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态监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及前列腺素E_2(PGE_2)预测全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临海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全麻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分为术后肺部感染组(6分,20例)和术后无肺部感染组(≤6分,100例)。检测术前及术后1、3、5、7 d两组外周血NLR、PCT、PGE_2水平及构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处理外周血NLR、PCT、PGE_2与全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CPIS评分的关系。结果术前,两组外周血NLR、PCT、PGE_2水平及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5、7 d,两组外周血NLR、PCT、PGE_2水平及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NLR、PCT及PGE_2均与全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CPIS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动态监测外周血NLR、PCT、PGE_2有助于预测全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对全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病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0月医院收治的82例肺部感染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肺部感染评分(CPIS),根据评分结果分为研究组(CPIS≤7分)39例与对照组(CPIS7分)43例,所有患者给予无创通气,对比分析两组通气治疗效果。结果无创通气治疗2h后,研究组患者HR、RR、MAP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aO2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7.44%,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通气过程中断次数及耐受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部感染程度是影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疗效的因素之一,CPIS≤7分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通气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有效数据,探讨出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吸入麻醉组(B组)、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各32例,比较各组间的各项指标差异,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3.00%、(6.42±3.29)min、(12.26±6.38)min,B组患者分别为21.88%、(15.16±8.07)min、(22.45±10.23)min,C组患者分别为18.75%、(15.75±6.67)min、(22.09±10.34)min,其中,A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率分别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在术后6h、1d、3d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3组的IL-6和IL-8均比麻醉前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有利于早期拔管,术后肺部感染率较低,有利于老年患者病情的恢复和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部手术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试验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每分钟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um Autonomous Ventilation Volume per Minute,MVV)、每分钟静息通气量(Resting ventilation per minute,VE)、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残气量(Residual gas volume,RV)、总肺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等肺功能指标变化,CD_3~+、CD_4~+、CD_8~+免疫功能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肺部感染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7.24±3.12)min、拔管时间(11.35±7.34)min、麻醉时间(4.13±1.14)h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7.34±1.54)min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 d、3 d MVV/FEV1水平[(89.25±7.80)%、(90.01±7.79)%]均高于对照组,RV/TLC水平[(32.12±4.29)%、(31.23±4.30)%]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 d CD_3~+、CD_4~+、CD_8~+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IL-8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免疫指标及炎症因子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6.00%(3/50)较对照组的22.00%(11/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显著降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率,改善患者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对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行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患者15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组91例、PCIA组68例。所有患者均行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干预,PCIA组行自控静脉镇痛干预,PCEA组患者行自控硬膜外镇痛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0.5 h(T1)、切皮后1 h(T2)、术后4 h(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时间点机体应激指标皮质醇(Cor)、应激激素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_3~+、CD_4~+、CD_8~+水平及CD_4~+/CD_8~+比值及IL-10、TNF-α水平变化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统计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与T1时间点相比,两组患者T2时间点GH、Cor、PRL、IL-10、TNF-α水平均升高,T3、T4、T5时间点GH、Cor、PRL、IL-10、TNF-α水平逐渐降低,且PCEA组GH、Cor、PRL、IL-10、TNF-α水平低于PCIA组(P0.05)。与T1时间点相比,两组患者T2时间点CD_3~+、CD_4~+水平、CD_4~+/CD_8~+值均降低,T3、T4、T5时间点CD_3~+、CD_4~+水平、CD_4~+/CD_8~+值逐渐升高,且PCEA组CD_3~+、CD_4~+水平、CD_4~+/CD_8~+值高于PCIA组(P0.05)。与PCIA组相比,PCEA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降低(P0.05)。PCEA组肺部感染发生率3.30%低于PCIA组14.71%(P0.05)。结论与PCIA相比,PCEA用于食管癌手术患者,可明显减轻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及IL-10、TNF-α异常变化,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肺癌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VAP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试验组患者予对照组常规灌洗吸痰的同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统计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ICU入住时间和住院费用。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呼吸做功(WOB)、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峰压(PIP)和气道阻力(Raw)。观察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ICU入住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WOB、PIP和Raw均降低,Cdyn均上升,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TNF-α、IL-6、IL-8和hs-CRP均降低,试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VAP可降低其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改善呼吸功能,减轻炎症介质对肺组织的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在接受不同麻醉方式后,对其肺部感染、炎症因子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于医院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组(A组)32例、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组(B组)33例、吸入麻醉组(C组)35例,对比患者麻醉前后的呼吸功能相关指标、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及拔管时间,同时比较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症状和感染发生率、以及在术后6、24、72h的炎症因子(IL-1β、IL-4、IL-6、IL-8)和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的水平变化。