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及海风藤酮的保护作用。方法:测定大鼠肝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防性应用海风藤酮时肝胆汁流量、肝组织丙二醛含量、肝脏病理变化及中性闰细胞浸润程度。结果:随着肝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逐渐加重;海风藤酮可以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及炎症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肝脏损伤后的胆汁流量。结论: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以被  相似文献   

2.
熊赓  李立 《吉林医学》2013,34(5):922-923
<正>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肝移植手术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氧自由基过多、微循环障碍及细胞凋亡等是引起损伤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除了一氧化氮、热休克蛋白、血红素氧化酶、某些基因有保护肝脏、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血小板活化因子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重要影响,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及海风藤酮的保护作用。方法:测定大鼠肝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防性应用海风藤酮时肝胆汁流量、肝组织丙二醛含量、肝脏病理变化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结果:随着肝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逐渐加重;海风藤酮可以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及炎症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肝脏损伤后的胆汁流量。结论: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以被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海风藤酮所拮抗。  相似文献   

4.
王阳阳  冯志杰  郝晓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60-166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加重的现象,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与各种活性氧的生成、线粒体通透性改变、内质网应激和钙超载等机制有关。应用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抗氧化剂、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1及抗凋亡基因疗法等可抑制细胞凋亡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蔡金贞  沈中阳 《广东医学》2007,28(8):1361-1362
肝脏保存是肝移植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冷保存是当前临床肝脏移植标准的器官保存方法.移植物功能不全发生于肝移植术后的早期并且影响了每个移植肝脏,通常称为"保存损伤",但影响因素远远超出了"保存损伤"的字面含义.本文旨在用述肝脏保存损伤的机制以及减轻保存损伤的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王强  梁志鹏 《医学综述》2009,15(7):990-99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加重的现象。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其机制与各种活性氧的生成、线粒体通透性的改变、内质网应激和钙超载等有关,同时还受一些基因的调控。本文就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和基因调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损伤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中手术治疗26例,非手术治疗10例。其中治愈33例,死亡3例。结论部分轻度肝脏损伤非手术治疗是有效可行的;采用熟练、干扰小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重度肝脏损伤大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过多及细胞凋亡等是引起损伤的重要机制,而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红素氧化酶、某些细胞因子及基因有保护肝脏、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其保护机制,对研究肝脏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损伤的多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中手术治疗30例,非手术治疗10例。其中治愈35例,死亡5例。结论:部分轻度肝脏损伤非手术治疗是有效可行的;采用熟练、干扰小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重度肝脏损伤大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Lipo—PGE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中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变化的影响。并取肝脏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ipo—PGE1治疗组可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中SOD活力;降低再灌注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改善肝功能;肝脏病理检查肝组织损伤减轻。结论:Lipo-PGE1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对肝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眭维国  邬俊勇  张岳  林华  陈洁晶  戴勇 《医学综述》2009,15(15):2244-2246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肝DNA病毒属,它的遗传变异性很高,可分为8种基因型,大多数基因型能进一步分成亚型。而HBV基因型之间的重组增加了HBV的变异性。本文概述了当前乙型肝炎DNA病毒属基因变异的流行病学知识,另外因为这一领域的快速进展,更新了一些有关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最近综述,并阐述了HBV基因型与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韩聚强 《医学综述》2011,17(21):3240-3242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肝炎可能是肝脏细胞免疫防御反应病毒入侵的结果。B1细胞是新近认识的一种B细胞亚群,CD5分子是其特征性分子标志。CD5+B1细胞是机体防御肝炎病毒入侵的重要天然免疫细胞。CD5+B1细胞与机体内HBV感染的慢性化密切相关。CD81与CD5间通过分子串话机制直接参与HCV对宿主细胞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诊断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乙肝病毒前S1(PreS1),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 HBeAg阳性样本中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与HBV DNA的检出无显著性差异(χ2=2.46,P〉0.05);乙肝病毒前S1与HBV DNA的检出有显著性差异(χ2=17.34,P〈0.01);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吸光度值(OD值)与HBV DNA拷贝数相关系数r=0.912,P〈0.05。