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抗感染药物的研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是当今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人们通过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将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机制分为 4种 :①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②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③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④细菌的外排机制。据此提出了新药研发的策略。1 结构改造 ,提高现有抗菌药物的抑酶特性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是由细菌体内产生的各类钝化酶所致。这些钝化酶可分为 3类 :磷酸转移酶 (AHP)、核苷酸转移酶 (ANT)和乙酰转移酶(AAC)。AHP使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的羟基磷酸化 ;ANT使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的羟基腺苷化 …  相似文献   

2.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细菌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和引起人们的关注,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及防治已成为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据国内外资料报道,金葡菌和表葡菌对青霉素G耐药者已达90%左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如何解决好耐药性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至关重要。 一、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 自然界中细菌的某种、属、株对某些抗生素不敏感,此谓天然耐药性。而本来对其敏感也变得不敏感了,称之“获得耐药性”。一般来说,耐药性的发生机理如下: 1、产生灭活酶 灭活酶有两种:一是水解酶,如金葡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的β-内酰胺环水解而灭活;另一种是钝化酶,如对氨基甙类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能产生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及核苷转移到抗生素的NH_2基或OH基上,使氨基甙类抗生素钝化、灭活。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维利 《天津药学》2004,16(3):53-55
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广泛使用之后,细菌普遍产生耐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的发现为其它抗生素钝化酶抑制剂的筛选开拓了视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磷酸化酶(APH)是该类抗生素钝化的重要原因。本文报道建立APH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并以烬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erogriseus)80-506 筛到 APH-3'和APH3″抑制剂80-506。 80-506为大分子的多肽,可用蛋白质分  相似文献   

5.
<正>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品种日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广泛应用抗生素的背景下,细菌耐药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削弱抗生素的作用,如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能隔离药物使其不能结合到作用位点的分子,减少药物摄入以及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等 [1].因此,细菌对目前应用的几乎所有抗生素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耐受.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近年发现的能引起多重药物耐受(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外排泵系统在临床耐药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控制耐药性的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高效,广谱抗生素,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的氨基糖苷耐药性日趋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导致细菌氨基糖苷耐药性的因素包括;核糖体结合位点的变化;细菌对药物摄入及积累的降低,细菌产生使抗生素失活的钝化酶等,尤其对导致耐药性的最主要因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根据耐药机制,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印化酶抑制剂及合理的临床用药等方面讨论了控制耐药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信 《上海医药》2003,24(12):543-544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 ,随着细菌产生 β -内酰胺酶降解抗生素而造成耐药 ,使临床疗效下降。近 2 0年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以下简称酶抑制剂 )的开发 ,使氨基青霉素、广谱青霉素、头孢哌酮等不耐酶的品种免受酶的降解 ,不仅增强对产酶菌的抗菌作用 ,而且扩大了抗菌谱 ,使酶抑制剂与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合剂成为开发新抗生素的又一思路。1 常用酶抑制剂用于临床的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 (sulbactam)、克拉维酸 (clavulanicacid)和他唑巴坦 (tazobactam ,三唑巴坦 ) ,均属不可逆竞争性抑制剂和自杀性抑制…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品种日益增加,且涉及多种组方、多种配比,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主要有舒巴坦、克拉酸和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1,2].本文对2008-2012 年本院使用这类制剂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 ,疗效较好的一类抗生素。为改善抗生素对产酶耐药菌的作用 ,近年来成功开发出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 ,从而拓展了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抑菌谱 ,降低了治疗费用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分类和作用特点细菌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已成为严峻问题 ,其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 β 内酰胺酶使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开环而失去抑菌活性。开发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解决细菌耐药性的关键所在。这种酶抑制剂在使酰化…  相似文献   

11.
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耐药的细菌种类越来越多 ,耐药水平越来越高 ,这给感染性疾病的管理和控制带来了现存和潜在的危机。临床常见球菌中肺炎球菌以往对抗生素敏感 ,因此一般无须做常规药敏试验 ,196 7年首次报告耐青霉素肺炎球菌以来 ,耐药率逐年上升。我们检测了 132株葡萄球菌 ,青霉素酶阳性率为 72 .7%。实验证明 :细菌对氨基糖甙类耐药主要是细菌产生的纯化酶 ,包括乙酰转移酶 ,核苷转移酶 ,磷酸转移酶等。这些酶能将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一些游离氨基或羟基乙酰化 ,核苷化或磷酸化 ,从而导致抗生素失去活性。细菌产酶率与细菌…  相似文献   

