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采用新型心脏动态体模,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在不同心率下的扫描速度和重组算法选择.材料与方法 采用GE公司研制的新型心脏动态体模,心率设置为40~95次/min(间隔5次/min)共12组.采用GE LightSpeed 16 层螺旋CT,以心脏冠状动脉扫描模式对不同心率下的心脏体模进行扫描,X线球管转速(即扫描速度)设置为0.5 s/r和0.6 s/r.所有的扫描数据在R-R间期90%时相分别以单扇区(Snapshot segment)、双扇区(Burst-2)和四扇区重组(Burst-4)3种心脏重组算法进行重组.所有重组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行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分别对不同重组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总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11.15,P<0.0001),不同心率(F=11.99,P<0.0001)、不同转速(F=5.76,P=0.00196)、不同重组算法(F=9.21,P=0.0003)对图像质量有显著的影响,三者的交互作用均无显著差别(P>0.05);(2)不同心率间比较,心率≤65次/min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3)不同扫描速度比较,0.5 s/r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4)不同重组算法之间比较:重组算法为Burst-4和Burst-2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心率、扫描速度及重组算法与图像质量间具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70794、-0.16449和0.27341,F=34.43,P<0.0001),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结论 心率、扫描速度及重组算法等是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可采用新型心脏动态体模进行评估.合理利用扫描参数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优化重组技术在心率过快、心率波动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率过快、心率波动患者资料149例,根据心率过快程度及心率波动范围分组:A组60例,心率70 - 80次/min,心率波动5~10次;B组34例,心率70 ~ 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C组37例,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5~10次;D组18例,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选取心率<70次/min,无明显心率波动患者(心率波动<5次)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优化重组前后各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 通过优化重组技术处理后,B、C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重组之前有明显改善(P<0.05),A、D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重组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优化重组后A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图像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心率过快,心率波动的患者经过优化重组后均可满足诊断需要,而心率太快、心率波动过大的患者(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成像效果差,不推荐行冠状动脉CTA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佳相位窗的选择。方法对1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扫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图像行MPR、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利用Inspace软件及Circulation软件分析,将图像质量分为4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扫描时记录心率,100例患者心率小于等于60次/min为1组,心率大于60次/min而小于等于80次/min为2组,心率大于80/min而小于等于100次/min为3组,心率大于100次/min为4组。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 1、2组70%相位图像质量最好,3、4组40%相位图像质量较好。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心率越慢图像质量越好,心率越快图像质量越差。最佳时相的选择可以提高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最优相位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112例患者心率<60次/min者为Ⅰ组,60~69次/min为Ⅱ组,70~79次/min为Ⅲ组,≥80次/min为Ⅳ组,绘制不同心率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随时相位变化的线图,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80%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RCA最优的相位窗为50%相位,LMA、LAD、LCX最优的相位窗为40%,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40%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40%、50%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观察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第二代双源CT使用Flash扫描模式(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 R-R间期,螺距3.4)行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质量.分别由2名医师采用4级法进行综合评估,1~3级图像为可评估,能用于影像诊断,4级为不可评估;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冠脉16段分段法,对各段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估;再根据扫描心率,分成≤65次/min和>65次/min 2组病例,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统计分析此种扫描模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共评价冠脉1 047段,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7.3%,不可评价节段占2.7%;平均心率≤65次/min组可评价血管节段为99.5%,平均心率>65次/min 组可评价血管节段是89.1%,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例扫描辐射剂量为(1.25±0.45)mSv.结论:使用Flash模式行冠脉CTA扫描图像质量较高;对于心律较整齐患者,影响其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率,在60%R-R间期采集时,扫描时心率≤65次/min图像质量较心率>65次/min可评价比例明显提高;此种模式较其他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率变化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率变化及心率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记录扫描期间的心率变化,根据不同的心率变化分组。A组心率变化0~4次/min,B组心率变化5~9次/min,C组心率变化10~20次/min,D组心率变化>20次/min。比较不同组间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差异。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变化在10次/min以内者占89%,RCA1、RCA3、PDA、LMA、LAD、LCX1及LCX2的图像质量A、B、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组与A、B、C组对比图像质量明显下降(P<0.05);RCA2的A、B、C、D组间对比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P<0.05),呈下降趋势。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变化幅度小,心率变化>20次/min,才引起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明显下降,RCA2段图像质量易受心率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对比剂剂量对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66例256层冠状动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成像患者[体质量指数(BMI)<30,心率50~80次/min],将其按注射碘海醇350剂量分为3组,<1.0 mL/kg(105例)、1.0~1.1 mL/kg (111例)及>1.1~<1.2 mL/kg(150例)。由3位评估者以优、良、可、差4个等级分别观察不同对比剂剂量组及组内3种不同心率(≤60次/min、61~70次/min、71~80次/min)图像质量。结果3组不同注射对比剂剂量组间优秀图像、优秀良好图像差异无显著性(P >0.05)。3组不同注射对比剂剂量组内的心率改变对图像质量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 <0.05),低心率者(≤60次/min)图像质量优于心率较快者(71~80次/min)。结论正常 BMI,正常心率者进行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冠状动脉 CT 成像对比剂剂量(0.9~1.2 mL/kg)不影响成像质量,心率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比较,评估二者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行二代128层双源CT增强扫描。