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多元回归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氏不动杆菌(ABA)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医院ICU治疗ABA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26例进行研究,统计感染ABA的药敏性,并分析ICU ABA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A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达90.00%以上,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最为敏感,耐药率均<20.00%,其中85株ABA显示对≥3种抗菌药物耐药为泛耐药;单因素分析显示,ICU泛耐药AB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方式、使用糖皮质激素、留置胃管、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使用≥3种抗菌药物呈明显相关性(χ2=20.292、10.414、7.524、7.810、9.760和11.635,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方式、留置胃管、使用≥3种抗菌药物是ICU泛耐药AB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6.527、6.337、5.467,P<0.05)。结论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ABA泛耐药现象严重,机械通气方式、留置胃管、使用≥3种抗菌药物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避免ABA感染和耐药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s)定植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MDROs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群抽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ICU收治的1143例患者进行病例收集,并采集其鼻前庭及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ICU中1 143例患者发生MDROs定植者217例,MDROs定植发生率为18.99%;217例MDROs定植者中,发生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者27例(12.44%),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定植者122例(56.22%),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者41例(18.8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定植者27例(12.4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ICU前抗菌药物使用种类2种(OR=2.011,95%CI=1.081~4.552)和入ICU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3d(OR=4.201,95%CI=2.108~5.011)是ICU患者M DROs定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M DROs定植发生率较高,以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定植为主;入ICU前抗菌药物使用种类较多和入ICU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较长是ICU患者MDROs定植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耐亚胺培南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情况,以期降低耐亚胺培南非发酵菌HAP感染的发生率及有效控制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4-12月54例ICU非发酵菌H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痰培养药敏结果,根据非发酵菌在药敏试验中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或敏感性,将其分为耐亚胺培南非发酵菌HAP组(Ⅰ组)及亚胺培南敏感非发酵菌HAP组(Ⅱ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抗菌药物种类≥3种为非发酵菌HAP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5 d和使用抗菌药物种类≥3种为非发酵菌HAP的危险因素;Ⅰ、Ⅱ组HAP的非发酵菌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医院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均示高耐药性;Ⅰ组27例耐亚胺培南非发酵菌HAP患者分离出38株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7株占71.05%,其对所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1.85%~100.00%;Ⅱ组27例亚胺培南敏感非发酵菌HAP患者分离出37株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5株占40.54%,该菌对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为33.33%,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结论重症监护病房HAP患者非发酵菌的耐药率高,治疗中应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加强重症监护病房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医院ICU 2006年8月~2009年6月ESBLs细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病例63例,并随机选择同时期126例ESBLs阴性菌医院感染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使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入住ICU时间≥15 d、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酸剂及使用激素与ESBLs菌医院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CU住院≥15 d(OR=1.981,95%CI1.009~3.891)、侵入性操作(OR=4.474,95%CI1.863~10.742)、使用三代头孢(OR=2.443,95%CI1.187~5.028)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OR=2.448,95%CI1.056~5.677)是独立危险因素;ESBLs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25.0%,其余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8.0%。结论产ESBLs菌耐药率高,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ICU患者ESBLs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某院重症监护室(ICU)3种常见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非发酵菌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182株3种常见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91例多重耐药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ICU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3种非发酵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41.36%,79/191)、鲍曼不动杆菌(40.32%,77/191)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3.62%,26/191)。鲍曼不动杆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达8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35%以上,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达70%以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2010年(66.67%)与2009年(7.14%)相比,显著上升(χ2=7.66,P=0.00),并出现了耐米诺环素菌株(8.33%)。医院感染持续时间>2周 (OR=4.53,P=0.03)、联合用药时间>72 h(OR =3.51,P=0.03)是独立的ICU多重耐药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结论非发酵菌为ICU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严重。严格把握入住ICU临床标准,针对有意义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等对防止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非发酵菌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抗感染治疗情况,探讨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防治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医院2012年5月-2015年6月确诊为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病例共45例,根据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分为碳青霉烯类治疗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序贯治疗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和其他抗菌药物单药治疗组,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结果。结果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组在合并重症肺炎、APACHEⅡ评分、深静脉置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不恰当经验性治疗和细菌耐药性等方面与无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青霉烯组、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和其他治疗组的抗感染治疗有效比例分别为55.6%、68.8%、50.0%、85.7%、100%;患者预后与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密切相关,治疗无效组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构成比为91.7%,而有效组仅为39.