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在Il-12缺失小鼠中衣原体经外生殖道进入肾脏导致肾脏病变情况。方法试验用野生型(wildtype,wt)、IL-12p35KO及IL-12p40KO小鼠,每组10只,经阴道分别接种1×104 IFUs鼠衣原体(MoPn),于感染后第45、87和100d处死小鼠。分离其肾脏、尿道、膀胱、肺、肝、脾、心脏组织,分别加入预冷的SPG,经组织匀浆器匀浆、超声破碎后做倍比稀释。取稀释液感染Hela细胞,培养24h后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计数各组织中衣原体包涵体数量。其余5只小鼠的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其病理变化。结果感染后第45、87和100d,3种小鼠肝、肺、心脏和脾脏组织中均未检出活的衣原体;而在肾脏、尿道、膀胱组织中除wt小鼠未检出活的衣原体外,IL-12p35KO和IL-12p40KO小鼠均检出衣原体。其中,感染后45d,IL-12p35KO和IL-12p40KO小鼠的肾脏、尿道、膀胱组织中检出的衣原体数量分别为4.12×104、4.30×104、2.88×104和4.54×105、3.48×105、1.21×105;且在87和100d,IL-12p40KO小鼠3种组织的衣原体检出数量为6.92×103、3.0×103、105和2.16×104、30、23,显著高于IL-12p35KO小鼠的35、20、13和32、12、2。对各组小鼠肾脏、尿道、膀胱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盲法判断组织病变程度,wt小鼠肾脏几乎无明显病变,IL-12p35KO和IL-12p40KO小鼠肾脏均发生严重积水和脓肿,且各组小鼠膀胱、尿道组织病变程度与肾脏病变程度成正相关。结论雌性小鼠在IL-12缺失情况下,衣原体经生殖道感染后可经泌尿生殖道组织上行感染导致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肽聚糖识别蛋白1(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1,PGLYRP-1)抗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生殖道感染作用,为衣原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pET-28a(+)/PGLYRP-1原核表达重组体,IPTG诱导表达PGLYRP-1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经Ni~(2+)-NTA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将5×10~5包涵体形成单位(IFU)的Cm和不同剂量的PGLYRP-1(50、100、200μg)分别接种于BALB/c小鼠阴道后穹隆,PBS和Cm感染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收集感染后不同时间(3、7、10、14、21、28、35 d)小鼠生殖道分泌物进行衣原体包涵体计数;第21 d处死小鼠,无菌分离小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PGLYRP-1刺激后测定IFN-γ含量;第63 d分离小鼠生殖道组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PGLYRP-1可降低Cm在小鼠生殖道组织的定植并促进Cm的清除,Cm感染阳性对照组及50、100、200μg PGLYRP-1接种组小鼠生殖道Cm清除时间分别是第35、21、14、10 d; IFN-γ含量分别为(959.6±104.6)、(1 025.4±112.5)、(1 537.8±118.6)、(2131.2±196.7)pg/ml, PBS阴性对照组为(224.0±23.5)pg/ml; 83.3%的小鼠在Cm感染后第63 d存在单侧或双侧输卵管积水现象,PGLYRP-1接种组有22.2%的小鼠存在类似情况。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GLYRP-1接种组小鼠生殖道组织炎症反应程度显著减轻,且与PGLYRP-1蛋白剂量呈正比(P0.05)。结论 PGLYRP-1具有抗Cm生殖道感染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IFN-γ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肽聚糖识别蛋白1(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1,PGLYRP-1)抗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生殖道感染作用,为衣原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pET-28a(+)/PGLYRP-1原核表达重组体,IPTG诱导表达PGLYRP-1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经Ni^(2+)-NTA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将5×10^(5)包涵体形成单位(IFU)的Cm和不同剂量的PGLYRP-1(50、100、200μg)分别接种于BALB/c小鼠阴道后穹隆,PBS和Cm感染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收集感染后不同时间(3、7、10、14、21、28、35d)小鼠生殖道分泌物进行衣原体包涵体计数;第21d处死小鼠,无菌分离小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PGLYRP-1刺激后测定IFN-γ含量;第63d分离小鼠生殖道组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PGLYRP-1可降低Cm在小鼠生殖道组织的定植并促进Cm的清除,Cm感染阳性对照组及50、100、200μg PGLYRP-1接种组小鼠生殖道Cm清除时间分别是第35、21、14、10d;IFN-γ含量分别为(959.6±104.6)、(1025.4±112.5)、(1537.8±118.6)、(2131.2±196.7)pg/ml,PBS阴性对照组为(224.0±23.5)pg/ml;83.3%的小鼠在Cm感染后第63d存在单侧或双侧输卵管积水现象,PGLYRP-1接种组有22.2%的小鼠存在类似情况。