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本文目的是观察不同钙离子浓度([Ca~(2 )])对急性局部缺血大鼠心脏室颤阈(VFT)的影响及其与心肌cAMP、cGMP和ATP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Ca~(2 )]与缺血心脏VFT下降幅度呈正相关(r=0.7998,p<0.05);而[Ca~(2 )]与缺血心肌cAMP/cGMP比值、ATP含量则呈负相关(分别r=-0.887、r=-0.864,均p<0.05);缺血心脏VFT下降幅度与cAMP/cGMP比值亦呈显著负相关(r=-0.992,p<0.01),提示心肌细胞内游离Ca~(2 )水平可能是缺血心室易颤性(VV)的决定因素;cAMP水平或cAMP/cGMP比值则可能是通过影响Ca~(2 )内流而起作用的间接因素;而ATP贮量对缺血心脏VFT下降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缺氧对肺动脉内皮细胞生长特性,细胞内游离钙及cAMP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观察了缺氧状态下培养的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测定了缺氧时PAEC细胞内游钙浓度和cAMP含量。 相似文献
4.
大鼠内毒素性发热时不同脑区cAMP含量和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大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 ET)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大鼠ET性发热时不同脑区组织cAMP含量和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大鼠在发热高峰时与对照组比较,丘脑下部cAMP含量明显增加(P<0.01),并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827);丘脑下部AC活性也显著增强(P<0.001),也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774)。脑干AC活性显著增强(P<0.05),但与体温变化无正相关关系(r=0.203),cAMP含量也无明显变化。脑皮质cAMP含量和AC活性均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显示:ET可能是通过共同信息物质——内生致热原(EP),以一定方式作用于丘脑下部视前区神经元的细胞膜内AC,使其活化作用于ATP,使ATP分解生成cAMP,从而使局部cAMP含量增加,再通过某种方式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5.
内毒素性发热家兔血浆、不同脑区组织cAMP含量的变化及电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ET)复制发热模型,观察ET性发热时,家兔血浆、不同脑区(脑皮层、丘脑下部及脑干)组织cAMP含量的变化,并且观察穴位电针及封闭“穴位”电针的影响。结果发现:(1)给家兔静脉注射ET引起发热反应,穴位电针可抑制其发热反应,而封闭穴位电针则无这种抑制效应。(2)ET发热时,丘脑下部组织cAMP含量显著升高,并且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血浆、脑皮层、脑干组织cAMP含量与体温变化无一致性。(3)“穴位”电针抑制发热反应时,伴有丘脑下部组织cAMP含量特异性下降,而封闭穴位电针对丘脑下部组织cAMP含量无影响。作者推论:家兔ET性发热可能由于丘脑下部组织cAMP的合成增加所致,电针抑制ET性发热可能是作用于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将冲动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使其cAMP合成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发热反应。 相似文献
6.
黄连注射液对家兔白细胞致热原性发热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兔78只,分两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观察黄连注射液对家兔白细胞致热原(1eucocytic pyrogen;LP)性发热的降热效应;39只兔分成四组;Ⅰ为LP组;Ⅱ为黄连 LP组;Ⅲ为黄连组,Ⅳ为对照组。Ⅰ组9只兔,Ⅱ~Ⅳ组各10只兔。第二部分,观察黄连注射液对发热家兔脑脊液中cAMP含量变化的影响。动物数与分组同第一部分。结果表明,LP 黄连组60分钟△T℃(0.70±0.12),TRI_4(3.37±0.07)明显低于LP组△T℃(1.11 0.11)、TRI_4(5.56±0.10),分别比较两组△T℃、TRI_4,其差异性均非常显著(P<0.01)。上述两组动物60分钟脑脊液中cAMP含量分别为0.76±0.08和1.29±0.13,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黄连组动物60分钟△T℃(0.04±0.10)与对照组△T℃(0.03±0.06)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推论:黄连注射液降热作用的机制,很可能与抑制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入巴豆油,诱发无菌性炎症(AI)发热,致炎后第一天动物体温上升达高峰,第二天体温开始回降,在第八天体温回降至正常。实验分四组,第一组为对照组,不做致炎处理,第二组为发热高峰组,第三组为发热恢复组,观察大鼠AI发热高峰期及恢复期时不同脑区cAMP含量和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的变化。第四组为发热恢复正常组.观察致炎后第一天至第八天动物体温从高峰障至正常的变化曲线,不做脑组织取材。结果发现:大鼠在发热高峰期与对照组比较,丘脑下部cAMP含量明显增加(P<0.01),并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893);AC活性显著增强(P<0.001),也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824),脑皮质、脑干cAMP含量与AC活性均无明显变化。发热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丘脑下部cAMP含量明显增加(P<0.05),丘脑下部、脑干AC活性均显著增强(P<0.05),而脑皮质cAMP含量和AC活性均无明显变化。作者推论:大鼠AI发热很可能是由于丘脑下部AC活性增强使局部cAMP含量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8.