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的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与感染耐药菌的比例正相关。结论重症合并有重症肺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抗感染治疗预后较差,深静脉置管或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不恰当经验性治疗、多重耐药菌为其高危因素,使用碳青霉烯类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二者序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63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心胸外科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MDRO感染分为MDRO组和非MDRO组,计算MDRO感染率并分析多重耐药菌株分布,筛选影响心胸外科患者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心胸外科患者MDRO感染发生率为15.19%(96/632),多重耐药菌株以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心胸外科患者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2.094)、基础疾病(OR=3.056)、机械通气(OR=4.158)、留置导管(OR=4.914)、低白蛋白血症(OR=5.197)、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OR=3.536)、频繁更换抗菌药物(OR=4.272)等。结论心胸外科医院感染患者中具有较高的MDRO感染发生比例,影响其发生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降低MDRO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张爱萍  徐丽  蔡云 《中国妇幼保健》2023,(16):3050-3054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多重耐药菌检出现状,并分析耐药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12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142例重症肺炎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多重耐药组),记录其多重耐药菌检出现状,并分析其耐药性。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未发生多重耐药的75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非多重耐药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分析重症肺炎多重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142例患儿均检测出至少感染一种病原菌,共分离出1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01株,占比60.12%,主要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均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具有较高耐药率,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革兰氏阳性菌60株,占比35.71%,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7株,占比4.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败血症(OR=4.011,P=0.015)、有创机械通气(OR=4.354,P=0.034)、抗菌药物联用≥3种(OR=4.894,P=0.012)、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OR=3.995,P=0.016)及深静脉置管(OR=0.276,P=0.018)是影响重症肺炎患儿发生多重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革兰氏阴性菌为引起重症肺炎患儿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呈多重耐药,提示临床需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及耐药试验进行针对性治疗,另外还需加强对败血症、有创机械通气、联用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深静脉置管的干预,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的临床治疗对策,以及降钙素原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病房收治的经痰液样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患者142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为非多重耐药菌种和多重耐药菌,每组71例,对两组患者分别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同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 14 d、21 d对71例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患者降钙素原进行检测,对比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和两种及以上抗菌药物在治疗前后的降钙素原,以及治疗后炎性指标的情况。结果非多重耐药菌种采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低于两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05),多重耐药菌种采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低于两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84,P0.05);观察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C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9,P0.05);治疗后,两组PCT检测结果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2、6.839、11.287,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CRP、白细胞计数、IL-6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52、7.384、28.391,P0.05)。结论 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患者应选用两种及以上抗菌药物进行治疗,PCT的检测对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抗菌药物的使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综合干预措施对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ICU2014-01/2014-12所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干预前组;2015-01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2015-01/12患者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ICU患者3 080例,其中干预前监测患者1 518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15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为9.95%;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发病率为3.8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发病率为1.84%,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包菌(MDR/PDRPA)感染发病率为1.32%;干预后监测患者1 562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9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为6.27%;其中CRAB感染发病率为2.05%。,MRSA感染发病率为0.96%,MDR/PDRPA感染发病率为0.58%,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总发病率、CRAB、MRSA、MDR/PDRPA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8.52、4.37、4.54,P均0.05);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05、111.62,P均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总发病率及CRAB、MRSA、MDR/PDRPA感染发病率,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提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 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2016年某三级综合性医院ICU患者825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入住ICU 48 h后MRSA感染者,对照组为入住ICU 48h后无MRSA感染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825例患者中,64例患者发生了MRSA感染,感染率为7. 76%。MRSA感染以肺部感染居多(占45. 31%),其次为皮肤软组织感染(18. 75%)、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和血流感染(各占9. 38%)、颅内感染和腹腔感染(各占6. 25%)、胸腔感染(4. 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个月内接受过手术(OR 95%CI:2. 628~9. 166)、外伤(OR 95%CI:2. 248~9. 280)、气管插管时长 7 d(OR95%CI:1. 651~11. 746)、昏迷(OR 95%CI:1. 813~8. 334)、长期卧床(OR 95%CI:1. 362~10. 127)、再次入住ICU(OR 95%CI:1. 475~7. 915)、肠外营养(OR 95%CI:1. 521~7. 518)、使用两联及以上抗菌药物(OR 95%CI:1. 523~6. 132)、多器官功能衰竭(OR 95%CI:1. 024~3. 948)是ICU患者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 05)。结论预防与控制ICU MRSA的产生与传播,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重点关注气管插管、多器官功能衰竭、昏迷、长期卧床、外伤等高危人群MRSA的防控,在患者达到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快转出ICU。  相似文献   

12.