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GLYRP-1接种组小鼠生殖道组织炎症反应程度显著减轻,且与PGLYRP-1蛋白剂量呈正比(P<0.05)。结论PGLYRP-1具有抗Cm生殖道感染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IFN-γ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室内繁殖东方田鼠与昆明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阶段脏器病变以及体内日本血吸虫发育与存活状况。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健康东方田鼠和昆明鼠, 在感染后12、 20、 40 d剖杀, 观察并比较东方田鼠以及昆明鼠肝、 肾、 肺等脏器组织病变及体内日本血吸虫发育与存活情况。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后12、 20 d昆明小鼠和感染40 d后东方田鼠的内脏器官均未出现明显病变; 感染12 d及20 d后的东方田鼠肝脏、 肾脏及脾脏出现明显白色结节, 且以感染12 d的组织病变更为明显, 部分东方田鼠病变组织仅见于肝脏。病理切片显示, 病变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存在完整日本血吸虫虫体, 与正常组织界限分明; 而无病变的肝脏和肾脏组织病理切片未发现虫体。结论 室内繁殖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2 d免疫反应剧烈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特异性p38蛋白激酶(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对小鼠感染肺炎衣原体后细胞因子变化.方法 使用TLR4基因缺失(C3H/HeJ)小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感染组和SB203580组,每组再分别按0、1、4、7、14 d分成5小组.正常组鼻内接种二磷酸蔗糖缓冲液,感染组鼻内接种肺炎衣原体约4.0×106 IFU/ml,SB203580组在感染肺炎衣原体后腹腔注射SB203580(100 mg/kg).分别在接种后第0天,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预定的时间处死小鼠,取肺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测p38 MAPK蛋白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的表达,同时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感染组肺组织中TNF-α、IL-1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并在第4天出现高峰,14天以后开始下降.SB203580组肺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IL-1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低于感染组(P<0.05或P<0.01).同时,SB203580组p38 MAPK蛋白表达强度弱于感染组.结论 p38 MAPK参与小鼠感染肺炎衣原体的炎症反应,特异性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能抑制小鼠感染肺炎衣原体后的细胞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致肾盂肾炎大肠埃希菌(UPEC)毒力因子的致病性,为研究UPEC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方法扩增41株UPEC菌株和40株健康人粪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6种毒力因子基因。取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 3组,A、B组分别用UPEC J96和E.coli K-12p678-54(无菌毛株)菌液经尿道逆行感染,C组为空白对照,经尿道注入无菌PBS。感染5d后比较3组小鼠尿液和肾脏菌落计数(RCD)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PCR检测UPEC和健康人粪便分离大肠埃希菌6种毒力因子基因papC、fimH、hly、cnf1、aer和R049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2.50%,53.66%和5.00%,63.41%和10.00%,34.15%和5.00%,60.98%和35.00%,40.00%和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UPEC J96感染)小鼠尿液和肾组织培养均有细菌生长(细菌鉴定为papC阳性),菌落计数RCD值绝大多数>3+;B组(E.coli K-12p678-54感染)小鼠中有1只尿液和肾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细菌鉴定papC阴性),菌落计数为1+。C组(空白对照)小鼠尿道与肾脏均无细菌生长。A组与B组小鼠尿道和肾脏RCD均值(x±s)分别为4.25±0.707、5.75±1.669和0.125±0.354、0.125±0.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病理检查A组有4只小鼠肾组织出现较为明显的炎症变化,B组肾组织未发现明显病变,C组肾组织结构清晰,无病理变化。