在HBeAg阴性样本中LHBs的吸光度均值和阳性率均呈线性增加,Pre S1的吸光度均值以及阳性率与HBV DNA拷贝数均不相关。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与HBV DNA有良好正相关,与乙肝前S1(Pre S1)相比,LHBs可更好反映临床乙肝病毒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文亮  高丽 《中国医学创新》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186例孕检的孕妇HBsAg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分别于孕24周、28周、32周、36周肌肉注射HBIG共4次,每次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共4次;对照组在同时间、同剂量单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两对半,采用核酸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治疗组用药后HBV-DNA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69.89%(65/93)明显高于对照组45.16%(42/93)。治疗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8%,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注射HBIG的治疗,对减少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321例(肝功能均正常),其中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210例为小三阳组,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3 d~5 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两组乳汁中HBsAg、HBeAg、HBcAb、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妇初乳中HBV-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HBsAg、HBeAg、HBcAb阳性)不宜哺乳,初乳中单纯HBsAg阳性、而HBV-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但应给予正确的哺乳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 32 1例 (肝功能均正常 ) ,其中血清 HBs Ag、HBe Ab(+/ - )、HBc Ab阳性 2 10例为小三阳组 ,HBs Ag、HBe Ag、HBc Ab均阳性 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 3d~ 5 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 M)检测。结果 :两组乳汁中 HBs Ag、HBe Ag、HBc Ab、HBV- DNA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产妇初乳中 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 (HBs Ag、HBe Ag、HBc Ab阳性 )不宜哺乳 ,初乳中单纯 HBs Ag阳性、而 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但应给予正确的哺乳指导。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患者家属与非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对乙肝疫苗复种意识的认知现状。 方法 以调查问卷形式,对188例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和186例非乙型肝炎患者家属进行调查。 结果 374份问卷调查,有效答卷374份,了解乙肝疫苗复种加强免疫预防乙型肝炎有关信息的人数及自己有意向及支持亲友根据需要复种乙肝疫苗加强针人数,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均高于非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对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注射预防乙型肝炎相关知识二者知晓率均较低。 结论 对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注射预防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缺乏,成为两类患者家属不能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注射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使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的健康知识真正深入人心,最大限度的控制乙型肝炎在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性感染的根本原因是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持续性存在,现有的血清学指标难以准确反应肝细胞内cccDNA的存在状态,血清HBV RNA为cccDNA的直接转录体,能精确地反映肝细胞中cccDNA的存在状态。目的 观察低水平HBV DNA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7月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且符合研究标准的CHB患者,患者均处于HBV DNA低水平状态。依据患者乙肝e抗原(HBeAg)情况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患者和HBeAg阴性患者,比较其年龄、性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qHBsAg)水平、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HBV RNA水平、血清HB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发生率,分析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及其低于检测下限的影响因素,以及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AST、qHBsAg、HBeAg、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 72例患者中HBeAg阳性12例,HBeAg阴性60例。HBeAg阳性患者年龄小于HBeAg阴性患者,血清AST、qHBsAg、HBV RNA水平高于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HB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发生率低于HBeAg阴性患者(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eAg(B=0.837,t=2.634,P=0.010)是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HBsAg〔OR=1.682,95%CI(1.055,2.681),P=0.029〕、HBeAg〔OR=3.85,95%CI(1.068,13.880),P=0.039〕是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的影响因素。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qHBsAg(rs=0.322,P=0.006)、HBeAg(rs=0.235,P=0.047)相关。在HBeAg阳性患者中,血清HBV RNA水平与qHBsAg(rs=0.848,P<0.001)、HBeAg(rs=0.725,P=0.008)相关。结论 不同HBeAg情况的低水平HBV DNA 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存在较大差异,HBeAg是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的影响因素,qHBsAg、HBeAg是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