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Hep27、癌基因小鼠双微体扩增基因(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54例肝癌组织和54例对应的癌旁组织中Hep27、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54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ep2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6%和24.07%,MDM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6%和20.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p27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与性别、是否伴肝硬化、转移及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MDM2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是否伴肝硬化、转移和大小均无关(P>0.05).(3)肝癌中Hep27蛋白与MDM2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96,P<0.05).结论 Hep27蛋白与MDM2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增高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它们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后行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输注治疗对小肝癌的疗效.评价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 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本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43例,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行TACE联合RFA治疗.其中研究组患者21例,均完成4次以上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每次回输CIK细胞的数量为(1.1~1.5)×1010m,检测研究组患者在CIK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的变化;对照组患者22例,未行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两组患者均每1~2个月评价肿瘤情况.结果 (1)对照组治疗后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为9.1%、22.3%和27.3%;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5%、81.8%和68.2%.研究组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是9.5%、14.3%和19.0%;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2%、85.7%和76.2%.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2)研究组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3+、CD4+、CD56+(NK)效应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P<0.05),CD8+和CD3+CD56+效应细胞比例下降(P<0.05).结论 TACE序贯联合RFA和CIK细胞过继免疫细胞治疗小肝癌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水平,可能对降低肿瘤复发,延长小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蛋白A1(HMGA1)和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在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9例RMS和10例正常横纹肌组织中HMGA1、HMGA2和Ki-67蛋白表达水平;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39例RMS中HMGA1和HMGA2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HMGA1和HMGA2在RMS中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30/39)和64.1%(25/39),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正常横纹肌组织(P<0.05);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27/39)和66.7%(26/39),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正常横纹肌组织(P<0.05).HMGA1、HMGA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与其各自的mRNA水平表达之间具有较好一致性.两者分别在胚胎型(ERMS)和腺泡型(ARMS)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分化程度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复发或转移的病例与无复发或转移的病例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i-67阳性的高增殖组与Ki-67阴性的低增殖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A1和HMGA2过表达可能与R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该肿瘤预后的指标之一,并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7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及109例其它疾病组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同时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血清AFP水平.HCC外周血AFP mRNA的阳性率为61.5%,其它疾病组阳性率为1.8%,对照组均为阴性.HCC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的阳性率与肝内静脉癌栓形成、肝内外转移以及与肿瘤分期、大小有关.作为肿瘤微转移检测的灵敏指标,外周血AFP mRNA能更好反映肿瘤的早期转移.  相似文献   

5.
MAGE-1、MAGE-3基因在胃癌和胃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检测黑色素瘤抗原基因-1、 -3(MAGE-1和MAGE-3)在胃癌中的表达, 探索其在胃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RT-PCR法, 对36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正常"黏膜, 以及37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活检组织中, MAGE-1和MAGE-3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 并对RT-PCR扩增产物中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验证.结果 36例胃癌组织中, MAGE-1基因的表达阳性率为72.22%(26/36), MAGE-3基因的表达阳性率为69.44%(25/36).MAGE-1、 MAGE-3的表达均为阳性者为52.78%(19/36).癌旁"正常"黏膜中, MAGE-1、 MAGE-3基因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22%(17/36)和44.44%(16/36); MAGE-1、 MAGE-3基因表达双阳性者为30.55%(11/36).在37例胃慢性炎症患者中, MAGE-1、 MAGE-3基因的表达阳性率, 分别为29.73%(11/37)和27.03%(10/37); MAGE-1、 MAGE-3基因的表达双阳性者为8.1%(3/37).