结论 6种毒力因子与UPEC致病性相关,建立的UPEC感染小鼠模型对UPEC致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蛋白激酶9 (PK9)在约氏疟原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基于疟原虫PlasmoDB数据库,查找约氏疟原虫致死株17XL (Py17XL)的PK9序列信息, BLAST比对Py PK9和恶性疟原虫PK9(Pf PK9)以及人蛋白激酶p78的同源性。提取Py17XL株野生型(WT)基因组DNA,设计引物, PCR扩增PK9基因。采用CRISPR-Cas9技术,将同源臂与sgRNA序列一起连接到PYC-MCS质粒中,构建PK9基因敲除(PK9KO)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电转至Py17XL虫株内,经乙胺嘧啶筛选、克隆,进行PCR鉴定和测序。1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WT感染组和PK9KO感染组,每组5只,重复3次实验。每鼠腹腔注射1×105个红内期疟原虫,每隔24 h取血检测小鼠原虫血症,观察小鼠存活情况。200只3~5日龄的斯氏按蚊随机分为WT感染小鼠吸血组和PK9KO感染小鼠吸血组,每组100只。于吸血8 d后解剖蚊胃,每组随机选取15只斯氏按蚊进行解剖,测定蚊胃中卵囊的数量。1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WT子孢子感染组和PK9KO子孢子感染组,每组5只,重复2次实验。每鼠尾静脉注射1×103个子孢子,每隔12 h取血,涂片观察其原虫血症出现时间。结果Py PK9与Pf PK9的序列一致性为82.5%, Py PK9和人类蛋白激酶p78的一致性为39.4%。PK9基因PCR扩增产物的长度约为597 bp。经PCR鉴定、测序确定PK9KO重组质粒构建成功, Py17XL虫株成功敲除PK9基因。WT感染组小鼠迅速出现原虫血症,感染后5~6 d全部死亡, PK9KO感染组小鼠全部存活,原虫血症在感染后17 d消失。WT感染小鼠吸血组和PK9KO感染小鼠吸血组的斯氏按蚊感染率分别为60.0%(9/15)和66.7%(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WT子孢子感染组和PK9KO子孢子感染组小鼠均于72 h查见原虫血症。结论PK9在红内期Py17XL的毒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 (IL-12) 对伯氏疟原虫(P.b)红内期感染小鼠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IL-12介导Th1/Th2免疫偏移在抗P.b红内期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BALB/c小鼠接种5×105个感染P.b的红细胞,同时分别给予0.03 μg/d或0.15 μg/d IL-12处理,用ELISA方法检测P.b感染小鼠血清或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0.03 μg/d IL-12处理组小鼠接种感染后第7天取脾淋巴细胞体外经PHA或可溶性抗原sAg刺激培养产生的IFN-γ水平较感染对照组显著升高,IL-4水平显著下降,而0.15 μg/d IL-12处理组脾淋巴细胞产生的IFN-γ及IL-4水平均较感染对照组显著下降.在感染后第3天,0.03 μg/d或0.15 μg/d IL-12处理组小鼠血清中IFN-γ均已出现,第5天达高峰,但感染后第7天 0.15 μg/d IL-12处理组血清中IFN-γ迅速下降,甚至低于感染对照组及0.03 μg/d IL-12处理组,感染对照组直到感染后第7天血清中方可检测到IFN-γ水平.结论适当低剂量IL-12诱导CD4 Th1免疫应答,产生细胞因子IFN-γ,以诱导抗P.b红内期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而较大剂量IL-12抑制机体抗感染免疫,甚至可致免疫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chabaudi chabaudi AS,P.c.chabaudi AS)感染早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调控Th1细胞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用P.c.chabaudi AS感染易感型DBA/2和抵抗型BALB/c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前和感染后3、5、8d制备脾细胞悬液,磁珠分选、纯化DCs并体外培养;ELISA方法检测DCs培养上清中IL-12p40、IL-10和TGF-β1的水平。结果 DBA/2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2p40的水平在感染后3-8天明显升高,BALB/c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2p40的水平在感染后5-8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但其水平均明显低于DBA/2小鼠;两种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0与TGF-β1的分泌水平在感染后5-8d明显升高,但DBA/2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0与TGF-β1的分泌水平明显低于BALB/c小鼠。结论 P.c.chabaudi AS感染早期,DBA/2和BALB/c小鼠在DCs细胞因子的分泌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沙眼衣原体(C£)小鼠生殖道感染模型。方法分别用10。、10‘、10。数量IFU的CtE型株阴道内接种雌性BALB/c小鼠,观察外阴炎症反应,检测排菌情况,PCR检测分泌物及对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接种后第5d,实验组小鼠即出现感染迹象;在接种后的5~20d均可在小鼠生殖道分离得到具感染性的c≠,但其持续排菌时期与接种的IFU数量成正比;且小鼠生殖道排菌量(IFU)与接种的IFU数量亦成正比,以10。剂量组为高;小鼠生殖道分泌物PCR扩增后电泳,可见与CtMOMP分子量相当的产物;小鼠生殖道组织切片观察证实,c£E型株感染小鼠生殖道可产生生殖道炎症。