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0例PAT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血小板减少组(妊娠期检查发现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60例正常孕妇纳入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麻醉方式、产前凝血功能、产时出血量及所产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并观察血小板减少组患者治疗情况、产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年龄、分娩孕龄及初产妇与经产妇所占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时麻醉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40,42.57;P〈0.05)。血小板减少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并且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为主。血小板正常组分娩方式以阴道分娩为主,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全部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②血小板减少组孕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时全身麻醉率均有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x2=3.11,P=0.04;x2=17.51,P=0.00)。③两组孕妇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时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1.61,0.42,0.93,1.58;P〉0.05)。④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1.206;P〉0.05)。⑤本组血小板减少组孕妇产前及产后未做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2.
健康孕妇孕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孕妇孕期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变化趋势,探讨血小板计数与产后出血、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分娩的健康孕妇2655例,对其血小板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随着妊娠进展,本组健康孕妇孕期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95%健康孕妇的血小板计数〉80×10^9/L。②本组健康孕妇分娩前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incidental thrombocytopenia of pregnancy,BGT)(目前我国对妊娠期血小板减小症的诊断标准为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发生率为22.29%。③孕次、产次、年龄、职业等因素与孕期血小板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④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按血小板计数不同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血小板计数〈150×10^9/L的孕妇预防性静脉输注血小板,可有效减少剖宫产术中和阴道分娩时出血量。⑤孕妇血小板值与新生儿结局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高,但对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对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预防性静脉输注血小板,可减少剖宫产术中和阴道分娩时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PT)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处理方法。方法对90例P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水平血小板减少与剖宫产和产后出血的关系。结果导致PT的主要原因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67例,占74.44%,其次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14例,占15.56%。轻度和重度PT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最为多见,重度PT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增加,剖宫产发生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趋势χ2值分别为15.61,371.01,均P<0.01)。结论 PT导致的产后出血与患者自身血小板减少有关。对于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临床应结合产妇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和产科指征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诊断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首发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分布、发病时间、血小板减少程度、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以及产后恢复等情况。结果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GT)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 ,ITP),分别占64.4%、26.1%。 GT主要发生于妊娠中、晚期,血小板倾向于轻、中度减少;轻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主要采用阴道分娩或人工助产,产后出血率为3.5%,中度血小板减少者主要采用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1.3%,患者于产后半年内恢复正常。 ITP主要发生于妊娠早、中期,血小板倾向于重度减少,患者主要采用剖宫产,产后出血率约为50%,57.4%患者于产后半年后仍未恢复。结论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为GT和ITP,两者在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发病时间、对分娩方式的选择、产后出血以及产后恢复情况上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和围生理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分为三组,妊娠早、中期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口服药物,低于20×109/L时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或输注血小板等提高血小板计数,终止妊娠。结果: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3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13例,妊高征3例,再障1例,原因不明1例。阴道分娩35例,剖宫产21例,均有产科指征,产后出血8例,活产新生儿56例。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产科常见出血疾病,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计数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围产期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6.
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处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处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00—2006年收治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20例,其中168例于剖宫产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为Ⅰ组,52例剖宫产中未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为Ⅱ组和同期行单纯子宫下段剖腹产220例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剖宫产术中平均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产后出血情况、术后产褥感染率、住院天数及胎儿出生体重进行比较。结果平均术中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Ⅰ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产后出血率Ⅱ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产褥感染率及住院天数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和对照组分娩的胎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选择合适病例及正确术式的前提下,在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96例,并根据孕期血小板计数分为4组,Ⅰ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50×10~9~100×10~9/L,Ⅱ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0×10~9~50×10~9/L,Ⅲ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0×10~9~30×10~9/L,Ⅳ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比较各组患者的疾病病因、妊娠期并发症及母婴分娩情况。结果 9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病因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4组中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产后出血在4组中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围生儿足月低体重儿,颅内出血以及围生儿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体血小板数目越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越高。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且患者血小板数目越少,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孕产妇及围生儿影响。方法2000年至2007年我院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病人60例(A组),对该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取同期孕妇100例作为对照(B组),从孕早期开始监测至分娩,对孕妇并发症、围生儿并发症、分娩方式及住院时间、围生儿预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的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位异常、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低体重几、早产儿、新生儿死亡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剖宫产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高于B组,A组有2例剖宫产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B组未发生。