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以及如何合理搭配使用,以实现多模式、个体化镇痛。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且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的120例TKA,随机分为A、B、C、D 4组。A、B组术后使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C、D组不使用PCIA;A、C组术后6 h口服西乐葆400 mg,此后每12 h口服西乐葆200 mg至术后2周或VAS评分3分;B、D组术后6 h肌注帕瑞昔布40 mg,此后每12 h肌注帕瑞昔布40 mg,连续3 d后改为每12 h口服西乐葆200 mg;如镇痛不足追加吗啡注射。记录48 h内镇痛药物的总用量,每日记录患者VAS评分、术后引流量及膝关节活动度、睡眠满意度,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B组术后6 h VAS评分明显低于C、D组(P0.05);术后12 h,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D组(P0.05);无论是在静息状态下还是活动状态下,术后3 d内B、D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C组(P0.05)。4组均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使用PCIA的A、B组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并发症显著增加(P0.01)。4组术后引流量、睡眠满意度及术后第2、3、7 d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KA术后患者应用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可取得满意临床镇痛效果,帕瑞昔布结合PCIA镇痛效果更为明显。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不增加失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情况,并与传统的后入路法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单侧TKA手术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60~85岁,ASAⅡ或Ⅲ级,所有患者术毕拔管送麻醉恢复室,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根据坐骨神经入路不同,随机分为2组(n=30):外侧入路组(L组),仰卧位下于转子下股骨干中上段外侧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后入路组(P组),侧卧位下于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记录坐骨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穿刺针深度、最低平均电流刺激的强度、穿刺成功率、坐骨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患者对操作满意度评分;收集术后36h内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L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进针深度明显浅于P组(P0.05),穿刺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P组(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6h内均未见局部红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与传统的转子间水平后入路法比较,超声联合神经电刺激针引导坐骨神经阻滞镇痛的外侧入路是一种更简单而安全有效的穿刺入路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SNB)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50~7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连续隐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两组术前均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单次给药0.5%罗哌卡因25 ml,置入导管,接镇痛泵持续输入0.2%罗哌卡因。诱导后插入喉罩,术中静-吸复合全麻维持,术毕局部浸润麻醉。记录首次下地时间,行走距离,术后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及住院天数;记录补救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B组[(25.4±2.1)h vs(34.0±2.7)h],行走距离明显多于B组[(7.6±1.8)步vs(3.7±1.3)步,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A组明显大于B组[12 h:(75.8±4.3)°vs(65.4±4.7)°,24 h:(93.3±4.2)°vs(81.8±4.3)°,48 h:(102.1±4.1)°vs(95.1±2.6)°,P0.05];且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5.3±1.2)d vs(7.4±1.4)d,P0.05];补救镇痛药物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多模式镇痛可以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镇痛方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本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仅使用西医多模式镇痛方案;B组:西医多模式镇痛方案下,加用中药镇痛方。记录各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最剧烈时的VAS评分、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术后曲马多缓释片使用量、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术后的被动活动度。结果 5、7天的疼痛最剧烈时的VAS评分B组明显低于A组。术后1、3及10天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后1周对术后镇痛的总满意度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两组患者术后曲马多缓释片使用量B组明显少于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和14天B组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A组。术后3天及42天两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镇痛方结合西医多模式镇痛方案相比单纯西医多模式镇痛方案能更有效地减轻TKA术后早中期的疼痛,有利于尽早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且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疗效观察。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6例,术后给予镇痛药芬太尼,模式为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药物选择罗哌卡因。两组的镇痛时间均为48 h,观察记录两组术后6、18、24 h及48 h的VAS评分、患肢关节屈曲角度、镇痛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术后18、24 h及48 h的VAS评分方面比较,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术后24、48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加用镇痛药物的比较,包括恶心、呕吐、尿潴留、嗜睡、皮肤瘙痒及镇痛药的增加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临床效果良好。