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报道两例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后早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教训.方法对两例PBMV后并发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两例早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与侵入性治疗有关.结论侵入性诊疗技术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采取综合监控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两例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后早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教训。方法 对两例PBMV后并发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两例四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与侵入性治疗有关。结论 侵入性诊疗技术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采取综合监控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二尖瓣瓣膜成形术(MVP)治疗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R)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8例行MVP的MR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50~72岁,平均(61.5±10.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中重度MR。术前根据患者的合并症、病变部位的定位和合并腱索断裂与否,评估选择可行的MVP术式及合并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术中行二尖瓣楔形切除、矩形切除及缘对缘缝合方法修补二尖瓣,合并腱索断裂或腱索冗长的行e-PTFE线人工腱索植入,常规行二尖瓣成型环植入,术中注水观察评估瓣膜成行效果。术中采取的二尖瓣成形方法统计:7例(25.0%)植入1~3根腱索,行二尖瓣矩切除术9例(32.1%),二尖瓣楔形切除术8例(28.6%),二尖瓣缘对缘缝合4例(14.3%),所有患者均置入鞍形二尖瓣成形环。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同期行单纯左心耳切除术(LAA),或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AB)+LAA;合并冠心病,则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合并中度及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则同期行三尖瓣成形环植入手术(TVP)。1例(3.6%)患者行MVP+CABG,1例(3.6%)行MVP+TVP+LAA;3例(10.7%)行MVP+TVP+AB+LAA;5例(17.9%)行MVP+TVP;18例(64.3%)行单纯MVP。术后予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合并心房颤动者终身抗凝治疗。统计所有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包括合并手术、二尖瓣成形方法;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返流、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为中重度返流,术后2年复查心脏彩超:21例(75.0%)无明显二尖瓣返流,6例(21.4%)二尖瓣轻度返流,1例(3.6%)二尖瓣中度返流。且所有患者的心功能较术前均提升1 ~ 2级。术前LAD[(49.42±12.58)mm],术后2年LAD[(38.17±9.84)mm],术前LVEDD[(50.91±7.93)mm],术后LVEDD[(44.37±7.42)mm],术后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前LVEF(51.69±9.71)%,术后LVEF(62.79±8.53)%,术后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
结论MVP治疗MR安全有效、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还待进一步研究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洛阳中心医院2011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采用二尖瓣成形术进行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术前及术后心功能进行检查。结果:30例患儿术后2个月二尖瓣舒张期最大流速、二尖瓣口面积、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左右径、二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2个月患儿心功能分级(NYHA)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且术后患儿的心功能改善显著优于术前(Z=-4.215,P=0.000)。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心功能,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周琦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0):53-56
目的 以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用于治疗的临床优势.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0日—2019年12月10日本院收治的4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便利抽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二尖瓣置换术,观察组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24 h输血量、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二尖瓣瓣膜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二尖瓣脱垂并伴有中度以上的反流拟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21例。术中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病变部位,二尖瓣的解剖定位采用Carpentier命名法,将前叶分为A1、A2及A3,后叶分为P1、P2及P3,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术后即刻评价成形效果。结果:本组21例共30处病变部位,28处病变部位与术中所见相符,2处为TEE未发现。18例1次性手术实施成功,2例术中监测发现反流2级,再次行成形术,最终获成功,1例术中监测发现反流3级,改行二尖瓣人工瓣置换术。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判断病变部位、术后即刻评价成形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瓣膜病中常见病种,其病因多数是因为瓣膜退行性改变。使得瓣叶脱垂.导致收缩期前后瓣叶不能很好的对合,瓣叶脱垂入左房,引起瓣膜关闭不全.其中后叶受累最常见。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方法是瓣膜威形手术。该手术在欧美国家非常普遍,瓣膜成形手术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二尖瓣置换术或成形术治疗单纯二尖瓣病变并发急性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效果.方法 对3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二尖瓣病变并发急性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其中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14例(二尖瓣成形组),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20例(二尖瓣置换组).结果 二尖瓣置换组有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二尖瓣成形组有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于术后1个月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二尖瓣成形组术后1年和5年生存分别为13、12例,二尖瓣置换组分别为16、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或成形术治疗单纯二尖瓣病变并发急性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itis,IE)是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表面所致,以心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赘生物形成为其特征性病损[1]。根据发病基础、细菌毒力等不同,将感染性心内膜炎分为急性和亚急性。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及各种心脏诊断及治疗新技术的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构成、致病微生物、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和预后均发生了许多变化[2]。 相似文献
10.
