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龙华区卫生应急能力量化考核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法,自行设计《龙华区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通过专家评分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增减并设置权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结果共邀请龙华区19位包括卫生行政、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临床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平均年龄39岁,平均工作年限14年,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筛选出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8项和三级指标58项。结论本研究构建了龙华区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可用于应急能力量化考核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建立卫生应急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路线、技术关键点以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等6个方面对卫生应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的设计进行了概述.旨在以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切入点,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指标体系的导向功能、改进功能和提高建设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遵循"导向性、可比性、可行性、全面性、前瞻性、激励性"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卫生系统卫生应急工作综合指标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卫生应急管理模块化培训的远期效果,为完善适宜的卫生应急管理培训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学员个人访谈及小组座谈进行评价.结果 71.4%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内容很实用,85.7%的学员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81.0%的学员知识得到了显著提高,66.7%的学员工作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61.9%的学员态度有了明显改善,95.2%的学员思维有了明显开阔,61.9%的学员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 本次培训内容实用性好,大部分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思维、行为方面有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相似文献   

4.
卫生应急管理模块化培训效果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定量评价卫生应急管理模块化培训的效果,探索卫生应急管理人员适宜的培训模式.方法 通过满意度评价、培训前后问卷调查和测试以及教师课堂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学员通过培训在测试成绩、能力自评得分、态度评价得分方面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员对各个模块满意度均较高.结论 本次培训增强了学员的卫生应急管理知识和工作信心,改变了学员的卫生应急态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定性评价卫生应急管理模块化培训的效果,探索卫生应急管理人员适宜的培训模式.方法 通过管理人员过程记录及监控、培训前后问卷调查以及学员访谈座谈进行评价.结果 培训过程完整,组织管理到位,学员依从性好,学员普遍认为本次培训设计新颖,效果好,对自身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可在时间安排、教师点评、案例设计方面进行改善.结论 本次培训提高了学员的知识、技能、态度,进而影响了学员的思维和行为,同时,为卫生应急管理培训提供了适宜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现场培训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下,对来自中国省级卫生应急管理部门的9个学员进行6个月的现场培训,采用答辩汇报、试卷测试、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等方法对现场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学员的毕业答辩总体表现均在良好以上(79.58 ~ 88.49分);学员在培训后的卫生应急能力笔试测试平均成绩为(38.25±2.712)分,明显高于培训前的平均成绩(21.50±3.8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训后学员的卫生应急能力自评总得分为(59.40±5.605)分,明显高于培训前自评总得分(52.00±10.198)分;其中分析评价能力、理解执行政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工作实践技能、基础知识技能和领导思考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均有P<0.05);所有学员均认为参加培训后,卫生应急8方面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现场培训模式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卫生评价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应急卫生评价定义卫生评价是卫生事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美国公共学会对其定义是"判断预定卫生目标取得的数量、进展和价值的过程"[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卫生评价是对该事件从发现、报告、处置等过程中工作成效的大小、工作好坏程度、进展的快慢、对策的正确与错误、措施方法的适宜度、恰当度等作出客观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调查黑龙江省卫生行政机构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在线培训需求状况,为卫生应急在线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建立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对黑龙江省10个地级市及其区/县的卫生行政机构的264名人员进行调查,对其需求程度进行具体描述性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在线培训系统中需求的22项应急技术提取公因子.结果 调查对象对在线培训系统的需求程度集中在比较需要(54.9%)和非常需要(22.3%);对传染病、食物中毒、不明原因疾病的在线培训需求较大,需求程度均超过60.0%;迫切需要提高的应急技能主要有5个公因子构成,分别是应急准备与宣教因子、应急现场处置因子、应急信息监测与风险评估因子、应急培训与演练因子、应急事件接报与沟通技术因子.结论 充分利用在线培训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结合已提取的应急技术的5个公因子及调查对象需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线培训的类型,以满足应急人员需求为出发点,开发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卫生应急能力在线培训平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适合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应用的现场培训方案.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政策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构建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现场培训模式,实施并验证其效果.结果 设计省级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的现场培训模式,在世界卫生组织与卫生部的共同资助下,借鉴改良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和研究生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对来自中国省级卫生应急管理部门的9个学员进行6个月的现场培训,取得了满意的培训效果.