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12例患者,应用敏感抗生素,保留内固定、彻底清创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二期缝合。结果 12例病人经过1~3次负压引流后感染得到控制,均顺利行二期创面缝合。随访9~36个月,患者感染均未再复发。结论对于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的深部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彻底清创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但是否保留内固定物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早期感染清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资料,将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且需行清创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清创组,于同期未发生SSI的患者中按照1∶4比例随机抽取240例纳入无感染组。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影像和实验室相关资料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感染清创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选取属于计量资料的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合并糖尿病、总住院时间、住院花费、脊柱侵袭性指数(SII)、手术时间、手术椎体数、失血量、术中输血、皮下脂肪厚度、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和术前血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II、皮下脂肪厚度、血清白蛋白和术前血糖是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早期感染清创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II的临界值为9.5,皮下脂肪厚度的临界值为23.5 mm,血清白蛋白的临界值为35.8 g/L,术前血糖的临界值为6.18 mmol/L。结论更高的SII、更厚的皮下脂肪、更低的血清白蛋白和术前更高的血糖会增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发生早期感染清创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应用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52例,首次手术43例,二次手术7例,三次手术2例,观察病人症状改善、融合节段椎体的稳定性、椎体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3个月,临床症状在神经损伤轻者均在手术后即刻改善,神经损伤重者术后1个月内有恢复,二次及三次手术者恢复相对稍慢,1例合并陈旧性神经根断裂者症状改善但神经功能恢复不佳;除1例翻修手术椎体复位稍有丢失外其余稳定性均良好;椎体融合在3~6个月内完成。结论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改善临床症状快捷、彻底、持久,恢复脊椎稳定性可靠,椎体融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腰椎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关预防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腰椎手术2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对术后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适的干预措施。结果腰椎手术感染的因素复杂,采取合理的临床及护理预防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结论采取有效护理对策,采取正确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强调自身因素的恢复对感染的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减少伤口的暴露,及时调整患者的免疫力,才可以将术后感染率降至最低,更好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后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手术已被广泛接受,但对于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还存在较多争论。本文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网上搜索PubMed,CNKI等引擎,查阅有关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后路手术方法包括后路减压经伤椎上下椎体内固定,后路减压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后路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后路减压骨水泥成形内固定术等。结论:目前对于具体后路术式选择标准上还存在争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连同上下相邻椎弓根内固定较传统后路方法能更有效地复位,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采用闭式灌洗引流术治疗手部感染性创口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57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手部感染性伤口应用闭式灌洗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灌洗液的性状,创口有无炎症反应,瘢痕增生,组织粘连。结果57例患者中,53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其中33例出现轻微红肿及炎症反应,20例患者未出现炎症反应。4例患者因伤口部位皮瓣部分坏死,导致伤口未愈合,二期行植皮治疗伤口愈合。随访3~12个月,35例无明显组织粘连及瘢痕增生,22例伴有不同程度组织粘连及瘢痕增生。结论应用闭式灌洗引流治疗手部感染性伤口,可以达到一期闭合伤口,保护深层的肌腱、神经、血管及骨骼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自体骨移植与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肿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2010年8月间11例胸腰段脊柱肿瘤患者采取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自体骨移植与钉棒内固定术,其中肋骨移植6例、自体髂骨移植2例、骨水泥重建3例.按 Tomita分型,1型2例,2型2例,4型6例,5型1例.Frankel分级术前 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3例.结果:手术时间150~380min,平均270min,出血量400ml~4000ml,平均2230ml.术后随访9~48个月.3例死亡,其中1例肾母细胞瘤 T4转移,术后5个月与死于肺转移呼吸衰竭;1例肺癌 T9转移,同时局部复发于术后8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肝癌 L1转移,术后6个月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余未见复发.本次随访时 Frankel分级 C级3例,D级4例,E级4例.结论:按照 Tomita分型选择适合的胸腰段脊柱肿瘤,采用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自体骨移植与钉棒内固定重建,能获得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胸腰椎后路手术发生脑脊液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25例胸腰椎后路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患者,对患者脑脊液漏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症治疗。结果16例患者因外伤而发病,8例患者因医源性手术损伤而发病。25例患者经过硬脊膜覆盖、加压、引流治疗后均痊愈,且无切口感染,椎管内、颅内感染案例。随访10个月,未出现脑脊液漏再发及脑脊液囊肿案例。结论严格手术操作,加强术中、术后观察,胸腰椎后路手术发生脑脊液漏发病率可显著控制。胸腰椎后路手术发生脑脊液漏患者需立即进行加压俯卧操作,并及时给予引流、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10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清创、置管冲洗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0~66岁,平均(49.6±12.8)岁,颈椎肿瘤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滑脱症3例、胸腰椎骨折1例。结果 10例患者均获治愈,清创次数为1~5次。早期所有病例在清创术后2~8周愈合,内固定装置均完整保留。对患者进行随访,时间6~2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通过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清创、置管冲洗或负压封闭引流,所有感染患者均治愈,同时内固定物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P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的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61.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融合均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加自体骨粒植入。术后随访1~3年,平均1.7年。临床症状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来评价,影像学表现评价指标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植骨融合率。结果临床症状,术后6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影像学表现,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6个月均获得明显的恢复,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随访42例病例均达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结论经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达到彻底椎管减压,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采用单枚Cage的PLIF技术能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生理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表现,融合率高,并发症风险低。 相似文献
12.
