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PV、HSV和CM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对81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进行HPV16/18和HPV6/11原位杂交,同时对103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用DNA扩增法检测HPV、HSV和CMV。 结果: 病毒DNA原位杂交信号的分布与HE染色中挖空细胞的分布一致。 HPV16/18与不同宫颈病变组织原位杂交阳性率平均为51.1 %,HPV6/11的则为64.7 %。经PCR检测,HPV16/18 、HPV6/11、HSV、CMV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1 %、4 %、23 %、0 %。 结论: HPV感染具有特定的组织学部位,HSV可协同HPV16/18恶性转化宫颈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我国宫颈癌高发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族妇女宫颈癌发病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南疆维族宫颈癌新鲜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各40例)进行HPV-C、HPV16、HPV18及HPV6/11的检测。结果:HPV-C、HPV16、HPV18及HPV6/1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5%、72.5%、10.0%及0%,在维族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0%、5.0%、0及7.5%,在HPV-C阳性的宫颈癌中HPV16阳性占82.8%。宫颈癌组织中HPV-C及HPV1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HPV16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癌,而HPV18在宫颈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HPV总感染率及HPV16阳性率在宫颈癌的各临床分期及病理组织分级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HPV感染与我国癌颈癌高发区新疆南部地区维族宫颈癌发病有密切相关,其中HPV16感染在南疆维族妇女宫颈癌发病中起主要的作用,HPV16主要与鳞癌有关,而HPV18与宫颈腺癌有关。HPV-C及HPV16感染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3.
宫颈癌高发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 DNA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我国宫颈癌高发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族妇女宫颈癌发病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关系。方法 对75例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癌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PV-C(总的HPV)、HPV16、HPV18及HPV6/11。结果 HPV-C、HPV16、HPV18及HPV6/11在宫颈癌患者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6.7%、72.0%、12.0%、0及20.0%、10.0%、0、10.0%。HPV16在HPV阳性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83.1%,宫颈癌患者中HPV-C、HPV16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鳞癌HPV16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癌,而腺癌HPV18检出率明显高于鳞癌(P<0.05)。HPV总感染率及HPV16阳性率,在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病理分级宫颈癌组织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PV感染与我国宫颈癌高发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病有密切相关,其中HPV16感染在其发病中起主要作用,但HPV感染对宫颈癌的进展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应用人巨细胞病毒(HCMV)和人乳头瘤病毒(HPV)11、16、18型四个DNA探针,通过斑点分子杂交技术,在同一宫颈疾患标本中同时对HPV11、16、18型和HCMV DNA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HPV16、18和11 DNA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不典型增生及浸润性宫颈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3%,0,13%;17%,17%,17%和43%,8%,4%;宫颈癌组织及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CMV DNA的检出率(73%)均高于宫颈慢性炎症组(44%),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约有46%的宫颈癌标本同时测到了HPV16和HCMV两种病毒的DNA。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Bcl-2、Survivin、CD44v6在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对宫颈癌、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正常宫颈进行Bcl-2、Survivin、CD44v6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Bcl-2、Survivin、CD44v6的阳性率在宫颈癌与CIN、正常宫颈间有显著差异,且随着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升高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其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Bcl-2和Survivin均与HPV16/18感染有相关性。结论:宫颈癌中Bcl-2、Survivin、CD44v6的异常表达和HPV16/18感染有关,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利指标。  相似文献   

6.