对肢体肌力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FNB)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效果,为患者的恢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接诊72例行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行超声引导FNB镇痛,对照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行静脉给药镇痛,在术后6、12、24、48小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记录术后48小时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着术后恢复,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组患者在术后6、12、24小时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恢复,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48小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超声引导FNB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PCIA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镇痛,PCNA组行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两组均持续镇痛2d.记录静息、持续被动运动(功能锻炼)时的VAS评分、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肌力分级、镇静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CNA组患者术后8、12、24、48 h静息时和术后48 h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P<0.05或P<0.01).PCNA组患者术后24、48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大于PCIA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肌力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广泛开展,但围术期镇痛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引导下,TKA术后快速康复标准也在逐步完善~([1,2])。对TKA患者实行ERAS模式管理,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大幅节约开支。TKA相关的ERAS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术后镇痛。阿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拟行首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50~80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隐神经联合IPACK...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治疗的最有效方式[1]。术后约有30%~60%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及康复[2]。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下,区域阻滞是TKA术后镇痛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充分、有效的术后镇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后功能锻炼的有力保证,直接关系到术后恢复和手术效果.目前TKR术后镇痛策略主要有超前镇痛和多模式复合术后镇痛.多数学者认为外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更为可靠,而外周神经阻滞的术后并发症少,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章权  章建华  童培建 《中国骨伤》2014,27(4):283-28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就诊,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口服塞来昔布,术中行膝关节腔周围注射,术后口服塞来昔布、硫酸吗啡控释片.试验组术后增加使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患者于术后24h开始做膝关节功能锻炼.记录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活动角度、不良反应等.结果:术后24、48、72 h及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39±0.69,2.79±0.51,2.16±±0.52,1.07±0.5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0±0.86,3.22±0.58,2.53±0.54,1.38±0.52.术后24、48、72 h及术后1周、2周,试验组患者的膝关节被动活动角度分别为(30.67±3.65)°,(39.17±3.96)°,(47.83±4.86)°,(93.67±7.30)°,(107.67±7.51)°;术后72 h及1、2周主动活动角度分别为(29.83±5.33)°,(78.33±8.24)°,(95.17±5.94)°;均高于对照组的(28.67±3.92)°,(36.83±4.25)°,(45.17±5.17)°,(89.83±7.25)°,(103.17±7.37)°和(24.17±10.26)°,(73.83±9.07)°,(91.33±7.42)°.试验组19例膝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环形瘀血性压迹,5例出现局部水泡.结论:将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腰麻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本组TKA手术123例,ASAⅠ-Ⅱ级,均选择L4/5间隙穿刺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Ⅰ组42例,Ⅱ组26例,术后均选用自控静脉镇痛(PICA),PICA配方为(舒芬太尼100 ug+氯胺酮50 mg+咪唑安定1 mg+托烷司琼6 mg),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首剂量为3 ml静注后连接患者自控镇痛泵(PCA),PCA泵维持量为1.5 ml/h、2 ml/PCA,锁定时间为60 min;Ⅱ组由术者于术毕加用0.375%左布比卡因20-30 ml行膝关节及切口局部浸润阻滞;Ⅲ组55例,于手术后床边超声引导下患侧股神经旁置管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PCA泵配方为0.15%左布比卡因300 ml(含舒芬太尼100 ug),首剂量15 ml后2 ml/h,8 ml/PCA,锁定时间为60 min。记录术后患者首次PCA时间,术后6 h、6-12 h、12-24 h、24-48 h舒芬太尼用量及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48 h内膝关节的主动屈曲度,及48 h内膝关节被动屈曲90°时的VAS最大值;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术后患者首次PCA时间,Ⅲ组〉Ⅱ组〉Ⅰ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术后6 h和6-12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Ⅰ组〉Ⅱ组〉Ⅲ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2-24 h及24-48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Ⅰ组和Ⅱ组分别〉Ⅲ组,有统计学差异;(3)静息时VAS评分:术后6 h,Ⅰ组〉Ⅱ组和Ⅲ组,有统计学差异;6-12 h和术后12-24 h,Ⅰ组和Ⅱ组〉Ⅲ组,有统计学差异;24-48 h的VAS评分三组无统计学差异;(4)术后48 h内膝关节的主动屈曲度比较,Ⅲ组均明显大于及Ⅰ组和Ⅱ组,有统计学差异;(5)48 h内膝关节被动屈曲90°时的VAS比较,Ⅰ组和Ⅱ组均明显高于Ⅲ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旁置管TKA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镇痛效果好,更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14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予以盐酸羟考酮术后镇痛,研究组予以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结合盐酸羟考酮+右美托咪定术后镇痛。