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省1950—1997年麻疹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讨麻疹,根据全省麻诊疫情,对1950-1997年的麻疹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自然感染时期(1950-1965年)麻疹发病,远望均居各种传染病之首,流行频繁,流间间隔3-5年,城市发病高于乡村,发病高峰集中在冬春季节,计划免疫时期((1983-1997年)麻疹的发病,死亡位次明显下降,流行减少,以散发为主要形式,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发病高于地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发病季节高峰向后推迟,峰值降低,建议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调整免疫策略,进一步提高免疫覆盖率,降低麻疹高发年龄段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55年麻疹疫情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福州市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制对策,降低发病率。方法对1950~2004年麻疹发病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1984年福州市区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每隔2~3 a出现1个高峰,1985年以后发病呈散发和局部爆发形式出现。3~6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发季节;1950~1965年市区发病率高于8个县。结论加速控制麻疹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MV)的常规免疫,提高MV的初种、复种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个别薄弱地区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对疫点及时应急处理,防止麻疹爆发,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1950—1999年麻疹流行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我市麻疹流行规律,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现对我市 1950~1999年麻疹的流行趋势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我市1950~1999年的疫情报表和南京市统计局的人口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强度 1950~1999全市麻疹累计发病282 390例,死亡2 309人,年发病率波动在2 392.66/10万~0.6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66.96/10万;年死亡率波动在39.78/10万~0/10万之间,年平均死亡率为1.36/10万;年病死率波动在0%~65.86%之间,年平均病死率为35.71%.从实施预防措施的角度可把50年的麻疹疫情分为以下4个时期:自然感染时期(1950~1965年)、麻疹疫苗(MV)推广应用时期(1966~1971年)、计划免疫初期(1972 ~1982年)和计划免疫时期(1983~1999年)[1].4个时期中自然感染时期的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最高,分别为723.77/10万、7.35/10万、46.9 8%,其中1959年全市范围内麻疹大流行,当年发病率高达2 392.7/10万,是4个时期中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之后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逐渐下降,到计划免疫时期分别为6.83/10万、0.002 /10万、0.03/10万. 自然感染期,麻疹发病数占报告传染病总数22.46%,年平均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的第 2位,死亡率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1959年的发病数占当年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南山区1990~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为进一步了解深圳市南山区麻疹流行情况 ,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对 1990~ 2 0 0 1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麻疹发病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 ,占 81.9%;发病季节高峰在 3~ 6月 ,每隔 5~ 6年流行一次 ;1996~ 2 0 0 1年麻疹发病年龄主要是 <5岁儿童 ( 2 8.3 %)和 15~ 30岁成人 ( 42 .6 %)。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未免疫和未复种麻疹疫苗 (MV)人群的积聚。因此 ,加强MV初免和复种工作 ,提高接种质量、麻疹监测和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 ,开展对特定人群的免疫 ,是控制麻疹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众  梁强 《中国保健》2008,16(3):118-119
目的:通过分析鸡西市1957~2006年(尤其近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探讨目前的控制现状和今后对策.结果:我市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以后,麻疹的报告发病率显著降低;发病高峰仍然是在每年的冬春季节;病例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各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其中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发病最高,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共存.结论:各县区发病强度和病例年龄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别,反映了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建议各县区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加速控制麻疹规划,采取相应的免疫策略,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减少暴发或流行,以达到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1988~199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广东省 1988~ 1997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是 :流行强度明显减弱 ,年报告平均发病率为 4 0 3 /10万 ;流行季节仍较明显 ,但比过去 10年推迟 1个月 ;发病年龄变化不大 ,<10岁病例占 88 5 2 % ;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工作难度较大 ,发病率明显高于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麻疹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 ;全省 9 1%的县 (市、区 )报告麻疹病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 1 80 %。