胃癌组织中, MAGE-1和MAGE-3基因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和胃慢性炎症患者; 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浸润的深度和分化程度有关(P<0.05); 而与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基于MAGE-1和MAGE-3基因在胃癌中的高表达率, 可利用这两种蛋白作为靶分子进行免疫治疗, 同时也可作为一种临床有用的随访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AFP及外周血AFP mRNA联检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微小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40例PLC患者血清AFP和外周血AFPmRNA。结果:PLC患者血清AFP和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分别为72.50%(29/40)和57.50%(23/40),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8.33%和4.17%,P<0.05)。其中血清AFP阳性和阴性的PLC患者分别有21例(72.41%)和2例(18.18%)检出AFP mRNA。结论:外周血AFP mRNA可作为血循环中存在肝癌细胞的一个早期标志物,与血清AFP联检有助于提高PLC的确诊率,更好地预测肿瘤转移和复发。同时为开展PLC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m itogen activated prote in k inase k inase 4(MKK-4)、MMP-9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原发性肝癌MKK-4与MMP-9 mRNA表达水平间的相互关系,及两者对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原发性肝癌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中MKK-4 mRNA、MMP-9 mRNA的表达。结果:癌旁与正常肝组织的MMP-9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癌中的MMP-9 mRNA表达增高,且转移癌与未转移癌组间有差异(P<0.05),转移癌组、未转移癌组分别与正常组及癌旁组织比较有差异(P<0.01);MKK-4 mRNA在正常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转移癌组、未转移癌组分别与正常组及癌旁组比较有差异(P<0.01),转移癌中较未转移癌中的表达低(P<0.05);MKK-4或MMP-9的mRNA表达均与肿瘤的大小、分化无关(P>0.05);MKK-4 mRNA与MMP-9 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r=-0.925,P<0.01)。结论:提示MKK-4 mRNA与MMP-9 mRNA的表达改变与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荧光定量RT-PCR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EA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EA mRNA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CEA mRNA的表达.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81例外周血CEA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58.02%(47/81),对照组27例(健康人)未见表达.原发性肿瘤、远端转移的患者外周血CEAmRNA呈高表达,而化疗后外周血CEAmRNA表达阳性率和水平下降(P<0.05).结论荧光定量RT-PCR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EA mRNA的表达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决定治疗手段、判断疗效、有否转移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inhibitory factor,MI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肝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对照组织中MIF和TNF-α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肝癌大小、有无远处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及其他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 60例肝癌组织中MIF阳性者46例,阳性率为76.6%(46/60);TNF-α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20%(12/60)。在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IF和TNF-α阳性例数分别为6例(30.0%)1、6例(80.0%)。MIF的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及癌栓形成呈正相关(P<0.05),TNF-α的表达与之相反(P>0.05)。结论 MIF和TNF-α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F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TNF-α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B(PKB/Akt)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HBV感染原发性肝细胞癌(HBV肝癌)、乙肝后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PKB/Akt的表达.结果:HBV肝癌组和肝硬化组PK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3%和66.7%,显著高于对照组(40.0%),有统计学差异(P<0.05);HBV肝癌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5);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PKB/Akt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组织(P<0.05),PKB/Akt阳性表达率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化程度等病理因素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B/Akt在HBV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KB/Akt在HBV肝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及VEGFR-3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HCC石蜡切片标本50例及正常肝组织标本15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止常肝组织及HCC组织中VEGF-C、VEGFR-2及VEGFR-3表达,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HCC组织中VEGF-C、VEGFR-2及VEGFR-3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肝组织(62%比26.7%,34%比6.7%,40%比0%,P均<0.05).