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 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Acrys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在白内障患者中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收集术前存在规则角膜散光且散光≥1.5D 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5例(5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植入 Toric IO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2周、3月、6月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 旋转度。结果术后6个月53只患眼 UCVA≥0.5,30只患眼 UCVA≥0.8,BCVA≥0.8者达50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2.87±1.06)D,术后1 d、2周、3月、6月残余散光分别为(0.76±0.40)、(0.75±0.38)、(0.77±0.39)、(0.79±0.40)D。与术后1 d 比较,术后2周、3月、6月 Toric IOL 在囊袋里旋转的度数分别为(0.84±0.73)°、(1.18±0.87)°、(1.46±0.95)°。结论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可以使白内障患者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残余散光,并且具有良好的囊袋内旋转稳定性,预测性较强,用于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陡轴向切口、平坦轴切口手术治疗对术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水平、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120例(163只眼)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81只眼,作陡轴向切口)和B组(60例,82只眼,作平坦轴切口),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手术源性散光(SIA)大小及散光轴向分布。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P <0.05),但A组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较B提高更显著(P <0.05)。A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均较B组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SIA均较B组小(P <0.05)。A组术后各时刻与术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陡轴向切口手术治疗改善术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角膜散光的效果优于平坦轴切口,更有助于稳定术后角膜散光轴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形态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3例(77眼),实施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检查术前,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散光变化.结果 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1个月较1周明显减少,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个月与1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即1个月时视力明显提高且趋于稳定.结论 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全面反映白内障术后角膜形态变化.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是较理想的白内障手术切口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巩膜电凝(SEC)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IECCE)后角膜散光及切口愈合影响.方法 选取行SIECCE并人工晶体植入术(IOLI)的白内障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SEC,对照组不采用.采用角膜地形图仪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通过裂隙灯观察术后眼前房反应.结果 手术后1周,观察组与对照组角膜散光分别为(0.88±0.47)°与(1.24±0.79)°,观察组角膜散光明显小于对照组(t=2.20,P<0.05);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分别为(0.86±0.54)°与(1.01±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14,P>0.05);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分别为(0.79±0.28)°与(0.87±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浅前房、前房渗漏者分别有2例、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8%,观察组无l例发生此类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 =13.83,P<0.01).结论 SIECCE采用SEC,不仅可以增强切口稳定性,减少术后早期角膜散光,并且可以促进切口愈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韦涛  黄宝辉  何敏 《安徽医药》2014,18(4):713-714
目的 探讨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晶状体植入术在治疗硬核白内障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该科治疗的106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情况,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分析该手术方式在硬核白内障中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所有患眼视力均在0.3以内,术后1周共88眼(62.9%)的视力超过0.5,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x2=13.92,P<0.01);术后3个月共89眼(63.6%)视力超过0.5,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x2=14.01,P<0.01).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角膜屈光度显著增加(t=6.72,P<0.05),术后3个月角膜屈光度逐步下降,但较术前仍有增加(=3.96,P<0.05),术后平均散光度数出现由顺规性散光向逆规性散光变化,术后3个月区域稳定.术中15眼(10.7%)后囊膜破裂,7眼(5.0%)悬韧带断离.术后并发症以角膜水肿多见(85眼,60.7%),高眼压11眼(7.9%),经治疗好转.结论 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肯定,临床治疗安全,术后短期内即可获得显著的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白内障手术AcrySof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对23例(32只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 Toric折叠式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术后角膜散光、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旋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术前角膜散光(2.53±0.82)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0.34±0.23)D,两者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31只眼旋转<50。结论在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 Toric散光人工晶状体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并且该晶体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 Lenstar LS900 和 KR-1 全自动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各参数的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 76 例 (76 眼), 术前分别通过 Lenstar LS900 和 KR-1 全自动验光仪测量角膜相关参数, 包括平坦角膜曲率 (K1)、 陡峭角膜曲率 (K2)、 K1 和 K2 的平均值 (Km)、 散光值以及散光轴位, 其中将角膜散光通过傅立叶矢量转换公式转换成矢量表示法 (J0, J45 ) 进行比较。结果 Lenstar LS900 测量 K1、 K2、 Km、 J0 和 J45 分别为 (43.960±1.440) D、(44.901±1.319) D、(44.430±1.336) D、 0.043±0.402、 0.017±0.425; KR-1 全自动验光仪测量 K1、 K2、 Km、 J0 和 J45 分别为 (44.007±1.400) D、(44.859±1.338) D、(44.433±1.330) D、 -0.058±0.322、 0.031±0.419;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Bland-Altman 分析说明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具有 95%的一致性界限。结论 Lenstar LS900 及 KR-1 全自动验光仪均可以应用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测量角膜散光的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8.