随机分为两组:组1共21例(序列组),使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组2共19例(螺旋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基于AHA-15段冠状动脉分段法及4级评分法(1分-优秀至4分-差),由两位阅片者独立对所有冠状动脉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结果序列组平均心率(94±25)次/min,心率波动(69±25)次/min;螺旋组平均心率(86±22)次/min,心率波动(65±22)次/min,组间平均心率(t=1.019,P=0.315)及心率波动(t=0.598,P=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组与螺旋组的图像质量优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0.55 vs 1.25±0.55;Z=-1.290,P=0.197);序列组的有效放射剂量较螺旋组显著降低(4.90±1.62 mSv vs 10.04±3.57 mSv;t=-5.988,P=0.000)。结论 AF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相比,可以提供同样高质量的图像满足诊断需要,同时有效减低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化重组技术在心率过快、心率波动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心率过快、心率波动患者资料149例,根据心率过快程度及心率波动范围分组:A组60例,心率70~80次/min,心率波动5~10次;B组34例,心率70~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C组37例,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5~10次;D组18例,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选取心率<70次/min,无明显心率波动患者(心率波动<5次)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优化重组前后各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通过优化重组技术处理后,B、C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重组之前有明显改善(P<0.05),A、D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重组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优化重组后A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图像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心率过快,心率波动的患者经过优化重组后均可满足诊断需要,而心率太快、心率波动过大的患者(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成像效果差,不推荐行冠状动脉CTA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双源CT对早搏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7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早搏患者进行双源CT增强扫描.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图像,以4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比较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70例中28例患者的心率波动范围较小[(41.0±18.4)次/min],无需心电图编辑可获得诊断级图像;其余42例患者的心率波动范围较大[(71.4±28.7)次/min],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09±1.27)和(1.50±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64,P<0.01);不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比例从24.8%(154/620)降至3.4%(2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846,P<0.01).70例患者98.0%(1014/1035)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评价.结论 拥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双源CT能够为早搏患者提供可评价的图像;对于心率波动范围大的患者,心电图编辑能够显著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心脏动态体模,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GE Light speed64层螺旋CT,以心脏扫描的模式对心脏动态体模进行扫描。心脏动态体模由3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解剖结构模拟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心率设置为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和115次/min,X线管转速设置为每转0.35、0.40和0.45S,分别对不同心率下的心脏动态体模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所有扫描数据在R-R间期90%时相分别进行单扇区和多扇区重组。重组数据传至AW4.2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模式。分别对不同重组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1)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心率的增加,图像质量评分呈下降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率每增加1次,图像质量评分平均减低0.046;(2)重组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同一条件下多扇区重组算法较单扇区重组算法能增加图像质量评分0.5。(3)X线管转速在0.35、0.40和0.45S下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0-115次/min心率时的重组图像,得到的最高评分时X线管转速分别为0.35和0.45S。(4)心率、重组算法与图像质量间具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824和0.194)。结论心脏动态体模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能够为其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VCT,以心脏扫描模式对心脏动态体模进行扫描.心脏动态体模由3个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解剖结构模拟部分和控制部分.心脏动态体模的心率设置为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和115次/min,心律齐.以球管转速0.35 s对不同心率下的心脏动态体模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所有扫描数据在R-R间期90%时相分别进行单扇区和多扇区重建.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VR、MPR重组模式.分别对重建图像进行评分.结果:①心率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0.01);随着心率的增加,图像质量评分呈下降趋势;②在同一条件下多扇区重建算法较单扇区重建算法提高了图像质量评分.结论:采用心脏动态体模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对临床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 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3 例病人[心率(HR)为65~75 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 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 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 ms 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 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 分制:5分为优,1 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共有822 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 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 ms 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人[心率(HR)为65~75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ms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分制:5分为优,1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有822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ms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率不稳定时,多层螺旋CT3种不同重建算法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及时间分辨力,明确快速心率条件下最佳成像方式。方法对象为一个新型动态心脏体模。调节体模,模拟心率60bpm、85bpm和105bpm,各种基础心率都有0、2.5、5、10、15次几种波动。采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基础心率为60bpm和105bpm时电流300mA,X线管旋转时间为0.5s/周;基础心率85bpm时电流250mA,X线管旋转时间为0.6s/周。将原始数据分别以Snapshot Segment、SnapshotBurst、Snapshot Burst Plus3种方式重建成层厚0.625mm,间隔0.625mm影像,标准重建算法(std),舒张期(ED)采用R-R间期的90%,在Adw4.2工作站进行VR及能显示狭窄层面的MPR重组。依影像质量优劣制定5分评分标准,由3位放射医师采用盲法对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取3位医师对重建影像的平均评分进行比较。计算不同基础心率不同重建模式下的时间分辨力。结果(1)在每种基础心率下,随波动幅度增加,3种不同算法所得影像质量都下降。(2)心率60bpm时,同一波动幅度下3种不同算法在对影像质量影响差别不大,仅波动2.5次时Snapshot Segment略差,而波动10、15次时Snapshot Segment略好。对应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250ms、245ms、245ms。(3)心率85bpm及心率波动为0、2.5、5时Snapshot Burst Plus所得影像质量最高,而心率波动为10、15时以Snapshot Burst所得影像质量最高。相应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为300ms、214ms、80ms。(4)心率105bpm时,心率波动为0、2.5、5、10时Snapshot Burst Plus所得影像质量最高,而心率波动为15时以Snapshot Burst所得影像质量最高。相应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250ms、191ms、84ms。结论在每种基础心率状态下,3种不同重建算法所得最好影像质量皆随心率波动幅度的加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6.
