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血管置入式电子设备(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因CIED囊袋感染入滨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48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血流感染,分为血流感染组和非血流感染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8例患者中,其中34例合并血流感染,余14例未合并血流感染。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症状持续14 d、寒颤、全身不适及精神状态改变)、铅或电池侵蚀、生命体征、感染性休克、器官衰竭、白细胞计数、肌酐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炎症反应(SIRS)、低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2项及症状持续14 d。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SIRS及低血压是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SIRS及低血压是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CIED)术后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不同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可能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06年至今发生CIED感染的连续患者队列中早发及晚发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54例患者,早发感染组22例,晚发感染组32例。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中位发生时间分别为1.0个月和21.0个月。早发感染组中女性占比较高,晚发感染组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倾向占比较高(P=0.05及P<0.05),早发CIED感染患者较多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P=0.001),较多倾向发生囊袋血肿(P=0.001),红肿(P=0.001),积液(P=0.046),发热(P=0.050),寒战(P=0.050),并有1例脓毒血症。而晚发感染较多表现为囊袋破溃(P=0.032)和侵蚀(P=0.001),全身表现不显著。早发感染组中1例患者血培养阳性,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晚发感染组血培养未见阳性。晚发感染组囊袋组织培养阳性比例更高(P=0.021),病原体更多见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晚发感染组中更多患者进行了清创(P=0.019)和起搏系统完全拔除(P=0.044),但之后经历较短的时间发生心脏原因再入院(P=0.042),并倾向于有较短的生存期。结论 半数以上CIED相关的感染出现于距上一次器械操作6个月以上,更多见于患多种合并症的患者并表现为CIED囊袋无痛性破溃。虽然充分清创和拔除起搏系统有助于控制感染,但总体晚发感染患者预后不佳,需要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科普宣教活动在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CIED)疗法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符合CIED植入适应证,以及按医嘱植入相应器械的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639例)和试验组(65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患沟通及健康宣教,试验组通过科普宣传册、科普微视频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对CIED植入患者的宣教与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程度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CIED植入依从性(89.4%)和随访依从性(92.4%)分别高于对照组(81.3%, 8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术后电极脱位发生率(0.7%)和囊袋血肿发生率(1.4%)分别低于对照组(2.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接受ICD或CRT疗法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再住院率(7.4%)亦低于对照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科普宣教可促进CIED植入患者的遵医行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再住院率,具有很好的医疗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囊袋感染患者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其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9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感染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例未移除全套起搏系统为观察组;另5例为对照组全部拔出装置,移除感染囊袋,在对侧重新植入;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感染病原菌类型、清创次数、再次发生感染例数及初次清创的有效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清创有效率为33.34%,其中6例患者再次感染,进行了二次清创,有2例患者反复复发,进行了多次清创;对照组患者中4例预后情况良好,初次清创效率为80.00%,有1例复发,再次清创后,情况良好,未发生再次感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次为革兰阴性菌。结论 CIED囊袋感染患者通过局部清创,抗菌药物浸润冲洗,合理处置心脏起搏装置,加之抗感染治疗,对控制感染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1997年2月~2003年2月10例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2例.感染的心脏瓣膜分别为主动脉瓣4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1例,二尖瓣1例.合并瓣膜赘生物9例次,合并瓣膜穿孔4例次,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穿孔,同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右室流出道加宽补片术1例.结果 患者术后7~14 d体温及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应用抗生素28 d后痊愈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心脏内畸形患者并发感染性心瓣膜炎,如发现瓣膜赘生物形成或瓣膜穿孔,应视病情立刻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术后根据血细菌培养或瓣膜赘生物培养情况应用抗生素28 d,预防人工瓣膜及补片再度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内科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并发血管栓塞分为栓塞组与未栓塞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20例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率为16.7%,其中14例患者存在赘生物;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患者患高血压15例占75.0%、糖尿病14例占70.0%、血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10 mm 10例占50.0%;未并发血管栓塞组患者高血压50例占50.0%,糖尿病50例占50.0%、血培养阳性45例占45.0%、赘生物培养阳性40例占40.0%,赘生物≥10 mm 25例占2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亦并发血管栓塞的发生,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感染活动期应积极控制感染,能更好地预防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点。方法回顾1997年2月-2003年2月10例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2例。感染的心脏瓣膜分别为主动脉瓣4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1例,二尖瓣1例。合并瓣膜赘生物9例次,合并瓣膜穿孔4例次,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穿孔,同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右室流出道加宽补片术1例。结果患者术后7-14d体温及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应用抗生素28d后痊愈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心脏内畸形患者并发感染性心瓣膜炎,如发现瓣膜赘生物形成或瓣膜穿孔,应视病情立刻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术后根据血细菌培养或瓣膜赘生物培养情况应用抗生索28d,预防人工瓣膜及补片再度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风险因素,依此构建个性化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且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依据患者术后1年囊袋感染的发生情况将受试对象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22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发病率为7.45%(24例)。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长、手术次数、切口愈合不良是受试对象术后囊袋感染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通过Bootstrp自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内部验证后列线图模型的C统计量为0.869(95%CI:0.773~0.947),提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患者实际发生情况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8,提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法表明,当列线图模型的概率阈值为0.03~0.62时,患者的临床净收益率最高,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发生情况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列线图可整合术后囊袋感染的风险因素并用于个性化地预测患者术后囊袋感染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6-2012年我院收治的起搏器患者381例,感染10例,感染率2.6%.笔者分析了感染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1 原因分析 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常见原因:植入后急性再次手术;起搏器囊袋过浅、过小或过大;无菌操作不严格;器械被污染;合并菌血症或隐匿性感染;手术时间过长;止血不彻底;囊袋内异物滞留;合并植入临时起搏器;既往有囊袋清创史等.  相似文献   

10.
2006-2012年我院收治的起搏器患者381例,感染10例,感染率2.6%。笔者分析了感染的原因与预防对策。1原因分析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常见原因:植入后急性再次手术;起搏器囊袋过浅、过小或过大;无菌操作不严格;器械被污染;合并菌血症或隐匿性感染;手术时间过长;止血不彻底;囊袋内异物滞留;合并植入临时起搏器;既往有囊袋清创史等。2预防对策2.1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教育患者术前仔细清洗会阴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