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对抗凝血药物肝素的控释一直存在争议,静电层层自组装是微胶囊载药简单有效的新方法。 目的:制备壳聚糖水凝胶微球模板的载肝素层层自组装微胶囊,从而实现对抗凝血药物肝素的控释。 方法:采用硫酸钠沉淀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正电荷的壳聚糖微球模板,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装载抗凝血药物肝素。壳聚糖(CS)作为聚阳离子和肝素(Heparin, Hep)作为聚阴离子,在壳聚糖微球的模板上层层自组装形成{CS/Hep}3。{CS/Hep}3包被壳聚糖微球模板的微胶囊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进行了表征。壳聚糖和肝素的层层自组装过程通过Zeta电位分析进行监测。 结果与结论:{CS/Hep}3包被壳聚糖微球模板的微胶囊平均直径1 μm,包封率和载肝素量分别为83.8%和3.05%。成功制备了壳聚糖水凝胶微球模板的载肝素层层自组装微胶囊,进而实现对抗凝血药物肝素的控释。  相似文献   

2.
生物材料表面性质对生物相容性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生物材料表面组成和结构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很难确切弄清楚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结构是怎样控制表面与蛋白质、细胞间的生物学反应。自组装单层(Self-assembled monolayers,SAMs)具有表面结构确定、表面化学性质能系统性改变的特点,而且可以用多种表征手段定性或定量确定自组装单层本身及同蛋白质、细胞的作用,因而成为研究生物材料表面化学性质与生物相容性关系的合适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有机硒催化一氧化氮(No)供体释放NO的能力设计一种新型人工血管支架材料。方法固载有机硒催化剂的聚乙烯亚胺( SePEI)作为聚阳离子,与聚阴离子聚谷氨酸(PGA)在静电纺丝得到的纳米纤维支架聚己内酯(PCL)表面层层自组装,用紫外和原子吸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表征层层自组装结构;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存...  相似文献   

