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腰椎滑脱症作为骨科常见病,据统计占腰腿痛患者的4%~5%[1],其治疗方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科从2000年1月-2006年10月采用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问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3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应用PLIF技术进行神经根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单节段滑脱28例,双节段滑脱8例,36例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神经根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36例中病例均获随访.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28例间歇性跛行、24例下肢放射痛消失.8例遗留慢性腰痛,疼痛较术前减轻,优良率为78%.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X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一例术后12个月出现融合器下沉,一例出现植骨块的吸收,植骨融合率为94.4%.结论 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正确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对36例腰椎滑脱使用Cage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在腰椎滑脱中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治疗组,3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作为对照组,对比两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24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27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在术后、最终随访时能明显增加腰椎的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明显提高术后1、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具有能有效增大椎间隙高度、提高融合率、降低断钉率、有效复位、改善症状,保持节段稳定性的优点,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附17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9年4月至2 0 0 3年1月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1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35~5 8岁,病程10月~8年不等。腰5骶1滑脱12例,腰4 ,5滑脱4例,腰3,4 滑脱1例;腰椎峡部不连7例,退变性滑脱9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滑脱1例。根据术前X片,椎体滑脱按Meyerding分类法,Ⅰ°6例,Ⅱ°10例,Ⅲ°1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腰痛伴下肢疼痛。伴双下肢疼痛者5例,其中2例有鞍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伴单侧肢体发麻疼痛跛行8例;下肢肌力、感觉减退11例,跟腱反射明显减弱6例。体查腰骶部有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162例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中,86例行PLIF术,76例行TLI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术前术后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使用ODI、VAS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影像学Brantigan和Steffe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与PLIF组比较,TLIF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P<0.05),而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ODI、VAS评分、ODI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PLIF与TLIF均为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有效方法,而TLIF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后路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选择11例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观察复位情况、融合率、客观疗效评价、并发症等。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完全复位8例,部分复位2例,原位融合1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优8例,良2例,可1例。并发症:术后发生对侧神经根疼痛2例。结论: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建议充分减压,尽可能复位。椎间植骨融合率高。结合Steffee钢板具有较好的复位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治疗低度腰椎滑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阐述、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低度腰椎滑脱的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53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低度腰椎滑脱患者。分析手术前后的Boxall滑脱率、滑脱角及椎间高度的变化。分析临床疗效及融合率、手术方式、并发症之关系,阐述临床治疗新体会。[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9~21个月),49例(92,5%)病人获得椎体间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的Boxall指数、滑脱角及椎间高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融合器后移;1例患者发生椎间隙低毒性感染;2例患者发生神经根牵拉伤;1例发生融合器下沉。[结论]腰椎滑脱通过腰椎后路一次完成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与围手术期密切相关,手术过程因人而异,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技巧、协调性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 总被引:57,自引:10,他引:47
目的:比较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11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81例)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0例),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7~68个月,平均19.9个月。横突间植骨组融合率85.2%,椎间植骨组融合率96.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真性滑脱及Ⅰ度以上退变性滑脱,椎间植骨融合率100%,横突间植骨融合率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植骨组优良率93.3%,横突间植骨组优良率88.9%,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植骨与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相近。对于Ⅰ度退变性滑脱,横突间植骨仍是有效的植骨融合方法,但对于真性滑脱或Ⅰ度以上退变性滑脱,应行椎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0.
11.
PLIF手术在腰椎滑脱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比较几种形式的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63例患者根据融合方式分成A (椎弓根固定 后外侧植骨)、B (椎弓根固定 后路椎体间自体植骨)、C (椎弓根固定 后路椎体间融合 Cage) 三组, 使用ODI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情况进行评估, 使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 使用SUK标准对术前术后的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进行融合的评估。结果: 三组病例42例获得随访, 随访1~2年。B、C两组在腰椎稳定性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A组, C组在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方面均优于A、B两组。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Cage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9年9月,8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平均分成2组,分别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JOA改善率。结果术后随访12~54个月,平均27.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和VAS评分相比,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LIF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可以获得与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mini-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ni-TLIF)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 3月至 2010年 8月手术治疗的 4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开放手术组 26例, mini-TLIF手术组 23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根据 Macnab标准观察临床疗效, 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的各放射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随访 9~22个月, 平均 11个月。手术出血量、术后 2天与 3个月 VAS、患者再次手术意愿等指标 mini-TLIF手术组均优于开放手术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 ODI由术前的 31.2%±8.2%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 16.1%±6.8%, 差值为 17.8%±4.2%;微创手术组 ODI由术前的 34.4%±11.7%降至末次随访时的 15.3%±4.3%, 差值为 19.7%±3.8%, 两组的手术前后 ODI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3, P=0.412);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 微创手术组均明显长于开放手术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开放手术相比较, mini-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出血较少, 术后疼痛轻, 但需要较长时间的手术及术者接受较多的放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4.