张玉芬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328-2329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186例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超声心动检查对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心动示主动脉瓣附着赘生物所占比例为27.96%,二尖瓣附着37.63%,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混合附着18.82%,三尖瓣附着14.52%,肺动脉瓣附着10.75%,与手术所见无明显差异;瓣膜反流、瓣膜穿孔等与术中所见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超声心动分辨率较高,对于微小赘生物以及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瓣膜结构损害的检出率较高,有助于了解心脏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估二代测序(NGS)技术在检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瓣膜中潜在病原菌的应用价值,为IE的诊断和术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根据改良Duke标准,对IE患者和排除IE患者的瓣膜组织进行传统培养,同时应用NGS技术直接检测瓣膜组织上的病原菌,并将其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病理涂片染色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NG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85.7%、95.0%和85.7%,血培养分别为30.0%、100.0%、100.0%、30.0%,瓣膜培养为10.0%、100.0%、100.0%、28.0%。结论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NGS检测IE瓣膜赘生物的灵敏度更高,时间短。NGS对IE的诊断,尤其是培养结果为阴性疑似IE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自体主动脉瓣单独受累感染性心内膜炎(IE)对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SAVR的自体主动脉瓣单独受累IE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非IE对照组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术后生存率及并发症累积发生风险,中位随访时间为69个月。结果 共纳入2 821例患者,其中IE SAVR患者143例(IE组),非IE的SAVR患者2 678例(对照组)。IE组患者长期生存率低于非IE配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IE患者SAVR手术后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且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为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更高(HR=2.811;95%CI:1.233~6.408)。IE组患者大出血累积发生率和主动脉瓣再手术率与非IE配对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不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与非IE对照组患者相比,自体主动脉瓣单独受累IE患者行SAVR后发生死亡、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更高。应加强对IE患者行SAVR后的密切随访,重点预防脑卒中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16.
17.
Emerging issues in infective endocardit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 serious infection of the endocardium of the heart, particularly the heart valves,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degree of illness and death. It generally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altered and abnormal heart architec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exposure to bacteria through trauma and other potentially high-risk activities involving transient bacteremia. Knowledge about the origins of endocarditis stems from the work of Fernel in the early 1500s, and yet this infection still presents physicians with major diagnostic and management dilemmas. Endocarditis is caused by a variety of bacteria and fungi, as well as emerging infectious agents, including Tropheryma whiplei, Bartonella spp., and Rickettsia spp. We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endocarditis and compare its progression with discoveries in microbiology, science, and medicine. 相似文献
18.
S Kraiem A Sfaxi K Battikh S Fennira S Longo L Bouraoui M Zaiter M L Slimane 《La Tunisie médicale》2001,79(2):104-110
Taking 33 patients having pure MI as a material, the authors find a correlation between regurgitation fraction obtained by calculation of outputs estimated by Touch's method and angiographic values. There i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01) between regurgitation fraction of grade I to II and grade II to III MI. The ratio mitral integral time velocity (ITV) to Aortic (ITV) is an important semi-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ure MI. In fact, a ratio > 1.3 identify important degree of MI with 82% sensitivity and 93% specificity. The authors estimate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regurgitant jet surface to left atrial surface found in TEE and their degree of MI in angiography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01) between the ratio of grade I to II and grade II to III MI in angiography. A ratio higher than 40% allow to identify grade III MI at minimum.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