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钠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共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为初次行动静脉内瘘术;根据术后处理方案,随机分为2组,贝前列素钠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2组患者术前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并经过一年的观察随访,对2组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内瘘血流量、内瘘成熟率、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周血常规、凝血分析变化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管初始条件、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动静脉内瘘术后1周内瘘血流量为(286.3±57.4)ml/min,对照组为(277.8±53.8)ml/min,提示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内瘘流量较对照组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临床随访发现,治疗组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内瘘血流量(395.4±98.6)ml/min,对照组为(304.5±86.4)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6周内瘘成熟率95%,对照组术后6周内瘘成熟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5%),对照组术后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前及术后1周血常规及凝血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能够提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率,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吻合口径的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36例患者均无法再行常规动静脉内瘘手术,需重新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继续行血液透析治疗。重建术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测定吻合口径,以吻合口径在6 mm为临界值,设定4~6 mm为A组20例,吻合口径大于6 mm为B组16例,观察比较2组内瘘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内瘘血流量,以及内瘘闭塞、血栓形成、心力衰竭、假性动脉瘤、窃血综合征及肿胀手综合征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后即时内瘘血管通畅率100%,均未发生伤口感染。2组内瘘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B组的内瘘血流量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瘘闭塞、血栓形成、窃血综合征、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心力衰竭及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具有内瘘血流量充足、通畅率高等优点,为无法再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而严格控制高位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径的大小,保证血液透析血流量的同时又减少了心力衰竭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内瘘血流量(Qb)及再循环率(R%)测定,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功能状态。方法在患者血液透析开始后30min及结束前1h采用超声稀释法测定内瘘功能。对内瘘血流量过低(Qb〈600ml/min)及过高(Qb〉1800ml/min)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内瘘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肱动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并排除血管腔有无狭窄。结果180例患者中的163例成功进行了内瘘功能测定,3例再循环率〉0,占0.02%。平均Qb(1010.3±662.6)ml/min,40例Qb〈600ml/min(24.5%,低流量组),104例Qb为600-1800ml/min(63.8%,正常流量组),19例Qb〉1800ml/min(11.7%,高流量组)。多普勒超声检查低流量组10例,高流量组7例。两组比较在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流速、肱动脉流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稀释法评定血管内瘘功能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血管通路(包括自身血管和人造血管)功能监测的一种良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后3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手术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做参考.方法 针对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3种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241例),根据其自身血管条件、原有内瘘情况、血管彩超等检查结果,施行以下3种之其中一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的手术:原有内瘘近心端重新吻合血管(92例)、使用取栓管球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87例),另选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62例).随访2年,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通畅率、平均血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94.2%、96.8%,2年通畅率分别为80.4%、82.7%、80.6%,2年平均内瘘血流量分别为(250±24) ml/min、(240±21)ml/min、(230±16)ml/min,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均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窃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血液透析患者,应依据血管条件选择手术方式来重建血管通路.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血管资源,可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瘘保护器对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本院就诊并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患者64例,男36例,女28例,年龄范围为25~75岁,平均年龄(50.2±10.5)岁,原发病:糖尿病20例,慢性肾炎18例,高血压14例,梗阻性肾病6例,多囊肾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将2组患者由同一名医生选用相同的术式(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完成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术后治疗组给予前臂内瘘保护器保护,站立时将前臂内瘘保护器挂于胸前保护术肢,卧位时将肩带悬挂在输液架上使术肢保持高于心脏10厘米,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术后第6周取离吻合口4 cm处为观察点,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头静脉内径、每分钟血流量,对比2组头静脉内径、血流量变化。根据美国NKF-K/DOQI工作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临床实践指南评判标准评估2组内瘘成熟率,对比2组并发症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血管内径、血流量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6周治疗组内瘘成熟率96.9%,而对照组为7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管狭窄、血栓及肿胀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患者早期使用前臂内瘘保护器,可显著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对患者内瘘成熟起到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血液透析的最佳通路。方法:对3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实施了手背部鼻烟窝动静脉内造瘘手 术。结果:除1例患者因合并头静脉近端静脉炎术后失败外,其余35例均获得成功,血液流量可达300~500ml/min。结 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临床应用满意,可作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最佳通路。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功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 了解影响动静脉内瘘成功的因素。方法  40例新建内瘘病例术中测动静脉管径、动脉血流量、吻合口口径、内瘘血流量及术前平均动脉压。其中 ,18例还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测量术前动静脉管径、动脉血流量及术后连续 6周随访内瘘血流量和管径。结果 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流量与术后短时间的内瘘血流量呈正相关 (P <0 0 5 ) ;静脉管径与术后内瘘血流量呈正相关 (P <0 0 5 )。术后随访期内瘘血流量和管径随时间逐渐增加 (P <0 0 5 )。