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观察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复合辅助硬膜外麻醉下行中下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6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中下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禁食满意,年龄13~48岁,体重35~67k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各组病例均行硬膜外阻滞,阻滞完善后(上界阻滞平面T7~T6),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乌苏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孕足月、初产、单胎剖宫产孕妇48例随机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及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组,每组24例。单纯硬膜外麻醉组常规采取硬膜外麻醉,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在手术前静滴氯胺酮0.5mg/kg,1~3min后开始手术,胎儿娩出断脐后予丙泊酚1mg/kg。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术前、开腹时、胎儿娩出时、胎儿娩出后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及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 Apgar评分。结果单纯硬膜外麻醉组胎儿娩出时及胎儿娩出后5 min产妇MAP低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在开腹时及胎儿娩出时心率低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组胎儿娩出时心率高于手术前及胎儿娩出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在胎儿娩出时及胎儿娩出后5min MAP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组,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10min时Apgar评分均高于出生后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Apgar评分无差异(P>0.05)。出生后10min时两组Apgar评分均达10分,评分满意。结论剖宫产术中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弥补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不足,同时避免全麻的并发症,母婴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可以视为安全有效的静脉辅助用药,应用于剖宫产中。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于骨折牵引复位、病人紧张等原因.往往需要异丙酚、芬太尼、咪唑安定等辅助用药。异丙酚对呼吸、循环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低位硬膜外麻醉期间辅助应用异丙酚、芬太尼等进行了对比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罗小玲  房先杰 《医学信息》2010,23(18):3383-3384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与咪唑安定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对母儿的影响。方法 12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0.3mg/kg氯胺酮加0.03mg/kg咪唑安定镇静,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镇静药物,观察产妇术中生命体征、牵拉反应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娩出胎儿时,实验组的心率、血压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在娩胎时不适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在出生1min、2min、5min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咪唑安定辅助用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可减轻娩胎时的内脏牵拉反应,对母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往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的麻醉主要为全麻,腰麻,硬膜外麻醉。单纯腰麻容易造成麻醉平面和麻醉时间的局限。目的:对比观察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复合腰丛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在老年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患侧腰丛阻滞复合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比较麻醉前、麻醉后5,10,15,20,30m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观察两侧痛觉阻滞平面,温度觉及触觉平面,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术中不良反应,患肢有效的镇痛时间及有效的阻滞时间。结果与结论:采用等比重腰麻复合腰丛麻醉,麻醉前与麻醉后各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05),患侧痛觉阻滞平面,温度觉及触觉阻滞平面,Bormage运动阻滞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复合腰丛阻滞患肢的有效镇痛时间及有效阻滞时间均长于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提示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复合腰丛阻滞用于高龄髋关节置换术起效快、不改变麻醉体位、循环稳定,减少了腰麻用药量,麻醉平面更易控制,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不同方式的复合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对我院64例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观察组(G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每组32例.G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D组采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比较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 和呼吸频率(RR)变化及手术中氯胺酮用量、手术后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和不良反应例数.结果 G组中的HR高于D组(P < 0.05).术后G组和D组的氯胺酮用量和初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G组术后镇痛效果好且麻醉并发症少( P < 0.01).结论 氯胺酮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减少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增加了术后镇痛时间,可广泛应用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静脉全麻与基础--硬膜外阻滞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和隐睾于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ASAⅠ~Ⅱ)小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40)入室前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1,氯胺酮4~8mg.kg^-1,入室后以1%氯胺酮+安定10mg静点,B组(=n=40)入室前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1,入室后给予硬膜外阻滞,静脉可用γ-羟丁酸钠80~100mg.kg^-1。两组也可用异丙酚咪唑安定维持镇静。结果 ①两种麻醉方案均能顺利完成手术,但从统计学发现B组麻醉方案的检测指征较A组平稳(P〈0.05);②B组全麻用药量少,清醒快,且可用于术后镇痛,体现出其特异性。结论 基础-硬膜外阻滞用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和稳睾手术效果确切,具有临床可行性,但要严格把握硬膜外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使用不同剂量氯胺酮辅助来增强镇痛作用时是否存在产生不同性质的梦幻的现象。方法 80例拟实施四肢体表手术的患者按双盲试验设计原则随机分为每组20人的4组。在麻醉手术期间4组患者分别使用0.25、0.50、1.00、2.00mg/kg剂量的氯胺酮辅助增强镇痛。于术后第1日晨随访患者,记录患者不良梦幻和非不良梦幻的发生率以及总的梦幻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患者不良梦幻和非不良梦幻的发生率以及总体的梦幻的发生率都有显著差异,而且梦魇的总体发生率、不良梦幻的发生率与氯胺酮剂量呈正相关。与此相反,非不良梦幻的发生率与氯胺酮的剂量呈负相关。结论不同剂量的氯胺酮会给患者带来不同性质的梦幻体验。大剂量的氯胺酮更可能给患者带来令人不愉快的不良梦幻体验,而小剂量氯胺酮更可能给患者带来令人愉快的非不良梦幻体验。使用氯胺酮增强镇痛作用时,应使用小剂量方案以避免导致更多的不良梦幻以及不良梦幻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们基层医院在一些下腹部、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中遇到麻醉欠善或病人精神紧张、恐惧不配合手术者,采用小剂量氯胺酮加安定给以辅助,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中有5例用药后发生了类似癔症的临床特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林均练  何国良  袁锡金 《医学信息》2010,23(6):1607-1608
