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晓波  饶丹 《贵州医药》2001,25(8):756-757
输液过程中和输液完毕后所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广义上统称为输液反应。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很多 ,微粒 (直径 50 μm以下的非代谢性颗粒 )增加而导致输液反应是一个重要原因[1] 。本文对输液中微粒的变化进行了研究。1 仪器与试药仪器为由天津市天河医疗仪器研究中心生产的ZWF— 4 0Ⅱ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刺五加注射液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990 52 2 ;复方丹参注射液 2ml/支 ,由上海新岗制药厂生产 ,批号 990 6 13,双黄连粉针剂由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 ,批号 990 4 0 5;血塞通注射液由昆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9…  相似文献   

2.
王社真  田静 《云南医药》1995,16(6):471-472
常用9种药物加入输液中所致不溶性微粒王社真,田静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的血管,可造成多种并发症,它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减少生产和操作过程中的微粒污染机会。90版中国药典对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的...  相似文献   

3.
输液加药后引起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引起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野  黄文远 《中国药师》2006,9(12):1163-1165
目的:检查输液与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方法:按照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检查微粒。结果:输液与药物配伍后,微粒数增加,不同剂型增加差异较大,药物配伍品种愈多,微粒增加也愈多。结论:微粒愈多对人体危害愈大,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芸生 《海峡药学》2005,17(4):18-20
目的考察粉针荆配制为临床用输液后不溶性微粒情况。方法采用光阻法对粉针剂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比较,并对配制环境,单位剂量等多个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比对。结果粉针剂输液不溶性微粒情况不容乐观;环境、单位剂量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建议采用控制配制环境、末端滤器等措施来保障静脉注射安全。结论粉针荆输液不溶性微粒应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被微生物污染的输液是否是引起输液配伍沉淀的主要原因。方法 采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无菌阴性、阳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及加入配伍药物后不溶性微粒增加情况。结果 无菌阴性、阳性输液加入药物后不溶性微粒数均显著增加 ,但澄明度未发生变化。结论 微生物污染的输液 ,不是引起输液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分别用滤膜-显微镜法和仪器法检测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所得数据,经成对比较,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P>0.05),仪器法具有快速、简便、结果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定量检测不同厂家、规格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调研静脉药物输液在不同条件下配置所产生的微粒变化情况。方法:按中国药典采用光阻法对输液及在不同环境下配置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不同规格输液微粒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洁净环境下复配的药物微粒数较病房配置的明显减少。结论:注射剂及大容量输液的质量、后期复配的环境、操作都是决定输液中微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双黄连粉针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粒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是影响输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对双黄连粉针剂与输液配伍前后的微粒测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条件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考察各配置条件(浓度、溶媒、静置时间)对其输液的不溶性微粒影响。方法 根据统计的处方,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完成输液的配置,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丹参多酚酸盐进入患者体内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 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输液在8 h内符合中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数目的要求;输液中的较小微粒(粒径≥2 μm)数目明显比较大微粒(粒径≥10 μm)的数目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制的高浓度(0.8 g·L-1)输液较低浓度(0.4 g·L-1)输液更易产生较多不溶性微粒。结论 医院在配制丹参多酚酸盐输液时应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在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应选择较低的配置浓度(0.4 g·L-1),输液配制完毕后应尽快用完。  相似文献   

12.
双黄连与3种不同药物配伍前、后微粒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考察双黄连与青霉素、头孢拉定、地塞米松3种不同注射剂配伍前、后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方法 :利用ZWF -4D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分别计数双黄连与3种注射剂配伍前后≥2 0、≥5 0、≥10 0和≥25 0μm的微粒数 ,并进行比较。结果 :双黄连与青霉素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多于配伍前 ,≥5 0μm、≥10 0μm、≥25μm分别增加2、23、94倍 ,而头孢拉定、地塞米松与双黄连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也明显多于配伍前 ,但低于青霉素与双黄连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论 :临床在用双黄连与这些药物联合应用时 ,宜分别放入2个输液瓶内应用 ,以避免不溶性微粒数的增加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不溶性微粒检查和微生物检查比较塑料安瓿注射液和玻璃安瓿注射液两种内包装材料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对注射液质量的不同影响。方法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收载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试验,同时无菌检查法。结果开启安瓿瓶后,易开型聚乙烯塑料安瓿和玻璃安瓿中均未检测到25μm的不溶性微粒,但3μm和5μm和10μm微粒塑料安瓿显著少于玻璃安瓿;经微生物培养后,易开型聚乙烯塑料安瓿的菌落数少于玻璃安瓿。结论使用易开型聚乙烯塑料安瓿可明显减少在开启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且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insoluble particles and microorganism contamination of plastic and glass ampoules produced by clinical use.METHODS To determine according the detection method of insoluble particles and microorganism investigatio  相似文献   

15.
5种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何建平  应国烽  方国英 《中国药房》2001,12(10):629-630
目的 :观察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 ,对药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 :用ZWF -4型微粒分析仪检测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前后的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 :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结论 :应重视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多及与输液不良反应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5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5种中药注射液与葡萄糖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方法 用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配伍前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及其与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香丹注射液)配伍后的微粒数目,并考察配伍后不同时间测得的微粒数.结果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P<0.01或P<0.05).结论 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在临床应用中应重视此现象,尽量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28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吕强  李静 《中国药房》1998,9(6):252-253
28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按治疗剂量加入各自溶媒后不溶性微粒的检测表明:每种药物均含有不同粒径及数量的微粒。其中多数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但有4种药物≥10μm的微粒数在20个以上或≥25μm的微粒多于2个,超过《中国药典》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中药静脉注射剂中小于10μm的微粒个数明显多于西药静脉注射液。提示中药静脉注射剂质控的难度和改善工艺质量的迫切性。本实验对国产精密药液过滤器的滤过作用亦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18.
7种中药针剂在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种静脉用中药针剂在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配伍后10μm以下微粒数明显超过空白溶剂,≥10μm微粒已超标。配伍时间延长微粒量增加,经t检验0h组与4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生产厂家应按GMP要求,提高中药针剂工艺水平,规定不溶性微粒限度检查。缩短临床配伍应用时间,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彭姝  张军  李慧芬  任重远  马爱霞  张伟 《中国药事》2018,32(8):1058-1063
颗粒异物广泛存在于药品中,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输液药品中的不溶性微粒尤其受到各方关注。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对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系统检索,文献梳理信息显示:不溶性微粒经静脉血管进入人体可引起静脉炎、肉芽肿、血管栓塞等一系列危害。这对于输液临床用药安全具有警示作用,对于输液类药品质量评估和标准制修订工作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药静脉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   总被引:67,自引:6,他引:67  
目的 :考察复配中药针剂在静脉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及解决方法。方法 :将61种中药注射剂按治疗剂量溶配于0 9 %氯化钠注射液中 ,用库尔特仪计数该液中直径大于2 5、5 0、10 0、25 0μm的微粒数 ;对微粒进行理化性质显微鉴别 ;考察精密药液过滤器流速、流量、吸附性和截留作用。结果 :(1)26种中药注射剂微粒数超过《中国药典》 (2000年版 )标准 ,占实验总数42 6 % ;(2)不溶性微粒有玻璃渣、活性炭、橡胶屑、毛屑索条和药物残渣 ;(3)精密药液过滤器的流速、流量符合临床要求 ,截留率为88 5 % ,未见其有吸附作用。结论 :精密药液过滤器可截留中药输液的微粒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