王鹤  于继云  李力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070-2074
  目的  调查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各亚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宫颈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为宫颈癌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应用凯普HPV核酸扩增分型检测试剂盒对515例广西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组织DNA进行21种HPV亚型的检测;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HPV16、18和58型阳性样本各50、48和41例的病毒负载量进行了绝对定量检测。  结果  1)检测的515例样本中473例HPV阳性,HPV总阳性率为91.84%。HPV16的阳性率最高,为81.40%;其次为HPV18(10.15%);第三位是HPV58(8.67%)。排在前五位的HPV亚型依次为HPV 16、18、58、52及31。2)检测样本中HPV16、18和58型的病毒负载量几何均数分别为2.398 5、0.017 3、0.038 1。HPV16分别与HPV18和58型的病毒负载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HPV18与58型的病毒负载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广西宫颈癌患者中有较高的HPV阳性率,其中HPV16型排在首位,HPV18和58虽然分列第二、三位,但阳性率明显低于HPV16。HPV16的病毒负载量远远高于HPV18和58,说明HPV16的高病毒负载量与其高阳性率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HPV谱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各亚型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差异,分析维吾尔族官颈癌的HPV谱。方法: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330例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及100例正常妇女官颈组织中的HPV21种亚型(包括13种高危亚型,5种低危亚型和3种中国人群常见亚型)进行检测。结果:(1)330例宫颈癌组织中HPV(包括单一感染及多重感染),阳性率为85.15%(281/300);100例对照组中HPV阳性率为7.0%(7/100)。HPV16(94.31%),HPV18(5.34%),HPV68(3.91%),HPV45(2.49%),HPV58(2.49%),HPV39(2.14%),HPV31(1.07%)HPV56(1.07%),HPV59(0.36%)。比较两组HPV总感染率及HPV16的阳性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01)。(2)HPV21种亚型中12种被检测到,9种未检测到。HPV单一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在宫颈鳞癌及其他类型的宫颈癌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官颈腺癌(P〈0.05),而多重感染在各病理类型的宫颈癌中的比例无显著性(P〉0.05)。HPV的多重感染在Ⅰ期,Ⅱ期及Ⅲ期中的比例虽然有逐渐上升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及正常人群中以HPV16感染为主,其次为HPV18,HPV68等,HPV68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较易感染的类型,体现了维吾尔族HPV感染类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3例宫颈癌、86例宫颈癌前病变(CINI28例、CINⅡ26例、CINⅢ32例),35例慢性宫颈炎中HPV感染及分型、构成、年龄分布状况。[结果]HPV总阳性率为41.7%,在慢性宫颈炎(8.6%)、宫颈癌前病变(CINI+Ⅱ+Ⅲ)(48.8%)和宫颈癌(65.2%)三者比较中,差异具有显著性(X^2趋势=22.84,P〈0.01);HPV感染在不同宫颈疾病亚型不同,在慢性宫颈炎、CINI中HPV6、11占优势,CINII、CINⅢ和宫颈癌中以HPV16、18为主;不同宫颈疾病HPV感染构成比。在慢性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分别为5.0%、70.O%、25.0%,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HPV感染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P〈0.01);HPV感染在青年组占50.0%,中年组占44.9%,老年组17.4%,尤其46~55岁为高,占52.2%,青年组与老年组(X2=6.15,P〈0.05)及中年组与老年组(X2=5.82,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16、18和宫颈癌密切相关,青年妇女和中年妇女HPV感染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8型感染与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因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柳州地区女性2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材料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技术进行HPV16/18E6蛋白及HPV18DNA的检测。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中HPV16/18E6蛋白和HPV18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1.4%和28.6%,多发性组中HPV18 DNA阳性显著高于单发性组(P<0.04),而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组中HPV18 DNA的阳性率为80.0%,显著高于导管内乳头状瘤组(P<0.05)。结论:柳州地区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中有HPV18DNA感染的存在。HPV18型感染可能涉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HPV负荷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星  李敏  雷萍 《中国肿瘤》2009,9(6):506-508