低水平辐射对大鼠血浆和某些腺体中cAMP和cGM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二批进行,第一批用成年雄性大鼠每天接受X射线全身照射50mGy/次和100mGy/次,剂量率为15mGy/分,6次/周,共照5周(30次),累积剂量分别为1.5Gy和3.0Gy。受照大鼠睾丸重量在停照后4周内呈持续性减轻,以照射剂量大,停照时间长者,减轻最明显(相当于对照43.9%)。睾丸中cAMP含量于停照后1周升高,以100mGy组明显(P<0.01),停照后2周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停照后4周回降到正常较低水平。而血浆和肾上腺中cAMP和胸上腺中cGMP含量无明显变化。第二批实验动物条件与第一批相同,每天接受16.3m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剂量率为45.3pGy/分,6次/周,每次照射6小时,在照射6、10、14、18、22周,累积剂量分别为0.59、0.98、1.37、1.76、2.15Gy时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垂体、睾丸中cAMP含量及睾丸重量无显著差别,证实慢性小剂量全身照射对睾丸组织的损伤主要取决于剂量率大小,剂量率愈大损伤愈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用新西兰白兔40只,观察侧脑室灌注CaCl_2改变脑组织固有Na~+/Ca~(++)比值时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及其血浆、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侧脑室灌注CaCl_2可明显抑制家兔静脉注射内毒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同时也明显抑制了脑脊液cAMP含量的增多,由此推论Na~+/Ca~(++)比值升高导致cAMP含量增多,可能是内毒素性发热发病学的重要中枢环节。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内毒素(ET)和内生致热原(EP)热限的机制,在家兔静脉注射非热限与热限剂量的EF或EP后及热限加不同致热原负荷时,用竟争性蛋白结合法检测脑脊液和血浆样品中cAMP的含量。结果发现:(1).脑脊液中cAMP含量随EF性发热效应的增强而升高,到达EP热限后则不再上升,而血浆cAMP含量无类似变化。(2).脑脊液和血浆中cAMP含量均随ET性发热效应的增强而上升,到达ET热限后均不再升高。(3).虽然ET热限的发热水平明显高于EP热限,且EP热限加ET负荷使发热水平超过EP热限;但各组之间脑脊液中cAMP含量却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中枢cAMP生成受限可能既是构成EP热限的重要因素,又是ET热限的一个重要成因。但是除cAMP外,ET热限的构成还与其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放免技术对家兔心肌急性缺血及再灌注后心肌组织钙调蛋白(CaM)和环磷酸腺苷(cAMP)的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缺血20分钟时,心肌组织CaM和cAMP含量均升高,缺血40分钟时,二者与缺血20分钟时比无明显变化。缺血20分钟时再灌注,心肌组织CaM含量下降,cAMP含量上升,缺血40分钟时再灌注与缺血20分钟再灌注相比CaM含量升高,cAMP含量下降。文章讨论了这些变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电针家兔“百会穴”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和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cAMP在电针发热家兔“百会穴”降热效应中的作用,作者选用封闭群大耳白家兔108只,分五组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电针发热家兔“百会穴”后,明显降低发热反应和脑脊液cAMP含量增加;(二)电针封闭发热家兔“百会穴”和发热家免“非穴位”后,显示明显的发热反应和脑脊液cAMP含量显著增加;(三)单纯封闭发热家兔“百会穴”,对发热反应和脑脊液cAMP含量增加均无影响。因此,作者推论:电针发热家免“百会穴”抑制发热效应的机理,很可能是和电针“百会穴”中的局部敏感组织(如游离神经末梢)所感受,通过某种方式传入脑内,在脑内又以某种方式抑制cAMP的增多有关,从而抑制调定点上移和出现发热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柴胡注射液对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及其脑脊液cAMP含量变化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共分二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观察柴胡注射液解热效应,第二部分,观察柴胡注射液解热时对脑脊液cAMP含量变化的影响。用家兔内生致热原复制发热模型,剂量(1×10~6 cells/ml)0.5ml/kg。目前认为:cAMP是一种重要的中枢性发热介质,脑脊液中cAMP含量与发热效应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柴胡注射液(250mg/kg)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脑脊液中cAMP含量也明显低于发热对照组。作者推论:柴胡注射液可能通过某些环节减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元cAMP合成和释放,从而抑制发热效应。 相似文献
14.
