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融合与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术后患者获得6~30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 I)评定患者手术后疗效。结果术后无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VAS及OD I分值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效果明显、固定可靠,可有效减缓相邻椎间盘退变,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1911年Albee和Hibbs初次将脊柱融合手术用于治疗脊柱畸形,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治疗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LDH)、腰椎管狭窄等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标准术式~([1,2])。中长期随访资料显示,脊柱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3]),但其可能导致融合节段丧失运动功能、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4])。Harrop等~([5])通过对10年以上脊柱融合手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发生率为34%,有临床症状的退变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长节段固定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行选择性椎板减压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老年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2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椎功能评分(JOA)评价患者症状;对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术后VAS、ODI及腰椎JOA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腰椎后路长节段固定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DLS并椎管狭窄可达到较好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探讨有限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稳定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朝阳医院骨科自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L4~L5稳定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疾病患者17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手术。所有患者均为L4椎体滑移,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量无明显腰椎失稳表现,比较术前、术后腰疼或者下肢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所有患者在术后6~12个月随访,94%患者达到脊柱骨性融合。结果随访结果中无断钉断棒现象发生,椎间融合率94%。术前术后腰痛、下肢痛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有限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稳定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短期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OLIF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的76例腰4-5节段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前凸角(SL),在CT矢状面重建图像测量椎间隙高度(DH)、滑脱距离(SD)、融合器沉降距离,计算滑脱改善率,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率。结果 手术时间为(99.2±13.1)min,术中出血量为(37.8±7.1)ml。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术后3个月、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个月、12个月的LL、SL、DH、SD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时DH较术后1 d减...  相似文献   

6.
腰椎滑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后椎体骨密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1例腰椎滑脱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患者,术后10~16个月固定椎体骨密度明显降低,固定L5~S1者固定融合区邻近椎体(L4)骨密度明显降低,固定L4~L5者固定融合区邻近椎体(L3、S1)骨密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认为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固定融合区椎体退变明显;非悬浮固定后固定融合区邻近椎体退变明显,而悬浮固定后固定融合区邻近椎体退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小切口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00例,其中小切口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技术组50例,传统开放组50例。分别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疼痛视觉VS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根据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对各影像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随访VAS疼痛等评分指标均比传统开放手术组具有明显优势(P<0.01)。小切口组ODI由术前的(84.4±5.3)%减小到术后末次随访的(7.7±1.3)%;传统开放组ODI由术前的(85.9±3.9)%减小到术后末次随访的(19.2±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小切口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减少了椎旁组织的广泛剥离,具有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腰痛少等优点,疗效确切,操作简单,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
焦建宝  郭召  薛金伟 《山东医药》2011,51(36):90-92,F0003
目的评价有限减压及选择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共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36例,经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合并骨质疏松患者26例,患者行一期后路有限减压、选择性的固定、融合、矫形手术,采用VAS、OD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了临床随访,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疼痛缓解率为75%,症状改善率为80%。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伤口感染3例,矫形效果丢失1例,无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后路有限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矫形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术前要针对减压范围,固定部位和节段,植骨融合方式等制定合理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因椎间盘退变导致的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退变性椎滑脱症及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等.这些因退变引起的病变,总称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这些病变极少单纯存在,通常两种以上疾病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辅以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11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均在椎板减压基础上行病变节段的单枚螺纹式椎间融合器的后斜向植入并辅以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 临床效果评价优83 例,良26例,无改善9例;患者主观评定满意84例,基本满意29例,可5例;术后随访18个月均达骨性融合,均无融合器移位及椎弓根螺钉松动.结论 该术式后路减压充分、融合可靠,适用于滑脱程度严重、滑脱倾向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下肢痛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振  夏青  江海良  李利昕 《山东医药》2010,50(14):54-5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下肢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后路植骨融合治疗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发生下肢痛47例。