The reconstruction intervals providing best image quality for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ere evaluated. Contrast-enhanced, retrospectively electrocardiography (ECG)-gated 64-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80 patients (47 male, 33 female; mean age 62.1±10.6 years). Thirteen data sets were reconstructed in 5% increments from 20 to 80% of the R-R interval. Depending on the average heart rate during scanning, patients were grouped as <65 bpm (n=49) and ≥65 bpm (n=31). Two blinded and independent readers assessed the image quality of each coronary segment with a diameter ≥1.5 mm using the following scores: 1, no motion artifacts; 2, minor artifacts; 3, moderate artifacts; 4, severe artifacts; and 5, not evaluative. The average heart rate was 63.3±13.1 bpm (range 38–102). Acceptable image quality (scores 1–3) was achieved in 99.1% of all coronary segments (1,162/1,172; mean image quality score 1.55±0.77) in the best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Best image quality was found at 60% and 65% of the R-R interval for all patients and for each heart rate subgroup, whereas motion artifacts occurre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P<0.01) at other reconstruction intervals. At heart rates <65 bpm, acceptable image quality was found in all coronary segments at 60%. At heart rates ≥65 bpm, the whole coronary artery tree could be visualized with acceptable image quality in 87% (27/31) of the patients at 60%, while ten segments in four patients were rated as non-diagnostic (scores 4–5) at any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In conclusion, 64-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provides best overall image quality in mid-diastole. At heart rates <65 bpm,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of all coronary segments can be obtained at a single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of 60%.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量化评估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不同重组时相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最佳重组时相与心率关系。资料与方法102例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8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1±9.7)岁,平均心率(66.4±11.5)次/min。心率<65次/min(n=43)为Ⅰ组,65~75次/min(n=34)为Ⅱ组,>75次/min(n=25)为Ⅲ组,每例患者的4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共分为12个节段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5%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组冠状动脉图像,采用横断位、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结果Ⅰ组60%、65%和70%为最佳时相,Ⅱ组60%、65%时相为最佳时相,Ⅲ组右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35%、40%,左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60%、65%。结论心率和重组时相的选择是决定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平均心率≤75次/min,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在心脏运动的舒张中期(60%、65%)最佳;>75次/min时,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进行重组能明显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减小心电脉冲窗范围对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的价值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心率稳定的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心率和心电脉冲窗的范围分成4组:心率<7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61%~77% R-R间期组;心率<7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25%~80% R-R间期组;心率>8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31%~47% R-R间期组;心率>8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25%~80% R-R间期组。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参数,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个慢心率组间、两个快心率组间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4组的平均有效剂量依次分别为(7.06±2.13)、(11.34±3.65)、(6.67±1.97)和(9.92±3.15)mSv,慢心率患者和快心率患者使用较窄的心电脉冲窗时分别减少约37.74%和32.76%的辐射剂量,而两个慢心率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及两个快心率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运用较窄的心电脉冲窗可以明显降低心率稳定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as become an established complement in cardiac imaging. Thus, optimized image quality is diagnostically crucial. PURPOSE: To prospectively evaluate whether, by using 64-slice CT, a specific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can be identified providing best image quality for all coronary artery segments and each individual coronary artery. MATERIAL AND METHODS: 311 coronary segments of 14 men and seven women were analyzed using 64-slice CT. Data reconstruction was performed in 5% increments from 5-100% of the R-R interval. Four experienced observers independently evaluated image quality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according to the AHA classification. A three-point ranking scale was applied: 1, very poor, no evaluation possible; 2, diagnostically sufficient quality; 3, highest image quality, no artifacts. RESULTS: The best reconstruction point for all segments was found to be 65% of the R-R interval (mean value 2.4+/-0.5; P<0.05). On a per-artery basis, best image quality was again achieved at 65% of the R-R interval: RCA 2.2+/-0.4, LCA 2.4+/-0.5, LM 2.5+/-0.2, LAD 2.3+/-0.4, LCX 2.3+/-0.5. CONCLUSION: By using 64-slice CT, the need for adjusting the reconstruction point to each coronary segment might be overcome. Best image quality was achieved with image reconstruction at 65% of the R-R interval for all coronary segments as well as each coronary art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