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可致多种母儿并发症,为保证母婴安全,应加强孕产期管理,并给予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的剖宫产术中的处理方式。方法:选择某医院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17例(A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7例(B组)及单纯行剖宫产17例(C组)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产后出血情况、产褥感染率、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B、C组(P〈0.05),但三组间的产褥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体重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同时处理巨大子宫肌瘤安全、可行,但必须强调整个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3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HDCP)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例。在治疗上对GT组不需要特殊处理。HDCP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者输注血小板并考虑剖宫产分娩。50例中阴道分娩27例,剖宫产23例。发生产后出血3例。产后出血率为6.0%。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李肃 《中国保健》2006,14(8):52-53
目的探讨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于我院收治的10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剖宫产69例,阴道分娩35例,产后出血≥500ml者13例,产后出血发生率12.5%.胎死宫内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7例.结论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孕妇的分娩方法与结局。方法分析我院住院分娩的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分娩情况、血小板计数与产后出血率。结果 2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阴道分娩80例,剖宫产120例;比较2种分娩方式者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阴道分娩中产后出血8例,剖宫产组产后出血12例,2组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多采用剖宫产,血小板计数可作为判断分娩的重要指标,对于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治疗、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情况,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0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因以妊娠合并良性血小板减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为主,且在分娩后血小板能恢复正常。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分娩后血小板未恢复正常。本组中经阴道分娩65例,剖宫产37例,均无新生儿死亡,出生后新生儿无血小板减少。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应根据病因及早进行治疗,并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注意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及妊娠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寻找其最佳的处理方法以促成良好妊娠结局。方法收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00-2008年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49例,对其发生的病因、处理方法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21例(42.8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26.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例(14.29%),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4.08%),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4.08%),病因不明4例(8.16%)。有剖宫产指征的27例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其余22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例,产后出血率2.04%。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者4例。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在术前和分娩前若能及时补充新鲜血及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50×109/L以上者,无产科手术指征可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对8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利弊进行对比。结果84例中40例阴道试产,27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7.50%,再次行剖宫产术者57例(67.86%),所有产妇均未发生子宫破裂。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分娩时,掌握好阴道试产适应证,可以阴道试产,阴道分娩成功的产妇产后出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对分娩方式和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住院分娩的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病因,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危妊娠患者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并观察米索前列醇在高危妊娠产后出血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一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61例高危妊娠产妇作为观察组,给予米索前列醇进行预防治疗,以同期收治的55例高温妊娠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缩宫素进行预防,对两组患者产后出血原因、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及血压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高危因素均以子宫收缩乏力为主,其次为胎盘前置胎盘早剥、软产道裂伤、巨大儿等,两组产后出血原因,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三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短;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分娩后血压指标较对照组优,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高危妊娠产妇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能够缩短第二三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血压变化状况,值得在临床治疗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因,讨论ITP对母婴所带来的威胁,导致产后出血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合并症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方法本文报道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1例,其血小板数为(24—76)&#215;10^9/L。妊娠期病情无变化7例,经阴道分娩5例,分娩时致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7.27%(3/11),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1%(1/11)。结果妊娠对部分ITP患者病情确有影响,ITP可导致产后出血,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在分娩过程中易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结论在治疗上,应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为主,不主张常规割宫产术,但原则上以适当放宽手术指征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617例,分析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病因和血小板降低的不同程度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先兆子痫(PE)、HELLP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按照上述五种病因分为五组患者,其年龄、住院天数、分娩孕周、孕次、产次及孕前BMI、血小板最低值、首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孕周及血小板最低值出现孕周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的早产率、胎死宫内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出生5分钟Apgar评分及新生儿体重等妊娠结局存在组间差异(P<0.05)。依血小板降低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随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增加,三组间剖宫产率、早产率、死产率、产后出血率、贫血率、输血小板治疗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其余病理性血小板减少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母婴的安全,尤其HELLP综合征及DIC。血小板计数<50×109/L对不良妊娠结局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4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及同期分娩者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胎传梅毒19.5%(8/41);死胎和早产46.3%(19/41),其中死胎12.2%(5/41),早产17.1%(7/41),与同期分娩者死胎和早产11.9%(659/5532),死胎3.5%(194/5532),早产8.4%(465/553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妊娠合并梅毒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为37.1%(13/35),未治疗组为100.0%(6/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妊娠期规范治疗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