目的 评价氯胺酮硬膜外超前镇痛在剖宫产术的麻醉和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120例行剖宫产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68例)为试验组,产妇行硬膜外超前镇痛,剖宫产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Ⅱ组(52例)为对照组,剖宫产术后行PCEA.比较两组术中麻醉镇痛效果和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2h、4h、8h、24h、48h镇痛VAS评分;术后呼吸抑制、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幻觉等副作用发生率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麻醉镇痛效果和术后镇痛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新生儿Apgar评分及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氯胺酮硬膜外超前镇痛在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联合新斯的明术后镇痛效果观察。方法选择下肢手术的成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氯胺酮复合芬太尼静脉给药术后镇痛。Ⅱ组:氯胺酮复合芬太尼静脉给药联合新斯的明硬膜外给药术后镇痛。观察各组患者镇痛48 h内静息镇痛评分(VAS),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和幻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48 h静息镇痛评分Ⅱ组均小于Ⅰ组,但无显著性差别(P>0.05),两组间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无幻觉、尿潴留、皮肤瘙痒发生。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静脉给药与联合新斯的明硬膜外给药均提供了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方法中,术后即刻单次硬膜外注入吗啡已被临床证明有镇痛效果。目前更倾向于采用复合阿片类镇痛药与低浓度局部麻醉药硬膜外泵入,部分麻醉医生将二者结合,在接镇痛泵前硬膜外给予小剂量吗啡负荷量[1]。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80例妇科手术患者采用预注小剂量吗啡联合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在妇科手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病人多有牵拉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常需辅助用药,既往的辅助用药如氟芬合剂、哌氟合剂等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且有一定的临床副效应,本研究观察咪唑安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对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的应用,寻求一种较理想的辅助用药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上腹部手术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0~65岁;体重48~80 kg。手术种类包括胆囊切除术,胆道探查术,胃大部切除术,脾切除术等。ASAⅠ~Ⅱ级,有心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不列入本观察之内。1.2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甲磺酸罗派卡因等比重液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全切除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0例ASAⅠ~Ⅱ级子宫全切择期手术患者,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A组)、腰硬联合组(CSE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加硬膜外麻醉。术中输液按10ml.kg-1.h-1输入明胶和复方氯化钠(1∶2),酌情成分输血。观察EA组和CSEA组局麻药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阻滞完善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同时观察二组的麻醉效果、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不良反应。结果CSE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快于EA组(P<0.01)。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EA组(P<0.05)。二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术后镇痛效果、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甲磺酸罗派卡因等比重液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全切除手术中有效、安全,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用异丙酚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的不同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病人术前均禁食水4-12h。异丙酚组静脉推注异丙酚2-2.5mg/kg诱导,间断推注异丙酚30-80mg维持麻醉至术毕。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先静注0.2-0.5μg/kg,1min后静脉异两酚1.5-2.0mg/kg,间推断注异丙酚20-50mg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用药前诱导2min,术后连续则并记录病人的血压,心率、及心氧饱和度。结果 两组麻醉方法均能达到诱导快,术后苏醒迅速。而在用药量、镇痛效果及术后腹痛程度方面,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明显优于异丙酚组,它用药量少,术中镇痛效果好,且术后腹痛程度轻微。结论 异丙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行人工流产术,具有更满意的麻醉效果和更高的手术安全性,是值得推广的无痛人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用于烧伤病人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具有镇静催眠作用迅速、时效短、可控性强及苏醒迅速而舒适的优点,但其镇痛作用较弱。阈下剂量的氯胺酮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及交感兴奋作用。本文旨在观察连续静脉滴注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液用于烧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ASA Ⅰ~Ⅱ级烧伤手术病人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68岁,平均30.4岁。随机将病人分为异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 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 h和2-7 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 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 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 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18.