结论 改良现场流行病培训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相融合的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现场培训模式具有创新性,值得在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培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推广“模块化培训”在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根据前期文献研究、政策分析以及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设计出了卫生应急管理模块化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培训对象、培训时间等内容,对相关部门开展卫生应急管理模块化培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建立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的特点,通过文献综述初步设计指标框架,采用Delphi法对效度与信度进行评价,进而遴选出指标体系.结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评价指标分为3级:一级指标4项(包括组织体系、网络平台、监测报告和分析利用),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70项.在一级指标中,组织体系14项,占20.00%;网络平台21项,占30.00%;监测报告24项,占34.29%;分析利用11项,占15.71%.各指标重要性平均得分为4.29(3.77~4.94)分,平均变异系数为0.14(0.12~0.16).各指标α信度系数均数为0.84(0.81~0.89).不同指标适用的评估对象不同.结论 本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符合监测系统的特征及目的;二级指标明确了管理控制的核心内容;三级指标可获得性、操作性强.本指标专家认同率高,效度与信度良好,对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评估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构成要素,为构建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研究利用系统文献检索和文本分析方法,对2003年“非典”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中英文文献和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对科学性、相关性均较高文献中提出的要素进行了归纳整理,形成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构成要素框架。结果 本研究形成了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要素框架,包括6类一级要素和47项二级要素,可为进一步构建社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现况,并评估其机构和人员应对能力的强弱,找出应急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善措施。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18所区(县)疾控机构及相关应急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并对每项调查结果赋分,最终汇总计算的分值,作为每个疾控中心的最终结果。结果各疾控机构学历、职称分布不均衡;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整体情况较好;各辖区疾控部门协作较少;各疾控部门检验能力、演练频次、业务培训内容有待提高。结论通过对区(县)级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行全面评价,找出其特点和薄弱环节,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完善基层疾控机构完善应急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设新农村健康发展指数评价体系。方法按照科学性、导向性、操作性和推广性等原则,并综合考虑专家问卷意见和实际工作情况,选择评价指标,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线性综合加权法计算建设新农村健康发展指数,并以宁波市2003-2007年新农村健康发展指数进行验证。结果设计出以健康素质效果指数、健康投入与可持续发展支撑指数、健康公平与效率指数为"度",包含22个基础层指标为"级"的三度二级指标体系,实际结果表明,宁波市2003-2007年新农村健康发展指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但各基础层指标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结论本文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健康发展指数评价体系是一种实用、有效的量化管理工具,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思路,通过规范分析和经验考察,讨论了我国现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公共政策在3个层面上的不足之处,并初步解释了潜在的原因,进而就应急管理及其相关公共卫生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Wang C  Wei S  Xiang H  Xu Y  Han S  Mkangara OB  Nie S 《Public health》2008,122(5):471-477
BACKGROUND: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risis of 2003 provided a new urgency in China in terms of preparing public health staff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lthoug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read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mergenc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mes to improve public health staff's capability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it remains unclear if these training programmes ar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a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raining programme and to develop a participatory training approach for emergency response. METHODS: Seventy-six public health staff completed the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raining programm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was evaluated by questionnaire before training, immediately after training and 12 months after training (follow-up). Additionall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hroughout the training period. RESULTS: The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raining improved the knowledge levels and increased attitudinal 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 scores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P<0.01). The results at follow-up showed that the knowledge levels and attitudinal/behavioural intention scores of participants decreased slightly (P>0.05) compared with levels immediately after training (P<0.01).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compared with before training (P<0.01). Moreover, more than 80% of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at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resources were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CONCLUSIONS: The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raining programme met its aims and objectives satisfactorily, and resulted in positive shifts in knowledge and attitudinal/behavioural intentions for public health staff. This suggests that this emergency training strategy wa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in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