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昂 《实用癌症杂志》2021,(3):513-515,52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低、高位结扎对直肠癌手术效果及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中低位组行IMA低位结扎,高位组行IMA高位结扎。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排便功能、生命质量、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位组肛门排气时间长于低位组,排便功能评分低于低位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术后生命质量评分、吻合口瘘、泌尿感染、尿潴留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位组吻合口瘘发生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行IMA低、高位结扎疗效和生命质量相当,前者能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减少吻合口瘘发生率,后者对患者排便功能影响小,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术式的可行性,以及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03例行TME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保留左结肠血管52例(低位结扎组,观察组),不保留左结肠血管51例(高位结扎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等。   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中转开腹病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188.2±9.0)min vs.(185.6±13.3)min,(53.9±4.1)mL vs.(54.4±4.1)mL,(18.5±1.8)枚vs.(19.4±2.1)枚],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21.2±2.0)h vs.(25.2±3.2)h,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吻合口瘘以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2周膀胱残余尿比较,观察组少于对照组[(34.8±8.4)mL vs.(45.5±15.6)mL,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低位结扎术,不会减少吻合口瘘以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不影响吻合口的血供,不会延长手术时间,不会增加术中出血量,而且清扫的淋巴结数量(包括253组淋巴结数量)不少于高位结扎组,可以减少由于盆腔自主神经功能损伤导致的膀胱残余尿量增加的情况,并且可以加快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保留左结肠动脉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回溯及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等方法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6月的腹腔镜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直肠癌根治术随机对照文献,经筛选后共纳入8篇,共计713例患者,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359例,术中不保留左结肠动脉354例。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5.3软件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保留组术中边缘动脉弓压力、预防性回肠造口情况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吻合口瘘发生率情况均优于不保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游离脾曲率,术后吻合口出血率、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能改善吻合口血供,降低预防性造口及吻合口瘘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对肺癌开胸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近两年行肺癌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方式(n=50),观察组应用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方式(n=50)。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法(MMSE)评分、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应答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对照组平稳(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睁眼时间为(34.8±10.5)min,拔管时间为(34.1±6.5)min,应答时间为(38.9±9.6)min,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2±10.3)min、(30.3±7.4)min和(33.6±9.6)min,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应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与全身麻醉相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更小,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率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保留和保留左结肠动脉方案对腹腔镜下行低位前切除术直肠癌患者复发转移及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腹腔镜下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135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n=75)和保留左结肠动脉组(n=60),分别采用不保留和保留左结肠动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5年转移率、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结果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患者的术后5年复发率和5年转移率分别为8.0%(6/75)和37.3%(28/75),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患者的术后5年复发率和5年转移率分别为6.7%(4/60)和40.0%(24/6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7%和60.0%,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3%和56.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左结肠动脉方案用于腹腔镜下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在复发转移和远期生存方面与不保留左结肠动脉方案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01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cT3-4期和(或)N1-2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先行新辅助放化疗6~8周后行LAR术,所有肿瘤患者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根治性切除、低位保肛手术。根据收集的临床数据对比分析各组患者全身一般情况、肿瘤特征、检查指标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结果:新辅助放化疗后的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整体吻合口漏发生率为 10.3%。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发现吻合口漏的发生在糖尿病、BMI、术前白蛋白、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侧方淋巴结清扫不同的分组中存在差异(P均<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BMI(OR=1.172,95%CI:1.012~1.357,P=0.034),术前白蛋白(OR=1.883,95%CI:1.001~3.993,P=0.037),侧方淋巴结清扫(OR=10.353,95%CI:1.513~70.846,P=0.017)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与患者的血糖水平、BMI指数、白蛋白、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侧方淋巴结清扫等因素相关。对于肥胖、低蛋白血症、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言,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将增高;行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的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结肠动脉保留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治疗的7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38例不保留。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远期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SA评分、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TNM分期、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情况、体质指数、肿瘤距肛缘距离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无术中止血困难或粘连松解困难而中转开腹病例,无术中及围术期院内死亡病例。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性造口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吻合口瘘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40例患者死亡10例,5年生存率为75.0%(30/40)。