4.
天然氨基酸(NA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对其进行功能化设计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领域。本文中将基于蚕丝蛋白的特征氨基酸序列(Gly-Ala)与离子互补多肽序列(Arg-Ala-Asp-Ala)混编,设计了多肽RAG-16。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旋转流变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技术对多肽RAG-16的自组装结构、流变学性能以及细胞相容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多肽RAG-16在溶液中具有自组装特性,能够形成纳米级三维网络结构,所形成的水凝胶力学性能较佳。通过分析得知,多肽二级结构中Silk I结构比例增加是其力学性能增强的主要原因。荧光染色显示,绝大多数接种于多肽水凝胶中的MC3T3-E1细胞能够存活,且能在不同的三维平面上生长增殖,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综上所述,本实验中设计的NAA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吴鑫  侯磊  许锋 《医用生物力学》2024,39(2):355-360
近年来,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临床上对再生血管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大口径人工血管(直径>6 mm)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小口径人工血管(直径<6 mm)由于血栓形成、内膜增生、炎症反应和顺应性差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原因,使其移植后远期通畅率低,距离临床应用尚有一段距离。其中,快速内皮化、抑制血栓形成及与自体血管相匹配的顺应性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简述制备小口径人工血管常用材料及技术的特点,重点讨论提高人工血管生物相容性和顺应性的策略,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灵敏度、检测限、选择性和响应速度,被广泛用于各种生物化学物质的检测。电极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合理的表面改性涂层对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尤为重要。层层自组装技术是通过在电极基底上交替沉积具有相互作用的物质,以纳米级精度构建参数可控的三维材料体系,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综述了层层自组装技术的成膜材料(包括聚电解质和纳米颗粒等)、成膜作用力(包括静电作用、共价键、氢键等)及其性能优化与技术改进,并介绍了基于纳米材料构建改性的层层自组装薄膜电化学传感器,展示了其在生物标志物检测、空气监测和金属离子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生物材料学的发展,人工血管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人工血管材料得到不断更新,如何提高血管的通畅性和人工血管材料的相容性是在近年来人工血管研究的重点。 目的:利用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于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 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 资料提取: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2002-01/2011-12有关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人工血管(Artificial blood vessels);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对检索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库中自带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绘制图表的功能进行分析,通过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将统计和计量数据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与人工血管材料相关的基础研究论文。②与人工血管材料临床应用相关的论文。排除标准:①与文章目的无关的文献。②重复研究的文献。③刊社信息。④未发表的文章。⑤需电话追踪和手工检索逐一分析的文章。⑥年鉴。 主要数据判定指标:以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文献出版时间、文献数量、学科类别、研究机构、来源期刊、文献被引频次、文献下载频次、关联文献、作者分布、基金资助情况和主要关键词进行相关分析。并对CNKI数据库中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专利技术和重要会议论文进行分析。 结果: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收录2002/2011的文献中,共检索到122篇与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相关的文献。文献数量产出趋于上升趋势,2008年文献产出数量最多共17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发表文献量最多为27篇,占全部文献的22.1%;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基金资助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共发表文献30篇;人工血管材料学研究以聚氨酯的研究为主,突出材料学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的研究。 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关于人工血管材料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为中国从事人工血管材料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实施的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确定科研思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工血管管壁涂层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工血管管壁涂层的生物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的实验评价.按照国际标准,对相关单个和混合材料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热源试验、溶血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 结果表明:本实验涉及的生物材料胶原蛋白、聚乳酸以及混合组分材料均符合生物相容性评价实验的安全标准.说明胶原蛋白和聚乳酸作为复合型人工血管管壁涂层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可为临床产品的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报道以生物可降解的胶原盘或聚L-乳酸、聚羟基乙酸、聚L-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等作为骨骼肌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各有优缺点,不能完全满足骨骼肌组织工程的需要。 目的:探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作为骨骼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制备7种不同组分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以其浸提液为培养基培养第3代SD乳鼠成肌细胞,以含体积分数20%新生小牛血清的F12培养基培养的为对照。采用MTT法和扫描电镜检测成肌细胞在各组材料的黏附及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各组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吸光度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组成肌细胞黏附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扫描电镜与上述结果一致。含70%聚乳酸+20%蚕丝蛋白+10%胶原组成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组可见大量成肌细胞黏附,呈梭形,两极伸展,排列规律,效果最好。其他各组细胞少,形态不规则,似衰退期成肌细胞。提示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无细胞毒性,对成肌细胞的增殖无影响,成肌细胞能良好地黏附;以70%聚乳酸+ 20%蚕丝蛋白+10%胶原组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材料植入机体诱导的血栓形成是人工血管临床应用最为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在材料表面种植内皮细胞可能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试就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凝及抗凝功能、内皮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分化的影响因素和人工血管内皮细胞种植的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人工血管基因修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血管基因修饰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转入人工血管内衬的内皮细胞中 ,使之分泌抗凝分子等 ,以增强人工血管的抗血栓能力 ,延长其体内通畅时间。至今 ,已先后将β- gal、t- PA等分子基因修饰人工血管获得成功 ,其体内外实验也初步显示了这一技术应用的良好前景和巨大潜力。基因修饰技术的应用将给人工血管带来崭新的变化 ,使之成为一种非常有前途、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治疗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人工小血管因为其抗凝血性能不佳的原因并没有大量应用于临床,肝素化修饰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增加材料表面抗凝血性能的方法之一。本文介绍肝素的结构及性能,并简述共价修饰、离子键和物理缓释这3个目前主要的肝素改性方法,同时总结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肝素在人工血管改性的未来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Chitosan membrane surface was modified by cornplexation and interpenetration of anionic polysaccharides - heparin and dextran sulfate - for improved blood compatibility in hemodialysis. 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a characteristic sulfur (S) and sodium (Na) peaks after modification with dextran sulfate. The sulfur/carbon (S/C) atomic composition ratio increased from 0.03 to 0.08 when the bulk dextran sulfate concentration used for modification was increased from 2.5 to 10 mg ml-1 . The permeability of urea and creatinin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upon modification with heparin or dextran sulfate. Surface modification, however, did decrease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of glucose, vitamin B-2, and vitamin B-12. Unlike Cuprophan, chitosan and surface-modified chitosan membran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activate the complement system as measured by the serum iC3b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forty and sixty fully-activated platelets present on control surfaces, surface modification with heparin and dextran sulfat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adherent platelets per 25 000 μm2 area and the extent of platelet activation. Surface modification with anionic polysaccharides, however, did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plasma recalcification time leading to fibrin clot form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chitosan membrane surface can be modified by complexation-interpenetration of anionic modifying agents. The modified membranes do resist complement activation and platelet adhesion and activation.  相似文献   

14.
A computer based multidetector system was develope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by the 133Xenon inhalation technique. The computer portion of th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on-line data acquisition, rapid data 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 of results. Special system features include programs which automatically determine end-tidal Xenon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saturation and desaturation phases of the flow measurement and which provide for automatic background subtraction, and a special purpose counter-digital multiplexor-computer interface. The system provides convenience in handling acutely ill patients, and assures reproducible positioning for serial measurements. Typical output format and partial results from 150 patient and normal subject measurement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