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 :“五气所病……肺为咳。”小儿咳嗽的基本病机是气机升降失常。其中肝、肺两脏最为显著。肺位居上焦 ,为阳中之阴脏 ,其气主肃降 ;肝位于中焦 ,为阴中之阳脏 ,其经脉“(以期门 )从肝别贯膈 ,上注肺 (接手太阳肺经 )” ,其气升发。如此一阴一阳 ,一升一降 ,共同维持人体气机的功能正常。如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循经上行 ,灼肺伤津 ,则出现“肝火犯肺”、“气郁伤肺”、“肝肾两虚”之证。反之 ,肺失清肃 ,燥热下行 ,亦可累及肝失条达 ,疏泄失常 ,往往咳嗽与面红目赤 ,胸胁眼痛同时出现。另外 ,咳嗽剧烈时常触犯肝胃…  相似文献   

2.
脾虚为不荣则痛的关键,脾虚不能运化则生滞,寒滞、湿滞、食滞最为常见。滞则损伤脾胃使脾胃更虚。肝失疏泄是导致不通则痛的重要病因。此外气机为脏腑功能协调的关键,升降相因才能使脾运胃和。治疗上以健脾、运脾、醒脾为主,同时重视疏肝理气、降肺胃之气等治疗大法。根据脾胃发病特点临证常用鸡内金、白术、山药、砂仁等药物。脾虚较甚者以九味资生丸加减;肝乘胃而胃脘痛者,常用生麦芽、川楝子、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胃脘疼痛者,常用逍遥散或疏调气机汤为基础方加减;气机不畅者,常用下气汤为基础方降肺胃之气,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为基础以升肝气。  相似文献   

3.
通过临床和理论文献研究,分析中医名家对脏腑气机紊乱杂病的治疗思路、用药特点及临床疗效。认为脏腑气机紊乱杂病的治疗,应采用"握中央而运四旁"的方法,即从调理脾胃中气入手,灵活运用左升肝脾,右降肺胃,上下交通心肾的方法调理脏腑气机,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使脏腑气机恢复升降有序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4.
纵横证首见于《伤寒论》中,肝木疏泄失常,肝邪乘脾,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此属于纵证;肝邪旺盛,木旺而侮金,肝邪侮肺,可导致一系列肺系症状,此为横证.纵横二证虽症状不同,但皆为肝经实证,病位在肝,故治疗上均应从肝着手.肝以条达为顺,肝气条达则气血通畅,土木平和.若肝气郁而不行,则会导致血脉瘀滞、肝气乘脾、痰湿内生,从而阻碍气...  相似文献   

5.
肝性宣发冲和,胆性通泄,肝气升发,可疏利胆腑,调达脾胃,促进血液循环,协调情志,胆主降而善升,升则通达阴阳,协调它脏生理功能。肝胆相连,互为表里,胆气和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不致化火灼肺;肝气升发,助胆之功能发挥。若胆气升降失调,可发诸多疾病;如肝升太过,肝火上炎,临床亦可变生诸疾。  相似文献   

6.
<正> 脾胃生理特性与功能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以气机升降而言,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根据阴阳二气性质,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脾胃之气升降与此相反。因为人体脏腑之气属阴者主升,属阳者主降,阴阳之气相互交感,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从功能而论,胃主受纳水谷,纳则贵下行故胃  相似文献   

7.
慢性胆囊炎属祖国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胁乃肝胆经脉循行之地 ,胆附于肝 ,肝胆同道 ,共司疏泄之职。肝藏血 ,肝藏精汁 ,而精、血实源于水谷之精微在气的作用下化生而成 ,注之于肝 ,肝胆受其血之濡养才能司其正常疏泄之职。然水谷之精微又赖胃之受纳、腐熟 ,脾之运化、转输 ,故前人有“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之说。同时肝气宜升 ,肝火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 ,则肝气不升 ,非胃气之上行 ,则肝火不降。所以肝胆能司其正常之职 ,必赖脾胃之气机升降及运化功能的正常 ,故肝胆与脾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病因学来看 ,祖国医学…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的病机主要是胃气失和,气机升降不利,胃失濡养,根据“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采用调理脾胃的升降法对胃脘痛饮食积滞、肝气犯胃、胃阴不足、脾胃虚弱四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鼓胀治验     
1 肝郁气滞、湿停水聚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唯有肝气舒畅,则脾升胃降,纳运正常。若精神剌激,或情志抑郁,则肝之疏泄失于条畅,生发之气违和,可导致气机阻滞,瘀血内生;木郁侮土,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血水湿停滞,  相似文献   

10.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11.
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协调的功能活动共同完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在各脏腑之中,脾胃的升降,对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导,肾水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无一不是依靠脾胃的功能来完成其升降运动的。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反之,脾胃正常升降运动的维持,也赖于其他脏腑功能的协调。因此,其他脏腑功能失常,对脾胃也有影响。其影响表现为:肝失疏泄,克脾犯胃引起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肝气升发太过,肺失清肃所致的肝火犯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治疗肝风犯肺证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治疗肝风犯肺证的临床运用刘英锋(中医系中诊教研室)关键词肝风犯证,中医药疗法,乌梅丸,临床运用众所周知,肝肺两脏有相克关系,其中“肺禀坚金之性,而体反虚,肝禀柔木之性,而体反沉实,故肺养其娇,易遭侵克,肝凭其悍,每肆欺凌,是肺称矫脏,肝为刚脏”...  相似文献   

