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剑 《武警医学》2013,24(1):1-4
资料显示,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然而,不同的个体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同。文献[2,3]报道,5%~45%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及4%~30%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不能达到理想的抗血小板作用。Lev等报道,阿司匹林抵抗者常可伴发氯吡格雷抵抗,因而这类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增加。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是类似的,一些学者称之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又分为临床抗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术后应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5年4月-2006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两联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对比.本研究中入选的合并DM患者共263例,其中122例随机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141例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组).主要终点包括随访1年时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D、卒中或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结果 两组临床和冠脉造影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两组无支架内血栓和非致死性MI事件发生;三联组心性死亡、卒中、TVR发生率分别为1.4%、0.7%、7.8%,两联组分别为4.1%、3.3%、12.3%,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255,P=0.186,P=0.223);但三联组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脑事件发生率[9.9%(14/141)]低于两联组[18.9%(23/122),P=0.038],其中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者获益更明显.两组出血性事件、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DM患者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长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尤其对DM程度严重的ACS者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整、优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07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305例,计算机随机分为优化组(n=154)及标准组(n=151).氯吡格雷抵抗(CR)定义为氯吡格雷治疗24h后血小板聚集率(PAR)降低<10%.标准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优化组非CR患者接受标准两联抗血小板治疗,CR患者在标准两联治疗基础上加服西洛他唑6个月.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心肌梗死(MI)和缺血性卒中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MI、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外周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结果 优化组及标准组CR患者分别为41例和33例.优化组CR患者PAR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后(64.5%±12.1%)显著低于单纯应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77.5%±12.1%,P<0.001).随访1年后,优化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5.8%)较标准组(9.3%)下降37%,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257).优化组心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下肢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7%,标准组为14.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97),但优化组有降低趋势.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优化组CR患者的主要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9.5%,与标准组CR患者(36.4%)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 根据PAR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改善CR患者的长期预后,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 401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规律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300 mg负荷剂量,100 mg 1次/d),联用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90 mg 2次/d)或氯吡格雷(300~600 mg负荷剂量,75 mg 1次/d),并根据联合用药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研究终点为术后1年内的有效性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复合终点事件)和安全性终点事件(根据美国出血学术研究会制定的标准定义划分的全部出血、大出血和小出血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的有效性的复合终点事件(HR=0.64,95%可信区间0.42~0.99,P<0.05)和心血管死亡事件(HR=0.07,95%可信区间0.02~0.30,P<0.01)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且安全性终点中大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7,95%可信区间0.50~1.87,P>0.05),但替格瑞洛组小出血和总出血事件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患者,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能够明显减少血栓事件再发风险且不增加致命性大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5.
孙亚勤  杨胜利  杨勇 《武警医学》2015,26(6):580-583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介入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发生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武警总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患者200例,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并经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按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是否小于3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同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判断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CYP2C19*1/*1与CYP2C19*1/*2、CYP2C19*1/*1与CYP2C19*2/*2、快与中间代谢型比较ADP的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共79例(39.5%)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氯吡格雷敏感组快代谢型者(基因型*1/*1)多于低反应组(P=0.013),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中慢代谢型较多(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代谢型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相关,携带中慢代谢型基因者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6.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病抗栓治疗的基础,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经成为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等冠状动脉疾病关键的一、二级预防和治疗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可增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约20%的冠脉事件~([1]).然而,全世界几百万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每年仍有很大比例出现明显的血管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机制的质子泵抑制剂对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实施PCI术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的患者40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40mg/d,146例)、泮托拉唑组(40mg/d,140例)和对照组(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120例),连续用药30d.观察比较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的临床基本资料、冠脉造影及PCI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奥美拉唑组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70%、2.11%、3.52%、1.41%、0.70%;泮托拉唑组分别为0.72%、2.90%、2.90%、0.72%、0.72%,对照组分别为0.83%、1.66%、3.33%、1.66%、0.83%,三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0.83%)比较,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33%、6.52%)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作用相近,不降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策略选择。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等北京市12家医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行PCI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211例。将患者分成单独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华法林抗凝二联用药组(n=70)和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抗凝(n=141)三联用药组2组。随访至2016年4月31日,比较2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二联用药组相比,三联用药组MACCE发生率更高(χ2=7239,P=0.007),2组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5,P=0.283)。