重症监护室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某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LRT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入住该院ICU且时间>48 h、年龄≥18岁的1 062例患者病历资料,将其中确诊为LRTI的68 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按同性别、同年龄组、入院时间相近,以1︰2 配对形式,选择其中未发生医院感染的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发生LRT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15 d、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使用抗菌药物>2种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雾化吸入等是引起ICU患者发生LRTI的危险因素;对筛选的9种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ICU住院时间≥15 d (OR 95% CI:1.153~4.912)、单纯气管切开(OR 95% CI:1.836~9.967)、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OR 95% CI:1.163~5.774)、使用抗菌药物>2种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OR 95% CI:1.016~5.813)是ICU患者发生LR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发生LRTI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其危险因素制定综合的防控对策,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CU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ICU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 对1314例ICU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感染组(139例)和未感染组(1175例);分析ICU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法来筛选ICU住院患者并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风险因素及风险因素之间的内部网络路径,阐明风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构建ICU MDRO感染的风险模型。方法 回顾分析某三甲医院2019年1—3月综合ICU中所有感染患者,分为MDRO感染组(经临床医生及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判定为MDRO感染的患者)和非MDRO感染组(未发生MDRO感染的其他感染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筛选两组间的差异风险因素,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差异风险因素进行网状路径分析。结果 共纳入219例感染患者,MDRO感染80例,MDRO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36.5%。MDRO感染组的风险因素网络较非MDRO感染组密度更大,风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强。其中年龄、发热日数、降钙素原异常次数、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日数是MDRO感染的核心风险点,其处于网络图的中心地位(P<0.05)。结论 术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病区内高龄、发热及降钙素原指标异常的患者作为MDRO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点关注,实现预防关口前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的重症监护患者预后情况,评价CRKP感染经济负担及死亡风险,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送检标本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CRKP感染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7月—2017年6月ICU内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64例作为病例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的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1配对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PACHE II评分≥20、ICU住院日数长、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日数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药物使用日数长、抗菌药物应用≥2联与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II评分≥20、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日数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日数长是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导致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呼吸机日数长、抗菌药物使用日数长、APACHE II评分≥20。可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依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确诊病例58例,其中预后不良组31例,预后良好组2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前3个月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2种,住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2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后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均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抗感染治疗3 d后预后良好组的血白细胞计数、X线胸片情况均显示好转,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入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后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计数12×109/L,抗感染治疗3 d后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数计数15×109/L均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预后不良概率高。对于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抗菌药物≥2种、入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患者,要警惕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对于感染后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治疗3 d后血白细胞计数15×109/L的患者要警惕预后不良的发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风险因素及风险因素之间的内部网络路径,阐明风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构建ICU MDRO感染的风险模型。方法回顾分析某三甲医院2019年1—3月综合ICU中所有感染患者,分为MDRO感染组(经临床医生及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判定为MDRO感染的患者)和非MDRO感染组(未发生MDRO感染的其他感染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筛选两组间的差异风险因素,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差异风险因素进行网状路径分析。结果共纳入219例感染患者,MDRO感染80例,MDRO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36.5%。MDRO感染组的风险因素网络较非MDRO感染组密度更大,风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强。其中年龄、发热日数、降钙素原异常次数、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日数是MDRO感染的核心风险点,其处于网络图的中心地位(P0.05)。结论术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病区内高龄、发热及降钙素原指标异常的患者作为MDRO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点关注,实现预防关口前移。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