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皮质脊髓束(CST)不同程度华勒变性(WD)微结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7例单侧运动区脑梗死患者,依据CST信号和体积是否异常将WD分成三组,Ⅰ组:CST白质纤维束无信号及形态学改变,共17例;Ⅱ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但无萎缩,共12例;Ⅲ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伴萎缩,共18例.所有患者DTI数据经分析处理,在CST患侧和健侧内囊后支、大脑脚、中脑、延髓层面走行区获取FA、MD、λ1、λ2+3值,将各组WD不同部位健侧与患侧DTI各参数指标行t检验,将大脑脚层面神经生物学指标与NIHSS和MI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Ⅰ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λ1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1、λ2+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Ⅰ组患者大脑脚区CSTrλ1与NIHSS评分存在负相关(r=-0.747,P<0.01),rλ1与运动力指数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 DTI判断CST WD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特征,其中λ1可以作为早期发现WD微结构变化以及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神经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猫脑皮质脊髓束早期Wallerian变性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各向异性指标的演变规律。材料与方法对4只家猫实施单侧皮质脊髓束起源脑区切除术,选取连续的12个时间点:0天(建模前)、2天、4天、6天、8天、10天、15天、20天、25天、30天、45天、60天进行DTI扫描。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OI)的方法获得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计算受累侧与非受累侧FA值比值(rFA)并监测rFA随建模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手术后2天至第6天rFA值持续下降;6天至60天,rFA值保持相对稳定。结论 DTI能敏感地发现早期Wallerian变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比较毗邻脑肿瘤皮质脊髓束(CST)与健侧相应位置CST的FA值,计算FA值的变化范围,以期达到术前准确量化分析CST受损情况。方法对26例毗邻CST的脑肿瘤患者术前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FA彩色编码图上将邻近脑肿瘤的CST受累情况分成水肿、移位、浸润和破坏四种类型。测量毗邻脑肿瘤CST的FA值和健侧CST的FA值。计算FA值的变化范围,并划分为3个范围,将CST受损类型与ΔFA%值相关性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例脑肿瘤患者中,邻近的CST表现为水肿3例、移位8例、浸润8例、破坏7例。当ΔFA%大于0时,与CST水肿相关,ΔFA%介于0%和负30%之间与CST的位移或浸润相关。ΔFA%小于负30%的与CST破坏相关。结论术前分析邻近脑肿瘤的CST的FA值的变化程度,能准确判断CST受损程度,有助于指导脑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准确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情况和判断运动功能预后,联合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和各向异性分数(FA)构建CST损伤类型,并探讨这种分型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将符合研究要求的18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DTT图像中通过基底节区CST的类型划分为3组:(1)纤维移位型.CST未被血肿直接损伤,未被水肿区覆盖,CST轻度移位,但完整性保存.(2)水肿覆盖型.CST未被血肿直接损伤,但被血肿周围水肿区覆盖,CST完整性部分受损.(3)血肿破坏型.血肿直接破坏CST,CST完整性中断.分析3组CST损伤类型与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检验对判断运动功能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18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纤维移位型7例,水肿覆盖型6例,血肿破坏型5例.CST损伤类型与入院时MFS评分无相关性(r=-0.1254,P=0.6201),而与入院时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6个月后rFA值和6个月后MFS评分均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8898,P<0.0001;r=-0.9783,P<0.0001;r=-0.8356,P<0.0001).CST损伤类型预测运动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达到1.000,高于采用入院时出血量、入院时rFA值和入院时MSF评分的曲线下面积;CST损伤类型预测运动功能预后的最大截断值为0.500(敏感度100%,特异度100%).结论 DTT联合FA划分CST损伤类型,能够定性、定量评估CST损伤状况,更准确地判断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5.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作为无创性评价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方法在临床上已较广泛地应用于脑卒中病人.为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及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作为无创性评价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方法在临床上已较广泛地应用于脑卒中病人,为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及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白质纤维束成像(DTT)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35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放射冠等白质区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及DTT.测量患侧与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观察CST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采用人体肌力测试(MMT)评分标准判断脑梗死患者肌力预后情况,分析CST损伤程度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梗死灶和CST的关系分为接近、部分穿行和完全穿行3种.CST接近梗死灶者,FA值轻度降低(P>0.05),临床随访无明显肌力减退;CST完全穿行梗死灶者,FA值显著低于健侧(P<0.001),预后差;CST部分穿行于梗死灶者,结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CST损伤程度与MMT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17,P<0.01).