15.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ersus intertransverse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amdar DN Alagappan M Shyam L Devadoss S Devadoss A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Hong Kong)》2006,14(1):21-26
PURPOSE: To compare 2 methods of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and intertransverse fusion (ITF). METHODS: 20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one of 2 groups: decompression,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PLIF (n=10) or decompression,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ITF (n=10). The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 was used for clinical assessment. Radiography was perform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to assess the reduction of spondylolisthesis or slip. RESULTS: In the PLIF and ITF groups, 87.5% and 100% had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 and 48% and 39% had reduced spondylolisthesis, respectively. Both had a fusion rate of 100%. PLIF showed better reduction of spondylolisthesis, although ITF achieved a better subjective and clinical outcome. CONCLUSION: Morbidity and complications are much higher following PLIF than ITF. ITF is recommended because of the simplicity of the procedure, lower complication rate, and good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6.
后路椎体间植入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对后方入路椎体间植入物固定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报告,探讨此项技术的手术要点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1996年1月至1998年3月,对21例腰椎滑脱患者行后方入路椎体间植入物固定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10个月~3年1个月,平均2年3个月。结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工作能力和X线片上植骨融合程度综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疗效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4%。结论:从一个切口入路行椎体间植入物固定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对前柱和后柱同时起稳定作用,有利于滑脱的复位和维持正常的腰椎前凸,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棘突成型应用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疾病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棘突成型于后路椎间融合结合后路椎弓根钉治疗下腰椎疾病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椎弓根峽部裂并椎体滑脱2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1例,单纯椎管狭窄10例.观察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5例失随访,72例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和椎间植骨块脱出,无滑脱复发.术前椎间隙高度(8.5±1.9) mm,术后2周(10.9±1.8) mm,最后一次随访(10.7±1.7) mm,术后与术前对比椎间隙明显增高(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对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0.4
相似文献
19.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椎体滑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在RF器械复位固定的基础上行椎体间足量植骨融合术后的效果。方法对76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切口RF器械复位内固定,从一侧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进入椎管腔。切除大部分椎间盘组织,将15~20g自体髂骨块和术中所取的椎板骨植入椎间隙内,并冲击嵌紧。结果无切口感染及神经根损伤发现,切口脂肪液化2例,经2~3周换药愈合;脑脊液漏3例,3~5d夹管脑脊液漏停止。随访1~7年,近期椎体钉松动复位不良3例,74例椎体间植骨在6~12个月均骨性融合,融合率97.4%,根据侯树勋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优63例,良10例,可3例。结论该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在RF器械复位固定的基础上,植骨量大,成骨迅速,骨性融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后路选择性减压RF器械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RF器械复位内固定椎体间足量打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998年9月~2006年6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86例,均采用后路选择性减压(开窗或半椎板切除)、RF器械复位固定、椎间足量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效果,根据侯树勋等的疗效评定标准及Suk等的植骨融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无切口感染及神经根损伤患者,切口脂肪液化3例,经换药伤口愈合;3例术中神经根袖破裂,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观察3~5d夹闭引流管见脑脊液漏停止后拔管,经换药引流口愈合。随访1~8年,平均3.6年,术后1~2周X线片复查示复位不良3例,其中1例再次手术矫正,2例姑息治疗结果融合失败,其余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椎体间植骨融合率97.67%,临床疗效优良率96.5%。结论:经后路选择性减压RF器械复位内固定椎体间足量打压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骨性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