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则形 气 神三者俱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神统一是《内经》阐述的重要观点之一。形与神高度和谐统一,是人之生的根本。形神合一,形为神宅,形生神;神役形,神乃形用。气血津液的正常生化输布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神机健旺又是脏腑功能正常的前提。而气机是形、神二者之间的纽带,精、气、血、津液的生化输布依赖气的升降出入来实现,气机升降是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保证。生理上,形体、气机、神机三者相互依存;发病时,则形体、气机、神机俱受伤,从而产生病机。辨识病机,要"守神"、"守气"、"守形";治疗中亦要"守神"、"守气"、"守形"、"守机",要切中病机,祛除病邪,和调脏腑,通畅气血,和畅气机、健旺神机。  相似文献   

2.
"形神一体"是中医学整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神"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针刺的诊疗活动同样不能离开这二者之任意一方,若要达到"守神"的上工境界,"守形"是基础,"守神"是目标。临床中从守形而起,做到察神、守神,努力成为上工,应当作为每个从事针刺事业医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宋瑶  林咸明 《新中医》2016,48(4):8-10
正《灵枢·九针十二原》言:"粗守形,上守神",此语一出,"守神"即作为上工之道,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而"守形"则被视为粗工拙技,很少提及。明·马莳在《灵枢注》中更指出:"下工泥于形迹,徒守刺法;上工则守人之神。"直言守形即为一味追求刺法,拘泥表象不求甚解。然笔者认为,《内经》所言守形,不仅仅局限于针刺手法,还体现在守疾病之形与穴位之形,"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可见守形虽易陈而难入。笔者试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坚持形神一元论,认为养生当"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才能终其天年。关于形神,中医重视神对形的主宰作用,认为神为形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养神"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养神"又包含丰富的老年心理养生思想,所论述的老年心理养生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1中医老年心理养生原则1.1精神内守精神内守,即指精神不外越。神  相似文献   

5.
形、气、神是中医表征人的生理、病理表现以及总结养生、诊治疾病规律的关联性概念。形、气、神各自内涵多重,三者关系也呈现多重差异基础上的相互贯穿和统一。《灵枢·九诊十二原》倡导的"粗守形,上守神",狭义上是阐释具体针刺诊疗操作规范及要旨,广义上更指示以针法或药物治病的一切医者从"粗医"向"上医"晋升的基本路径。程为平教授根据对传统针灸理论的探索以及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参合现代脑分区与脑网络组学说,开创了以"粗守形,上守神"为纲领的程氏头项针法体系,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可观疗效。研讨、总结该针法体系中对"粗守形,上守神"的领悟及具体运用特点,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医籍在论述养生时,常常强调形神兼养,力求达到身心俱健之目的。如《内经》所说:“精神内守”,“形与神俱”,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晋代嵇康在《养生论》中也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应当“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意即人的...  相似文献   

7.
朱兰 《中国针灸》1997,17(10):596-597
试论针刺之“守神”朱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100050)《内经》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强调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意即“粗工”只知拘守针...  相似文献   

8.
万兆新  苏同生 《陕西中医》2012,(11):F0003-F0003
<正>耳鸣患者往往继发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这种萦绕不去、捉摸不定的"噪音"分散了患者注意力,继而引起失眠、坐卧不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形神学说"的核心是"形神一体观",是传统医学对生命在哲学高度的认识和理解。中医认为,形即形体;"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健康的标准是"形神合一",强调对"神"的深刻理解和关注辨证论治是调神守形的过程。耳鸣患者的"形"与"神"是如何被干扰的呢?  相似文献   

