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8例患者均采取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观察术后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后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基本得到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从手术前的89.5%(评级在E级别以上)手术后降到57.9%.患者的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和Wolter指数在手术后均有明显的降低,且并发症的发病率只有10.52%.结论采取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钉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钉棒系统对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每例患者均行术前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常规C型臂X线机床旁监控下置钉,根据术前神经功能评价及影像学资料决定是否行椎板切除减压及植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0个月,平均12个月。X线及CT扫描复查示骨折复位率90%以上,椎管无狭窄,平均骨愈合时间3个月。其中10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分级A级2例无改善,其余均有2~3级神经功能恢复。结论:后路钉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简单等优点,且复位满意,减压充分,不失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0~2006年采用AF及钉棒系统治疗的9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6年,平均4年。结果: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A、B、C、D、E级,其中恢复两个极差的47例,恢复一个极差的43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5.1%,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7%,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后路AF系统及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疗效肯定,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资料56例,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8个月,术后均获得较好复位,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亦有所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能够重建脊柱的高度及生理弧度,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椎管减压可促进受压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显著,但对脊髓完全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方法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疼痛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和VAS评分的时间点间及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ODI评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VAS评分不显著(P0.05);两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下降(P0.05),ODI评分术后3月、6月差异显著(P0.05),VAS评分术后3月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间点两指标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Frankel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疗效好、临床症状缓解快、神经功能影响轻的特点,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胸腰椎骨折应用后路非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33例后路非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者为A组,49例后路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5.83±3.65)min、(310.22±16.85)mL、(103.23±5.68)mL,明显低于B组的(78.42±4.19)min、(392.17±18.14)mL、(114.59±6.42)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伤椎高度复位度与丢失度分别为(5.89±2.21)mm、(1.36±1.28)mm,与B组的(6.50±2.74)mm、(1.28±1.04)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复位度与丢失度分别为(13.18±2.16)°、(1.69±0.76)°,与B组的(12.92±1.94)°、(1.65±0.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后凸畸形率为3.03%,与B组的2.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无主诉腰背部僵硬感者,与B组的4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非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与融合术式相当,且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康复更快,更具临床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均采用后路Dick钉或AF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占95.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占91.9%,有断钉、松动及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短节段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9例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均接受短节段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之前及取出内固定物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观察椎管内占位情况、椎体高度、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组病例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3.4±18.3)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92.1±20.2)mL。术前、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之前及取出内固定物后6个月患者椎管内占位率分别为(55.4±3.8)%、(35.6±4.1)%、(35.4±3.9)%;术后12个月内固定物取出前及内固定物取出后6个月时患者椎管内占位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内固定物取出前与内固定物取出后6个月时患者椎管内占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之前及取出内固定物后6个月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分别为(45.3±3.4)%、(16.9±2.9)%、(18.1±3.1)%;术后12个月内固定物取出前及内固定物取出后6个月时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内固定物取出前与内固定物取出后6个月时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之前及取出内固定物后6个月患者VAS疼痛评分分别为8.2±1.8、2.2±1.3、2.1±1.1;术后12个月内固定物取出前及内固定物取出后6个月时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内固定物取出前与内固定物取出后6个月时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nab评价标准,19例患者中,优1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4.7%。结论短节段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年轻患者安全、有效,且内固定物取出后伤椎的椎体高度及受累节段的椎体容积改善水平能够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10.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中位时间2年6个月。本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明显得到纠正,椎体前后缘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CT扫描显示减压满意,Frankel分级A、E级病例无神经功能改变,其余病例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等级以上改善。结论: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对于胸椎、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胸腰椎骨折的患者74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手术方式治疗,术后记录患者病情变化,不良反应,分析对比两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显效23例,手术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患者手术显效17例,手术有效13人,总有效率81.08%,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41%,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手术内固定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确切,且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方法 ,其临床应用更为安全感,不良反应少,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从1996年6月至2003年6月开展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8例,出现近期并发症6例,远期并发症3例及部分病例不同程度的伤椎高度丢失及矫正度丢失,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14)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应用到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到我院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分为两组,4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单纯内固定治疗,40例试验组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与成效。结果对比发现,试验组经治疗后VAS评分下降的幅度、COBB角、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增加的情况、总有效率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应用到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78例,2013年1月以前35例患者用传统的后路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2013年1月以后43例患者选用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治疗,再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短节段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均下地时间组间比较,传统固定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下地时间长于研究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1.338,P=0.000 0)。结论:临床上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伤椎邻近椎体的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脊柱后凸矫正满意,失败率低,值得临床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6.
张志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4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分别采用后路内固定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选取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并定期进行复查,观察组患者接受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并定期复查。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患者术后愈合基本情况,评价指标包括治疗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疼痛评分(VAS)、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Cobb角、VAS评分、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保守治疗来说更为理想,可促进患者椎体高度的快速恢复,缓解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预后价值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张之兴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1)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分析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进行1-2年随访,在手术治疗17个月后,患者后凸角、椎体高缘高度以及Wolter指数均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神经损伤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可有效改善患者多项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适应证、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88例,并对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70例进行椎管减压。结果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50%,Cobb角平均改善20°。随访半年以上,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al分级,除A级恢复较差外,其余均恢复2级以上;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减压短节段钉棒实施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短节段钉棒实施内固定治疗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治疗后患者ASIA分级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依据ASIA分级方法,12例属于B级,28例属于C级,80例属于D级;治疗后,3例B级患者转为D级,10例C级患者转为D级,其余107例患者转为E级。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钉棒实施内固定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且非融合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的稳定性,观察在矢状面进展和节段运动范围。方法:26例进行了非融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下(平均29岁)。在术后平均10.2个月时取出内固定,观察超过20个月。影像学上测量固定节段的矢状面排列,骨折椎体高度,屈伸活动范围。并观察患者腰背部畸形和功能。结果:在最终随访时,骨折椎体高度维持良好。骨折时平均矢状面角度为17.5°的后凸,手术后为2.9°前凸角,在内固定取出前为1.8°后凸角,内固定取出后后凸角为2.5,°在最终随访时后凸角度5.9°。矢状面的平均活动范围14.5°。几乎全部患者对其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且非融合方法在获得良好的矢状面排列及恢复固定节段活动上有一定效果。本研究证明了非融合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一种有效的方式,特别对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