13.
四逆散浅谈     
<正> 四逆散证见于张仲景《伤寒论》318条少阴病的少阴类证。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证是由于肝郁不舒,气机不宣,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末,由于气郁致厥的证治。其咳是由于肝郁不舒,气机不宣,水饮内停,犯肺则咳,凌心则悸。或因气机失宣,水道通调失常而小便不利。或因木横侮土,脏气虚寒而见腹中痛。或因肝气郁滞,而见泄利下重。治则以疏  相似文献   

14.
刘玉洁教授治疗泄泻,善于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泄泻时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提倡调畅气血、恢复升降之机、调畅中焦脾升胃降之机及一身之气机。在治疗泄泻时以脾胃为轴心,治脾而不忘调肝、肾,多采用疏肝和脾法,疏解肝气、和解脾胃;脾属土,火生土,补肾阳以温脾阳。重视湿邪致病与脾胃的关系,认为泄泻的发生与脾胃和湿邪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刘玉洁教授强调泄泻之治责之于脾与湿邪,治脾责之于运,治湿贵在燥。巧妙的将气机、气血、脾胃、肝肾联系在一起。对临床治疗泄泻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泰林字旭高,清代著名医家,治肝颇有特色.其在所撰<肝病证治>一文中指出,肝病虽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治肝以此三者为纲.为肝气治法特制立了"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泄肝"、"抑肝"等八法.  相似文献   

16.
田军彪教授从肝论治眩晕,认为眩晕发作主要由肝疏泄失常,气机逆乱,肝藏血乏源,脑窍失养所致。又与脾、肺、心、肾四脏关系密切,其中肝疏泄太过,气机逆乱,出现肝火犯肺、肝火扰心,上扰脑窍;肝疏泄不及,气机郁滞,克制脾土,导致清阳难升;肝藏血乏源,累及心、肾,出现心肝血虚、肝肾不足,髓海失养,皆可进一步加重眩晕症状。治疗上主以疏肝、清肝、养肝、平肝,辅以健脾、泻肺、养心、清心、补肾,同时顺应四时之气,调节患者情绪,注意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李新民教授从气机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侍诊,记录、整理典型病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归纳、总结李师通过调理脏腑气机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并附验案加以佐证。[结果]李师认为,气机失调是小儿抽动障碍中医病机的共同环节,故治疗上重视协调气机,在辨证基础上从肝、肺、脾论治本病,多用辛散、微苦之品,辛开苦降、升降并用以恢复气机平衡,平息内风。所附验案一首诊属肝亢风动证,治以和解少阳、疏利气机,予小柴胡汤加减以平肝风,随后肺肝二脏并治,以疏风清热、协调肝肺升降,予桑菊饮加减。验案二属脾虚肝旺证,治以疏运脾胃、平肝息风,予藿香正气散加减取效。[结论]李师从气机论治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疗效肯定,丰富了小儿抽动障碍的辨治体系,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8.
胃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但若以气为百病之纲、脾升胃降这两个要点来审计,则有执简驭繁之效,故胃病可以升降观来诊治。常用的调气治疗胃病的方法有:疏肝气以助脾胃之气机升降,宣肺气以舒脾胃气化,升肺气以协调气机。  相似文献   

19.
<正> 初学中医者,学到肝病辨证时,常常遇到肝气、肝火、肝阳和肝风等词混淆难解,特浅解于下: 临床所见肝气、肝火、肝阳和肝风实为同源异流, 肝气者,乃生理、病理性名词,亦为病名,现在多以其为病理性名词和病名。实指由肝之疏泄作用太过所致的病证,从病因而言多由情志刺激暴怒引起,从症状看它可以上冲和横逆,影响其他内脏,由于影响的脏腑不同,其见症不一,上冲者多见有上部的症状如:口苦,目眩,头晕而胀痛等;横逆犯胃则常见胸胁胀痛或窜痛,嗳噫,吐酸等。严重时可以化火动风。肝火者,系病理性名词,亦为病名。是肝经有火热之邪所呈现的证候,或有气郁、气逆所化出现的冲逆现象。其病因多为肝气所化,即“气有余便是火”;或由肝经蕴热日久化火。火性炎上,故多见头痛昏胀,面热且红,口苦、两目红赤、耳鸣等。若冲逆无制,则肝火熠灼,游溢  相似文献   

20.
3.4 顾护脾胃、是《伤寒论》治肝的整体性 肝藏血、主疏泄,关乎一身之气机;脾主运化,生气血,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运无力,则气血化生乏源,使肝失所藏,而阴不制阳,变生气郁化火诸证。故肝之疏泄,必赖阴血之濡养,才能舒展其用。而脾之运化,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