(2)HCC组织中,VEGF-C表达与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柃形成及肝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R-2表达与肝内转移及门静脉癌栓形成有关(P<0.05);VEGFR-3表达与肝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HCC组织中VEGF-C、VEGFR-2及VEGFR-3表达与HCC的侵袭及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c-FLIP(细胞型Fas相关死亡区域蛋白样IL-1β转换酶抑制蛋白)在扁平苔癣患者外周血和皮损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扁平苔癣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内c-FLIP表达阳性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c-FLIP在其皮损中的表达.结果 扁平苔癣患者外周血T细胞c-FLIP表达(6.32%±1.17%)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28%±0.54%),P<0.05.而两组在外周血B细胞内的表达分别为0.78%±0.16%和0.69%±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LTP蛋白在扁平苔癣患者皮损中的表达(89.73%±5.24%)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21.58%±7.93%),P<0.01.结论 凋亡抑制蛋白c-FLIP在扁平苔癣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和皮损内明显高表达,可能参与扁平苔癣患者T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Tan Y  Meng HP  Wu Q  Wang FQ  Wu HR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6):382-386
目的 通过分离并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或治疗的胆囊癌肿瘤标志物.方法 提取人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各6例)的总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并进行比较.选择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行质谱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50例原发性胆囊癌38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膜联蛋白A3表达进行检测,分析胆囊癌中膜联蛋白A3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胆囊癌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很好的凝胶蛋白图谱.对筛选出的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46个蛋白点,共有17种蛋白质被成功鉴定,其中在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9个,低表达8个.膜联蛋白A3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0%:21.1%,P<0.01),其表达水平与胆囊癌患者年龄、性别及组织学类型等因素均无明显关系(P>0.05),但高表达与胆囊癌的低分级(40.0%:82.5%,P<0.05)、淋巴结或远处转移(40.9%:100.0%,P<0.05)以及术后生存时间减少(50.0%:93.8%,P<0.05)有明显关系.结论 胆囊癌组织蛋白与胆囊良性组织存在明显的差异.膜联蛋白A3可能对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灌注栓塞联合中医药治疗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 随访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伴PVTT的HCC共78例,分为治疗组(n=43)和对照组(n=35),选用不同药物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吡柔比星(THP,20~40 mg)、丝裂霉素(MMC,10 mg)、卡铂(CBP,100~300 mg)混合碘油(10~20 ml),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1×1012~4×1012病毒颗粒)灌注栓塞,并于围手术期联合中医药方法治疗.两组疗程每月1次,连续3次,比较栓塞术前后瘤体及门静脉癌栓大小变化情况、血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水平及应用Karnofsky评分评定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瘤体及PVTT均缩小,有效率分别为79.1%、76.7%和42.9%、4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白细胞下降率为25.6%,其中Ⅰ级18.6%,Ⅱ级4.7%,Ⅲ级2.3%,Ⅳ级0%,对照组下降率为80.0%,其中Ⅰ级11.4%,Ⅱ级28.6%,Ⅲ级34.3%,Ⅳ级5.7%,两组间下降率及下降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肝功能Child-Pugh A级79.1%,B级16.3%,C级4.7%,而对照组分别为37.1%,31.4%,31.4%,治疗组肝功能好于对照组(P=0.000).治疗组术后AFP下降率和Karnofsky评分提高率均高于对照组(74.4%比40.0%,72.1%比42.9%).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2),后者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灌注栓塞联合中医药治疗伴PVTT的HCC,能增强抗癌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elear cells,PBMCs)表面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2和TLR4以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表达,并探讨TLR2、TLR4与Treg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应用抗-TLR2-PE、抗-TLR4-APC、抗-CD14-FITC及抗-CD4-PerCP、抗-CD25-FITC、扰-CD127-PE对67例研究对象[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 related liver cirrhosis,LC)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21例、健康对照(normal control,Nc)16例]PBMCs表面分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TLR2、TLR4及Treg进行检测.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 LC组、CHB组、NC组单核细胞表面TLR2、TLR4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200.3±96.8和32.1±7.2、214.0±72.6和25.2 ±8.3、94.1 ±17.6和17.8 ±3.9.LC组与NC组、CHB组与NC组TLR2 MF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与CHB组TLR2 M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组与NC组、CHB组与NC、LC与NC组TLR4 MF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CHB组、Nc组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07%±1.43%、5.88%±1.66%、4.21%±1.24%),CHB组与NC组、CHB组与L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C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C组,TLR4的表达与Treg呈正相关(r=0.469,P=0.032),TLR2与血清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428,P=0.021).