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生殖道E型c£感染模型;10。IFU是建立模型的适宜感染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质粒缺失株CMUT3和CM972为对象研究质粒缺失对CM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评价质粒缺失株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碘染色观察衣原体包涵体中糖原聚集情况,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糖原合酶(GlgA)的表达,离心辅助感染试验检测衣原体对HeLa细胞的感染力。C3H/HeJ小鼠阴道感染CM,感染后60d内每隔3或7d取生殖道分泌物,检测包涵体形成单位(IFU);感染60d后处死小鼠,分离生殖道组织,观察输卵管水肿程度。CBA/J小鼠阴道感染CMUT3,感染后60d用CM菌株进行再次感染,观察质粒缺失菌株抗CM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CMUT3和CM972菌株碘染色呈阴性;质粒影响GlgA的表达,质粒缺失后GlgA表达水平下降;离心因素能显著提高新分离质粒缺失株CMUT3对HeLa的感染力;C3H/HeJ小鼠下生殖道感染质粒缺失株CMUT3和CM972后不发生输卵管积水,而质粒缺失株在小鼠下生殖道的增殖与野生株比较差异不明显;CBA/J小鼠下生殖道免疫CMUT3后再感染CM,其单侧输卵管积水发生率为15%(2/13),而先行感染CM后再次感染CM的小鼠单侧或双侧输卵管积水发生率89%(8/9)。结论 CM质粒缺失株在小鼠生殖道中的致病力减弱,小鼠下生殖道免疫CMUT3后可抑制CM再感染所致的病理变化,CM质粒缺失株具有潜在的疫苗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IL-35在柯萨奇病毒B3(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心脏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通过CVB3感染BALB/c小鼠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为感染组(IF组),给予IL-35治疗的小鼠为IL-35治疗组,感染后给予空载质粒治疗的小鼠为p-FC组,正常组未给予病毒感染并给予生理盐水为对照,感染者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脏IL-35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比例,小鼠心脏组织HE染色后进行心肌炎评分。结果感染CVB3病毒1 d、3 d、5 d和7 d后,BALB/c小鼠体重逐步下降分别为(22.3±4.2)g、(18.3±2.6)g、(17.1±2.4)g和(13.2±1.8)g,心肌炎评分逐步升高分别为0.5、1.5、3.0和4.0,腹腔注射IL-35表达质粒可缓解小鼠体重和心肌炎评分;心脏IL-35表达水平与小鼠体重减轻重量(r=-0.532,P=0.034)和心肌炎评分(r=-0.670,P=0.005)呈负相关;CVB3感染第7 d,经IL-35治疗的小鼠脾脏Th17细胞比例下降(P0.05)。结论在心脏组织表达的IL-35可能通过抑制脾脏Th17细胞治疗柯萨奇病毒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pG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增强小鼠体内结核分枝杆菌清除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36只和对照组24只,并分别腹腔注射CpG-ODN 30 μg(溶于200 μl生理盐水)和200 μl生理盐水.2周后每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结核分枝杆菌H37Rv 1×106 CFU.感染后3周和4周每组分别处死12只小鼠,免疫组小鼠饲养至感染后6周处死.肺和脾组织进行菌落计数,观察肺和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肺和脾组织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2、IL-18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感染后3周,免疫组小鼠的肺和脾组织经培养后无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感染后4周,免疫组小鼠的肺和脾组织培养后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但明显少于对照组;肺组织中IL-18、γ-干扰素和iNOS的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6±0.5、0.32±0.14和23.2±4.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1、0.20±0.10和16.2±5.1),IL-12p40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5.7±0.6)明显低于对照组(14.5±1.9),IL-4和IL-10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0.30±0.09和0.28±0.05)与对照组(0.26±0.05和0.29±0.08)无明显差别;脾组织中IL-18、γ-干扰素和iNOS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5.5±1.3、0.52±0.07和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0.8±0.4、0.21±0.06和6.0±1.4),IL-12p40、IL-4和IL-10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2.1±0.3、0.23 ±0.10和0.10±0.04)明显低于对照组(5.1±0.4、1.21±0.26和0.57±0.13).