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2)
<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局限于乳腺导管系统内恶性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通常起源于一个导管束,常位于近乳头的导管内,亦可发生在远离乳头的小导管内。因尚未侵及基底膜和周围乳腺间质,故通常不进入局部脉管系统和淋巴道而发生转移,属癌前病变,但具有发展为浸润癌的潜能,及早发现其治愈率极高~([1])。因此,作为早期发现和/或诊断乳腺癌等乳腺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4例乳腺DCIS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形态、大小、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导管改变及血供,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4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DCIS,其中高级别34例,中级别13例,低级别7例;5例伴微浸润灶,均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声像图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20例(20/51,39.22%)、结节状肿块型17例(17/51,33.33%)、导管扩张型8例(8/51,15.69%)、单纯微钙化型6例(6/51,11.76%),3例假阴性,检出率94.44%(51/54)。超声正确诊断44例,准确率81.48%(44/54)。结论乳腺DCIS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其超声征象能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导管原位癌(DCIS)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超声及X线特征的差异。方法 经手术病理诊断为DCIS和DCISM的病例共147例(DCIS94例,DCISM53例)。超声上,病变分为肿块及非肿块。X线上,病变分为单纯钙化、肿块、局灶不对称或结构扭曲。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声上病变内可见钙化及血流提示DCISM可能(P=0.038,P=0.025)。此外,X线上钙化范围越大,DCISM可能性越高(P=0.002)。结论 与DCIS相比,超声上病变内可见钙化及血流、X线上钙化分布范围较大与DCISM相关。 相似文献
4.
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概念首先在1960年被提出,随后的一些研究证实了DCIS多起源于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lobular unit,TDLU),并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其治疗策略与浸润性癌基本一致。随着乳腺钼靶X线摄片技术问世,DCI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手段的探索也成为乳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虽然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对其诊断与治疗已有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5.
自采用乳腺导管造影以来,导管内原位癌(DCI-S)患者数量增多。长期随访显示,其活检后未予进一步治疗者,以后浸润性癌的发生率高。近来对浸润性乳癌保守治疗的成功,已重新提出了在原位癌保留乳房治疗的意义,如选用放疗或长期内分泌治疗。但长期抗雌激素治疗的效果尚不清楚。本资料拟预示D-CIS病人接受长期抗雌激素治疗成功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对32例甲醛固定石腊包埋DCIS标本检测ER。年龄38~71岁。按组织学分类为粉刺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minoma in situ,DCIS)是乳腺导管系统恶性卜皮细胞增生.因肿瘤小,临床上较难触及肿物,早期不易确诊.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乳腺肿瘤普查中的广泛应用,DCIs的检出逐渐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有了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彩超和钼靶影像学检查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BIP)与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检出时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BIP病人69例、71个病灶,DCIS病人67例、67个病灶。分析彩超和钼靶检查阳性征象对BIP和DCIS的检出率,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彩超所提示的肿块伴钙化及单纯肿块型征象对于BIP检出率分别为5.63%、91.55%,对DCIS的检出率为89.55%、5.97%,而钼靶检查提示的两种阳性特点对于BIP检出率分别为60.56%、38.28%,对DCIS检出率为68.66%、31.34%。对阳性征象整体分析发现,在诊断BIP和DCIS上,钼靶与彩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诊断BIP和DCIS时,钼靶的检查价值应更加重视,二种检查方法相辅相成,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联合乳腺钼靶X线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乳腺钼靶X线及MRI检查,比较联合检查与单一检查的诊断价值。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年龄和病灶直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t检验;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MRI及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9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均为单发病灶,恶性病灶48例,良性病灶42例。恶性病灶患者的年龄与良性病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灶肿瘤直径低于恶性病灶(P<0.05)。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MRI联合乳腺钼靶X线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67%和90.48%,均高于单纯MRI的75.00%和71.43%及单纯乳腺钼靶的66.67%和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I联合乳腺钼靶X线在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时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为临床诊断及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乳腺导管原位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乳腺导管原位癌(duetal carcinoma insitu,DCIS)的检出率明显升高.然而,目前人们对DCI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自然病程知之甚少,因而临床对于DCIS如何合理进行有关诊断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X线检查(MG)阴性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临床及诊断特点。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32例MG检查阴性的DCIS及DCIS-MI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G阴性导管原位癌临床表现为单纯乳头溢液占71.9%(23/32),乳腺肿块占15.6%(5/32)例,良性钙化12.5%(4/32)例。MG检查阴性导管原位癌中腺体高密度、低核分级、PR阳性、HER2(-)或(+)病例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MG检查阳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其他诊断检查的结果显示,乳腺超声敏感性为18.7%(6/32),磁共振(MRI)敏感性可达为87.5%(28/32),对表现为乳头溢液的病例,乳管镜诊断的敏感性为52.2%(12/23)。结论〓MG阴性的导管原位癌临床病理生物学指标相对较好,MRI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其检出率,乳管镜对于乳头溢液的病例是有益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亦称导管内癌,作为一种非浸润性癌,其主要病变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此病发病率随着20年来钼靶摄片的普及而大为增加。DCIS治疗的传统观点仍以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简称乳房切除)为主。随着近来保留乳房手术(简称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此病的治疗及其相关的诊断、病程等均有新进展。 