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医FOLLOW ME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吗医院有专门的中医院,医师有专门的中医师,那么中医究竟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指中国的医学吗?中医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医学中发展最完善、理论体系最完整、疗效最确切的成员,当然属于中国医学的范畴,但从广义上讲,中国的医学涵盖更广,并不仅仅只有中医这一种。“中医”作为相对于“西医”而称的一个医学概念,是在与中国固有的医学体系存在鲜明差异的欧美医学传入中国后才产生的。然“医”一词,古已有之,但是以《周易》“中”的含义来解释,“中”实际上表达的是“阴平…  相似文献   

3.
中医FOLLOW ME     
中医与西医最大区别何在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绵延数千年,有效的保障着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西医是建立在数、理、生、化一系列现代基础学科上的应用科学体系,较之中医年轻得多,传入中国的时间更短,但其在中国应用的普遍和受欢迎的程度绝不亚于中医。今日的中国,中医与西医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医学学科,共同预防和治疗疾病,便如左膀右臂一样护卫着人们的健康,不可或缺。左右手有别,中、西医学除却形成地域、年代不同,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医用藏象和经络学说来阐释人体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医FOLLOW ME     
中医的气是虚无飘渺的吗气功讲“气”,武侠作品里讲“真气”,中医里也有“气”。那么气究竟有形无形,是属客观实在的物质,还是属主观臆想的精神?气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从广义上讲,属哲学范畴。我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由于它极细微而分散,肉眼看不见,故称为“无形”。气活动能力很强,能从事物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哲学上的“气”被引入医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中医学中“…  相似文献   

5.
中医FOLLOW ME     
中医是怎样认识人体生命的生命是人生最珍贵的所有物,对它的探索与研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作为致力于保障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学科——医学,只有认识人体生命、才能知常达变。人的生命是纯物质现  相似文献   

6.
研究方药、探索治法、明确人身型体、体质、肤色、隐患、节律宜忌。根据个体型体、体质、肤色、隐患、节律组方用药。辨证论治,整体治疗,修复基因,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7.
效者,为之法;价者,经千载以待价。中医古籍所蕴含理法方药信息是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之根脉。文章试从医经医理指导临床实践、治则治法规划临床路径、经典名方临床运用拓展、传统药性味效临床新解、药物警戒安全防控措施及原创经络针灸实质探求六个维度进行阐释,尤以肿瘤科疾病为具体范例,探索并初步构建中医古籍临床效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从两方面可分可合地阐述了中医证治方药与多级多路调气的辩证关系:其一,从中医的有关理论和古今的临证诊疗实践阐明了多级多路调节气机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因果关系。其二,从有关整体观念一药多效,方剂组合辨证求本的中医理法方药阐明了其与多级多路调气的依据、明证体现和关键的辨证关系。从而在总体上论证了多级多路调气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科学内核。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史以万年计,而印史亦有八千年。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之陶印模,当为最早之实物。先秦之印称"玺",又作古玺,所用文字为东周各国所遗,故繁杂而有地区特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严厉地推行"书同文",所用即李斯所创之"小篆"。  相似文献   

10.
阴汗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疾病,是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部分汗多且汗味臊臭的一种病症。该病在成年男性中较为常见,是男科常见而易被忽略的疾病,其病位在阴囊,然其根本在于人体脏腑生理功能之病变[1]。该病病因众多,临床诊治既要着眼于局部之法,又要重视全身整体机能的调节。现结合中医病案,将其分型论治,详细介绍其辨证依据和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学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与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认为中华文化对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医学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追求健康的智慧,中华民族对中医学知识与文化的广泛认同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提出加强中医学知识的推广普及、繁荣发展中医文化与推进中医药国际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丁雪光 《中医杂志》2007,48(3):284-285
传统中医经典著作是现代中医理论基础的指导性文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经典著作被译成英文,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逐步得到国外人士的了解和认同,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翻译上的诸多问题,如误解误译、译名多样、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制约了中医国际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许自诚 《西部中医药》2003,16(8):48-48,F004
《中医文化对谈录》(以下简称《对谈录》)一书,已于2002年7月,由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正式出版,主编张公大钊,是我就读中央卫生部在湖北中医学院主办的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时的同窗挚友,1961年我与张公等撰写的《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起了重要作用,40多年来,我与张公在中西医结合领域里,并肩战斗、探索、切磋琢磨,从未间断。张公是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著名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原暨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华侨医院院长,现任香港特区政府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医组主席。2002年9月,…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运用,多种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与此相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却显著升高,世界已进入慢病时代。面对这一变化,中医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慢性病的特点,从医患双方入手,提出中医相关干预方法,结合“中病即止”和“治未病”的中医理论指导患者进行慢病防治,以期能为慢性病治疗寻找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东西方文化之间互相冲撞激荡、互相吸收利用。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的科学技术浪潮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医和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世界性的“中医热”,中医本身也吸收,利用各学科的技术,出现空前的学术活跃局面。但就在这五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自拟方在泌尿系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规律。方法:通过对近5年中文全文数据库中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纳入自拟方治疗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尿路结石等泌尿系结石的文献,具体分析该类型疾病的治则治法规律、用药规律。结果:中医自拟方治疗肾结石疾病相关报道最多,其治则治法常用清热(泻火)通淋、清热利湿,经方、验方、成方临床应用规律性差,自拟方多基于三金汤、排石汤变化,高频中药为金钱草、鸡内金、石韦、海金沙、牛膝等。结论: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多为虚实夹杂,临证需同时考虑肾脏虚衰与有形实邪两方面的病机变化,治疗多重视清利与补肾益气相结合,清利以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等药为主,清热利湿通淋的同时化石排石,配合牛膝等益肾之品,鼓动肾气,并引药下行至病位,达到去除砂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医之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之膏探析刘桂凤孟庆仁张健(河北承德市医学情报站承德067000)祖国医学中有关膏的记载的确不少,可以说它散在于历代医著之中,但详述其生理、病理,深究其机理者甚少,笔者试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中医之膏略作初步探讨。1膏的概念及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文通过论述五音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联合中西医临床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论述失眠的中西医发病机制,梳理五音疗法研究现状及其联合中西医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对比中医五音疗法与西方音乐疗法的异同,分析五音疗法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医理论尝试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及未来展望。结果 目前中医五音疗法联合中西医疗法改善失眠是当前临床研究热点,能弥补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不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西方音乐疗法相比,中医五音疗法具有独特的中医理论与文化优势,但目前尚未形成五音的“理、法、方、药”体系,阻碍了临床的规范应用与推广,可通过简化五音选曲及扩充曲库、灵活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式,来弥补不够完善的五音“方”、“药”理论,规范五音疗法改善失眠的临床应用。结论 中医五音疗法改善失眠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可根据中医理论逐步优化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体系及改善失眠的临床应用模式,鼓励多学科交叉的发展与应用,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继承与发扬五音对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卫伟  周瑞 《陕西中医》2011,32(10):1435-1436
<正>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轻则患者感到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伴有肢冷汗出,喘不得卧,唇青肢厥等症。历代医家对胸痹的理法方药有诸多论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胸痹可概括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