[目的]探讨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采用杂交捕获二代(HC-Ⅱ)方法定量检测CIN患者HPV—DNA的含量,全部269个病例阴道镜下多点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HPV总阳性率为46.84%(126/269)。高危型HPV在慢性宫颈炎、CIN Ⅰ、CINⅡ及CINⅢ的阳性半分别为13.5%、48.2%、73.8%及93.7%;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以及CINⅢ的HPV—DNA含量分别为147.9±9.7、328.5±24.6、354.1±29.8以及374.2±34.8,CIN的HPV—DNA含量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P〈0.05),但不同级别CIN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V—DNA含量检测可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筛查及病情追踪监测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型E6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Ma ZH  Zhang FC  Mei XD  Ma CL  Liu KJ 《癌症》2004,23(9):1016-1020
背景与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16和18(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16 and 18,HPV16,HPV18)是宫颈癌主要病因之一,尤其以HPV16最为常见,其中HPV16E6是主要癌基因之一。在一些地区,特定的E6基因突变株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新疆南部维吾尔族聚居区足宫颈癌高发区,我们已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该地区HPV16E6基因发生突变。本研究旨在检测该突变在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该地区宫颈癌高发的关系。方法:从35例中国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活检标本中提取组织DNA作为模板,PCR扩增HPV16E6全长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或克隆后测序,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基因的突变。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为82.86%(29/35);26例中E6分离片段的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15例(57.69%)分离株E6基因与原型相同,另有11例(42.31%)E6基因突变,其中9例(34.62%)分离株发生了L83V突变,2例(7.69%)分离株发生rL83V/D63E突变。结论:中国新疆南部地区HPV16E6基囚发生变异,其原型和变异型在该地区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巾的分布规律可能与该地区宫颈癌高发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德州市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况及HPV病毒基因型分布,为宫颈癌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送检的德州市人民医院3006例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对各型检出率、年龄分布及多重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总检出率为17.80%(535/3006),高危型中以 HPV-16、HPV-52、HPV-68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20%、1.30%、1.26%;低危型中以HPV-6、HPV-11多见,检出率分别为1.50%、1.13%。多重感染共79例,占总感染的14.77%(79/535),其中二重感染60例(11.21%)、三重感染14例(2.61%)、四重感染5例(0.93%)。HPV感染在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年龄组中,阳性率分别为16.20%、16.70%、18.20%、16.90%、38.40%,HPV阳性率在56~65岁组达到高峰。结论高危型HPV-16、HPV-52、HPV-68及低危型HPV-6、HPV-11是德州女性宫颈HPV感染的主要基因型别,多重感染较常见,感染人群集中于老年组。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一次可检测21种HPV基因型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应用于宫颈细胞标本HPV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DNA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我国宫颈癌高发区新疆和田地区维族妇女宫颈癌发病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关系。方法:对50例新疆和田地区维族宫颈癌患组织标本采用PCR(聚合酶联反应)技术,检测HPV-C(总的HPC),HPV16,HPV18及HPV6/11。结果:HPV-C,HPV16,HPV18及HPV6/11在宫颈癌病人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0.0%,66.0%,10.0%,0%,HPV16在HPV阳性患者中占的比例为91.4%,鳞癌HPV16阳性率明显地腺癌,而腺癌HPV18检出率明显高于鳞癌(P<0.05)。HPV在感染率及HPV16阳性率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HPV感染与我国宫颈癌高发区新疆维族妇女宫颈癌发有密切关系,其中,HPV16感染在新疆和田地区维族妇女宫颈癌发病中起主要作用,HPV感染与宫颈癌临床全期及病理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患者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及类型分布,分析其与子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12月就诊的子宫颈癌患者67例,采用凯普HPV分型诊断系统进行HPV—DNA分型检测,分析子宫颈癌患者HPV感染状况。结果67例子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阳性率为68.66%(46/67)。其中感染HPV16型20例、18型11例、52型1例、53型2例、66型3例、11型1例、81型1例、16+18型3例、52+53型1例、59+11型1例、11+18+53型1例、16+45+66型1例。结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首要条件,与子宫颈癌密切相关。高危型HPV16、18型是最主要的感染亚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肿瘤相关性抗原E6基因序列的多态性及同源性。方法:采用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对宫颈癌标本中的HPV分型,从舍有HPV16型的标本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多重引物通过巢式PCR扩增出HPV16E6,经DNA序列测定法检测其基因变异,进而分析其同源性。结果:50例宫颈癌组织HPV-DNA的检出率为78%.