样水肿3例(3眼),其他眼底病变6例(6眼).未脱盲2例(2眼)患者为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再行白内障手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青光眼性视网膜视神经损害、白内障术前已经存在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白内障术后永久性低视力原因。方法对2505只眼老年人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术后3个月,除外手术并发症等原因,将矫正视力<0.3者按原因分类。结果引起术后永久性低视力主要原因为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病变,占28.2%;老年性黄斑变性,占23.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累及黄斑,占13.9%。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永久性低视力主要原因是黄斑病变,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低视力者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糖尿病(DM)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方法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对36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DM患者(DM组)的手术眼、对侧未手术眼以及36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非DM患者(非DM组)的手术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和OCT检查.结果 两组FFA检查结果:DM组:术前黄斑水肿2只眼(1例为双眼)(5.56%),术后1周黄斑水肿12只眼(33.33.00%),术后3个月黄斑水肿7只眼(19.44%) 对侧未手术眼术后1周、3个月黄斑水肿1只眼(2.78%).非DM组:术前无黄斑水肿,术后1周黄斑水肿2只眼(5.56%) 术后3个月2只眼黄斑水肿消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DM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M组.OCT检查结果:术前DM组黄斑水肿改变3只眼,术后3个月10只眼 非DM组术前黄斑水肿改变1只眼,术后3个月黄斑水肿改变1只眼,没有新的黄斑水肿发生.结论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黄斑水肿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自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方法随访776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观察其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对于其中矫正视力低于0.3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分析其发生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结果随访的患者中63例发生术后低视力,其中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者17例,占26.98%;抗青光眼术后及有青光眼病史者15例,占23.8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4例,占22.22%;老年性黄斑变性者5例,占7.93%;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弱视者3例,占4.76%;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斑翳者2例,占3.17%;视网膜色素变性者2例,占3.17%;黄斑前膜者2例,占3.17%;手术并发症者2例,占3.17%;视神经萎缩者1例,占1.59%。术后低视力的发生绝大多数都与其眼部的“原有眼病”有直接的关系。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完善的眼科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那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对这些患者的眼底功能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参照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频域OCT)分析B超对诊断白内障患者黄斑病变的准确性,从而为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B超来初步了解白内障患者的眼后段情况,如发现黄斑区回声有异常,可继续行频域OCT来进一步确诊。

结果:术前进行B超检查怀疑有黄斑病变的白内障患者178例217眼,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有213眼确诊有黄斑病变,其中湿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70眼,黄斑前膜65眼,黄斑裂孔21眼,干型AMD 17眼,其他黄斑病变23眼,4眼频域OCT扫描显示为非黄斑区的后极部的其他病变。OCT完全扫描不到眼底的17眼,此17眼在行白内障手术后进行频域OCT检查均确诊为黄斑病变。

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无法看清眼底,B超就成为了解眼球后段的重要检查手段。因B超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检查范围广,对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较低,且不受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所以普遍作为白内障术前的常规检查之一。当B超显示怀疑有黄斑病变时再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二者的诊断相符性极高。  相似文献   


13.
丁建峰  王大博  王玲  李芹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24-2126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于术前评估预后。
  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41例418眼行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术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进行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术后1 mo低视力发生率为10.3%,发生低视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合并原发病主要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8.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0%)、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7.3%)、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2.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2.4%)。
  结论: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重视术前检查,术中谨慎操作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前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对黄斑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0月在本院准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患者共418例(418眼),分别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及海德堡公司生产的Spectralis OCT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黄斑区视网膜检查,判断黄斑疾病。术后1~2d再行检眼镜及OCT检查随访,阳性病例及疑似病例于术后1周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对比检眼镜与OCT2种检查方法在白内障术前对黄斑疾病的检出率。结果术后最终确诊为黄斑疾病42例。白内障术前,289例成功获取OCT图像,占总数69.14%,其中36例显示有不同类型的黄斑疾病,检出率为85.71%;206例通过双目间接检眼镜可查见眼底,其中14例显示有黄斑病变,检出率为33.33%。2种方法在白内障术前对黄斑疾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的双目间接检眼镜相比,SD-OCT可以大大提高白内障术前黄斑疾病的检出率,有利于对白内障术后预后效果的判断。SD.OCT在白内障术前对黄斑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术前检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的疗效。方法:对21例22眼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CME患者行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随访0.5a,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视力、眼底、FFA表现,观察OCT显示黄斑水肿高度。结果:术前视力平均0.25±0.23,术后3mo平均0.58±0.2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OCT随访检查,术后所有病例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有下降,术前平均为(482.37±102.54)μm,术后3mo平均为(205.46±113.35)μm,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