结论 LC患者,TLR2、TLR4的表达显著上调,TLR2、TLR4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ɑ-fetoprotein,AFP)mRNA和米托蒽醌抗性基因(Mitoxantrone-resistant 7,MXR7)mRNA作为游离癌细胞(isolated tumor cells,ITC)的标志物在肝癌肝移植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2002年4月至2003年12月期间的53例肝癌肝移植患者为对象,通过建立稳定可靠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来定量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全细胞中AFP mRNA和MXR7 mRNA在整个肝移植术围手术期的表达和动态变化情况,并与术后肝癌复发和转移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将研究对象分为肝癌移植组(53例)、晚期肝癌组(8例)、良性肝病组(26例)、正常对照组(10例),检测发现在肝移植术前,晚期肝癌组的AFP mRNA和MXR7 mRNA其表达率均达到100%,在肝癌移植组中表达率分别为57.7%和53.6%。2者均明显高于在良性肝病组(表达率为19.2%和0)和正常对照组(表达率均为0)(P<0.05)。同时在2者的阳性结果表达水平上,晚期肝癌组和肝癌组要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前2者阳性结果定量水平达到1×1012copies/g RNA,是后2者定量水平的100-200倍。围手术期AFP mRNA和MXR7 mRNA的表达无论是表达率还是阳性结果表达水平,均以在术中的检测标本为最高,而术后1周为次之。术后出现2次以上的持续性的AFP mRNA和MXR7 mRNA的表达往往提示肝癌的复发和转移,较之移植术后没表达或一过性升高的病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和术中单次的AFP mRNA和MXR7 mRNA的表达与否则对术后肝癌复发和转移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FP mRNA和MXR7 mRNA可以作为肝癌ITC细胞的标志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术后血全细胞检测出现2次以上的持续性的AFP mRNA和MXR7 mRNA的表达可以有效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采用白细胞介素 6依赖性细胞株MH60· BSF增殖反应MTT法,测定了 53例 Graves病(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IL-6水平。结果未治疗组、治疗未缓解 组 IL-6水平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 0. 01),后两者间无差异(P> 0. 05),IL-6与血清游离三 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骨钙素(BGP)呈正相关,与桡、尺骨密度均值(BMD)呈负相关。提示IL-6在OP发病与骨 代谢中起作用。IL-6可作为GD患者治疗效果的判定和预后以及预防骨质疏松症(OP)发生的重要 指标。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80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分成两组:对照组(TACE组)42例,综合治疗组(TACE+射频消融组)38例.对照组只给予TACE治疗,综合治疗组先行TACE后2~3周再予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两组患者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结果 TACE组治疗42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和21%,中位生存期1.78年;综合治疗组38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和53%,中位生存期2.31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TACE组(P<0.05).综合治疗组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与死亡风险率呈显著的负相关(OR=0.570,P<0.05).结论 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MDM2和P53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MDM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5例HCC癌组织、23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MDM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55例HCC中MDM2蛋白阳性表达17例(30.9%),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23例(41.8%),二者均阳性表达11例(20%),MDM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有相关性(r=0.310, P<0.05)。23例癌旁组织MDM2蛋白阳性1例,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2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DM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有差异(P<0.05)。10例正常肝组织无MDM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结论: 肝细胞癌组织有MDM2和突变型P53过量表达,MDM2蛋白和/或 p53 基因突变使 p53 基因功能失活在HCC发生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HTSS〗研究Th17和Treg细胞以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慢性丙型肝炎以及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以探讨其在慢性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HTH〗方法:〖HTSS〗用流式细胞和ELSIA技术检测慢性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表达率以及IL 6、IL 10、TGF β、IL 17血清学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在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组以及肝硬化组之间的差异。 〖HTH〗结果:〖HTSS〗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的Th17细胞表达率(133%±030%)以及IL 6[(810±242)ng/L]、IL 17[(1670±473)ng/L]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h17 细胞表达率(114%±019%)以及IL 6[(670±172)ng/L]、IL 17[(1229±188)ng/L]血清水平,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组病人外周血的Treg细胞表达率(621%±076%,589%±08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Treg细胞表达率(551%±059%),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组病人Th17/Treg的比值(019±002)明显低于慢性丙型肝炎组(022±003)和健康对照组(021±003),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组外周血IL 10水平[(1621±376)ng/L]和TGF β水平[(515±083)ng/L]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组[(1436±278)ng/L;(447±087)ng/L]和健康对照组[(1401±301)ng/L;(443±098)ng/L],P<005。 〖HTH〗结论:〖HTSS〗Th17和Treg细胞以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丙型肝炎慢性化和肝硬化的进程,Th17和Treg细胞以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丙型肝炎慢性化和肝硬化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