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327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LABSI情况分为感染组(26例)和非感染组(301例);统计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7.95%(26/327);病原菌分布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导管留置时间是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危险因素(OR=1.970、2.298,P均<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CLABSI发生率较高,病原菌分布中以革兰阳性菌居多;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与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及预防措施,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将品管手法运用于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LABSI)的预防与控制,提高工作人员对其预防措施落实的依从性,从而降低CLABSI发生。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入住ICU留置中央静脉导管的患者132例作为常规组,2016年7月—2017年6月入住ICU留置中央静脉导管的患者141例作为观察组。运用部分品管手法,对所有再置管患者进行措施干预,在实施集束预防策略的同时,严格细节管理,观察干预后的CLABSI发生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感染率2.20‰低于常规组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手法运用于预防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能有效降低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导致静脉导管置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导管封管液的选择成为维护静脉导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化学成分的封管液对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效果存在差异。因此, 选择适合有效的溶液进行封管, 是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重要方法。现就国内外单一化学成分及其复合成分的不同类型封管液对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对封管液的选择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风险预测模型,为制定及时有效且针对性强的CLABSI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支持。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期间徐州地区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ICU患者CLABSI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共1 27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ICU患者纳入研究,总置管天数为43 993天,导管使用率为46.69%,发生CLABSI的患者为89例,CLABSI感染发生率为6.97%,千日感染率为2.02/千导管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使用、基础疾病类型、导管类型、股静脉穿刺、置管天数为ICU患者发生CLABS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判别敏感度82.05%,特异度69.25%,模型ROC的AUC为0.804(95%CI:0.764~0.84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对ICU患者CLABSI的发生风险预测拟合度较好,能够针对CLABSI进行事前监测,为及时有效地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支持,保障患者安全,节约医疗成本,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乙醇封管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CNKI数据库从2007年1月至2017年7月的相关文献,纳入乙醇封管用于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研究,2443例患者。结果显示,乙醇封管组CRB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57,95%CI(0.39,0.83),P=0.003],而两组在导管出口部位感染、不良反应、血栓和导管功能不良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乙醇封管能够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受所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尚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症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方法,监测2012年1月—2015年12月7个儿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LABSI情况。结果共有37 712例患者住院,总住院日为268 531 d,中心静脉置管日数为57 639 d,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为21.46%;126例患者发生CLABSI,CLABSI发病率为2.19/1 000插管日,各年度CLABSI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季度CLABSI发病率高于其他季度[均P<0.05,其中与第1季度比较,RR(95%CI)=1.98(1.20,3.29)];不同类型ICU的CLABSI发病率不同,新生儿外科ICU(SNICU)发病率(6.12/1 000插管日)高于其他类型ICU[均P<0.05,其中与儿童ICU比较,RR(95%CI)=3.02(1.51~6.04)]。126例CLABSI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39株,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0.86%)和表皮葡萄球菌(15.83%)。结论外科重症新生儿是CLABSI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针对该科室制定强化措施进行干预,才能有效降低CLABS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留置PICC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静脉治疗途径,同时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PICC置管技术在危重病人中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统计2009年上半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析引起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下半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在更换导管时作全面评估,改为留置PICC,两组病人均采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集束进行护理,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进行2检验,分析PICC置管技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自采用留置PICC代替中心静脉导管换管后,病人出现静脉导管感染率的现象明显减少(由5.4%降至1.7%),p〈0.05。结论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指引,还需要护理人员有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的理念,预测护理安全隐患,懂得适时、正确的评估,给予恰当置管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和栓塞,提高透析的充分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2009年239例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封管方式下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和栓塞率。结果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和栓塞三种封管方式比较:尿激酶和庆大霉素混合液组优于尿激酶和肝素混合液组以及单纯肝素封管组。结论用庆大霉素和尿激酶混合液封管对预防中心静脉感染和栓塞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行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感染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243例住院治疗并行颈内静脉置管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医院管理持续性改进的时间分为对照组145例(改进前)和干预组98例(改进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98例患者中6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6.12%,其中导管细菌定植3例、导管局部感染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1.38%,其中导管细菌定植14例、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干预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可以明显降低肝癌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强化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知识培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化对ICU护士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规范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更换的流程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2008年行血管内置管者作为对照组,2009年行血管内置管者作为观察组,通过加强对ICU护士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规范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更换的流程,观察干预前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为9.82‰,观察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为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原菌分离率最高的为表皮葡萄球菌,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占26.09%、25.00%。结论加强临床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规范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更换的流程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调查研究了新疆军区驻乌鲁木齐市部队在用血压计、血压表的使用状况。依据《JJG270—2008血压计和血压表检定规程》对该部队的605台血压计、血压表进行检定,结果表明示值误差超差、气密性不符合要求以及袖带破损是造成血压计、血压表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为血压计、血压表的正确使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医生对《条例》的认知和评价,以及由此对医疗行为产生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样100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57.9%的医生认为《条例》的鉴定程序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合理;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条例》公布后,工作压力加大,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行为增加;调查结果与医院等、职称、年龄、学历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和正确理解,认真执行《条例》,积极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对112例腹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按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并在腹腔镜下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分离粘连、异位病灶电凝,Ⅲ、Ⅳ期患者术后加用孕三烯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112例均在腹腔镜下手术,随访1~2年,近期有效率100%,复发8例,复发率7.14%(8/112),38例合并不孕者妊娠21例,妊娠率55.3%(21/38)。结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可用于检查、治疗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自我管理方法教育模式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糖尿病自我管理不同教育方式在城乡社区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小组集中授课(分为专业人员授课组、非专业人员授课组、社区教育组3种模式)和专业人员随访相结合对教育对象进行2型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结果(1)在城市社区专业人员授课组和非专业人员授课组的教育效果好于社区宣传组,专业人员授课组与非专业人员授课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农村社区专业人员授课组与非专业人员授课组、专业人员授课组与社区宣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专业人员授课组与社区宣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城市社区以小组授课(专业、非专业人员授课)的模式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效果较好。糖尿病自我管理的3种教育模式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应控制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野生山葡多酚对小鼠组织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野生山葡萄多酚类物质 (PVA)对小鼠组织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TBA法、NBT法和荧光法 ,分别测定小鼠心、肝、肾、脑组织中MDA含量、SOD活性及脂褐质含量。结果 PVA( 2 0 0、40 0mg/kg·d× 30d)显著降低 ,以上各组织MDA及脂褐质的含量 (P <0 0 5 ) ,PVA( 40 0mg/kg·d× 30d)极显著提高心、脑组织SOD活性和降低心、脑组织脂褐质及MDA含量 (P <0 0 1)。结论 PVA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组织抗氧化能力 ,防止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7.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高氟对软骨造成损伤,如软骨细胞坏死、软骨基质合成异常、酶活性降低等。本文从信号通路、氧自由基、细胞凋亡等方面,阐述氟对软骨损伤的作用机制,为氟中毒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特定的受众群体优势、传播优势和价格优势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学术类期刊所拥有的广告价值,并从改变办刊理念、注重成果转化、缩短出版周期和注重装帧效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学术类期刊实现广告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甲基汞对脑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代谢转运有着一定影响,可造成突触间隙谷氨酸浓度过高,引起神经毒性。该文从甲基汞对谷氨酸代谢转运相关酶、谷氨酸受体、谷氨酸转运体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