对照组38例患者死亡11例,5年生存率为71.1%(27/38),Log-rank统计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9)。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在改善近端肠管血运和减少吻合口瘘的基础上,取得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切断相同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根据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分为A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B组(CEA≥2.19ng/mL或CA19-9≥10.78U/mL)和C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比较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并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间临床N分期、临床TNM分期和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B组和C组。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病理T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EA和CA19-9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对胸腺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对可能影响胸腺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18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187例胸腺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139例(MG组),单纯胸腺瘤患者48例(非MG组)。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使组间协变量达到均衡。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总体胸腺瘤术后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匹配前,MG组(n=139)与非MG组(n=48)患者的性别(χ2=4.180,P=0.041)、确诊年龄(χ2=8.590,P=0.003)、WHO组织学分型(χ2=4.764,P=0.029)以及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χ2=5.627,P=0.018)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4%和69.6%,76.9%和65.2%,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PSM法匹配后,两组共44对患者成功匹配,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8%和67.3%,85.6%和62.5%,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总体胸腺瘤术后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Masaoka分期(HR=0.237,95% CI:0.111~0.504,P<0.001)、切除状态(HR=0.250,95% CI:0.096~0.654,P=0.005)、术后辅助化疗(HR=0.367,95% CI:0.179~0.751,P=0.006)以及合并重症肌无力(HR=0.336,95% CI:0.162~0.669,P=0.003)可能与胸腺瘤术后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asaoka分期是影响胸腺瘤术后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HR=0.317,95% CI:0.140~0.720,P=0.006),合并重症肌无力则为影响胸腺瘤术后患者生存的保护性因素(HR=0.445,95% CI:0.204~0.971,P=0.042)。结论 对于可手术的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较不伴重症肌无力的患者生存预后更好。Masaoka分期是影响胸腺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既往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即使进行了系统的术后辅助化疗,仍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复发,甚至远处转移。同时,很多患者在初治时即为Ⅳ期。本文旨在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后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一线化疗(First-line chemotherapy at recurrence post-adjuvant chemotherapy,FCRPC)与初治Ⅳ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Initial first-line chemotherapy,IFC)的疗效对比。方法 研究对象为603例远处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73例为FCRPC组,530例为IFC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统计学方法平衡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卡方检验进行两组间近期疗效对比。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和Kaplan-Meier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远处转移NSCLC患者中,FCRPC组的客观有效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与IFC组无统计学差异(ORR率:FCRPC组27.4% vs. IFC组24.7%,P=0.851;DCR率:FCRPC组78.1% vs. IFC组65.6%,P=0.140)。FCRPC组与IFC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PFS:9.8个月 vs. 8.5个月,P=0.337)与中位总生存期(中位OS:20.0个月 vs. 14.4个月,P=0.08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后辅助化疗后远处转移NSCLC与初治Ⅳ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距肛缘距离≤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经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180例距肛缘≤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90例作为观察组, 另9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T1期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记录两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分析距肛缘≤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经肛门局切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6, 0.358;P=0.344, 0.55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化程度及切缘性质是影响接受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的距肛缘距离≤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距肛缘距离≤8 cm直肠癌T1期患者可获得与根治术相似的预后收益, 且有助于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切缘性质是影响局切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应用肝圆镰状韧带一体化包裹加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2月759例实施开腹PD或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肝圆镰状韧带一体化包裹加强技术将患者分为包裹加强组(372例)和无包裹加强组(387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术中资料、术后资料、晚期胰腺术后出血(PPH)资料。结果 与无包裹加强组相比,包裹加强组临床相关性胰瘘(CR-POPF)、C级胰瘘、B/C级及C级PPH、晚期PPH、腔外PPH、腹腔感染发生率及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率、90天再手术率、PPH相关90天再手术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无包裹加强组相比,包裹加强组晚期腔外PPH、B/C级及C级晚期腔外PPH发生率、侵入性治疗及再手术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肝圆镰状韧带一体化包裹加强技术能够降低PD后CR-POPF、晚期PPH发生率,尤其能够降低C级胰瘘、B/C级及C级晚期腔外PPH发生率,并同时降低腹腔感染、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及再手术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中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3)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公共数据库中214例肝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及相关临床数据,对样本中AT3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AT3低表达组中,血清甲胎蛋白含量较高(P<0.001),肿瘤体积较大(P=0.015),TNM分期较差(P=0.001),转移风险较高(P<0.001)。生存分析提示,肿瘤体积较大(P=0.023)、多发结节(P=0.047)、合并肝硬化(P=0.016)、TNM分期较晚(P<0.001)、高转移风险(P=0.001)及AT3低表达(P=0.005)与肝癌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亦提示AT3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850,95%CI:0.745~0.970,P=0.016)。