术中置钉时椎弓根爆裂7例,过度撑开6例,术后均出现同侧或对侧下肢痛;术后CT及Mid检查证实32例为椎管内局部血肿压迫刺激神经根所致,1例原因不明,均保守治疗逐渐缓解,1例为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行椎板间开窗、摘除髓核术后症状消失。结论椎管内血肿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下肢痛的主要原因,术中过度撑开致神经根受牵拉及椎弓根过细、置钉时椎弓根爆裂而挤压神经根亦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临近节段退变不稳者术后易继发该节段椎间盘突出,术前应仔细评估,必要时一并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非融合K-rod钉棒内固定手术系统治疗中老年稳定性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34例中老年稳定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腰椎非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随访超过1年患者15例。术前、术后及1年随访期进行腰椎JOA评分,并计算患者症状改善率。结果 1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以改善。2通过影像学资料测得手术节段及手术相邻节段术后稳定性良好。3部分患者术后1年的MRI检查中可见腰椎退行性变性好转趋势。4测量患者术后腰椎活动度,未见明显腰椎活动受限。结论腰椎非融合K-rod钉棒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更轻、腰椎自身的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单纯植骨融合(PLF)与椎间融合器融合(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PLF组和PLIF组,PLF组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行单纯植骨融合,PLIF组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滑脱率、临床有效率、滑脱节段前凸角以及椎体高度的差异。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LIF组的植骨融合率和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PLF组(P0.05);两组术后1 w和术后1年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 w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LIF组术后1年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均高于PLF组(P0.05);PLF组有3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在术后1年后症状无任何缓解;PLIF组有2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痛。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PLF治疗与PLIF治疗均对腰椎滑脱症有效,综合考虑PLIF治疗的疗效优于PLF治疗。  相似文献   

14.
腰椎非融合外科技术因不固定脊柱节段,也许较融合术具有更多的优势。本文讨论了对于适合的老年患者,腰椎非融合术的主要类型、进展、适应证及禁忌证、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对非融合技术在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各主要非融合技术在延缓治疗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速度、保留该节段的运动功能、预防相邻节段的退变、减轻临床症状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显示出较融合术所具有的更多优势和更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在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该院采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42例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每月均进行随访及X线拍摄,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滑脱距离、滑脱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3~183 min,平均(133.32±5.23)min;术中出血量为372~1523 ml,平均(629.52±123.21)min;36例已达到或基本达到复位,6例通过过提拉螺钉进行补充复位;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没有出现任何不适;采用ODI评分对疗效进行判定,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分别为90.47%(38例)及92.86%(39例);融合成功37例,融合率88.09%,融合时间为3~16个月,平均(7.35±3.82)个月,11.9%(5例)未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融合方案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老年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按融合方案分为两组,A组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腰椎椎体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和内固定术。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滑脱复位率及丢失率、并发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B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且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2 w的滑脱复位率高于B组,而术后1年的复位丢失率低于B组,术中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1.11%)明显高于B组(8.89%),术后1年A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1年A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有效复位椎体恢复腰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35例,均采用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术前及术后随访腰部 VAS、下肢VAS、腰椎JOA评分、ODI评分、侧凸Cobb 角、椎间倾斜角。结果随访时间(27.85±8.25)个月,手术时间(184.38±60.98) min,估计术中出血量(619.23±387.05) mL,固定融合(4.62±0.87)个椎体。与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时腰部VAS、下肢VAS、ODI评分降低,侧凸Cobb角、椎间倾斜角变小腰椎JOA评分增加(P<0.05或P<0.01)。结论 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或椎管钛网成形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6例。术后平均随访3.7 a,应用JOA评分(29分法)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术后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均<0.01)。术后半年优良率86.9%。结论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或椎管钛网成形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和持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樊世峰 《山东医药》2011,51(19):54-55
目的比较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分别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融合术与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并分别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融合术与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8~40个月(平均11.3个月),采用JOA评分评定两组疗效并记录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1.67%、88.57%,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4%、91.67%,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分别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植骨融合术与椎间融合器术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相近,前者有望减少患者创伤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正>脊柱融合区临近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是指患者采取脊柱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区临近节段的退行性病变。包括临近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不稳、滑脱、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侧凸、骨折以及椎管狭窄,其中以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最为常见[1-2]。在接受腰椎融合手术治疗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发生临近节段退变的可能性越大。本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概念、病因、影响因素以及诊疗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