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盖诺化疗患者不同静脉注射通路局部毒性反应,为患者寻找安全有效的化疗静脉通路。方法将59例使用盖诺化疗的患者,按血管的情况分为前臂静脉组28例和颈外静脉组31例,分别使用前臂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注射盖诺。比较两组给药过程中局部疼痛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颈外静脉组局部疼痛、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前臂静脉组(P〈0.01)。结论接受盖诺化疗的患者通过颈外静脉留置针给药,较前臂静脉留置针给药安全可靠,能有效控制局部疼痛、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肝硬化患者进行颈外静脉和前臂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前臂静脉组、颈外静脉组两组,每组各60例。就穿刺成功率,留置针堵塞、渗漏、脱出,静脉炎,保留天数进行对照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留置针相关问题的出现、静脉炎的发生和留置时间长短间有明显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前臂静脉留置针效果相比,有留置时间长,发生相关问题少,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肝硬化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除中心静脉途径外能够安全输注发疱性化疗药物的外周静脉途径. 方法 选择需输注发疱性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376例,随机分为颈外静脉途径留置针组(研究组)和上肢外周浅静脉途径留置针组(对照组)各188例,分别经上肢浅静脉及颈外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输入发疱性化疗药物.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留置针输注发疱性化疗药物的安全性. 结果 研究组的局部肿胀、局部疼痛、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的平均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 结论 经颈外静脉途径留置针输入发疱性化疗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防止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显著降低了发疱性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是除中心静脉途径外输入发疱性化疗药物的又一安全用药的外周静脉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除中心静脉途径外能够安全输注发疱性化疗药物的外周静脉途径。方法选择需输注发疱性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376例,随机分为颈外静脉途径留置针组(研究组)和上肢外周浅静脉途径留置针组(对照组)各188例,分别经上肢浅静脉及颈外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输入发疱性化疗药物。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留置针输注发疱性化疗药物的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的局部肿胀、局部疼痛、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的平均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经颈外静脉途径留置针输入发疱性化疗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防止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显著降低了发疱性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是除中心静脉途径外输入发疱性化疗药物的又一安全用药的外周静脉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与外周静脉留置针在化疗输液中的效果比较,以保证化疗效果,保护外周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 按主要影响因素墓本均等的原则,将病人随机分两组,每组70例.实验组用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给药;对照组采用常规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给药.连续留针给药3~5 d,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堵管率、脱管率、液体外渗率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17%,对照组58.5%;实验组堵管率4.2%,对照组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管率及液体外渗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外静脉单次留置针给药较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给药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疼痛轻,不失为一较好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6.
三种静脉注射方法对化疗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静脉注射方法,为化学治疗(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的肿瘤患者选择良好静脉通道,探讨避免或减少化疗药物产生局部毒性反应的方法。方法将14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组(经外周静脉直接输注化疗药物)46例,改良组(经外周静脉直接输注化疗药物前后采取系统的预防护理措施)48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49例为PICC组。比较三组患者行化学治疗静脉给药过程中,组织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等局部毒性反应的情况。结果三组组织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发生率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组织渗漏性损伤、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而PICC组又明显低于改良组。结论接受化学治疗的患者应用PICC途径输注最为安全可靠,能有效控制组织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等局部毒性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艾恒化疗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化疗患者寻求安全的静脉输液通路。方法将68例输注艾恒的患者按输液途径分为两组,24例PICC置管为A组,44例前臂静脉留置针为B组,记录静脉炎、疼痛、留置时间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结果 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2%,B组为4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疼痛发生率为4.2%,B组为3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留置时间为142±6.7天,B组为3±1.6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组织渗漏性损伤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在艾恒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对照组(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液体渗漏、红肿、静脉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每周敷料更换次数、留置针留置时间、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红肿、静脉炎、液体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每周敷料更换次数少于对照组,留置针时间长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颈外静脉留置针比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将40例肿瘤患者分为PICC置管组12例和前臂静脉留置针患者组28例,记录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静脉炎和肿胀疼痛情况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的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肿瘤患者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时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春蕾 《当代护士》2007,(11):61-62