结果 B组患者呼吸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自主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比A、C两组优越(P均<0.05);B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发生情况和感染率均低于A组和C组(P均<0.05);术后6、24、72h检测三组的IL-1β、IL-4、IL-6、IL-8和CD_3^+、CD_4^+、CD_8^+浓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行上腹部手术采取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呼吸、降低术后肺感染的发生率,患者的炎症反应较轻,对T淋巴细胞亚群浓度能够有效维持平衡,是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在接受不同麻醉方式后,对其肺部感染、炎症因子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于医院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组(A组)32例、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组(B组)33例、吸入麻醉组(C组)35例,对比患者麻醉前后的呼吸功能相关指标、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及拔管时间,同时比较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症状和感染发生率、以及在术后6、24、72h的炎症因子(IL-1β、IL-4、IL-6、IL-8)和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的水平变化。结果 B组患者呼吸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自主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比A、C两组优越(P均<0.05);B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发生情况和感染率均低于A组和C组(P均<0.05);术后6、24、72h检测三组的IL-1β、IL-4、IL-6、IL-8和CD_3~+、CD_4~+、CD_8~+浓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行上腹部手术采取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呼吸、降低术后肺感染的发生率,患者的炎症反应较轻,对T淋巴细胞亚群浓度能够有效维持平衡,是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后患者细胞因子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1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93例,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6)和复合组(n=47)。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全麻,复合组患者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并比较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手术前后炎症因子、肾上腺素、血糖水平变化,记录2组患者呼唤睁眼恢复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复合组患者在T1、T2、T3时SBP、DBP、MAP及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间段;复合组患者术后2 h时TNF-α、IL-6、IL-8、AD、NE及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复合组患者呼唤睁眼恢复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患者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降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和应激反应,且对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医院诊治的COPD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和干扰素(IFN-α、IFN-γ)的水平变化。结果 72例COPD患者中有33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45.8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住院时间长、合并症种类多、滥用抗菌药物和机械性通气是COPD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肺部感染患者的IL-1β、IL-4、IL-6、IL-8、IL-10指标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患者(P均0.05);肺部感染患者的TNF-α、TNF-β、IFN-α、IFN-γ水平变化与非感染患者存在差异(P均0.05)。结论导致COPD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高龄、较长的住院时间、合并症多于两种、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机械性通气、感染患者的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干扰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对于具备高危因素的COPD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时应根据微生物监测和药敏试验结果而进行选择,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和次数,临床检测上述血清因子指标水平对肺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authors present a rare cause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hich occurred in a 57-year-old woman. Postmortem examination discovered an adenocarcinoma with bronchioloalveolar growth pattern as a cause of severe dyspnoea, extrem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cor pulmonale. The tumour involved all lobes of the lung. In the hilar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detectable. Histology showed tumour cell emboli in branches of the pulmonary arteries, intimal fibrosis,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fibrin precipitation and involvement of lymphatic vessels showing lymphangiosis carcinomatosa. The intrapulmonary dissemination of the adenocarcinoma could be caused by the isolated haematogenous dissemination via the thoracic duct.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possible pathomechanism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the way of tumour cell dissemination in the lung. They highlight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which accompany the syndrome of pulmonary tumour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In this case, which can be regarded rarely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they emphasis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questions.  相似文献   

15.
16.
17.
复治涂阳肺结核与结核病耐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20.
Althou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emain high, we now hav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event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in many patients at risk. For those who do not benefit from prophylaxis, our understanding of optimal diagnostic strategy has improved, as has that of classic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with heparin and warfarin. Thrombolysis may also improve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