结论 低血压、静脉管径细会造成内瘘失败 ,术前动脉血流量达到 2 0ml/min术后可很快获得满意的血流量 ;吻合口口径在 8~ 10mm较为适宜 ;内瘘的使用尽量在 6周以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不同泵控速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动静脉内瘘(AVF)患者透析相关指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泵控血流量中位数进行分组,≤275 ml/min为低流量组,>275 ml/min为高流量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序贯疗法在尿毒症动静脉内瘘成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断尿毒症预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首次接受动静脉内瘘手术的312例患者,手术方式均为桡动脉-头静脉标准内瘘术。以接受前列地尔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序贯疗法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序贯疗法方案为住院期间患者在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滴注前列地尔3 d(20μg/d),然后改为口服贝前列素钠片20μg/d,共3个月。筛选46例与观察组在年龄、术前动静脉内径及原发病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在术后1年内内瘘失功发生率、内瘘成熟时间、术后1年时内瘘流量、术后1年时舒张末期动脉流速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年内内瘘失功率分别为10.9%和28.2%(P=0.035 5);内瘘成熟时间分别为(42.1±6.5)d和(55.5±5.8)d;术后1年时内瘘流量为(789±101)ml/min和(556±132)ml/min;术后1年时舒张末期动脉流速分别为(151.5±14.5)cm/s和(113±20.1)cm/s,各项统计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在术后1年内内瘘失功发生率和内瘘成熟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动静脉内瘘术后1年时内瘘流量及舒张末期动脉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序贯疗法可有效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减少内瘘成熟时间,增加血流量并预防内瘘失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探讨进行长期维持性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径与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系。方法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1例为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而行手术创建动静脉内瘘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资料,记录分析不同吻合口径患者内瘘成功率、术后通畅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01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转流术的患者,其中吻合口径5 mm 82例,吻合口径6 mm 81例,吻合口径7 mm 81例,吻合口径8 mm 57例,术后一期吻合成功率达100%,不同吻合口组术后通畅率:术后1个月,5、6、7、8 mm吻合口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3.90%、97.53%、97.53%、98.25%(P术后1个月 0. 05);术后半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85.37%、90.12%、90.12%、91.23%(P术后半年0.05);术后1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75.61%、86.42%、83.95%、85.96%(P术后1年0.05);术后2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62.20%、75.31%、77.77%、77.19%(P术后2年0.05);术后3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54.88%、61.73%、71.60%、85.96%(P术后3年0.05),术后并发症(1个月内):术后血栓形成9例,术后手部肿胀6例,术口切口渗血9例,肢端窃血综合征1例。结论 7~8 mm的吻合口径较适宜,恰当吻合口径选择是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来延续生命~([1-2])。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公认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3-5]),与人工血管移植内瘘(AVG)、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具有通畅率高、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等优点,但相当一部分内瘘因成熟不良不能为透析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其发生率最高可达65%~([6])。目前对于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尚无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在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时浅表静脉细小的分期成形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解决细小血管的自体标准内瘘成形的困难以及提高成功率.方法 动静脉内瘘术中对静脉与动脉Ⅰ期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端侧吻合法后,通过4周血管锻炼,监测内瘘血流量,Ⅱ期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内瘘成形术28例.结果 Ⅰ期内瘘血管吻合均通畅,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术后4周彩超测定血流量小于200 ml/min 25例,Ⅱ期再次手术后内瘘均可正常透析使用.透析期间内瘘闭塞4例.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应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通过对细小静脉分期成形可建立患者自体血管,经济、安全,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血管通路透析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2例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应用超声稀释技术在入组2周内及3、6个月后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相关指标进行3次监测,然后随访观察6个月(共观察1年)。观察期间记录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情况以及流量和再循环率的变化趋势,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内瘘使用时间、透析龄、平均动脉压、糖尿病病史、钙磷乘积、心输出量等资料。结果随访结束时18例发生栓塞,栓塞发生率为25.0%;18例3次监测的平均内瘘流量为(709.6±337.8)mL/min,其中13例第1次监测时内瘘流量500mL/min;第1次监测内瘘存在再循环的5例患者均发生栓塞。未发生栓塞的54例患者3次监测的内瘘流量为(1 171.7±692.9)mL/min,仅9例第1次监测时内瘘流量500mL/min。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循环率、内瘘流量、钙磷乘积、糖尿病病史、心输出量是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定期监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相关指标,对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防范内瘘栓塞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4年12月对我院9例肾衰竭终末期患者选用辐照异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男4例,女5例,年龄22-81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糖尿病肾病1例,高血压肾病1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瘘术后血管流量低于100ml/min,不能满足临床血液透析需要。经患者同意后行辐照血管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稀释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血流量与AVF丧失功能(失功)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使用AVF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稀释法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及头静脉)检测AVF血流量, 依据基线超声稀释法测量的AVF血流量(Qa)将患者分为低Qa组(<500 ml/min)、正常Qa组(500~1 500 ml/min)和高Qa组(>1 500 ml/min)。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入选者入组后第1年每3个月进行1次Qa监测, 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AVF失功或患者死亡, 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Qa变化趋势, 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估算AVF失功的累积发生率,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基线Qa、肱动脉及头静脉血流量以及Qa变化趋势与AVF失功的相关关系。结果共1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入选该研究, 年龄(57.0±13.7)岁, 男性11...  相似文献   

16.