记录手术指标,比较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差异,统计术后48小时内自控泵镇痛按压次数,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术后48小时内自控泵镇痛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水平(P0.05);两组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静息及咳嗽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6小时水平(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点静息及咳嗽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12.86%)低于对照组水平(28.57%)(χ2=5.263,P=0.0220.05)。结论多模式镇痛可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反应程度,减少镇痛药物给药剂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IPACK)阻滞复合全麻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喉罩全凭静脉全麻,对照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研究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态和动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肢体功能相关指标,并分析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4、8、12、24、48小时静态和动态的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为[(2.69±0.62)小时、(12.58±2.56)天],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3±1.16)小时、(23.12±4.83)天],术后1天最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63.72±1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39±1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复合全麻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相关指标,且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自2018-02—2018-08完成的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组39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B组43采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结果 A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为(638.9±125.6)mg,B组为(601.3±132.9)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2、24、48、72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术后72 h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2、24、48、72 h大腿肌群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24 h小腿肌群肌力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术后72 h小腿肌群肌力均恢复为5级。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可取得满意效果,不影响下肢后群肌肉力量及功能锻炼,对于患者术后实现快速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疗效。方法本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术后给予静脉镇痛采(PCIA);B组:术前给予多模式镇痛,术后给予PCIA;C组:围手术期给予多模式镇痛,术后未给予PCIA。记录各组术后吗啡或杜冷丁的用量,静息时疼痛VAS评分;患者满意度,总的疼痛程度及副作用;患者术后2d,14d,6周的被动活动度及术后3个月WOMAC评分。结果(1)B组与C组术后2—8h静息时的疼痛VAS评分、术后24h总的疼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别,但显著低于A组;术后24h总的满意度,术后2d,14d被动活动度亦无统计学差别,但优于A组。(2)C组围手术期吗啡所用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3)三组术后6周被动活动度、术后3个月WOMA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4)C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明显减轻TKA术后24h的总疼痛程度,提高总体满意度,术后可以不必用PCIA,能明显改善术后2~14d的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导航引导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航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膝关节疾病在术中导航系统实时定位引导下进行手术,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导航引导进行全膝置换术可使假体符合下肢力线,定位误差在2 mm以内,8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随访效果佳.结论 导航系统能使全膝假体的安放精确且符合下肢生理力线,确保手术的准确性,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骨科的常规手术,常用于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以解除关节疼痛,重建关节功能,并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超过60%的患者会遭受剧烈的疼痛。剧烈的疼痛会影响患者的食欲、睡眠质量、功能康复、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而患者对手术的成功与否及满意度也集中在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急性疼痛控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疼痛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1科确诊为膝骨关节炎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年龄40~80岁,意识清楚的患者,排除伴有其他疾病引起疼痛和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后共纳入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前24 h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术后24 h、48 h、72 h分别用疼痛评估尺测量疼痛程度;术后72 h用休斯顿疼痛表调查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状况。疼痛控制状况、疼痛程度、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疼痛年限、镇痛药用药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前心理学资料用(±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文化程度、劳动强度、既往疼痛史、软骨损伤程度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研究对象均希望术后疼痛控制在轻度范围内;休斯顿疼痛调查表测得术后72 h时的平均疼痛为(3.2±0.8)分,患者急性期仍有中度疼痛;研究对象对控制疼痛教育的满意度较低。有术后急性疼痛的患者与无急性疼痛的患者比较年龄更大(t=7.392,P<0.05)、BMI更大(t=6.214,P<0.05)、镇痛药使用时间更长(t=7.392,P<0.05)、术前活动时疼痛强度更大(t=1.321,P<0.05)、软骨损伤程度更大(χ2=0.519,P<0.05)、疼痛信念与感知(t=2.121,P<0.05)和疼痛灾难化更明显(t=1.103,P<0.05),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BMI、术前活动时疼痛强度、软骨损伤程度和疼痛灾难化能够显著影响术后急性疼痛的控制。 结论多模式镇痛下TKA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状况有明显好转。患者的BMI、术前活动时疼痛强度、软骨损伤程度和疼痛灾难化能够显著影响术后急性疼痛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