预防麻疹暴发是当前我省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林州市麻疹流行情况,为加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3年~2003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麻疹发病每隔3年~4年流行一次,季节高峰在3~6月,发病以流动人口聚集地为主,发病年龄主要是15岁以下儿童(89.5%),且有年龄提前(<8个月婴儿发病由1993年~1997年的4.6%到1998年~2003年的16.1%)及推后(15~30岁成人发病由1993年~1997年的3.1%到1998年~2003年的16.8%)现象。结论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未免疫和未复种麻疹疫苗人群的积聚。因此,加强麻疹基免和复种工作,提高接种质量、麻疹监测和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是控制麻疹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用圆形分布法探讨疫苗干预对麻疹发病季节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麻疹流行的季节性规律及麻疹疫苗的干预对其流行高峰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湖南省1951~1999年麻疹发病高峰日的变迁情况并对疫苗干预的不同时期的流行高峰日进行比较.[结果]从1951至1999年,划分的各个时期均存在麻疹发病高峰期,高峰日逐阶段后移达两个月江结论]疫苗干预可使麻疹发病高峰日后移,但不改变每年出现发病高峰季节的流行规律;圆形分布分析单峰型有周期性的疾病季节高峰特征,具有计算简单、描述直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户县1970~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户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加速控制麻疹。方法 对户县 1 970~ 2 0 0 3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发病有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 :1 970~ 1 984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 ,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每隔 2~3年出现 1个发病高峰 ,整个流行呈阶梯形下降态势 ;1 985~ 2 0 0 3年发病呈低发状态 ,其发病率波动在 0. 35/ 1 0万~ 7. 71 / 1 0万 ;流行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 ,以爆发为主 ,局部麻疹爆发影响着全县的发病水平 ;3~ 6月为麻疹高发病季节。不同时期麻疹发病年龄分布提示 ,发病年龄后移。对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 ,30 %未接种麻疹疫苗 (MV) ,24%免疫史不详。结论 今后加速控制麻疹应继续加强MV的常规免疫 ,提高MV的初种、复种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 ;在全县范围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 ;重新调整或制定现行MV免疫程序 ;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 ;对疫点及时应急处理 ,防止麻疹爆发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加速控制麻疹.方法根据对山东省麻疹疫情的预测分析,于1999年对8月龄~7岁儿童完成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95.67%.结果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整个流行期较1999年同期下降46.23%,与上一个流行周期(1995/1996年度)过后同期下降幅度(18.71%)相比,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2=10.24,P<0.01);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显著降低,而7~14岁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增加;由于受大年龄组儿童暴发的影响,虽发病高峰削弱不明显,但高峰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强化免疫,对控制麻疹效果显著.建议适时调整强化免疫策略,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福田区1985~2000年麻疹发病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制策略。方法 对1985~2000年福田区麻疹发病进行动态分析。结果麻疹发病每隔3~4 a出现一个流行高峰,呈现周期性流行的特征,发病季节高峰明显,3~7月份发病占67.6%。发病季节向春夏推移。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15岁以上人群发病有增多趋势。麻疹病例中大多数免疫史不详,2000年占76.19%。结论 易感人群积累主要由流动人口造成,对麻疹发病有较大影响。要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宜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保持高接种率,进行人群加强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提高接种质量,加强疫情监测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阳市麻疹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安阳市1982~2007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2~2007年共报告麻疹28 546例,年均发病率22.44/10万,死亡42例,病死率0.15%.整个发病趋势呈从高到低而后回升,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形成2个高峰之后,持续下降,1987~1988年形成一个低谷,1989年开始回升,一直到1996年基本走平,1997年开始下降,随后每隔1~2年上升1次.安阳市所辖九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个别县(市)区发病率较高.发病季节集中在1~5月;1990~2007年人群分布男女性别比为1.26:1;7岁以下儿童占73.33%;散居儿童占总数的57.34%;2000~2007年病例有明确免疫史者仅为41.75%;IgM抗体阳性率70.30%.[结论]应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并提高接种质量,重点加强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工作,适时在目标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整个人群免疫水平,加强学龄前儿童及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预防管理.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近年来我国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近年来麻疹控制对策进行了综述.我国麻疹的流行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病率总体上得到控制;流行周期被打破;流行强度减弱;发病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以暴发为主;流行季节改变,发病高峰后移,以春季为主:发病年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发病趋势;流动人口、免疫空白成为麻疹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麻疹监测,加强冷链管理,提高常规免疫覆盖率,加强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管理,在薄弱地区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达到控制并最终消除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绩溪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麻疹控制策略实施效果。