临床表现 以往DCIS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或乳头溢液,随着钼靶的广泛应用,近来临床发现隐匿型DCIS逐渐增多,在西方某些乳腺癌中心,其发现率可…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in situ,DCIS)在组织学上定义为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尚未突破基底膜而仅局限在导管内的恶性肿瘤[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乳腺X射线检查技术不断进步,使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癌,尤其是DCIS检出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14.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表现及MRI的诊断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乳腺磁共振图像的形态学特点、动态增强方式及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结果:18例导管原位癌的形态学表现及增强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肿块型13例(72.2%),包括不规则片状6例和段状改变7例,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Ⅱ型者12例,Ⅲ型者1例;另一类表现为肿块型,5例(27.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Ⅰ型者1例,Ⅱ型者2例,Ⅲ型者2例。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病灶15例,检出率达83.3%,表面扩散系数(ADC)1.30×10-3mm2/s有10例。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MR图像上多表现为非肿块的段状分布及片状分布的异常强化,少数也可表现为肿块型改变,弥散加权成像在定性诊断上能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乳管内视镜对乳腺导管内新生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乳腺导管内视镜对乳腺导管内新生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乳头溢液病人行乳管内视镜检查,选择乳管镜发现新生物并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分析乳腺肿块或结节扪诊、乳头溢液细胞学诊断及乳管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间相互关系。结果:乳管镜诊断新生物的79例中,肿块/结节形态、细胞学诊断及乳管镜诊断均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关(P<0.01)。病理诊断管内乳头状瘤伴肿块者占12.9%(9/70),诊断导管内癌伴肿块者占导管内癌组的55.6%(5/9);细胞学对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的诊断与病理切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0%(14/70)及75%(6/8),而乳管镜则分别为60.6%(43/70)及88.9%(8/9)。结论:轧管镜是术前诊断以乳头溢液为表现的乳腺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乳管内窥镜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乳管内窥镜(FDS)对乳腺导管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FDS检查的54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8例乳头溢液病例中,FDS下诊断为乳管炎59例(10.8%),乳腺导管扩张症117例(21.4%),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乳管炎185例(33.4%),乳管内乳头状瘤159例(29.0%),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2例(2.2%),乳腺癌16例(2.9%)。13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1例在FDS定位下行肿瘤切除或区段切除手术(甲组),44例按常规经溢液乳管内注射染料美蓝后再行选择性区段切除(乙组)。甲组术后FDS诊断符合率97.8%(89/91)明显高于乙组的86.4%(38/44)(χ2=6.96,P=0.008)。结论FDS不仅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可靠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手术中定位切除乳腺导管内新生物。FDS定位下手术能够避免盲目性,为病灶的切除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肖红|王宏|赵刚|周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5):575-579
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超声图像特征,探讨其与Her-2蛋白表达等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超声图像的特征及肿块大小与钙化、浸润、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66例患者中,肿瘤>1cm者42例,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肿瘤≤1 cm者24例,其中超声表现为导管扩张者7例,小结节9例,腺体增厚8例.超声检查肿块>1cm的DCIS中,其钙化率低于≤1 cm者,但浸润率和Her-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肿块≤1 cm者(均P<0.05).超声检查诊断DCIS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51%.结论:DCIS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肿块≤1 cm者常伴钙化,肿块>1cm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关于乳腺导管原位癌治疗现状与进展的文献资料,并作综述。结果随着乳腺导管原位癌发病率的增加,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演变。外科治疗包括全乳切除术和保乳术(BCS)。保乳术联合放疗被认为是标准的减少局部肿瘤复发的方法。内分泌治疗也在临床上得到了重视及应用。结论保乳术与综合治疗已成为乳腺导管原位癌治疗的主要方法,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何种乳腺导管原位癌亚组只需行BCS术而不需要其他的辅助治疗。微创治疗将是乳腺导管原位癌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是非浸润性的恶性疾病,通常被认为是浸润性乳腺癌(IBC)的前驱病变。约14%~53%的病例在30年内可以进展为IBC;DCIS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预防其进展为IBC;阴性切缘的保乳手术(BCT)包括肿块切除术,辅以放疗为标准治疗策略。通常不必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除非是高风险病人;辅助内分泌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没有证据显示化疗或抗HER2治疗能有效抑制DCIS转化为IBC,但HER2阳性可能是DCIS预测复发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前临床上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处理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旨在评估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切除手术(UGVAE)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使用UGVAE诊断的8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定期进行术后乳腺影像学随访的33例患者,其中8例患者被诊断为双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随访时间为14~50个月,平均25.7个月。所有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远离皮肤,病灶直径为2.4~20 mm,平均9 mm,乳腺影像评估系统(BI-RADS)诊断为BI-RADS 2~4a级别,使用真空辅助切除手术(VAE)完全切除。所有的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均在12 mHz线性高频探头超声引导下,使用8G真空辅助活检针完成。结果 本研究随访的乳头状瘤直径均<20 mm,且大多数乳腺乳头状瘤患者无症状(19/33,57.6%),当超声图像上乳腺乳头状病变的大小超过10 mm时,活检后病理诊断可能为乳头状瘤伴有不典型增生。VAE术后乳头状瘤即使未进行扩大切除,复发率也很低。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20 mm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包括存在不典型增生的乳头状瘤,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诊断准确,复发率低。经真空辅助切除手术诊断的乳头状瘤不需要进行扩大切除,影像学随访即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