与感染后4周比较,免疫组小鼠感染后6周,肺组织γ-干扰素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0.95±0.27)明显增高,IL-18、IL-4和IL-10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3.51±0.86、0.45±0.35和0.24±0.21)无明显变化,IL-12p40和iNOS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1.72±1.41和1.1±0.5)明显降低;脾组织IL-12p40和IL-18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0.08±0.02)和(0.11±0.03)明显降低,IL-10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0.39±0.11)明显增高,γ-干扰素、IL-4和iNOS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0.63±0.32、0.30±0.16和8.4±2.7)无明显变化.结论 CpG-ODN增强小鼠清除体内结核分枝杆菌的能力与IL-18、γ-干扰素和iNOS的表达增强及IL-4和IL-10的表达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鼠初次和再次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后对病原体的清除情况,抗体产生规律及病理表现。方法 将小鼠生物型沙眼衣原体C. muridarum 1×104 IFU阴道接种于C57B6背景雌性小鼠,分别取初次和再次感染后阴道拭子做沙眼衣原体培养,计算IFU,监测小鼠清除病原体情况;同时取小鼠尾静脉血,监测初次和再次感染后抗体产生情况;处死小鼠,检测子宫输卵管病理改变。结果 初次感染,小鼠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多,病程长,再次感染病原体明显减少,病程明显缩短;小鼠于初次感染2周后检测到抗体,之后迅速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再次感染后抗体维持高水平无明显改变;小鼠子宫输卵有明显病理改变,表现为炎症、官腔扩张积水,狭窄等。结论 成功建立沙眼衣原体初次再次感染小鼠生殖道模型,再次感染抗体水平无明显升高,但能有效控制感染,清除病原体,对炎症反应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调控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心肌IRI模型,分成四组:野生型(WT)假手术组;白细胞介素-12p35亚基(IL-12p35)基因缺陷假手术组;WT手术组;IL-12p35基因缺陷手术组。超声检测心脏结构及功能;采用Masson三色特殊染色法检测组织内胶原沉积;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及qRT-PCR检测内皮祖细胞(EPC)招募相关的趋化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表达以及EPC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IRI后梗死部位EPC数量。结果:缺血再灌注术后14d,与对照组相比,IL-12p35基因缺陷小鼠的心脏射血分数明显升高[WT vs.IL-12p35基因缺陷:(48.7±5.9)vs.(55.2±6.7)%,P0.05],心功能显著改善;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5);术后1d,IL-12p35缺陷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数量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IL-12p35基因缺陷小鼠心脏中趋化因子GM-CSF、EPC细胞表面受体CXCR4和VEGFR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干扰素-γ(IFN-γ)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IRI后梗死部位EPC数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IL-12基因缺陷表现出明显的抗心肌IRI的作用,其机制是GM-CSF表达增加促进内皮祖细胞(EPC)浸润,从而促进了血管生成和抑制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穿通支原体(Mpe)诱发的膀胱肿瘤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穿通支原体感染在哺乳动物体内诱导癌变的作用。方法40只ICR小鼠分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组(每组20只)。免疫抑制组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成免疫抑制模型。穿通支原体菌液灌胃(12只)和尿道上行感染(16只),NS对照(12只),诱导小鼠膀胱肿瘤的发生,实验组在第4,8,18w分批宰杀,取小鼠膀胱组织进行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两种方式感染均使穿通支原体成功定植。尿道上行方式感染的小鼠移行上皮细胞癌变检出率高于灌胃方式感染;感染至18w后,上行感染免疫抑制组和正常组小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形态均发生了癌性恶变,且免疫抑制组细胞形态恶变程度为高。感染18w后的癌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感染4w或8w后的小鼠。