结论 肝癌组织中,AT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有关,其低表达可能是影响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和了解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欧洲研究和治疗协会的QLQ-C30和QLQ-BR23组成EORTC-BR53量表为主要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应用秩和检验评价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应用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诊断与调查时间间隔小于35个月,36~59个月和大于60个月三组中QLQ-BR23量表的性乐趣得分中位数分别为0,0和66.67(P<0.05),症状量表脱发引起烦恼得分中位数分别为33.33,33.33和10.33(P<0.05)。改良根治术、区段加前哨和保乳患者的QLQ-C30量表躯体功能得分中位数分别为66.67,66.67和73.33(P<0.05);改良根治术的恶心呕吐得分为16.67,其他组为0分(P<0.05);QLQ-BR23三组体形得分中位数分别为91.67,100和100(P<0.05);性功能得分分别为0,16.67和50(P<0.05);性乐趣得分中位数分别为0,33.33和66.67(P<0.05)。对生存质量总症状进行分析,因病借钱和病理分类是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总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主要与患者的病理分期、是否有经济压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胃癌患者术前不同系统性炎症性评分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的短期及长期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4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NLR、PLR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法检验差异显著性,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结果 高NLR和高PLR组患者年龄大、GPS高、肿瘤浸润深度深、淋巴结转移多、TNM分期晚(P<0.05)。高NLR组切缘阳性比例高(P<0.05)。高NLR和高PLR组患者术中需要输血比例明显高于低NLR和低PLR组(P<0.05),高NLR组具有更多的术后并发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GPS、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TNM分期、脉管癌栓、神经浸润、NLR和PLR均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相关(P<0.05);高NLR组和高PLR组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低NLR和低PLR组(P=0.018和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PS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和P=0.002)。结论 术前系统性炎症性评分指标NLR、PLR是影响胃癌围手术期临床转归的预后因素,建议可与临床常规应用的其他预后指标联合用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验证丹参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抑制人大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进一步通过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阐述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HCF-116,分成HCT-116组、HCT-116+H2O2组、HCT-116+SalB组、HCT-116+SalB+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组。分组干预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含量、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SalB对HCT-116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正相关(P<0.01);SalB、H2O2促进HCT-116细胞内ROS生成(P<0.01),ROS清除剂NAC预处理可清除由SalB产生的ROS(P<0.01);SalB抑制HCT-116细胞增殖(P<0.01)并促进其凋亡(P<0.01),该作用可被NAC部分逆转(P<0.05);SalB引起HCT-116细胞G0/G1周期阻滞(P<0.01),NAC预处理完全逆转SalB导致的周期阻滞(P<0.05)。结论 SalB可通过增加HCT-116细胞内ROS水平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2016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39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病理结果39例,其中未分化癌1例、未分化及移行细胞癌1例、腺癌37例;单纯型腺癌29例、混合型10例,其中合并透明细胞癌7例,合并子宫内膜样癌2例,合并移行细胞癌1例。盆腔外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大网膜,为17例,术前化验CA125升高13例,38例患者接受术后化疗,39例患者5年总存活率为5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病理分期(Ⅰ~Ⅱ vs.Ⅲ,P<0.001)、术中残存灶大小(P<0.001)、大网膜转移(P<0.001)、卵巢转移(P=0.034)、腹膜后淋巴结转移(P=0.018)及术前CA125升高(P=0.002)与预后相关,而年龄(P=0.310)及病理分级(P=0.663)与预后不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大网膜转移(HR=12.205,95%CI:2.354~63.290,P=0.003)及病理分期(HR=3.810,95%CI:1.202~12.079,P=0.023)与预后有关,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病理分期和大网膜转移是影响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彻底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膀胱容量监测技术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IM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术后IMRT的宫颈癌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膀胱容积测量仪监测膀胱容量,对照组采用医生口头指令和患者主观感觉膀胱充盈程度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三维方向靶区移位误差、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的差异,以及主要危及器官膀胱、小肠、直肠和股骨头受照体积百分比,再比较两组放疗期间出现的肠道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头脚和腹背方向的位移误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两组左右方向位移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I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小肠的受照体积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直肠、股骨头的受照体积百分比虽小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出现腹泻的时间早于观察组。结论 在宫颈癌术后IMRT中采用超声膀胱容量监测技术来维持膀胱充盈程度的一致性,可减少靶区位移误差,增加靶区勾画的精确性,保证有效的靶区照射剂量,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危及器官的生理功能,减轻放疗反应,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导致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患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307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年龄≥60)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7例患者中,有3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9.8%),其中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及术中失血量为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主要与患者肿瘤TNM分期及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相关(P〈0.05),但并未增加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结论引起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性别、肿瘤位置及术中失血量,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不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b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1(RIZ1)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RIZ1在159例宫颈鳞癌(Ⅱ b、Ⅲ a 期)患者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RIZ1在宫颈鳞癌组织中不同组间的差异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RIZ1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1);RIZ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放疗敏感性密切相关(P=0.012),并与FIGO分期(P=0.004)、深肌层浸润(P=0.026)、盆腔淋巴结转移(P=0.021)以及放疗后复发(P=0.005)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RIZ1蛋白高表达是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45)。结论 RIZ1可能参与宫颈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可能成为评估宫颈鳞癌放疗敏感性的候选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