内毒素发热时家兔不同脑区组织,脑脊液及血浆中CAMP含量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验证内毒素(ET)发热时脑脊液(csf)cAMP含量增高的来源以及cAMP的中枢发热介质作用,本文应用ET复制发热模型,同时测定不同脑区组织中cAMP含量并与csf,血浆中cAMP含量进行同步比较。结果发现:ET发热时,丘脑下部组织中cAMP含量和csf cAMP含量均明显增加,与发热的体温变化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脑干、脑皮质组织中cAMP含量以及血浆中cAMP含量则变化无规律性。表明:ET发热时csf cAMP含量增加可以反映出丘脑下部组织中cAMP含量变化。其主要来源于丘脑下部组织。脑内cAMP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部位亦在丘脑下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Ca2+]i)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培养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加入Fura-2AM25μmol/L,在37℃下孵育50min,[Ca2+]i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ATP(01mmol/L)诱导的[Ca2+]i峰相和持续相增加可被尼可地尔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尼可地尔(10μmol/L)的抑制作用可被优降糖(10μmol/L)完全阻断(峰相:530±31vs544±41nmol/L,持续相:370±19vs381±11nmol/L,P>005);在无钙溶液中,先给尼可地尔能显著抑制ATP诱导的[Ca2+]i峰相增加。结论:尼可地尔抑制ATP诱导的[Ca2+]i增加,可能与减少细胞外钙内流及细胞内钙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家兔静脉灌注水杨酸钠对EGTA性发热及其脑脊液cAMP,PGE_2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cAMP和PGE是否参与EGTA性发热的机制,作者用40只家兔进行实验,观察预先静脉灌注一定剂量水杨酸钠对侧脑室灌注EGTA所引起的发热效应以及脑脊液cAMP和PGE_2含量的增多有何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1.25mM随后以9.6μM/分钟恒速灌注水杨酸钠,可抑制由侧脑室灌注0.6mM EGTA所引起的脑脊液PGE_2含量增多(P<0.01),但对其引起的发热效应及脑脊液cAMP含量增多无明显影响(P>0.05),在EGTA性发热时,发热效应与脑脊液cAMP含最增多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983 9,P<0.01)。据此,作者推论:在EGTA性发热机制中,中枢Na~ /Ca~( )比值增高引起cAMP含量增多可能起重要作用;而中枢PGE_2含量增多则不是必需环节,也不是中枢cAMP含量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用静脉注射内毒素复制家兔双相热模型,观察双相热各期颈动脉血浆和脑脊液cAM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体温变化的关系,结果如下:1.内毒素非热限剂量一次静脉注射引起典型双相热。脑脊液cAMP含量在两个热相高峰期相应出现两个上升波,间歇期体温下降时,脑脊液cAMP含量相应降低,退热后恢复正常。血浆cAMP含量仅在第一热相增高。2.相关检验表明,脑脊液cAMP含量与体温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血浆cAMP含量仅在第一热相与脑脊液cAMP含量相关。以上结果与内生致热原双相热相似,提示内毒素可能主要通过内生致热原以某种方式影响体温调节中枢cAMP的变化,导致双相热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家兔侧脑室灌注EGTA后发热效应及脑脊液cAMP,PGE2含量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现已证明在多种致热原引起的发热中,脑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和前列腺素E(PGE)水平均升高。我们还知道当Na~ /Ca~( )比值改变时,体温也随之变化。这提示cAMP、PGE和Na~ /Ca~( )比值是发热反应的主要中枢介质。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存在何种相互关系?它们在发热机制中各占什么地位?目前尚未见报道。这些同题的正确解决必定非常有助于发热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给家兔侧脑室灌注EGTA或CaCl_2改变Na~ /Ca~( )比值,然后观察体温反应及脑脊液cAMP、PGE_2水平。我们发现cAMP与体温反应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9913,P<0.05),与PGE_2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EGTA能引起体温升高,但是,预先灌注CaCl_2能抑制EGTA性发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