方法对绩溪县1986~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分2个阶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疹发病率1986~1996年为12.80/10万,1997~2004年为1.72/10万,下降了86.56%。发病呈阶梯性下降趋势。前期在年龄、季节、地区发病特征上表现为1~14岁儿童发病构成比大,3~8月份是发病高峰季节,流行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爆发为主。后期发病年龄及季节分布特征均不明显,基本消除了爆发流行。结论应该继续加强麻疹监测,开展MV的强化免疫,防止麻疹爆发疫情发生,同时做好成人麻疹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1989~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指导制订和调整云南省加速麻疹控制规划和策略,进一步减少麻疹发病,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1989~2001年麻疹进行分析.云南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是流行强度较实施计划免疫前明显减弱,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37/10万;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3~5月;发病年龄以1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9.53%;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全省37.3%的地区(州、市)报告麻疹发病数占全省麻疹总病例数的83.89%,25.81%的县(区、市)报告麻疹发病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95.21%.控制麻疹爆发是减少麻疹发病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常德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常德市麻疹流行规律,为预防、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50年以来常德市麻疹报告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2004年常德市免疫规划信息麻疹报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结果 随着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策略的实施,常德市麻疹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麻疹年发病率控制在1.18~8.8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4.56/10万。病例以1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0.05%(3665/4070),但发现“双相移位”现象。每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3~7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占65.33%(2659/4070)。局部暴发流行决定全市的发病水平。结论 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是在确保高水平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做好加强免疫和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麻疹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在麻疹疫苗 (MV)使用前 (1949~ 196 5年 ) ,麻疹报告发病率一直在 5 0 0 / 10万左右 ,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流行曲线呈隔年一次高峰。自普遍使用MV后 (196 6~ 1978年 ) ,麻疹发病率降至 10 0 / 10万 ,流行曲线仍是隔年一小流行的周期。在实施计划免疫的初期 (1978~ 1984年 ) ,麻疹发病率持续下降 ,打破了隔年一个流行高峰的规律。 1985年后使用冻干MV ,免疫程序与全国统一 ,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 ,1999年报告发病率为 0 5 2 / 10万 ,为历史最低水平。麻疹的地区分布无特殊规律。使用MV后 ,麻疹发病主要在 3~ 5月 ,以 2 5岁以下人群为主 ,呈现向大年龄组后移的现象。 1997~ 1999年麻疹发病以中小学生最多 ,约占 40 % ;其次是散居儿童 ,占 2 0 %。今后应继续加强冷链建设 ,提高疫苗接种率 ,认真做好麻疹疫情的主动监测和实验室监测 ,及时隔离传染源 ,彻底处理疫点和疫区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强化免疫 ,以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河南省麻疹(measles)流行的季节性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集中度及圆形分布法分析河南省麻疹季节性发病规律.结果 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发病的季节性分布M值为0.463;平均角为(α-)所对应的日期即麻疹的发病高峰日为4月8日,经平均角的Rayleigh' test,Z=6 729.17,P<0.01,发病高峰日的95%可信区间为4月7日-4月9日;发病的流行高峰期为1月26日-5月19日.结论 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征,1~5月为该病的流行高峰,应在此流行高峰期之前开展针对性的强化免疫等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1980—1998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圳特区成立以来,麻疹流行经历高发、下降和控制3个分期,各期流行特征既相对接近又有所差异。疫情动态显示深圳市麻疹流行有一定的趋势性、周期性和特殊性。发病对象以儿童为主,而成人发病比例逐年增多,发病高峰季节为3~7月份,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较多比例。符合一般流行病学规律。麻疹报告病例中外来流动人口为主要发病对象,其中男性发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0.
申剑波  张建中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273-4274,4278
目的 分析西双版纳州2003~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防控策略和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系统报告的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年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麻疹病例1 37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0.21/100万,2003年发病率最高为574.10/1 0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1.86/100万,无死亡病例;10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占总病例数的69.53%;发病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3.96%;男女性别比为1.35∶1;发病形成2个流行高峰,第1个流行高峰出现在夏秋季的4~9月,占总发病数的66.91%;第2个流行小高峰出现在冬季的11月、12月到次年的1月,占总发病数的22.47%.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提高接种质量和免疫成功率,以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