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杜秀民  刘前  于春蕾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04-1405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48例,其中脑梗死102例,脑出血46例;观察急性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并评估第30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增高者占86.50%,以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下血压随时间逐渐下降,第7日与第1日比较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86.00%的脑卒中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首测180mmHg≤SBP〈220mmHg与SBP〈180mmHg组,第30日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增高,但增高的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梗死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者占大多数;脑梗死急性期血压高低对近期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5):910-911
文章依据《内经》的血脉理论,阐明了血压的形成生理机制是在人体阳气的推动下通过心脏的鼓动,运行于脉中的血液对经脉的充盈而形成的。通过诊脉可以直接感知血压的高低变化。生理状态下,血压高低的调节与肝有密切关系。五脏可通过对心和脉对血液鼓动力大小的影响,或对经脉中运行血液量的多少的调节以及对络脉舒张和拘挛的影响而调节血压的高低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晨峰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清晨6:00-10:00时收缩压平均升高14 mm Hg(1 mm Hg=0.133 k Pa)[1],甚至可上升80 mm Hg,这种晨峰血压增高(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现象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2],MBPS增高特别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残疾率、死亡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  相似文献   

4.
梅林 《家庭中医药》2004,11(8):25-25
我们常说的血压是指血液流动时对血管侧壁的压力。血压分为收缩压与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称为“脉压差”。例如,收缩压为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80毫米汞柱,脉压差则为40毫米汞柱。通常,人们在测量血压时往往只注意血压的高低,很少关心脉压差的大小,殊  相似文献   

5.
BPV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是体内神经内分泌动态调节综合平衡的结果[1].早在1969年,英国人Bevan等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广泛开展,逐渐形成了BPV的概念.我们平常提到的"血压晨峰"现象、体位性低血压、勺型血压、非勺型血压和超勺型血压等,就是BPV的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并探讨早期鼻饲对急性脑梗死血压管理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急性期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16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在发病后24h予鼻饲治疗,对照组76例3d后鼻饲治疗或未鼻饲;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化及两组疗效对比。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增高者占86.5%,以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及不用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条件下,血压随时间逐渐下降。第7日与第1日比较,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86%的脑梗死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增高,但增高的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大多数;在相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早期鼻饲有利于对急性脑梗死血压进行管理,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齐明  张根明 《世界中医药》2013,8(4):463-464
高血压病是导致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为了更有效的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应加强对血压的管理,重点是对血压的波动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持续增高,血压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文章对2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了观察,探讨了家庭自测血压对血压控制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坐位与卧位体位变化对血压测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柯氏音听诊法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先坐位后卧位两种体位血压测量,对测量结果先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然后进行性别、年龄统计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组卧位血压测量值显著高于坐位(P〈0.05),并且卧位舒张压增高女性比男性明显(P〈0.05),60-70岁的老人卧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增高最为显著(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卧位比坐位的血压值高,且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血压测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压测脉法 ,是在“血压与举、按、寻三部脉法关系初探”一文 (《辽宁中医杂志》1993年 6期 )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和完善而成的。血压测脉和三指寸口诊脉法之间有较强的参照性 ,尤其是以血压测脉 ,其结果是用数字表示的 ,按照数字的高低判断脉位 ,病位和病情的程度。对指导临床辨证 ,处方用药和观察病情的消长较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