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监测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2011年1-6月为基线阶段,2012年和2013年1-6月为连续干预后两个阶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用药天数、应用时机合理性及使用种类等变化趋势,并统计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2%下降至84.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均用药天数由8.4d减少到4.1d;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也更为合理,选择种类也更为规范,术前30min2h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2.0%逐步提升至35.1%、46.4%(P<0.05);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由11.7%增高至23.5%(P<0.0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2d停药比例分别由19.4%、20.4%提高到31.0%、40.1%(P<0.05);预防性应用单种抗菌药物比例由23.5%显著提升至51.9%、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比例明显升高,由26.2%提高至54.6%(P<0.01);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3.5‰逐渐下降至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有效,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合理和规范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161例Ⅰ类切口手术(关节镜手术和甲状腺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161例患者全部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无感染病例发生,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依次为:头孢菌素三代、二代、一代;预防用药时间多在术前2~48 h和术后,术后平均用药5.1 d。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性: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把握不严,使用率高;抗菌药物种类选择不合理;术后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存在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及过度用药问题,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12月实施I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62份,采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提供的《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表》进行调查,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162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8.40%(127/162),预防用药品种以三代头孢菌素为主,术后单用抗菌药物占54.33%,联合用药占45.67%,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病例占46.91%,不合理病例占53.09%。结论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欠合理,强化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意识,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与监测,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以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颅内Ⅰ类切口手术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干预前):2011年神经外科颅内手术Ⅰ类切口病例,共479例;干预组:2012年神经外科颅内手术Ⅰ类切口病例,共406例,比较干预前、后合理用药率及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干预后术前30min2h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由82.25%升至9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用药品种合理率由72.08%升至9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追加药物合理率由50.56%升至7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用药时间由3d下降至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部位感染率从14.61%下降至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目标性管理与监测,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可有效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95例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手术切口95例,记录统计病历中的相关数据,并分析。结果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率73.7%,均为术前30min用药,术后持续用药9例,全为单一用药,未出现联合用药。结论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还存在不合理性,应继续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普通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起,对普通外科手术中甲状腺、乳腺及疝修补3类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依据《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措施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28%(60/282),干预后为3.21%(15/4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P<0.05);平均住院天数,干预前为(4.09±2.99)d,干预后为(3.67±2.47)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4,P=0.000);干预后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减少;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均为0.00%。结论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会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进一步推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合理化。方法对931例Ⅰ类与Ⅱ类手术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术前30 min、术前2~4 h及术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者分别占7.52%,11.82%,80.67%。I类切口平均用药时间为5.60 d,≤3 d者199例(31.34%);Ⅱ类切口平均用药时间为7.40 d,≤3 d者71例(23.99%)。围手术期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者268例,占28.79%。Ⅰ类与Ⅱ类切口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各1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21%。感染发生与预防用药开始时间、用药疗程无相关性(P>0.05)。结论围手术期用药方案能达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目的,应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术后切口感染状况.方法:观察我院Ⅰ类切口手术(白内障、甲状腺、疝气、乳腺、颅内血肿、关节置换、肾切除术)用与不用抗生素及术前与术后使用抗生素天数,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结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61例,使用率为22.59%. 所有手术中只有3例手术出现术后感染,感染率为1.1%,其中有2例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例未使用.因此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与不使用抗菌药物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感染中有2例伤口出现渗液,1例伤口附近出现组织坏死.结论:对于Ⅰ类清洁切口不主张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当存在可能引起切口感染时,可以应用抗菌药物,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一般一代头孢就可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6].  相似文献   

9.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重点,了解医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重点。方法利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监控系统,设计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评价表,对2008、2009年完善管理措施后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手术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95.53%,抗菌药物≤72 h使用率63.23%,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单次使用率5.22%。结论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用药,加强对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限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高级抗菌药物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0.
刘丽梅 《现代养生》2014,(8):157-158
目的:调查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选择是否符合"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问题通知"。方法:通过调阅相关手术,对2012年11月—12月和2013年同期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使用天数、使用率及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执行"通知"以后,我院围手术期术前0.5—2h给药数百分率从93.4%上升到98.1%,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百分率从61.2%下降到17.3%,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严格控制在24h以内。结论:治理前后,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日趋合理。但个别科室仍然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