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保留灌肠时病人的便意感,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愈率,本文对保留灌肠的肛管插入深度进行探讨,现将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和观察组,在其余条件无差异的情况下,治疗组将肛管插入深度20~35cm,对照组按常规插管,观察两组患者便意感,保留时间及治愈率等情况,结果表明肛管插入深度20~35cm时药物保留时间延长,便意感减轻,治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保留灌肠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大肠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炎症应用更为广泛.其效果与选择的药物、病变部位与药物作用的时间有关,而药物在病变部位作用的时间又与保留灌肠的液体数量及肛管插入深度有关.保留灌肠时一般肛管插入深度为20cm左右.但因插入深度、灌注液量及肠管长度的不同,加之肠管迂回等因素,一般对右半结肠及横结肠炎性病变效果较差,而对左半结肠效果较好,直肠炎性病变效果最佳.但就左半结肠以下的效果来看,其方法不同,效果也有较大差异.直肠的长度一般为12~20cm,乙状结肠为45~50cm,降结肠15~20cm,所以灌肠时病变部位不同,在液量及肛管插入深度等方面亦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灌肠、护理三方面综述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的病变部位、病变类型采取不同的药味、药温、插管深度等的观点,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石海杰  文萍 《海南医学》2016,(5):856-857
目的:探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行保留灌肠的新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份入住我院消化内科二区确诊为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降结肠、升结肠,均需采取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63例,其中将2014年1~10月收治的3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肛管灌肠(肛管组),观察组使用14#胃管代替肛管灌肠(胃管组),观察两组患者在保留灌肠时的肛区疼痛反应,记录插管次数,统计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和给药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缓解症状情况。结果胃管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93.75%(30/32),肛管组为67.74%(21/31);插管时肛区疼痛不适发生率方面,胃管组为6.25%(2/32),肛管组为35.48%(11/31);从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症状的给药效果来看,胃管组的缓解率为96.88%(31/32),肛管组为70.97%(22/31),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灌肠可以使用胃管代替常规肛管,此方法给药效果更好,患者更易接受,临床护士更容易掌握操作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浅插管保留灌肠对慢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插管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浅插管保留灌肠法,即抬高臀部15cm,肛管插入肛门4~6cm开始灌肠,拔管后继续抬高臀部20~30min。结果:观察组肛门异物感及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肛门出血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浅插管保留灌肠法可减轻肛管对患者痔及直肠黏膜的刺激,增加患者治疗舒适度且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6.
药物保留灌肠不同插管长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通过药液在肠壁吸收而发挥药效。药液在肠管内保留时间越长,肠壁吸收越充分。以往传统的灌肠方法,肛管插入长度短(15~20cm),故药液保留时间短,疗效不满意。为了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我们从1998年开始,采取适当增加肛管插入深度(30cm),效果显著,且减轻全身用药的副作用。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插入不同深度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药物保留灌肠进行不同插入深度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插入25~30cm以上,对照组插入15cm,比较两组的药物保留时间及治疗2周后的结肠镜下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保留时间及镜下效果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保留灌肠适当加大插管深度至25~30cm以上,可延长药物的存留时间,提高灌肠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2.3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7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47,P <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具有良好临床效果,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solitis,UC)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灌肠方法,患者耐受性差,疗效欠佳,其主要原因为肠腔有积粪、肛管的插入深度不够、肠黏膜的吸收面积相对较小等,最终导致药物在肠腔内保留时间短,使疗效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其疗效更加显著,考虑到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肠腔环境、病变部位及灌肠后的体位均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因此,我们对传统的灌肠方法进行了改进,在保留灌肠之前先进行清洁灌肠,然后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插管深度及药物灌人后的体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浅插管保留灌肠与常规保留灌肠药物保留的时间、疗效及肛管对痔疮的刺激程度。方法将142例慢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80例,对照组62例,试验组采用浅插管保留灌肠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法。观察2组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疗效及肛管对痔疮刺激程度。结果 2组药物在肠内停留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肛管对痔疮的刺激度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采用浅插管保留灌肠法,既不影响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及疗效,又能减轻或避免肛管移动对痔疮的损伤,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洁灌肠时对患者在插管深度与入液量的关系和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有关问题。方法:以100例术前需清洁灌肠的妇科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除按常规护理外,还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加肛管插入深度等方法。结果:两组在灌肠中液体的入量和灌肠后液体在体内保留的时间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管插入深度20cm,可使灌肠液直接到达乙状结肠,避免了液体对直肠直接刺激而引起排便反射,减轻便意感,使溶液在结肠内保留时间长,有利于大便充分软化,灌肠前和灌肠过程中注意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可解除病人精神紧张,避免肛门括约肌收缩,造成插管困难,灌肠时忍受力下降等因素,从而提高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西药灌肠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治愈19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为71.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副作用小,结合合理的护理干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张艳 《铁道医学》2014,(10):1207-1209
目的:探讨改进后的保留灌肠方法对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均为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保留灌肠方法,治疗15 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回顾性比较两组平均每次灌肠液保留时间、平均每次灌肠液外溢例数及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每次灌肠液保留时间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平均每次灌肠液外溢例数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常规保留灌肠方法基础上,改进灌肠液量及灌肠液温度、肛管插入深度,并采取先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能明显延长灌肠液保留时间、减少灌肠液外溢,从而提高保留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7.2%,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灌肠起效快,同时可延长药物在肠腔的保留时间,从而促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在对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基础上给予其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度较高,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9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于每晚灌肠前先用开塞露排便,再用注射器接吸痰管(代肛管)方法,灌肠后不断改变体位,观察其疗效及护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减少(P〈0.01),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观察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2例,给予思密达6g/次,保留灌肠,每日1次~2次,2周~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随访半年。结果:痊愈49例(94.2%),有效3例(5.8%),总有效率100%。结论:疗效与病变部位无关,表明思密达保留灌肠为治疗渍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将在我院接受的改良后保留灌肠法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38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药液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发生药液外溢,对照组药液外溢率10.5%,两组比较,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接受改良后保留灌肠法治疗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更快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治疗结肠炎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肠,并加强心理护理、灌肠护理和饮食指导。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较好,期间加强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9.
谭禾英 《中外医疗》2009,28(4):47-47
目的用改进肛管及加深插入深度的灌肠方法,解决老年患者灌肠失败的问题,探讨老年患者灌肠患者失败的原因。方法将56例老年便秘患者分为常规组27例和观察组2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灌肠法灌肠,实验组采用14-16号较细肛管插入深度最大限度一般20cm左右,缓慢灌入的新灌肠方法,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比常规组在灌肠过程中出现边灌边流出及灌肠液难以保留机率大大缩小(P〈0.05)。结论使用不同型号肛管及不同灌肠法能解决老年患者灌肠失败的问题,达到灌肠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有效指导灌肠患者插管时放松肛区,顺利插管,减轻插管时不适的方法。方法:将43例溃疡性结肠炎需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先嘱患者做排便动作,待肛管插入肛门3~4 cm后嘱患者停止做排便动作,然后嘱患者做深呼吸、放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肠插管指导方法,插管时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别紧张。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5.45%,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肛区疼痛不适发生率,观察组9.09%,对照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遇阻发生率,观察组13.64%,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灌肠插管时先指导患者做排便动作,待肛管插入肛门3~4 cm后停止做排便动作,嘱患者深呼吸、放松等指导方法可以提高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同时可减轻患者肛区疼痛不适,降低插管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