其中HPV16和HPV18型混合感染18例,单纯HPV16型感染15例。含有HPV16型的标本34例中扩增出HPV16E 625例。其中178位核苷酸变异较大,变异率为72%,其相应氨基酸均由天冬氨酸变为谷氨酸。结论:HPV16E6 DNA序列发生碱基替换的区域主要在氨基端94~241位,羧基端相对保守,未见变异。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的热点突变为Nt178。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DC6、CDK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寻找宫颈癌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20例、CIN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进行CDC6、CDK1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CDK1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CDC6、CDKl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CDC6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K1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和CDK1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年龄无关(均P〉0.05)。CDK1和CDC6的表达有正相关性(L=0.529,P〈0.05);CDC6与HPV16/18感染有关(r=0.386,P〈0.05);CDK1与HPV16/18感染无关(rs=0.145,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18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18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CDC6、CDK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克隆性状态的宫颈上皮内肿瘤(CIN)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率以及类型,探讨不同克隆性状态的CIN与HPV感染的关系,明确HPV(特别是高危型HPV)在单克隆性增生CIN和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24例CINⅠ标本(2例单克隆性增生、22例多克隆性增生)、20例CINⅡ标本(13例单克隆性增生、7例多克隆性增生)、19例CINⅢ标本(均为单克隆性增生)HPV16/18、HPV6/11的表达状况。结果:34例单克隆性增生CIN中HPV16/18的阳性表达率为58.8%(20/34),HPV6/11的阳性表达率为26.5%(9/34),两者均为阳性5.9%(2/34),两者均为阴性20.6%(7/34);29例多克隆性增生CIN中HPV16/18的阳性表达率为10.3%(3/29),HPV6/11的阳性表达率为24.2%(7/29),两者均为阳性6.9%(2/29),两者均为阴性72.4%(21/29)。结论:单克隆性增生CINHPV16/18感染率明显高于多克隆性增生CIN(P〈0.01)。HPV16/18感染是诱发单克隆性增生CIN重要因素。HPV16/18可能通过引起宫颈鳞状上皮的克隆性增生,促进细胞的转化和增殖,导致CIN的发生,并最终引起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糜烂癌变的相互关系。方法:阴道镜下对116例宫颈糜烂,12例宫颈癌及36例正常宫颈分别钳取活组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活组织进行HPV公共引物及HPV16、HPV18型特异引物检测。结果:29.31%的宫颈糜烂患者HPV阳性,正常宫颈阳性率仅11.11%(P<0.05),宫颈糜烂Ⅰ度、Ⅱ度、Ⅲ度及宫颈癌中HPV16是最常见亚型,其阳性率分别为9.38%、18.90%、25.53%、75.0%,宫颈颗粒型或乳突型糜烂与宫颈癌强相关(OR=5.56,95%CI=1.21-25.49)。“高危”HPV-DNA检出率随宫颈鳞柱上皮异位程度增加而升高。结论:宫颈糜烂的病因可能与持续感染“高危”HPVs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DC6、CDK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寻找宫颈癌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20例、CIN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进行CDC6、CDK1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CDK1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CDC6、CDKl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CDC6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K1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和CDK1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年龄无关(均P〉0.05)。CDK1和CDC6的表达有正相关性(L=0.529,P〈0.05);CDC6与HPV16/18感染有关(r=0.386,P〈0.05);CDK1与HPV16/18感染无关(rs=0.145,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18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18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CDC6、CDK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山西地区宫颈癌发生与多种病原体感染及其细胞因子水平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和ELISA技术对195例宫颈癌和75例宫颈良性疾病患者组织标本进行病毒病原体和血清SIL-2R、TNF的测定。结果 宫颈癌患者组织中HPV16、18、35型检出率为31.79%(62/195);HSVⅡ为30.77%(60/195);HCMV为3.08%(6/195),均高于良性疾病患者的20%、4.0%、6.6%和0,经x2检验差异显著,均P<0.01。而HPV6.11型、EBV、Uu及CT的检出率在良恶性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宫颈癌患者血清SIL-2R和TN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且宫颈癌病毒感染阳性者血清SIL-2R和TNF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均P<0.01。结论 HPV16、18、35型、HSVⅡ和HCMV合并感染及血清中TNF和SIL—IR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山西地区宫颈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