12.
大肠埃希菌多重药物外排泵AcrAB-TolC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广泛应用抗生素的背景下,细菌耐药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削弱抗生素的作用,如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能隔离药物使其不能结合到作用位点的分子,减少药物摄入以及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等[1] 。因此,细菌对目前应用的几乎所有抗生素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耐受。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近年发现的能引起多重药物耐受(multi drugresistance ,MDR)的外排泵系统在临床耐药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 细菌药物外排泵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细菌药物外排泵是能将有害底物排除菌体外的一组转运蛋白,是细菌适应环境的表…  相似文献   

1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细菌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产生不同类型的钝化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而失效。国外已有许多报道,但国内工作却极有限。开展这类钝化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细菌耐药机制而且为寻找氨基糖苷抗生素新成员开辟了新  相似文献   

14.
林文良 《海峡药学》1995,7(4):68-71
“β-内酰胺酶是细菌抗菌的挑战产物”,40年代青霉素应用之后,在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发现破坏青霉素的活性产物,称之为青霉酶(PNase).60年代第一代头孢菌素问世之后;发现了头孢菌素酶(Cpase),这二种酶的作用特性相似,都使β-内酰胺环水介,故统称为β-内酰胺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甚多,但钝化酶的产生是最主要的一种,给临床化疗构成很大的成协.因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是挽救卜内欧核抗生素活住的关@伍庞.1976年Brown发现克拉拉回(橡胶)[’l,开发成功临床广泛应用的奥格门厂和泰门订,掀起A内流脓自…  相似文献   

15.
国内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情况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抗生素从青霉素问世到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半个多世纪来始终是临床抗感染的重要武器,为保障人类健康、降低病死率作出了卓越贡献。随着抗生素在临床广泛而大量地使用,给细菌带来了选择压力,使细菌运用各种生化机制,或改变代谢途径或产生钝化、破坏药物的酶等来适应与对抗药物的作用,最终选择性地保留了耐药能力强的致病菌。例如,最初细菌对抗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而产生β内酰胺酶,打开这类抗生素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失效,而当研究开发出了对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甚广,尤其是β-内酰胺环抗生素应用更广,导致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能破坏β-内酰胺环,使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的疗效急剧降低。因此寻求一种既耐酸又耐酶的新抗生素的任务愈来愈重要,舒氨西林是由氨卡青霉素和舒巴坦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而成的广谱抗生素,能克服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导致细菌对氨卡青霉素的耐药性,扩大氨苄青霉素的抗菌作用而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等,为品种最多、研究进展最快、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从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上市至今将近6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住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了解决产酶耐药问题,近年来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途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开创了广阔前景.本文论述了β-内酰胺酶分类、生物活性及各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特点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主要品种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氨苄西林为一种广谱青霉素,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及某些革兰阴性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很多菌株产生了耐药性。耐药机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细菌产生了灭活酶或钝化酶,使抗生素在起效前就被水解、灭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言,最重要的灭活酶就是β-内酰胺酶。舒巴坦为半合成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金葡菌和多数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其中对Ⅱ、Ⅲ、Ⅳ、Ⅴ型的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19.
刘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4,(17):2712-2714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给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细菌耐药基因可由染色体突变或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转移并传播,介导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钝化酶,通过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外膜通透性、抗生素的主动外排泵系统和代谢途径及形成生物被膜来发挥对药物的抗药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是促进耐药菌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研制新型抗菌药物,开发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疗法等多种有效措施来控制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与传播,需要不断地探索,仍然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20.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抗感染效果很好的一类抗菌药物。但目前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细菌通过产酶来破坏β内酰胺环 ,使抗生素失去活性。细菌对 β -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有 :( 1)产生灭活酶 ,使抗菌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 ( 2 )抗生素的渗透障碍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 ,使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 ( 3)作用靶位的改变或新靶位的产生 ,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构象变化 ,使其与抗菌药的结合力降低。 ( 4 )作用靶位的过度表达。 ( 5 )主动外排系统 ,细菌产生主动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