结论 DTT可直观显示CST损伤情况;CST的损伤程度与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扩散张量MR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人体生理条件下,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率不同,即扩散异向性,DTI能够测量到水分子在三维空间扩散的方向和扩散程度,描述组织的各向异性特点,精确地研究纤维走行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脊髓肿瘤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脊髓肿瘤患者和2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脊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 DTI 扫描,分析各向异性分数(FA 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纤维束比值(FTR)的组间差异,及其与 McCormik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病灶层的 FA 值(t =-5.587,P =0.000)、ADC 值(t =7.232, P =0.000)有显著差异;病灶上层的 FA 值(t=-0.438,P =0.666)、ADC 值(t =0.303,P =0.765)无显著差异;病灶下层的 FA 值(t=-1.777,P =0.090)无显著差异,ADC 值(t=2.113,P =0.047)有显著差异;2组的 FTR 值(t =-7.902,P =0.000)有显著差异。髓外肿瘤与髓内肿瘤的 FA 值、ADC 值和 FTR 值均有显著差异(P <0.05)。脊髓肿瘤组病灶层 FA 值、ADC 值、FTR 值与McCormik 分级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DTI 能够直观地反映脊髓肿瘤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和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CST)Waller变性与神经运动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起病至DTI检查时间在14d内的单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16例纳入研究,按间隔时间分为两组:组一,间隔3~7d;组二,间隔8~14d.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OI)的方式获得CST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计算出rFA和rMD.所有患者于DTI检查前2h及发病后3个月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运动功能指数(MI)和修正的Rankin评分(mRS).结果:与健侧相比,病侧CST在第1周未见有明显的FA值与MD值的改变(t=-1.759,P=0.12;t=-1.475,P=0.18),而第2周FA值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t=-3.725,P=0.007),但MD值变化不明显(t=-1.891,P=0.10).脑梗死第2周的rFA与DTI检查时的NIHSS和MI无相关性,而与梗死后3个月的NIHSS和mRS呈负相关(r=-0.756,P=0.030;r=-0.741,P=0.035),与MI呈正相关(r=0.731,P=0.040).结论:脑梗死第2周CST的FA值变化有助于预测梗死3个月后运动功能受损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B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诊断的40例BD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测量BD组常规MRI表现阳性病灶区、BD组表现正常脑白质区及对照组正常脑白质3组平均弥散系数(DCavg)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D病灶区FA值降低、DCavg值增高,与对照组脑白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D正常脑白质区F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DCavg值有所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DCavg值与FA值均具有相关性.结论 DTI检查BD,其DCavg、FA值显示出特征性的改变,即DCavg值增高,FA值降低,并能够发现常规MRI检查正常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9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在脑卒中病人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纤维束成像研究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纤维束成像技术探讨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19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白质区域而无皮质灰质受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3.0T MR仪上进行了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DTI数据在个人电脑上采用三个感兴趣区(ROI)并利用线性扩展法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通过比较梗死病灶和CST的空间关系,判断卒中后CST受损的类型及其损伤程度,对卒中后预后的评价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CST受损的程度和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比较病灶大小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和皮质脊髓束(CST)的关系有3种:CST完整、CST部分受侵和CST完全受侵。CST完整的患者恢复最好,CST完全受侵的患者预后较差,CST部分受侵的患者预后介于两者之间,三者的预后差异显著(F=15.14,P<0.001)。卒中后患者的预后与CST受侵犯的程度密切相关(r= 0.81,P<0.01),而和病灶的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383,P=0.105)。结论:利用纤维束成像能够显示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皮质脊髓束的损伤与脑梗死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 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FT)在评价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中的应用价值,为揭示PVL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基础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46例临床确诊为脑性瘫痪的PVL患儿,同时选择足月无窒息史的健康儿童16名进行对照研究.应用发育商(DQ)评价患儿认知功能,根据DQ值将患儿分为轻(11例)、中(19例)、重度(16例)认知障碍组.