结论穿通支原体感染可诱导小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并且肿瘤的恶性程度与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IL-12和CD40在肥头绦虫幼虫引起的鼠囊虫病中对Th应答的调节作用,实验通过腹腔注射肥头绦虫囊尾蚴的方法感染IL-12p35-/-和CD40-/-型、野生型BALB/c小鼠以及作为抵抗对照的STAT6-/-型小鼠,分析了血清抗体状况和脾细胞、巨噬细胞的细胞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FN-γ对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的抗感染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机体抗衣原体免疫机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不同浓度的重组人IFN-γ(5ng/mL、25ng/mL和50ng/mL)作用于感染Cps 6BC的HeLa细胞,48h后计数包涵体数量,并观察包涵体形态的改变。2×10~6 IFUs Cps 6BC滴鼻感染C57BL/6J小鼠,于感染前、后24h腹腔内注射10μg重组鼠IFN-γ,观察小鼠体重、活动状态、生存率等一般指标,分别于感染后5d和10d处死小鼠,取肝、肺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其病理变化;并取感染后5d的肺组织,匀浆,计数其中Cps包涵体数量。结果感染48h后,Cps 6BC在5ng/mL、25ng/mL、50ng/mL重组人IFN-γ处理的HeLa细胞中包涵体数量低于对照组(包涵体数分别为(23.8±5.1)×10~6,(10±3.58)×10~6,(8.0±2.22)×10~6,(43.3±11.05)×10~6,衣原体包涵体形状不规则,体积变小。小鼠实验显示,腹腔注射IFN-γ可明显提高Cps 6BC感染小鼠生存率,并减轻急性临床表现及脏器病变。结论 IFN-γ可发挥早期抗Cps感染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泌白细胞介素17A (IL-17A)的γδ T细胞对日本血吸虫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0只6~8周龄C57BL/6野生型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和野生感染组,每组5只。另5只6~8周龄C57BL/6背景的T细胞抗原受体δ链基因敲除(TCR δ KO)小鼠为TCR δ KO感染组。两个感染组每鼠经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2)条,健康对照组不感染。感染后6周,各组小鼠麻醉后脱颈处死,取肝组织研磨后裂解,沉淀部分经密度梯度离心收集肝非实质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非实质细胞中γδT细胞表达的IL-17A含量,采用ELISA检测裂解上清中IL-17A浓度。另取部分肝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取各组小鼠外周血,ELISA检测血清中IL-17A浓度。体外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加入终浓度为10 ng/ml的IL-17A,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 ng/ml的IL-13和等量PBS,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LX-2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Col 1)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野生感染组小鼠表达IL-17A的Vγ2亚型γδ T细胞百分比为(48.0±1.0)%,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7.0±1.6)%(P 0.0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TCR δ KO感染组小鼠的胶原沉积面积为(3.5±0.2)×10~4μm~2,小于野生感染组的(6.4±0.5)×10~4μm~2(P 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TCR δ KO感染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裂解液上清中的IL-17A浓度分别为(34.0±22.3)和(101.6±18.6) pg/ml,均低于野生感染组的(143.9±33.8)(P 0.05)和(217.2±19.2) pg/ml (P 0.01)。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经IL-17A刺激后,实验组LX-2细胞中α-SMA和Col 1 mRNA相对转录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分别上调(4.0±0.7)和(8.7±1.2)倍(P 0.05或0.01)。结论分泌IL-17A的γδ T细胞可能参与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进程中,其分泌的IL-17A激活肝星状细胞可能是其加据纤维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给昆明小鼠口饲含150±5条旋毛虫幼虫的骨骼肌,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的7、21 、35 和49 d 眼眶静脉取血,分离血清,用双抗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感染后7 、21 和35 d小鼠血清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感染49 d血清中的IL?鄄12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小鼠感染旋毛虫后,早、中期血清IL-12水平降低,晚期则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