建立血管通路用于血液透析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408例慢性透析患者施行452例次动静脉内瘘术。其中自体静脉前臂内瘘276例次,鼻烟窝动静脉内瘘103例次,外瘘改内痿37例次,自体静脉搭桥3例次,人尸动脉搭桥31例次,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搭桥2例次。术后均成功地进行血液透析,血流量达200~400ml/min,使用最氏者达6年。文中还对制作内瘘的方法、内瘘并发症及人工血管和人尸动脉搭桥的优缺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HD02型血透监测仪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应用超声稀释法的HD02型血透监测仪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监测的效能。方法使用HD02型血透监测仪对90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透析期间进行内瘘再循环、流量及心输出量等监测。分析影响内瘘流量的相关因素。结果4例患者出现再循环。占4.44%。且均大于5%(非尿素稀释法异常标准)。21例患者内瘘血流量〈500mL/min,占23.33%:3例〉2000ml/min,占3.33%。影响内瘘流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透析时间、内瘘使用时间、平均动脉压均与内瘘流量下降无相关;低心输出量和糖尿病与内瘘流量下降相关。33例患者心输出量〈4L/min,占36.67%,提示部分患者在透析期间处于低心输出量状态。其中低心输出量的8例患者接受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室间隔肥厚、瓣膜区钙化和反流、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等心血管功能和形态学改变。结论超声稀释法是一项操作简便、非侵入及实用的内瘘监测方法。自体动静脉内瘘在有足够血流情况下.再循环率低。低心输出量和糖尿病与内瘘流量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8.
180例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血流充足、安全、使用方便,已常规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AVF的好坏直接影响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因此维护血管通路的通畅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尤为重要。为保证血液透析有充足的血流量(250~300ml/min)且能够长期使用的血流通路,临床上一般将血液透析患者桡动脉和邻近静脉做血管吻合,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但是要维持长期血管通路通畅较为困难。由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常合并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血压不稳定等,极易造成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我们分析了我院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危险因素及处理,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结扎桡动脉远心端治疗透析通路相关缺血综合征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肾内科以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为透析通路,且临床表现为内瘘侧肢体缺血者16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吻合口桡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血流方向相反,行血管造影显示大动脉通畅,行Allen实验提示尺动脉功能良好,采用局部浸润麻醉结扎吻合口桡动脉远心端治疗肢体远端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缺血综合征,术后观察缺血症状缓解情况、透析时内瘘泵控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尿素下降率、内瘘通畅性等指标。结果共观察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缺血综合征16例(占同期因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住院患者的1.45%),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6.2±11.2)岁,平均透析时间(66.32±85.26)个月,内瘘时间(57.75±88.41)个月,内瘘建立后出现缺血症状时间(39.62±58.31)个月;根据临床表现的缺血症状进行分级,其中13例(占71.40%)为Ⅲ级患者,3例(28.60%)为Ⅱ级,未出现Ⅳ级患者。结扎桡动脉远心端手术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93.70%(15/16)。术前及术后第7天、第6个月、第12个月入组患者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58.63±25.44)ml/min、(246.61±24.24)ml/min、(260.42±20.83)ml/min、(254.87±22.44)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清除指数分别为(1.65±0.21)、(1.59±0.24)、(1.62±0.28)、(1.58±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下降率分别为(78.43%±3.27%)、(74.46%±2.64%)、(76.85%±3.84%)、(74.21%±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9.30±13.15)个月,通畅率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结扎桡动脉远心端治疗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缺血综合征简便、安全、有效,保留宝贵血管资源,同时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可作为处理缺血综合征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在血管条件较差的血透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隧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本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血管条件较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且均为桡动脉-头静脉吻合瘘。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绳梯式锐针穿刺为对照组,扣眼钝针穿刺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首先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测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后选择穿刺方案。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穿刺不良事件和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VAS评分要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渗血、血肿、动脉瘤和内瘘狭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一次穿刺失败率、血流量不足发生情况、血栓形成率和内瘘感染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扣眼穿刺法相比较于绳梯式锐针穿刺在降低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减轻疼痛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建议在利用多普勒超声引导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采用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