对受试儿童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计算各组患儿主要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FA)值,患儿组与对照组间进行非配对t检验,各认知障碍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组左侧皮质脊髓束(患儿组:0.476 ±0.064;对照组:0.531±0.064),双侧内囊前肢(患儿组:左侧0.357±0.050,右侧0.370±0.040;对照组:左侧0.405±0.081,右侧0.405±0.036),双侧内囊后肢(患儿组:左侧0.483±0.044,右侧0.485±0.046;对照组:左侧0.546±0.091,右侧0.547±0.083),双侧弓状束(患儿组:左侧0.367±0.069,右侧0.363±0.064;对照组:左侧0.433±0.097,右侧0.421±0.091),双侧丘脑后辐射(患儿组:左侧0.390±0.059,右侧0.382±0.047;对照组:左侧0.459±0.067,右侧0.446±0.064),双侧前扣带束(患儿组:左侧0.362±0.056,右侧0.345±0.056;对照组:左侧0.423±0.057,右侧0.417±0.080),双侧上纵束(患儿组:左侧0.323±0.050,右侧0.341±0.056;对照组:左侧0.426±0.102,右侧0.416±0.092)及胼胝体压部(患儿组:0.535±0.090;对照组:0.606±0.060)的FA值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37 ~3.745,P值均<0.05);随认知障碍程度的加重,所有纤维束的FA值逐渐下降,各认知障碍组及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双侧皮质脊髓束、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左侧弓状束、双侧丘脑后辐射、前扣带束、上纵束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021 ~7.146,P值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以上纤维束的FA值在对照组与重度认知障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VL患儿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内广泛白质纤维束损伤有关,DTI及FT在评价PVL患儿认知功能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扩散加权MR不同,扩散张量成像(DTI)可以采集6个或更多方向上的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因此能更准确地显示脑白质水分子的各向异性扩散.它是目前惟一能够无创地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的方法,为评价白质纤维束间的联系及其病变开拓了新的前景.从DTI的技术原理以及临床应用方面介绍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6.
脑膜瘤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平均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8例脑膜瘤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T1WI增强、T2WI及FA图上确定肿瘤、水肿、肿瘤邻近及对侧正常白质区.测量、分析这些区域的FA值和ADC值.结果脑膜瘤Ⅰ级:水肿区ADC值高于肿瘤实体区、肿瘤邻近正常白质区及肿瘤对侧正常白质区(P<0.05).肿瘤邻近及对侧白质区FA值高于肿瘤实体区、水肿区(P<0.05).肿瘤实体区与水肿区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膜瘤Ⅱ Ⅲ级:水肿区ADC值高于肿瘤实体区、肿瘤邻近及对侧白质区(P<0.05),实体区和肿瘤邻近及对侧白质区ADC值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邻近白质区FA值高于实体区和水肿区(P<0.05).脑膜瘤Ⅰ级肿瘤实体区、水肿区、邻近白质区ADC值与脑膜瘤Ⅱ、Ⅲ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邻近白质区FA值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DC图有助于区分肿瘤实体区和水肿区.FA图可清晰显示正常白质纤维和肿瘤的解剖关系,利于术前手术方案制定.结合常规MRI,DTI有助于脑膜瘤良、恶性分级.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监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可行性。方法: 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10天内及发病后第30和90d时进行3次全脑常规MRI和DTI数据采集,利用Fiber Track工具测量双侧大脑脚底的ADC和FA值,并计算相对ADC值(rADC)和相对FA值(rFA)。结果:MR DTI显示脑梗死发病(5.3±2.6)d后患侧大脑脚底的FA值降低,发病后首次及第30和90d时梗死侧大脑脚底FA值较对侧分别降低9.90%、23.7%和2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侧大脑脚底ADC值随时间延长而轻度升高,但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定量参数(ADC和FA)可以反映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动态病理变化。DTI在脑梗死发病后5天左右即可检测出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是监测脑白质微观结构早期改变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三维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脱髓鞘斑块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 资料与方法 应用3 T 磁共振对34例MS患者和25名非MS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MS病灶处和正常表现脑白质的纤维束变化. 结果 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方向、形态和结构.在MS斑块处可见纤维束中断、病灶远端纤维束缺失或稀少.病灶周围的纤维束表现为受压、推移改变.与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照,MS患者的正常表现胼胝体内纤维束稀少. 结论 基于DTI技术的纤维束成像能够直观地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反映病变对纤维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脊髓压迫症是指一组具有占位效应的椎管内病变,脊髓由于受到压迫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常规MRI检查已经能够很好地显示脊髓受压的原因、范围及程度,但它只能描述脊髓大体解剖上的形态改变,而不能显示脊髓受压后内部发生的微观变化。脊髓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则能在分子水平上提供组织变化的量化信息,反映脊髓受压后病变的发展过程,有助于观察病变的动态变化并判断预后。综述脊髓压迫症的发病机制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压迫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MR扩散张量成像在正常老年脑及脑白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活体评价脑功能改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