结论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华法林抗凝治疗会显著增加MACCE的发生危险,而不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以维持量75mg/d的抗血小板治疗,并随机分为A阿托伐他汀组(A120mg/dn=30,A240mg/dn=30,A380mg/dn=30)、B普伐他汀组(20mg/d,n=30)和C无他汀组(n=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D62P、CD63含量及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他汀治疗前后,A组、B组、C组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A1组、A2组、A3组与C组相比,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心内科收治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为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并接受PCI的NSTE-ACS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A组(n=50)和B组(n=47):A组患者PCI术后接受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口服;B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替格瑞洛90 mg,每天1次口服。电话、门诊或住院随访患者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78%±8.46%)和(38.84%±1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10.0%(5/50)和6.4%(3/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PCI的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NSTE-ACS患者,替格瑞洛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可替代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4天;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加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连服14天。结果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0.05),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总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较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单抗血小板和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入选研究对象56例,均为接受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治疗措施,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临床治疗和比较,观察组中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1级的患者共14例,2级以上者4例,对照组中分别为6例、2例,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中2例发生心血管意外,对照组中6例发生心血管意外,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国产第二代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EXCELⅡ)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EXCELⅡ支架上市前首次人体临床研究,前瞻性入选45例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均植入EXCELⅡ支架1枚,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2个月,此后长期单用阿司匹林。本研究主要终点为3年的靶病变失败(TLF),为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TVMI)和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CI-TLR)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患者水平的不良临床事件(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心肌梗死及任何血运重建)和支架内血栓。结果本研究45例患者,3年随访无TLF事件的发生;Po CE事件发生率为6.7%(3/45),其中,1例为非心源性死亡,2例为非靶病变血运重建;3年随访无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结论 3年临床随访资料证明,EXCELⅡ支架在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02例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后,经Verify Now检测系统测定血小板功能。以Verify Now测试结果 P2Y12反应单位≥208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比较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和无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因多态性、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特征差异,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结果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47.06%,两组在女性、年龄、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危险(GRACE)评分、尿素氮、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YP2C19*2基因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抵抗与年龄、性别、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GRACE评分、GRUSADE评分、CYP2C19*2纯合子基因型存在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在0.2~0.5间。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GRACE评分、CYP2C19*2基因型、尿素氮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GRACE评分、CYP2C19*2纯合子基因型、尿素氮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抗血小板新药,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作用机制、用法、用量等方面都不同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传统药物.认识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状况,对血管内介入放射学,尤其是对于抗血小板要求比较严格的神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06至2015-06医院收取的68例采用PCI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用药7 d后,复查血栓弹力图(TEG)比较两组血小板抑制率,随访2个月,对比两组的主要不良事件。结果 服药7 d后,替格瑞洛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较氯吡格雷组升高[(76.15±12.88)% vs(51.08±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2个月随访,氯吡格雷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消化道出血各1例,替格瑞洛组1例因明显呼吸困难导致停药。结论 在接受PCI的ACS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较氯吡格雷更强,且临床验证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收治的86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43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降糖、溶栓等综合疗法,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改善情况、血管再通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糖改善程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高压氧辅助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的疗效并分析其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44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5年1—3月收治的ACS患者201例,均行PCI治疗,其中,101例接受替格瑞洛治疗,作为研究组(n=101)。选取同期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n=100)。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阿司匹林(100 mg,1次/d)基础上,研究组服用替格瑞洛(90 mg,2次/d),对照组服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术后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MAC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用于ACS患者行PCI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疗效确切,但有一定出血风险和呼吸困难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空军医院自2013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0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B两组,每组200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及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术前均口服波立维300 mg或600 mg; A组患者术后继续口服波立维75 mg/d; B组患者术后口服波立维75 mg/d,并行Cyp2c19基因检测,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为氯吡格雷慢代谢或中等代谢型,将波立维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每天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发生心源性病死3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心绞痛14例、脑卒中3例、支架内血栓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2例、再住院11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 0%(36/200); B组发生心源性病死2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8例、脑卒中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1例、再住院6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 5%(19/200)。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发生主要出血1例、次要出血2例、最小出血14例,出血事件发生率为8. 5%(17/200); B组发生次要出血1例、最小出血20例,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0. 5%(21/200)。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yp2c19基因检测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具有指导价值,可实现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