9.
朱杰 《中医药通报》2015,(4):39-42, 45
"粗守形,上守神"是《内经》核心理论之一。从三个方面探讨其内涵与启示。一、粗上之分——技进乎道的两种境界:粗工常常拘于局部、形迹、技术、器具,上工犹能关注整体、神机、战略、灵悟,超越守形之粗,则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二、形神之辨——形与神俱的整体恒动:形神同治、心身并调,形神理论为我们呈现出较为完备的医学模式;三、寻回元神——坚守中医的原创思维:中医的传承也需要"上守神"、不离宗,切忌盲人摸象、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内经》“五神脏”理论,阐明“五神脏”是中医形神一体观的高度体现,通过对“五神脏”理论初步阐释,论述五神(魂、神、意、魄、志)损伤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认为从五神角度论治抑郁症突破了传统从肝郁论治的束缚,有利于从五神层面评定抑郁症并确定治疗靶点。临症当从形神一体观角度出发,辨虚实以精神内守,调情志以神气辅弼,施针灸以形气神调,法温阳以阴霾自散,从而以促进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形与神俱”的中和状态,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道教哲学特色鲜明,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深刻。道教“无为而治”、“虚而无形”、“精、气、神调和”的哲学思想,既构成了道教养生的理论基础,又融通于中医养生学之中,中医养生的“不妄作劳”、“精神内守”、“形恃神而立”的思想和原则与道教哲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灵枢》)这是针刺治病的要领。其中的“上守神”说的是,高明医生强调守神而不是守固定的刺法。关于神,在《内经》里有许多论述。概括起来,可以把神看作是精血气所生成的生命活动和正气盛衰的总体表现。神,通过经络而布散于全身,其高级功能活动表现包括意识、知觉、思维、精神等,即魂、魄、意、志、思、虑、智。经络腧穴之节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  相似文献   

13.
“神”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苟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人,粗守形,上守神……”说明“神”在针刺过程中至关重要,针灸刺疗关键在于调神。  相似文献   

14.
郑秀青 《河南中医》2023,(12):1821-1824
自然之气有开阖升降,生命活动有其自然节律,与天地万物的生、长、收、藏规律一致。人与万物互通交感,春季阳气升发,养生宜顺应升发之性,以调达、通畅为主;夏季五行属火,主炎上,阳气外浮于体表,养生重在养长,既要防止阳气过盛,又要避免寒凉伤阳;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由浮转沉,养生须遵循“收”的原则,由开转阖,由浮转沉;冬季是四时阴气盛极之时,人体之气也应收敛而不妄动,以沉、藏为主。神乱则病,无论何季,均要安神定志,“虚己”和“精神内守”是调神的关键。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适度运动以养形;四气调神、精神内守、安神定志以养神,神足、气盛、形健,则形神皆养。  相似文献   

15.
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在针灸临床工作中应用广泛。笔者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等古医籍以及现代文献,结合临床体会,总结梳理了治神守气的内涵,并指出治神守气是源于辨证论治、中医整体观、诊疗动态观的特点必须采用的诊疗原则,在针灸临证过程中,治神守气不仅体现于单次诊疗的过程,还应贯穿到针灸诊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刺法的全部过程中要把握“三守”,即守神、守机、守气。现就这三方面浅谈笔者临症习经的体会。一、“守神”:中医认为“心”是人体至高无上的主载者,神气内舍。“神”是指人体最高活动的主持者“心”功能的外现。如果心气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神智聪慧,精神充沛,是健康无病的象征。1.首先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在施行针术之前,辨证是很重要的一环,通过辨证测知患者的精神状态,病情的寒热虚实,正邪的消长,对针术的信赖程度。四诊合参,综  相似文献   

17.
《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粗守形,上守神”。此语一出,“守神”即成为针灸医者百世不移的临床追求,而今依然。然而,对于“形”、“神”的理解,自古以来,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20余年临床感悟,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守邪之神     
守邪之神即命门,见于<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将命门称为"守邪之神",实际是对肾保护机体、御邪防病的主外机理的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9.
治神守气乃中医针灸的精髓部分,广泛运用于临床针刺过程中。本论文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对治神与守气进行阐述,以探索出其在临床上是如何应用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早发冠心病起病隐匿、发病急骤、预后欠佳。结合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医病机特点,气血失和是发病之基,神不安位是加重因素,迁延心之功用失职。“上守神”思想强调“守脉之神”与“守心之神”两者间的正常维系,其与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医病机高度契合。本文以中医经典为基,立足临床,通过对“上守神”思想进行经典释义,结合早发冠心病的病机进行理论阐发,提出从“守脉之神,以调气血之失和”和“守心之神,以安神明之正位”的角度辨治早发冠心病。建立“气血同调发伊始,畅心宁神贯始终”的防治理念,形成畅脉宁神经验方,以期在“上守神”思想指导下为早发冠心病的临床诊疗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