目的 对肿瘤患者进行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化疗效果的对照观察.方法 将102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将颈外静脉留置针化疗的52例患者设为A组,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化疗的50例设为B组.比较2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比较结果,静脉炎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化疗是肿瘤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四肢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在静脉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穿刺部位将200例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88例,对照组112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方法,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血管的保护,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别在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入留置针,对乳腺癌患者发生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按静脉留置针置入部位分为颈外静脉组47例、上肢静脉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静脉炎、液体外渗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颈外静脉组患者置管并发症为6.4%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的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炎、液体外渗等并发症低,可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局部外敷水胶体敷料预防长春瑞宾所致周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192例接受了1~3个疗程NP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常规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静滴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沿静脉走向局部外敷水胶体敷料,而对照组则于静脉穿刺处给予500g/L硫酸镁湿敷。结果观察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和静脉损伤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72,u=3.71,P〈0.01)。结论局部外敷水胶体敷料能有效减少输注长春瑞宾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大大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软膏外涂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经外周浅静脉行诺维苯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按首次入院时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对照组72例,平均使用诺维苯4次.观察组化疗第1天开始采用地塞米松软膏外涂沿穿刺静脉走向皮肤10~12cm,连续3d,2~3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比较2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程度.所有数据均行X2检验.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静脉炎发生严重程度较对照组轻(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时间也比对照组明显延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软膏外涂能有效预防诺维苯外周静脉化疗后外周浅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颈外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穿刺特别困难者提供一条安全的增强检查途径。方法选择上肢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者为对照组(n=50);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为观察组(n=40),观察组均为上肢血管条件特别差、穿刺困难者。建立不同路径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评价表,其观察指标包括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渗漏率、碘对比剂剂量、注射速度、延迟时间、图像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注射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等。结果对照组有1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为98%,无渗漏发生;观察组全部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穿刺后等待检查过程中留置针滑出。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射前后心率[(3.25±11.53)次/min比(-1.31±7.91)次/min]、舒张压波动值[(-6.75±24.24)mmHg比(3.04±8.82)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9,-1.91;P均〉0.05),收缩压波动值[(-2.60±13.09)mmHg比(7.39±13.52)mmH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5);两组均无临床症状及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图像质量高;对血管条件特别差的患者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缩短了穿刺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只是技师在进行扫描时适当调整碘对比剂的剂量、扫描延迟时间。结论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对于心功能正常者安全可靠,对穿刺特别困难者进行增强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化疗中应用效果的差别。方法将20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上肢静脉留置针组)95例和B组(颈外静脉留置针组)107例。比较2组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低于B组,P<0.01;静脉炎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低,可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健康教育对预防和减少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化疗的患者按首次住院的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护士的一对一系统性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分别为31.194,29.899;P〈0.01)。两组患者静脉化疗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11.863,11.132,21.364,9.574;P〈0.05)。结论系统性健康教育可减少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发生,减轻肿瘤化疗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新癀片酒精外敷预防长春瑞滨致静脉炎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新癀片酒精外敷预防长春瑞滨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01年2月~2004年7月将18例接受长春瑞滨化疗的病人,采取自身对照法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在使用长春瑞滨化疗前后按医嘱给予病人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实验组在常规组给药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新癀片加75%酒精调成糊状,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上方外敷。结果常规组静脉炎发生率为72.22%、疼痛发生率为94.44%,实验组静脉炎及疼痛发生率均为0,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癀片酒精外敷可预防长春瑞滨所致的静脉炎及减轻局部疼痛。  相似文献   

19.
超声检查颈外静脉分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前应用超声确定颈外静脉分型的效果。方法拟进行颈外静脉PICC的患者(观察组)409例,穿刺前超声确定血管分型,测量血管内径、内膜、血液速度、动静脉距离,并观察周围淋巴结等情况;拟进行颈外静脉PICC的患者(对照组)386例,穿刺前常规肉眼观察、手触摸血管行PIC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外静脉一次置管成功率由89.9%提升至98.3%,合并症发生率静脉炎由6.0%降至1.2%,血栓由10.1%降至2.0%,导管异位率由3.9%降至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血管超声确定颈外静脉分型后置入PICC,可有效地降低PICC合并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2种新生儿静脉采血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风华 《现代护理》2007,13(14):1327-1328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和经颈外静脉2种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进针方式,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效果的比较。方法将248例静脉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短头皮针接5ml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颈外静脉采血)和对照组(采用5ml一次性注射器直接垂直进针,行股静脉采血),观察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局部皮肤情况及标本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采用短头皮针行颈外静脉采血是安全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