背景:硬膜外持续镇痛曾被认为是下肢术后镇痛的金标准,其效果确切,全身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上普遍采用。但此法有低血压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且患者在术后常规需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有增加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限制了硬膜外镇痛的临床使用。目前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技术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 目的:评价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阻滞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和连续硬膜外镇痛组(n=30)。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均接受预注量,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经髂筋膜间隙注入0.25%罗哌卡因30 mL,连续硬膜外阻滞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20%罗哌卡因10 mL,均留置导管。待镇痛效果明确后,全麻插管。术毕两组分别经髂筋膜间隙、硬膜外连接镇痛泵持续给药,未使用术后自控镇痛单次给药。若疼痛难以忍受时,视其疼痛程度,予补救镇痛(帕瑞昔布20-40 mg/次)。记录目测类比评分、帕瑞昔布补救剂量、麻醉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与结论:目测类比评分、额外追加的镇痛药量、Harris评分、住院日两组无明显差别。但是下床时间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早于连续硬膜外阻滞组,而且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并发症明显低于连续硬膜外阻滞组。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两种镇痛方式均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髋关节功能可得到良好的恢复;但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于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是更好的选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张勇 《医学信息》2005,18(8):979-980
目的观察异丙酚分别伍用芬太尼、氯胺酮、咪唑安定、曲吗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时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100例人工流产孕妇,分单纯异丙酚组(Ⅰ组)、复合芬太尼组(Ⅱ组)、复合氯胺酮组(Ⅲ组)、复合咪唑安定组(Ⅳ组)、复合曲吗多组(Ⅴ组),Ⅱ、Ⅲ、Ⅳ、Ⅴ组于异丙酚静注前分别给予芬太尼0.8ug/kg、氯胺酮0.3mg/kg、咪唑安定0.04mg/kg、曲吗多2mg/kg,观察异丙酚用量、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Ⅰ组、Ⅳ组用药2min后血压、心率明显下降(P<0.01),Ⅱ、Ⅲ、Ⅳ、Ⅴ组异丙酚用量明显比Ⅰ组减少(P<0.01),且麻醉效果优于Ⅰ组,Ⅳ组苏醒时间延长(P<0.05)。无1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PASS),出血量及宫颈松弛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芬太尼、氯胺酮、咪唑安定、曲吗多均可提高异丙芬的麻醉效能,减少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的用量,可防止PASS的发生。氯胺酮可对抗异丙酚的降压作用,咪唑安定可使异丙芬静脉麻醉的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可以满足颈部以下多种手术麻醉,且有较好的肌肉松驰,对循环系统干扰极小及手术后的良好镇痛作用等优点。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对麻醉技术要求较高,临床上发生并发症并非偶见,其中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是导致麻醉失败或局麻药中毒的常见原因,1997年7月~1999年3月作者在上级医院进修和本院工作期间遇到8例,本文就其早期诊治作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