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119例(130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循规性散光组,C组为逆规性散光组;A、B两组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C组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A、B、C三组术后90d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64±0.65)D、(0.75±0.58)D和(0.69±0.55)D,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A组较术前增加0.07D,B、C两组较术前减少0.34、0.37D,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透明小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度小,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反映角膜曲率变化,对指导术前角膜切口位置的选择及评价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植入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102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52只眼)行超声乳化吸出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49例(50只眼)行超声乳化吸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观察两组的视力、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情况、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轴位稳定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术眼的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3、7.457,P=0.003、0.005);两组间矫正远视力、矫正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2、1.679,P=0.213、0.334);两组术后残余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7,P=0.006);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术后1d,1周,3个月平均轴位移动度分别为:(3.21±1.58)°,(3.42±1.35)°,(3.59±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46,P=3.213),术后3个月97.89%患眼轴位移动度<10°。结论 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使术眼获得更好的视力,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能安全、有效、稳定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轴位移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8 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的手术源性散光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ICL术的患者21例(39眼),测得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综合验光、角膜曲率。比较术前及术后角膜散光值、散光矢量J0及J45的差异,比较预期散光与实际散光的差异;使用手术源性散光(SIA)矢量分析软件评估SIA的大小及分布;观察SIA对术后裸眼视力及实际残余散光的影响。结果 术前及术后角膜散光值分别为(0.90±0.43)D、(1.03±0.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角膜散光J45分别为(0.002±0.17)D、(0.08±0.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期残余散光(-0.12±0.19)D,实际残余散光(-0.25±0.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SIA大小(0.32±0.21)D,Centroid SIA 0.17 D@122°。结论 角膜切口能改变散光的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表面麻醉下作透明角膜遂道切口,对白内障患者110例(129眼)行超声乳化手术,随访1~3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视力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2.5min。术后1周及1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均为112眼(86.82%);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为(1.25±0.55)D,1个月后基本回复术前状态。出现并发症37眼(28.68%)。结论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少,并发症少,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科在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38例白内障患者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视力恢复和术后散光情况。结果:术后7眼(18.42%)出现并发症,经处理后恢复或自行恢复,未引起不良后果。患者术前视力:4眼眼前手动,3眼眼前指数,18眼0.02~0.10,13眼0.1~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24眼在1.0以上,14眼为0.5~0.9,患者术后视力提高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好,有效减少了术后散光,在选好病例的基础上,是白内障手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后角膜散光度及视力的变化。方法收集本院眼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0例(84眼)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对70例患者行视力、散光度、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等检查,对84患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术后1个月复查患眼的视力及散光度,比较其变化。结果术前84患眼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光,散光以顺规散光为主。对84患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治疗1个月后复查,患眼的散光度明显下降,视力明显提高,所有患眼治疗前后的散光度及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散光度及视力均存在影响,对此类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可以使患者的散光度及视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硅凝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方法对35例(3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硅凝胶人工晶体植入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水肿、前房反应、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术后1、7、30、90d裸眼视力在0.5以上的眼数分别为25(79.4%)、29(80.6%)、32(88.9%)、33只眼(91.7%),术后3、7d角膜散光度为(1.02±0.83)、(0.85±0.37)D,与术前的(0.95±0.87)D比较,无明显差别。术后角膜水肿及前房炎性反应轻。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1.7%。结论该手术切口小、操作简便、术后反应轻、散光小,使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最佳视力,且屈光状态稳定,大大缩短了康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2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Phaco)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及对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90例白内障患者,均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术联合IOL植入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度,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3 d、1周、1个月的角膜散光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 d、1周、1个月,患者的手术源性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中,术中囊膜破裂1例、占比1.11%;术后前房闪光18例、占比20.00%,角膜水肿5例、占比5.56%,高眼压2例、占比2.22%。结论3.2 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术联合IOL植入术可有效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且对角膜散光无明显影响,是治疗白内障的重要方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碎核对硬核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作反眉弓5.5mm180。巩膜隧道切口,采用手法碎核技术对800例(800眼)晶状体硬核白内障摘除并植入折叠式或PMMA人工晶体。结果:800例(800眼)中,792眼成功完成手法碎核,未成功8例。术后1周,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占92%,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22±0.75)D。结论:反眉弓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碎核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简便易行。不需特殊设备,其效果可与超声乳化术媲美,可有效地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早期获得良好的视力,降低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和单纯Healon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60眼)单纯性硬核(≥Ⅳ级核)白内障分两组,每组30例(30眼)。第一组操作中应用双重DisCoVisc作为观察组;第二组操作中应用单纯Healon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天角膜水肿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丢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较单纯Healon可以更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术后角膜水肿,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李梦琪  刘仲 《安徽医药》2007,11(9):815-816
目的探讨3.2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方法采用3.2 mm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对826例(928只眼)老年性、并发性、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对上述手术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状态、前房反应、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术后1 d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94.3%;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眼数分别占55.8%,65.7%和68.3%。术后角膜水肿及前房炎性反应轻,房角形态保持良好,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8.11%。结论经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操作便利,疗效良好、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