Yang-Hwei Tsuang Yueh-Feng Chiang Chih-Yi Hung Hung-Wen Wei Chang-Hung Huang Cheng-Kung Cheng 《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2009,31(5):565-570
Background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cages have achieved satisfactory fusion results, but cases of cage migration or mechanical failure were repeatedly reported. Therefore, we conducted a finite element study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cage applications including number, positioning, and adding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PI).Methods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lumbar spine was generated from Computer Tomography scans and was validated. Partial laminectomy, diskectomy with partial facetectomy, and single or double-cage insertion were simulated onto the model, with or without posterior pedicle screws instrumentation. The maximal von Mises stresses between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modalities to evaluate the risks of migration or mechanical failure.Results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decreases at least half the distortion stress of cage–endplate interface and facet joints, and diminish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resses of inserting one or two cages. Based on one cage insertion, adding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provides more efficient stability than an additional cage. Furthermore, an obliquely inserted cage with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produced lower stress than a cage inserted on one side due to better structural symmetry. Conclusively, one oblique anterior cage and bilateral posterior pedicle screws reconstructed the tripod system as the intact disc and facet joints, and provided similar stability as two cages did.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保留创腔引流管治疗腰椎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2011年7月我科共行腰椎后路手术580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42~67岁,平均58.5岁。均行术后保留创腔引流管治疗,切口愈合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给予相应对症、支持治疗。观察脑脊液漏消失及切口愈合时间,并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脑脊液漏的消失时间为6~11天,平均8.1天;切口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13~20天,平均15.6天;无切口感染、化脓性脑脊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保留创腔引流管治疗腰椎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腰椎侧凸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有限元计算与刚体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脊柱侧凸的矫形过程,研究矫形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探讨不同矫形策略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为脊柱侧凸的手术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体腰椎CT切片进行三维几何重构,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右凸40o腰椎L1-L5和椎弓根螺钉器械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联合ADAMS刚体动力学软件模拟了矫形手术中的反旋转与回弹,得到了矫形全过程中植入物所受载荷以及脊椎的应力应变场。结果不同矫形手术过程中,植入器械承受的最大反力范围约为1961099N,椎骨的极少数单元应力超过强度极限120MPa。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腰椎侧凸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脊椎骨性结构的应力水平整体较低。在满足矫形效果的前提下,临床上可考虑选择不同的矫形策略,以减少需植入螺钉的腰椎节段数量并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月板损伤术后膝关节早期感染的诊治要点及临床预后,分析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关节镜微创治疗的225例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高度怀疑术后发生关节内感染的患者进行诊治。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有4例术后发生膝关节内感染,感染发生率1.7%,其中3例为表皮样葡萄球菌感染,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治疗后,膝关节感染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感染治愈,膝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WBC、NEUT%、ESR及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术后8周Lyshol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月板损伤术后关节内感染发生率较低,但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早期介入可获得良好预后;症状缓解后应早期康复锻炼,避免关节僵硬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保留内植物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例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42.5岁。胫骨平台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3例,胫骨干骨折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于内固定术后5~14天(平均10天)发生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大肠埃希氏菌感染2例。术中保留内植物,彻底清创后应用VSD技术分层封闭创面,5~7天更换VSD敷料的同时行创缘部分减张缝合处理,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后完全关闭创口。结果应用VSD技术治疗7~15天后,所有患者均创面洁净及肉芽组织生长新鲜,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此期间更换VSD敷料1~3次(平均2次)。末次手术均采用直接缝合方式完全关闭创面。所有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均于末次手术后20~32周(平均25周)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局部感染无复发,采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为22~29分,平均26分。结论运用保留内植物结合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骨折维持稳定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为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